搜玄錄解四分律删繁補阙行事鈔錄卷第一(并序從初盡第六門)

關燈


    衆行。

    共行。

    儀者威儀。

    謂行行有則。

    儀相外彰。

    故曰行儀也。

    匡正也。

    攝持也。

    教謂教迹。

    謂欲令??虛之人。

    發揚光顯三行之威儀。

    于像季之時。

    呵責驅擯非法比丘。

    匡正攝持毗尼法則軌事。

    豈可得也。

    垂者。

    謂上訓下也。

    如經雲。

    叆叇垂布。

    即其義也。

    彜常也。

    範法也。

    即毗尼律教。

    千佛共傳。

    皆不改易。

    故稱常法訓教也。

    約字釋者。

    言如大川。

    大川濟其所适。

    言濟其所成。

    二利不殊。

    合成訓字。

    後代僧尼。

    俱名末學。

    今欲令??虛之人。

    垂毗尼常法。

    訓末學僧尼。

    豈可得也。

    約既至綱者。

    約能诠教說也。

    約續也。

    既已也。

    絕斷也。

    綱者喻也。

    綱能持于綱目。

    即喻能诠之教。

    能持所诠萬行玄妙之網目也。

    且如止持一目。

    對境防非。

    有無作起。

    非色非心。

    能清色心。

    隔凡成聖。

    豈非玄妙能诠之。

    即詺此教。

    為玄綱也。

    四依已後。

    此綱既已斷絕弘持。

    今欲令??虛之人。

    約此已絕之綱。

    可得詳而平論之。

    也上約能诠教說也。

    樹大表者。

    約所诠戒說。

    靈山雲。

    樹立也。

    巅倒也。

    謂頂墜于地曰巅。

    故俱舍雲。

    巅墜于地獄中。

    大表者。

    亦是喻也。

    謂表柱也。

    天涯浦街衢。

    恐行者緻迷。

    故樹之以表柱。

    今言大者。

    簡異街衢之小柱。

    取津浦之大表。

    此表若倒。

    人何以行。

    故須樹立。

    今所诠戒表。

    表示五乘之津路。

    若無戒表。

    五乘迷途。

    今言大者。

    約相約人而為言也。

    如善生經雲。

    虛空大地。

    大海草木衆生。

    量既無邊。

    戒亦齊等。

    故稱為大。

    又一切諸佛本所持故。

    一切菩薩。

    皆持此戒。

    到如來地。

    大人所持。

    故得稱大。

    此之大表。

    佛及四依。

    去世日遠。

    已巅墜也。

    今欲明其再樹。

    前??虛之人。

    可得詳而評之。

     言豈至矣者。

    雙結上二義也。

    初結??虛之易。

    二結軌事而難。

    豈非者可不也。

    ??虛者。

    是前鼓論不形之類也。

    形者。

    身形也。

    聲者。

    語詞也。

    且如??虛之人。

    身則不論足。

    别不須五十餘法簡之。

    即易為形。

    所争之事出言。

    即是不論七非。

    即易為聲。

    毗尼不爾。

    一一皆有法則。

    依教即成。

    違則不就。

    故雲軌事難為。

    且如匡攝像教。

    康羯磨等。

    離其人非。

    如下足數中雲。

    人雖五百。

    簡之不中。

    即難為形。

    羯磨緣骨如法骨中。

    若欠一字不成。

    故難為聲。

    如此難為。

    則須形聲如露之清潔者。

    始得為矣。

    發正雲。

    露者在天為霧露。

    在地為泉源。

    支硎雲。

    陽氣上升草木葉上為露。

    露則清也。

    潔者冰霜潔白。

    則無過也。

    謂将此行教。

    令前??虛之人康行即難。

    故發正雲。

    欲行此淨潔之教。

    以事驗人。

    故難為也。

    又戰國?雲。

    ??鬼魅者易為巧。

    圖犬馬者難為工。

    況其義也。

     第二辨古德。

    然依律藏能诠之文不曉。

    使所诠行事有失。

    為發起撰述近意。

    中二。

    初正明不曉能诠。

    使所诠有失之相。

    二自非下。

    反顯辟疑遣累。

    非廣學而不能。

    前三。

    初謹執律文被事不能加減。

    二加以下。

    學非精博。

    取類寡于讨論。

    三緻令下。

    緣上能诠二非。

    使所诠行事成失。

    前二。

    初執文白讀被事非。

    二則在下。

    闇誦信文。

    不能加減非一唱。

     言然至濫者。

    此對前修愚教。

    為作鈔之由也。

    然則者。

    蹑前起後之詞也。

    然是也。

    是教來九代所聞。

    有依律藏。

    而于能诠不了。

    行事不得。

    則成非也。

    律教初興之古德。

    并曰前修。

    凡曰施為。

    皆??托于律藏。

    凡有一事。

    皆手展律文。

    白讀羯磨而用。

    被于前事也。

    故羯磨篇雲。

    于是。

    執文高唱。

    呈露文聞。

    即其意也。

    支硎引羯磨篇雲。

    戒本制。

    令誦之羯磨。

    豈得白讀。

    況于咒術白讀。

    被事不成等。

    則在文信于實錄者。

    則在文者。

    謂所秉事法。

    則在律文。

    雖然。

    闇誦臨事。

    不解加減。

    名信實錄也。

    實錄者。

    支硎雲。

    謂結集家。

    依佛說者而錄。

    又譯者。

    準梵本而番。

    故得稱為實錄也。

    非相如何以寄緣。

    良有繁濫。

    故成非也。

    牒緣入法。

    名寄緣也。

    良多也。

    多有繁過濫過。

    長則成繁。

    有無同法為濫。

    且諸記并雲。

    如安居法。

    律雲。

    依某聚落。

    某伽藍。

    律總出法如此。

    應在一除一。

    古人随文總牒。

    即名為繁。

    于一成有。

    于一成無。

    有無同法。

    則成濫也。

    又如看病賞勞。

    律文具牒三衣六物。

    今此亡比丘貧。

    但有二衣。

    或有三物。

    隻合随名牒入。

    除其無者。

    今随律總牒。

    即名為繁。

    二衣三物成有。

    餘衣物等即無。

    今既總牒。

    有無同法。

    故成濫也。

    受日忏僧殘等諸羯磨中。

    多并如是。

    不能叙也。

     第二文二。

    初随文臆說非。

    二取類下。

    取文不類非。

    一唱。

     言加至集者。

    加者增也。

    以由也。

    由前白讀闇誦非上。

    更加随文臆說。

    取文不類。

    二重非也。

    精博者。

    南山輕重儀雲。

    博。

    謂通諸部。

    精。

    謂練是非。

    謂不練諸部是非也。

    花嚴雲。

    既非精博之匠。

    即自出??臆。

    課情而說。

    尤甚也。

    說事非一。

    故曰甚多也。

    羯磨疏中。

    鈔主釋受持三衣中雲。

    文雲應受持之。

    不出其文。

    緻有諸師行事内濫。

    有人不加受教。

    但奉持無離。

    即是受也。

    此是随文臆說。

    若爾。

    何以文中有疑舍受。

    明知。

    有法須舍。

    不持者。

    自犯罪耳。

    由失法故。

    無宜不受。

    謂前修見律無加法文。

    而不博通諸部之文。

    不知四分是其遺漏。

    便固執律文。

    但奉無離即是受也。

    此為臆說。

    即後第四門中。

    第一律師。

    是取類寡于讨論者。

    謂。

    第二人。

    亦不能通博諸部。

    精練是非。

    取文不類。

    乃成非也。

    謂有師而知律遺漏。

    取諸部文。

    以加受持。

    而不精練是非也。

    羯磨疏雲。

    有人用僧祇受者。

    此迷教也。

    彼律開夜會。

    此部明相。

    有緩急也。

    何得妄行。

    今用十誦持犯相類也。

     生常等者。

    支硎雲。

    是習俗生常。

    相承不改義也。

    異計者。

    文外生意曰計。

    計與文差曰異。

    以此異計。

    集而用之。

    名斯集也。

    有人。

    将律論不了之文。

    為其臆說。

    未敢依也。

    彼意雲。

    謂古人依律行事。

    未作章疏。

    若臆說屬古人者。

    恐濫于章疏。

    故有此斷。

    今謂不然。

    此但固執律文。

    即成臆說。

    如前所引無持衣文等。

    不知律文遺漏。

    即便固執律無。

    是臆說也。

    何開章疏。

    若律論不了文。

    是臆說者。

    何關古人。

    托于律藏。

    不能精博取類之事。

    故不然也。

     第三所诠行事成失中二。

    初辨罪輕重。

    一倍相番。

    二明衆網異同區分盡别。

    一唱。

     言緻至别者。

    此即将輕作重。

    将重作輕。

    則辨扸釁戾輕重。

    一倍相番。

    次明将同作異。

    将異作同。

    衆網維持。

    區分盡别。

    緻令者。

    蹑上生下之詞。

    由上不曉能诠之是非。

    緻令所诠行事失也。

    辨謂辨别。

    扸謂分扸。

    釁戾者。

    輔篇雲。

    重罪曰釁。

    輕罪曰戾。

    謂辨扸輕物作重。

    分别重物作輕。

    行事與其律教。

    一倍相番。

    故曰輕重倍分也。

    準鈔二衣篇中輕重物釋将輕入重者。

    謂古人見律文不許着五大色衣。

    即判真绯色入重。

    黃白入輕。

    鈔主雲。

    白色佛制不着。

    尚判布絹入輕。

    例于青赤。

    亦應分也。

    此則将輕判入于重。

    将重入輕者。

    古人見律許氍氀。

    量同三衣入輕。

    即判被量同氍氀入輕。

    鈔雲。

    被是重物。

    不可例之。

    此将重入輕判。

    使所诠行事。

    輕重一倍相番也。

    衆網維持等者。

    結界說戒自恣羯磨等法。

    并是衆家維持法網。

    古人既不能精博。

    則将同作異。

    将異作同。

    緻令與諸部律論。

    區分總别也。

    且如難事三。

    小于受戒一界。

    以釋将同作異者。

    此之小界。

    由難故起。

    佛開結之。

    律雲。

    僧坐處為界。

    此即是其界相。

    而作法之時。

    還須集僧。

    古人見律無文。

    一向直爾即結。

    如善見七槃陀量。

    亦為難起。

    文雲。

    不同意者。

    與四分無異。

    若有難事。

    為他受戒。

    則合依此量集。

    古人不取此量。

    但直示結者。

    則将同作異也。

    将異作同者。

    難事結界齊僧坐處為相。

    古人則準僧祇。

    舍衣小界。

    坐外一尋内為相。

    此則将異作同。

    鈔雲。

    準僧祇。

    舍衣者。

    至界外無戒場者。

    結小界。

    文雲。

    齊僧坐處。

    一尋已内。

    于中羯磨。

    此則明文有開。

    非關小界。

    又如于蘭若界。

    已起僧坊院相。

    四周此界。

    即非蘭若。

    四周之相。

    與聚落之相不分。

    今若作法集僧故。

    合同于十誦可分别聚落。

    随聚落界。

    是僧坊界。

    古人學非精博。

    見律無文。

    守文固執。

    還同蘭若五裡集僧。

    異于十誦可分别依聚落集。

    夫迥遠處。

    是蘭若界。

    有村村界。

    今既四相周匝。

    與聚落相同。

    棄彼之同。

    而依蘭若五裡集僧。

    卻就其異。

    故鈔于可分别聚落中明。

    深有理也。

    若爾。

    蘭若有僧坊。

    則僧坊集。

    聚落有僧坊。

    亦依僧坊集。

    答。

    此非類也。

    蘭若有僧坊。

    僧坊相成。

    蘭若相滅。

    即依僧坊集。

    聚落有僧坊。

    僧坊相成。

    聚落之相不滅。

    又聚落之相。

    能攝僧坊。

    僧坊之相。

    不攝聚落。

    故不同也。

    有人破雲。

    鈔自約處有四種不同。

    定量分六相差别。

    今更加有僧坊蘭若。

    應有七相差别耶。

    意謂。

    不然。

    此非解也。

    既言院相。

    與聚落之相不分。

    即同可分别聚落之量。

    何得更有七相之殊也。

    今有學鈔之徒雲。

    諸律皆是五裡。

    又無依僧坊之文。

    結界事大。

    且依五裡。

    此并于教于界不練。

    是非準律。

    合與無知。

    此則實異蘭若集僧之事。

    還同蘭若。

    則今集僧。

    衆網與律。

    區分總别也。

    次将異作同者。

    反上則是。

    謂此僧坊相異蘭若。

    今用蘭若集僧之法。

    即将異作同。

    又如解戒場。

    律則無文。

    準理合解。

    律雲。

    諸比丘欲廣狹作。

    佛言。

    先解前界。

    即有解戒場之理。

    然律無其解文。

    古人??臆。

    用解大界法解之。

    唯稱大小為别。

    大界戒場。

    界法全異。

    古人用此異法而解。

    即是将異作同。

    鈔主雲。

    戒場不許說戒。

    何得牒解。

    今準難事三小。

    番結成解。

    理通文順。

    即是同也。

    此并是行事要義。

    不可抑而不論。

    情不相非。

    顯教理須如此急。

    遇斯界若依蘭若。

    即獲無知非法集僧。

    界亦理然成就。

    若約解界舍去。

    不還則失用。

    文異則招??。

    幸願深思。

    不同古人将非法僧制以辨。

    且非法僧制。

    而非律藏耳。

    問。

    前約能所判文。

    釋義不分彼此耶。

    答。

    前則用文被事。

    故約能诠。

    後則行事違文。

    故約所诠。

    未有教而無行。

    未有行而無教。

    教行雖則相修。

    能所條然自别。

    思之。

     第二。

    反顯辟疑遣累。

    非廣學而不能。

    中二。

    初顯廣學人之德相。

    二孰能下。

    推辟疑遣累。

    于此人一唱。

     言自至欤者。

    謂初段通述廣學人之德相。

    第二段。

    始對前。

    辨精當宗他部能诠。

    使所诠無失也。

    自非者。

    反顯簡别也。

    俗諺雲。

    自非此人餘不得。

    同此意也。

    此何人哉。

    即第四門中第三第六律師也。

    統通也。

    教能诠也。

    凡一事三藏教中有者。

    但廢興不同。

    今通解三藏廢興意也。

    初經律對辨。

    次諸律對辨。

    後當部自辨。

    且如魚肉。

    律中是五正食。

    即興。

    涅槃楞伽禁斷。

    是廢。

    律興意者。

    為接小機。

    初便制斷。

    進道莫由。

    即機教有阙。

    又非四生之肉。

    佛現化耳。

    經廢意者。

    時機漸薄。

    貪味者多。

    僧俗食同。

    招譏毀重。

    文雲。

    夫食肉者。

    斷大慈種。

    有命者怨。

    故不令食。

    前小教初緣。

    後涅槃窮終極訓。

    若如是解者。

    統三藏廢興意也。

    又諸律對辨興結淨地。

    意為憐愍吐下。

    比丘祇中廢者。

    為遮外道譏毀。

    又當宗辨者。

    如與欲中時集清淨。

    非時集欲初興。

    但如法僧事。

    不論時與非時。

    皆言與欲清淨後興。

    即知前廢為六群起過。

    稽留法事。

    後興但是如法一切無障。

    如是體解。

    為統教意之廢興也。

    考者。

    銳思研窮。

    為盤??也。

    諸說者。

    是古妄執律論之文。

    即成胸臆說也。

    如上難事不用七盤陀集。

    身外一尋内結。

    及空野僧坊依蘭若集。

    古人謂。

    僧坊在于空野。

    便将空野僧坊妄執。

    還依律論蘭若集僧。

    ??其律論之文。

    迥遠即是蘭若。

    故知。

    古人妄執律文。

    将空野外僧坊。

    同蘭若相集。

    所以成虛。

    還依十誦随聚落文成實。

    謂僧村四相二界不别也。

    有人。

    将律論不了文為虛。

    文義俱圓為實者。

    深有理也。

    謂。

    經律論文不了之處。

    即是番譯諸說虛實也。

    謂律論不了處。

    番譯失佛意成虛。

    若文義俱圓。

    佛意無遺。

    此文為實。

    ??其經律論等。

    即知翻譯諸說虛實也。

    謂此一段未論章疏。

    隻得就律論明諸說也。

     孰能者。

    聯上帶下之詞也。

    自非廣學之人。

    誰能為也。

    辟開也。

    重二也。

    疑不決也。

    于一事上。

    二意不決。

    故曰重疑。

    能诠教上。

    亦有重疑。

    所诠行上。

    亦有重疑。

    指事釋者。

    如律中看病賞勞羯磨。

    有人依文秉之。

    即是。

    有人依文誦之。

    落非。

    一種依文誦之。

    何以是非兩異。

    此重疑也。

    廣學能辟。

    若有三衣六物。

    依文秉之則是。

    亡者若貧。

    唯有二衣一物。

    還誦三衣六物。

    寄緣有濫。

    即成非也。

    如取類中。

    四分既阙道行之文。

    薩婆多彼雲。

    比丘遊行時。

    随所住處。

    縱廣有拘盧舍界。

    而不言拘盧舍大小。

    諸部并有。

    了論雲。

    一鼓聲間。

    十誦雲。

    六百步。

    一種明拘盧舍量。

    如何大小不同。

    今不知取何者即類。

    取何者不類。

    故有兩重疑也。

    若大小不同。

    此約事用有異。

    了論約蘭若集僧事。

    則極遠不過一鼓聲間。

    更遠集難。

    以此為量。

    十誦約事輕小。

    不勞遠集。

    故制六百步。

    謂機教相稱。

    今取類者即多。

    論解十誦律。

    今取十誦律文與論疏類相當。

    若取了論文。

    蘭若道行。

    事别也。

    故鈔雲。

    此論解十誦律雲六百步。

    為拘盧舍量。

    所诠中重疑者。

    如亡比丘。

    有多紙筆墨等。

    或斷入重則是。

    或斷入重則非。

    或斷入輕即是。

    或斷入輕即非。

    于此事上。

    生兩重疑。

    故輕重儀雲。

    本緣為利伫畜者。

    入重即是。

    入輕即非。

    本為三寶緣畜者。

    入輕即是。

    入重即非也。

    遣通累者。

    遣除也。

    通總也。

    累罪也。

    若能诠之教不明。

    所诠之行不解。

    據其律制。

    一一事上。

    總各結不學無知二吉。

    事則亘通法界。

    此吉通諸事有。

    即詺此罪。

    名為通累。

    今能所無疑。

    四部不或。

    不學無知二種通累。

    自然除也。

    故言遣通累。

    此會釋解。

    妙得其源也。

    括者主名。

    同避之以搜代也。

    搜求四部之執計也。

    謂諸部。

    各執一見。

    所有教文。

    皆诠行相。

    識知同異。

    判割無差。

    如四分若阙。

    即善解取文執計。

    同者即取。

    不同不取。

    如僧祇部執計。

    通夜護衣。

    其義則緩。

    四分部執計。

    明相為限。

    其義則急。

    今四分。

    阙加衣之法。

    合取十誦之法。

    十誦為護明相。

    與四分部執相當。

    若取僧祇。

    則成其失。

    又四分。

    阙舍衣之法。

    合取僧祇之法。

    祇雲。

    衣不得會應舍以輕易重。

    與四分應舍之計。

    緩急是同。

    又僧祇一說。

    與四分諸法無結略者。

    一說部執計同。

    若取十誦五分三說不舍之計。

    則成失也。

    诠謂能诠。

    律論之文。

    行相者。

    所诠三行相狀。

    謂搜能诠部執之同異。

    依其部執同者。

    引其诠文。

    取判所诠行相。

    而行事無滞。

    欤語助詞也。

     第三叙古人鈔疏。

    不顯明世事。

    何足軌于來蒙為發起撰述本意。

    中分二。

    初别辨不顯。

    顯明不堪濟于新學之相。

    二并言下。

    總結未可之意。

    初中分二。

    初通辨鈔疏不顯于世事。

    何足軌于來蒙二時有下。

    别論許有顯明繁略不堪濟于新學之相。

    初中分三。

    初總标恨所流之遺記。

    二止論下。

    正顯恨遺記之所诠。

    三至于下。

    叙文之不顯錄。

    結歸所恨之意。

    一唱。

     言常恨至百無一本者。

    富陽雲。

    此對九代之中。

    古人遺記。

    而興作意也。

    慈雲。

    怏怏在懷。

    長時不已。

    故言常恨覆光遵統十有餘家。

    著述疏抄。

    人既已亡。

    疏鈔流傳。

    并名遺記。

    止論者。

    商略之詞也。

    說文雲。

    基止也。

    基止者。

    文中本诠也。

    謂古人文疏本诠。

    多論其廢立。

    古人要抄本诠。

    多論其問答。

    至于者。

    指此及彼之詞也。

    謂此遺記。

    雖多有其問答廢立。

    及至顯行世事未之有也。

    顯。

    明顯也。

    行。

    謂行用。

    世事者當今現世之機要。

    所行之事也。

    當今章疏之中。

    不能顯明次第陳列。

    但向廢立問答中。

    明将此遺記。

    濟于來蒙。

    百中無其一本也。

    蒙昧也。

    來者。

    易雲。

    童蒙來求我。

    非我求童蒙。

    故曰來蒙。

    或六禮。

    聞來學。

    不聞往教。

    故雲來蒙。

    華嚴雲。

    百無者。

    舉多以況少。

    一本者。

    舉少以況多也。

     第二别論許有顯明繁略不堪濟于新學之相。

    分二。

    初兩成繁過後。

    二太略非。

    初二。

    初義加羯磨繁。

    二或多列下。

    綴疏遊詞繁。

    一唱。

     言時有至足者。

    時者。

    謂教來九代時中。

    有修撰羯磨者。

    雲時有也。

    銳懷者。

    謂聰銳之情懷。

    見律文羯磨行事不足。

    即便義集羯磨之文。

    令行事足。

    故雲銳懷行事新撰羯磨之文。

    而在義加門中集也。

    羯磨疏雲。

    或準義用。

    即先師所述。

    唯義雖無爽。

    藏迹可嫌。

    據鏡中沙門玄俨律師羯磨疏記雲。

    先師義用者。

    如分亡人衣。

    差分衣人羯磨無文。

    律雲。

    白二差一。

    比丘分彼。

    即義立三番。

    一差人。

    二付衣。

    三分衣。

    注羯磨雲。

    有存三番作法。

    此思文不了兼受日加乞詞等。

    藏迹可嫌者。

    若當律無文。

    準用他部教迹。

    今乃不用他部。

    而以義加者。

    以義翳文。

    名為藏迹。

    凡義以擁聖文。

    可嫌甚也。

    或複等者。

    光律師義加。

    已是一非。

    重有制疏解之。

    故言或複。

    則有律師出羯磨疏。

    但依光律師羯磨而作。

    其中廣列義門。

    及七方便等義。

    多論閑緩之務。

    故曰遊詞。

    少于行事之文。

    則是逗機未足。

    羯磨疏雲。

    又于本綴疏。

    廣列遊詞。

    至于行事。

    未見其歸。

    撫事懷人。

    實增勞想。

    如斯之類。

    何足逗機也。

     第二文二。

    初單翻羯磨略。

    二依文下。

    依律出文略一唱。

     言或單至事者。

    單題一百餘番羯磨。

    成不之相不門。

    故羯磨疏雲。

    或單番出。

    則古本曹魏所譯者。

    單番失于文旨。

    包舉難成。

    記解雲。

    謂直出羯磨。

    無有秉法。

    由序次第。

    後人行事不達者。

    捉得便作。

    不曉羯磨之緣成敗。

    是失文旨。

    包含也。

    舉起也。

    羯磨。

    理含結界和合等義。

    今包含而不列。

    但直誦羯磨。

    法界和合義。

    即難尋也。

    依文等者。

    羯磨疏雲。

    即今一家。

    依文直誦。

    依本得在執據。

    前後易惑。

    記解雲。

    覺明所出羯磨。

    不以義推。

    前後有惑也。

    如準緣結大界在前後。

    因數有事起。

    方開結小緣。

    雖如此可以戒場後開。

    即在大界後結。

    要須解大界已。

    先結小界。

    方結大界。

    若以依文後見。

    前後易惑。

    結界落非。

    事則不辨也。

     言并至悉者。

    有二意。

    初至披撿總牒上文。

    二所以下。

    釋成未可所以。

    言。

    是羯磨聖言。

    章是制撰章句。

    單題依文。

    二本不排前後次第。

    其言包舉。

    緣成之文雜碎。

    含在羯磨之中。

    故不可披撿。

    義集遊詞。

    義立羯磨。

    無教可??。

    義門章段。

    詞費缭亂。

    故未可披撿。

    問。

    縱碎亂披撿何過。

    并雲未可耶。

    欲知未可所以者。

    非積學等。

    是如要一事欲尋求者。

    非積功累學之人。

    新學乍看。

    不可知其處所領。

    其文意會解。

    如非不是精窮研練之者。

    新學乍者。

    不可得委。

    故未可也。

    即生下撰鈔。

    門分三十。

    随事撿之不難。

    羯磨自科為十門。

    逐務取之甚易。

    又篇篇之内。

    對事各明是非。

    新學覽之。

    自然領會文意也。

     上來有二。

    初别釋。

    二總結。

    兩段不同。

    正當叙古人鈔疏。

    不顯行于世事。

    何足軌于來家。

    為發起撰述本意之文竟。

     上來有三。

    初明古師全不依律弘持。

    但以智述軌物。

    為發起撰述遠因。

    二辨古德然依律藏能诠之文。

    不曉使所诠行事有失。

    為發起撰述近意。

    三叙古人鈔疏。

    不顯行于世事何足軌于來蒙。

    為發起撰述本意。

    三段不同。

    正當第二别辨紐續頹綱。

    顯行世事不堪之相文竟。

     上來有二。

    初總标時訛法替。

    起争虛談。

    二别辨約續頹綱顯行世事不堪之相。

     兩段不同。

    正當第一通顯古師之非相。

    發起撰述之端竟。

     今當第二唇眄前非。

    正申撰述之意。

    于中分二。

    初述覽古文非。

    當正興作鈔之心。

    二斐然下。

    心口相詢。

    直筆制其删補。

     言餘至劣者。

    發正雲。

    餘我也。

    芳耳餐音曰聽。

    心取妙義為采。

    此二阙時故名為暇。

    回視曰唇。

    斜瞻曰眄。

    皆不正當之?也。

    諸文不一。

    故号群篇篇章也。

    正在古人遺記疏抄羯磨等。

    傍及前修依律行事。

    律則部執不同。

    有無差别。

    諸說虛實。

    通總也。

    非不也。

    屬當也。

    意旨也。

    謂。

    佛旨及我意也。

    佛意随機設藥。

    除病為先。

    我意在自行成立。

    即堪秉持像法。

    使佛教不滅。

    所以古人章疏。

    總不當佛及我意旨也。

    何以故爾。

    以俱懷優劣也。

    前代所流遺記。

    及羯磨行事諸文。

    不一日俱。

    各各有優。

    複兼其劣。

    故不當我情懷也。

    下出不當意之所以。

    前代止論文疏廢立。

    是優。

    不顯行世事。

    是劣。

    前代要抄多立問答。

    是優。

    約軌來蒙之事總無。

    是劣。

    羯磨行事之文。

    銳懷義集。

    是優。

    以義藏迹可嫌。

    是劣。

    多列遊詞。

    是優。

    逗機未足。

    為劣。

    單題一百三十四番羯磨。

    為優。

    成相不宣。

    為劣。

    依文具寫緣起。

    是優。

    于事前後不分易惑。

    不辨前事。

    為劣。

    如上古人雖依律文行事是優。

    指事披文。

    信于實錄部執。

    不明諸說虛實等為劣。

    如上諸文。

    通非屬當意也。

    問。

    何不明争鋒不形等。

    答。

    此全不依律文。

    無可定優劣也。

     第二心口相詢。

    直筆制其删補中二。

    初正謀作鈔分成三卷所為之意。

    二然一部下。

    釋成三卷旨歸。

    生起篇目十門之意。

    前二。

    初正申作鈔。

    先謀勒成三卷所為。

    二若思下。

    由恐新學未瞻前。

    謀更别撰文。

    前二。

    初正明引教布置。

    呈述作之先謀。

    二然同我下。

    釋布置繁略。

    指成文之所為。

    前三。

    初示能取所取文之體。

    二惑繁下。

    辨交映布置文之勢。

    三并現行下。

    番前繁少百無一本之非。

    明今顯于現行濟費功之新學。

    前三。

    初命懷起意。

    直筆先舒本宗。

    二包異下。

    統一化之玄文。

    盡為所取之鈔體。

    三搜駁下。

    結歸能取之深旨。

    興删補之嘉名。

     言斐然至舒者。

    斐然作命者。

    謂由分别前古人文之優劣。

    發起命懷直筆作鈔之意也。

    說文雲。

    斐者。

    分别文章之見則也。

    然是也。

    謂前修雖依律藏行事。

    不明古人遺文。

    未顯行于世事。

    數家所撰羯磨。

    或略。

    或繁。

    南山聽采之暇。

    顧眄分别。

    如是之文。

    并總不堪濟新學之機要。

    故曰斐然。

    因此分别是文之非。

    自然使我發起情懷。

    繁略取中。

    撰行事鈔。

    謂之作命。

    無人命作斐然。

    則是作命也。

    有人釋雲。

    作者起也。

    命者意也。

    謂分别古人章疏。

    不堪濟于新學。

    自然使我起意。

    撰行事鈔。

    以濟新學費功。

    當此釋也。

    直筆者。

    狂簡也。

    故論語雲。

    子在陳曰。

    歸欤歸欤。

    吾黨之小子。

    狂簡斐然成章。

    不知所以裁之。

    注解雲。

    狂者進也。

    簡者大也。

    謂直進取其大道也。

    今不取律本起盡之文。

    直進取其盛行要當之事。

    如彼論語直進取其大道。

    故雲直筆。

    具足舒張本律要行之事。

    于所撰鈔中。

    故曰具舒。

    從标宗已下。

    盡三十篇。

    但雲四分及律雲者是。

    又雲不事義章。

    但錄律本。

    名直筆具舒。

    故抄主題鈔末雲。

    但意在行用。

    直筆書通。

    不事虬文。

    故言多蹇陋。

    即郎證也。

     第二文中。

    分為兩對。

    一異部衆經對。

    二西賢此德對。

    一唱。

     言包至紀者。

    包謂包羅。

    羅取要當。

    本宗之外曰異。

    即五分。

    十誦。

    僧祇。

    及諸大乘。

    寶梁善生律等。

    誠文者。

    誠實也。

    謂文理俱圓真實。

    要當名誠文也。

    但三十篇中。

    所引五分十誦祇等。

    并是括衆經随說者。

    搜撿衆經。

    即大小乘經。

    涅槃楞伽花嚴阿含遺教等經是。

    随說者。

    謂與律相應者。

    即随經之律。

    随經本中。

    有說律處。

    是名随說也。

    下三十篇所引。

    并是随說之文也。

    西土者。

    東指五天之總号。

    賢。

    謂賢和。

    初地前三賢。

    小乘七方便人。

    聖。

    謂聖正。

    約登地見道得無漏已去法身大士。

    證理無其耶曲故。

    稱聖正也。

    則諸大菩薩羅漢等。

    賢聖即有大小之殊。

    作論傳亦有大小差降。

    智論即大。

    善見即小。

    如誠實論。

    通大小乘也。

    傳則付法育王等。

    下篇引者并是。

    此方者。

    指九州之一統先德者。

    自覆律師立章疏為首。

    已下二十餘家。

    則取願光首靈祐普照道安文宣布薩儀整禅師。

    凡聖行。

    及梁帝出要律儀等文。

    紀者。

    即記傳抄疏等。

    紀者。

    玉篇雲。

    錄也。

    下文并标名引用也。

     第三文二。

    初通辨搜取之能。

    二長見下。

    結歸删補之嘉号一唱。

     言搜至意者。

    此正明能取之意。

    立删繁補阙名也。

    輔篇雲。

    搜取駁除也。

    謂搜取其同。

    駁除其異。

    故雲搜駁同異。

    今解不然。

    此之駁字。

    不訓除也。

    駁者說文雲。

    六駁獸名也。

    其形似馬頭有一角。

    食虎豹。

    身有六般之色。

    故從色不一而立其名。

    故謂之六駁獸也。

    今鈔取此駁字以釋。

    極有意也。

    獸色班駁不一故稱駁者。

    鈔亦班駁取文。

    謂于經律論傳古人章疏。

    随要用處取。

    不要不取。

    故下文雲。

    必欲尋其始末。

    則非鈔者之意。

    如是取文成其鈔體。

    故雲駁也。

    搜駁取其同。

    搜駁取其由途同者。

    相攝成二十六篇。

    别類異者。

    統收為下三篇。

    雜相同異。

    共為一篇。

    于同異中。

    并皆研核窮盡道理也。

    謂經律論傳。

    同文同義極多。

    異文異義不少。

    今向同中研盡道理。

    異中研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