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玄錄解四分律删繁補阙行事鈔錄卷第一(并序從初盡第六門)
關燈
小
中
大
于國無??。
今雲何傧。
夫人又言。
王此四子。
并有威德。
必相殄滅大國之祚。
王即呼子。
來令出國。
時四子母。
及同生姊妹。
鹹皆求同去。
一切人民。
多樂随從。
王悉聽之。
到雪山北。
居舍夷林。
築城營邑。
人民熾盛。
遂成大國。
王後思見。
辭不肯還。
王聞三歎。
我子有能。
從是遂号釋迦種也。
尼樓有子。
名烏頭羅。
烏頭羅有子。
名瞿頭羅。
瞿頭羅。
有子名尼休羅。
尼休羅有四子。
一名淨飯。
二名白飯。
三名斛飯。
四名甘露飯。
淨飯王有二子。
一名菩薩。
二名難陀。
白飯王有二子。
一名阿難。
二名調達。
斛飯王有二子。
一名摩诃男。
二名阿那律。
甘露飯王有二子。
一名婆婆。
二名跋提。
菩薩有子。
名羅雲。
從尼樓至佛身。
當其六代。
從德立姓。
姓釋迦氏。
準諸經。
說多不同。
不能繁叙。
言某甲者。
鈔主之名。
然講解相承。
或釋不釋。
若準俗禮。
諱而阙之。
君子相承。
亦是一轍。
若準佛名。
勸人稱念。
今是佛子。
理合同之。
道者。
法也。
宣者。
爾雅雲。
遍也。
謂以三乘道法。
遍化有緣也。
俗姓錢氏。
吳興長城人。
尊君。
是?公。
十子之次七。
大師。
則士申二息之長兄。
學總名楊。
德難具述。
龍天幽贊。
豈筆能申。
凡所撰文。
及與感通。
如别傳顯也。
言撰述者。
撰。
說文雲。
錄也。
述。
發正雲。
言也。
夫子述而不作。
謂其古事也。
問。
述與作如何。
答。
真谛雲。
如佛說經。
是作。
迦旃延造論。
直述佛意。
故但雲述。
若爾。
撰述應不雲作。
何故鈔注雲。
作者非無。
豈非作耶。
答。
如迦旃延造論。
解釋佛語。
次比成論。
亦得為作。
今鈔亦爾。
謂撰錄聖教。
次比成文。
亦得稱作。
夫子述而不作者。
謂述古人之事。
而語弟子。
更不新作。
故雲述而不作。
今鈔望其叙述成文。
撰成三卷。
濟其二學。
得其作名。
亦無失也。
上來六段不同。
總當第二弁能制人名竟。
上來二。
初釋所撰之法稱。
二弁能制之人名。
兩段不同。
當其第一釋攝序之通題竟。
今當第二依兩序而别解。
此并前科。
若依後判。
上來釋序題竟。
今當第二依序科釋。
于中分二。
初序戒學之興替。
發起撰述之因源。
二列篇已下。
述三藏大綱。
為作鈔所??取證信依聖教。
發正雲。
如來滅後。
菩薩作論申經。
雖弘聖教。
恐有魔事。
皆須先歸敬三寶。
請威加護。
如起信論。
歸命盡十方。
百論雲。
頂禮佛足等。
今鈔何不歸三寶。
而直歎戒德者。
答。
若望如來滅後。
作者皆先歸敬三寶。
今鈔主。
昙無德宗師分部時。
已先歸敬訖。
故律序雲。
稽首禮諸佛等。
是。
今承師後。
附彼律文。
不複别申敬耳。
初二。
初歎所诠戒德深廣。
定慧不如。
是撰之宗本。
二自大師下。
就能弘之人。
弁其興替。
發起撰述之意。
問。
此何約所诠戒德。
及能弘人興替科耶。
答。
準鈔标宗。
先明戒為萬行之宗。
次約人依律不依。
即結雲。
故知興替在人也。
今準彼科此。
不依諸記也。
前二。
初總歎戒德功高。
約喻顯勝。
二為五乘。
别歎屍羅妙用。
獨絕無倫。
言夫至像者。
上句總歎。
下句喻顯也。
問。
此鈔。
何故先歎戒德耶。
答。
戒是比丘行事總宗。
萬行依之而立。
此行事鈔。
故先标也。
至标宗首廣明。
思之。
所言夫者。
發語之端。
唯識論雲。
發端标舉之義。
花嚴雲。
下蘊深旨。
稱之曰夫。
單言戒者。
簡于定慧。
即是遮诠。
合言戒德難思者。
即是持其體德。
又是表诠。
今解相承道俗分二。
初依俗解。
周易雲。
以此齊戒。
韓康伯雲。
淨心曰齊。
防患曰戒。
有雲。
戒慎也。
鄭玄注儀禮雲。
警也。
次道釋者。
梵雲。
三(上聲)婆邏。
亦雲屍羅。
戒?雲。
此番為戒。
戒訓警也。
由警?三業遠離緣非。
明其因也。
羯磨疏雲。
戒防身口未非。
應起不起。
如治更防城等。
德者。
老子音義雲。
德猶得也。
謂得于物。
故稱為德。
字統雲。
外得于人。
内得于己。
常無所失。
故謂之德。
古師鹹雲。
戒是因名。
德是果稱。
約其比丘受得此戒。
既行其因。
必有得果。
如地持雲。
三十二相無差别因。
皆持戒所得。
故稱戒德。
即戒之德。
依主釋也。
難思者。
靈山雲。
此雙歎因果也。
輔篇花嚴富陽聚處明之。
總有六義。
一體難思者。
謂三羯磨竟一刹那頃。
發得無作之體。
非色非心。
非色故不可議。
非心故不可思。
超思議之境。
一受已後。
未四舍前。
四心三性。
始末恒有。
不藉緣并灼然。
難思也。
二相難思者。
以其從體起行。
行相非一。
謂情非情。
空有二谛。
八萬法門。
塵沙境等。
一一境上。
皆發得戒。
如善生雲。
虛空大地草木衆生等。
喻也。
三威勢難思者。
毗婆沙雲。
佛于三千大千世界。
有威勢者。
皆屍羅之力。
乃至五百羅漢。
定力通力。
不能驅龍。
有一羅漢。
輕重等持。
語言賢面遠去。
龍聞即去。
皆是屍羅之威勢也。
四者防惡攝善難思。
即因戒德。
能防三惡險道。
能獲人天三乘樂果。
五者尊重稀有難思。
此之戒法。
如來所制。
聖賢同遵。
人天敬重。
唯佛出世。
樹立此法。
以希有故。
九十六種外道所無。
又六道之中。
唯人道得受。
餘道成難故。
六因深果遠難思。
以持戒深因。
能得無上菩提涅槃遠果。
發生諸禅定等。
冠超衆像者。
舉喻顯其勝義。
初弁喻。
次法合。
周禮雲。
在首曰冠(平聲)。
謂在頭束發。
又取冠帶之義。
故禮記雲。
男子二十而冠(館音)。
西雲。
若未在首(平聲)。
若居頂上(去聲)。
儀服記雲。
古者作其蟬冠。
蟬飲露而體輕。
像此作冠。
而戴之。
故君子誡慎之義也。
衆像去喻中。
衣服不一為衆。
像法中。
聖教非一。
八萬法門。
以為衆像。
輔篇法合雲。
嚴色身之儀服。
冠最居首。
飾法身之功德。
戒為定慧諸法之上。
二類相似。
故喻冠超也。
第二。
别歎屍羅妙用獨絕無倫中四。
初為乘之軌。
二作寶之運。
三教下所诠自行。
則三學中勝。
四匡持佛日衆法。
則諸教不如。
前二合明。
後兩别釋。
言為五至航者。
謂明戒為乘寶。
軌則導引。
運載舟航也。
為五乘者。
先解五乘。
次明軌導。
五者。
數也。
乘者。
運載為義。
以五種法。
運載行人。
各有所至。
故名五乘。
帶數釋也。
初列數釋名。
二弁乘義。
然諸經論。
三五不同。
法花有三。
一聲聞。
二緣覺。
三菩薩。
釋名如上。
所說教法中。
弁智論五者。
三如上。
别加其人天。
為五也。
天。
名無愁惱。
常受快樂故。
人者。
涅槃雲。
能多恩義。
是故名人。
上五是能乘之人。
次弁所乘之法者。
法花雲。
為求聲聞者。
說應四谛法。
為求緣覺者。
說應十二因緣法。
為諸菩薩。
說應六波羅蜜法。
智論雲。
應以人文善根而成熟者。
即為說上品十善。
及諸禅智慧。
是名天乘。
為說下品十善。
是名人乘。
通而言之。
乘有三種之義。
一運行令增。
二運惑令滅。
三運理令顯。
即此三種。
具于諸三德。
行增般若德。
惑滅解脫德。
顯理法身德。
若窮終盡理。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等。
次軌導者。
軌法則也。
論雲。
能生物解。
有法則故。
導者。
左傳雲。
通也。
引物使通。
故曰導也。
五乘之人。
但乘所乘之法。
若無無願毗尼。
及五八戒等。
防護身口七支。
随緣壞行。
未免惡趣。
故須乘戒俱急。
以此戒法軌則。
引導定等善心。
定慧内防。
屍羅外護。
若但修有漏善根。
不持五戒。
如迦葉佛時有人。
但唯布施而不持戒。
為王家白象等。
是故支硎曰。
因戒引導。
皆到五乘之果。
何以得知。
如戒序曰。
欲得生天上。
若生人中者。
常當護戒足。
為二乘者。
如律序曰。
除結無挂礙。
縛着生此解。
又戒本流通雲。
七佛為世尊。
滅除諸結使。
即是因戒獲得辟支聲聞。
若論佛者。
如戒流通偈雲。
戒淨有智慧。
便得第一道。
故知。
五乘之人。
皆因戒為引導也。
寔三寶舟航者。
古人雲。
戒德。
有任持之功。
運載之用。
喻如舟航。
靈山雲。
寔猶是也。
寶喻也。
亦帶數釋。
亦三寶之義。
雖則如常。
不學不知。
故須略引。
今依輔篇四别。
一列數釋名。
二弁相。
三出體。
四立先後。
初列數者。
今古不同。
大小乘異。
海依戒疏。
立四種三寶。
一理體。
二化相。
三住持。
四一體。
靈山有三。
同前上三。
輔篇有三。
一體住持同前。
别相少異。
釋名中二。
初釋别名。
二釋總号。
戒疏雲。
佛者。
梵雲佛陀。
浮陀。
佛?。
步他。
浮頭。
浮圖。
蓋是傳音之訛。
此無其人。
義番為覺。
覺謂覺悟覺察。
自他覺滿。
蓮花開敷。
十種義。
義如前弁。
所言法者。
梵雲達摩。
昙摩。
昙無之異傳耳。
法有二義。
一自體解法。
如包等三聚。
各持自體。
不散失等。
二軌摸解法。
謂軌生物解。
如無常等法。
能生無常等解。
今據後義。
至聖演教。
意在承行。
如車從轍。
如器從摸。
法非自睹。
以喻成也。
僧者。
西天音。
具雲僧伽。
此無其人。
以相番之。
号為衆也。
約體四人同六和也。
次釋寶之總号者。
戒?雲。
此三益世。
近扶三有。
遠清二死。
希世獨遠。
所重名寶。
故寶性論雲。
真寶世希有。
離垢及勢力。
能莊嚴世間。
最勝不變等。
約喻分六義。
一希有義。
世寶。
貧窮所無。
三寶。
福薄不遇。
二離垢義。
世寶。
體無瑕穢。
三寶。
絕離諸漏。
三勢力義。
世寶。
除貧去毒三寶。
共通難思。
四莊嚴義。
世寶。
嚴身令好。
三寶能嚴法身。
五最勝義。
世寶。
諸物中勝。
三寶。
諸有無上。
六不改義。
世寶。
練磨不變。
三寶。
八相不傾。
上雖六解。
同舉喻成。
核論寶字。
同訓珍美。
二弁相者。
小乘有三。
大乘有二。
初小乘者。
依戒疏雲。
一理體者。
如五分法身為佛寶。
滅理無為是法寶。
聲聞學無學功德。
是僧寶。
二化相者。
如釋迦道王三千為佛寶。
演布谛教為法寶。
物鄰等五為僧寶。
三住持者。
形像塔廟。
為佛寶。
紙素所傳。
為法寶。
戒法儀相。
為僧寶。
大乘二者。
一體者。
輔篇雲。
真如為體。
以一切法如為性故。
即如性中。
有具覺義。
名之為佛。
有軌持義。
為法。
無違争義。
為僧。
故維摩雲。
一切衆生皆如也。
一切法亦如也。
衆聖賢亦如也。
又雲。
佛即是法。
法即是衆。
約義有三。
體唯一如。
故言一體。
二别相者。
謂自性受用變化等三身。
為佛寶。
大乘理教行果。
為法寶。
普賢文殊。
為僧寶。
此約三身體相各别相也。
三出體者。
大小乘别。
大乘一體。
如前所說。
真如為體。
故唐三藏雲。
三寶之性。
不離真如。
别相體者。
謂自性等三身。
若自性身。
還是真如為體。
報身。
大圓鏡智等四智為體。
若化身。
即用佛身諸無漏法為體。
法者。
即大乘教理行果法。
為體。
僧者。
謂菩薩等身中諸無漏法。
為體。
若明小乘體者。
如前約相弁體是。
四立三先後者。
先立三所以。
次弁先後。
初輔篇雲。
所以但立三寶。
而不多不少者。
答雲。
法爾須三。
何者。
如世間療病。
先須醫人。
次須良藥。
及看病人。
要有此三。
方能治諸有情四大之病。
過即無用。
少又不足。
故智論第四雲。
佛如醫王。
法如良藥。
僧為瞻病人。
要有此三。
能愈衆生煩惱之病。
斯良證也。
次先後者。
發正雲。
語其一體。
體無先後。
随說皆得。
今以義次之。
輔篇。
弁諸三寶先後。
總為三約。
一約勝劣明先後。
佛者能覺為先。
方有所覺之法。
随覺修學者僧。
次第如是。
即大乘别相。
及小乘理體化相三寶等。
勝劣同爾。
皆佛先。
次法。
後僧。
故律受戒揵度中。
說如來出家成道号佛。
次即說法。
後度陳如等五人。
即化儀次第。
不可乖也。
二約師資明先後者。
法則居先。
如涅槃雲。
諸佛所師。
所謂法也。
以法常故。
諸佛亦常。
般若亦雲。
一切諸佛。
乃至菩提法。
皆從此經出。
案上經文。
法先。
佛次。
後僧。
三約生物信明先後者。
僧即居初。
如舍利弗。
先見頞鞞比丘威儀寂靜。
遂請說法。
聞法入道。
方與目連及二百五十弟子。
歸佛出家也。
故戒疏雲。
僧初佛後者。
由道假人弘。
世途法爾。
故迦竺初達現僧儀相。
述五乘為善因。
明三途為惡果。
現法儀也。
斯法遠大。
非凡小所開。
故表畫像于涼台。
推其所說。
現佛儀也。
故下鈔文。
立僧像緻敬篇者。
意同此也。
舟航者。
初定舟航。
次解運載之義。
周易雲。
刳木為舟。
舟船也。
航者。
說文雲。
渡水曰航。
故知舟者。
約體而言。
航者。
約用彰号。
次解義者。
戒如其舟有任持之功。
令三寶萬載不墜。
喻之如航。
故為三寶之舟航也。
如花嚴經雲。
具足受持威儀教法。
乃至三寶不斷。
法得久住。
論雲。
毗尼藏住。
佛法則住也。
問。
舟航運載不墜之義。
如住持等三寶。
其理灼然。
若一體三寶。
此戒如何運載。
答。
然一體者。
還謂理釋。
不見一法。
是名為戒。
即喻如舟。
戒有防非之功。
不令随境纏附。
喻之如航。
即不迷能覺。
及與所覺。
無遆争等。
故于一體三寶。
恒存不變。
故須其戒。
以為舟航也。
言依至等者。
此明行勝。
謂依教下。
所诠戒行建立修行。
則功高定慧。
故雲莫等。
古今鹹雲。
戒是初基。
能資定慧。
定慧由戒而生。
推功本故莫等者。
遺教經雲。
依因此戒。
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
是也。
靈山雲。
若論三學。
各有其功。
若取識達耶正。
慧勝。
其餘若攝亂歸真。
以定為勝。
若防撿七支。
戒為最勝。
今偏歎者。
乃是将弘律藏也。
輔篇雲。
文中舉教即合雲。
經論不如。
若舉行。
應雲依戒建修定慧莫等。
今鈔文勢。
初言依教。
下雲定慧莫等。
将非雜亂者。
意謂。
不然。
行不自立。
必假教诠。
建修之功。
要在于行。
能所雙舉。
不可得也。
言住至唱者。
衆法住持。
勝群藉也。
即當教勝。
謂住持由于行法。
此行教诠行。
既住持中強诠文。
自然最勝。
定慧行教。
住持不得。
故息唱也。
前則舉教。
顯教下所诠。
今則舉行。
顯诠行之教。
住者。
玉篇雲。
立也。
集正雲。
謂安立佛法。
名之為住持。
謂維持依其律。
教驅擯呵責非法之徒。
令住法不滅。
即住持也。
如七□羯磨。
奪三十五事。
威儀進止。
治罰綱網。
皆假明律。
可以施行。
餘行之教不明。
故雲群籍息唱。
故戒經雲。
此經久住世。
佛法得熾盛。
故律中簡集智人。
要是解毗尼。
方得餘經論。
學不取也。
第二就能弘之人。
弁其興替。
發起撰述意。
中二。
初引佛四依弘戒珠而圓潔。
但興翹仰之心。
二逮于嗟像季諸師傳律寶而殘缺。
發起撰述之意。
前二。
初佛在親自偏弘。
二爰及下。
弁其四依約續不替。
言自至典者。
自從也。
從大師在世。
則偏弘也。
佛三界中最。
故曰大師。
指上戒律雲斯典。
典者。
大雅雲。
常也。
謂三世諸佛戒法常定。
更無改易。
所言大者。
一約所行因大。
度一切衆生。
二約所期果大。
菩提果是。
三約所證理大。
真如廓周法界是。
四約能證智大。
大圓鏡等四智。
是也。
且約言之。
故雲大也。
師者。
約所化之機受稱。
機既禀受。
乃名師也。
世有二種。
所化之機是有情世間。
所依止處即器世間。
在二種中住。
故雲在世。
偏者。
大約有二。
初對戒律特弁偏弘。
二約經中亦偏弘戒。
前則花嚴發正總處明之。
且有五種。
前一是表诠。
後四是遮诠。
一如來在世。
為諸比丘制戒。
半月半月親自金口。
與諸弟子說教。
授波羅提木叉。
令正法久住。
酬身子請名偏弘。
二如說契經。
不論衆别。
戒則不爾。
界内外。
要須盡集。
若叛有罪。
亦名偏弘。
三如說契經。
不揀于時。
戒則不爾。
要在半月。
不得晨朝。
亦偏弘也。
四如諸契經。
随處即說。
戒則不爾。
要在作法處說。
亦名偏弘。
五如諸契經。
道俗得聞。
戒則不爾。
要揀清淨大比丘僧。
破戒之徒。
亦不合聞。
名偏弘也。
故多論雲。
如諸契經。
不揀時處。
及在僧中。
二初經中亦偏弘者。
支硎雲。
且如涅槃窮終之教。
弁常住之果。
明長壽之因。
謂是其戒。
所以如來告諸比丘。
汝于戒律。
有所疑者。
今悉可問。
又雲。
欲見佛往要因持戒等。
問。
佛何十二年後。
不自說耶。
戒疏雲。
如律五年制廣。
便有犯人。
但最初不犯。
佛尚為說。
至十二年。
方有重犯。
如律。
佛言。
從今我不說戒。
汝今自說。
問。
佛何不為犯者說也。
答。
以無事不知。
無事不見。
犯人三問。
不答。
必有碎首等苦。
故不為說。
問。
佛僧二說。
俱為行淨。
如何一開一閉。
答。
佛眼無不觀了。
唯淨行者方聞。
僧制取報。
三根現淨。
得陳說戒。
佛說不應。
則神杵壞之。
僧說不應。
則無神可損也。
問十二年後。
因過不說。
何得偏弘。
答。
佛令弟子半月半月說者。
非偏何謂。
言爰至替者。
初佛自偏弘。
後及至四依。
亦偏弘也。
爰者。
說文雲。
及也。
公羊雲。
前後相接也。
及者。
于也。
遺者。
富陽雲。
餘也。
風者。
教也。
謂風亦喻也。
風有靡草之能。
今律教軏則。
僧尼整肅。
如風之靡草也。
亦雲。
法也。
替廢也。
謂如來十二年後。
滅度已來。
所制戒法。
及至于四依。
亦半月。
恒遵偏弘之風。
無替廢也。
四者。
數也。
依者。
??也。
涅槃第六雲。
有人出世。
具煩惱性八大人覺。
謂少欲。
知足。
寂靜。
精進。
正念。
正定。
正慧。
無戲論也。
是人。
雖行少欲等諸行。
不妨未斷煩惱。
是第一依。
斯須二果。
為第二依。
阿那含人。
為第三依。
阿羅漢人。
為第四依。
又初大小乘弁者。
小乘四者。
初七方便人。
為初依。
餘三同上。
大乘四者。
地前三賢。
為初依。
從初地至七地。
為第二依。
八九二地。
為第三依。
十地為第四依。
又有釋言。
謂迦葉。
阿難。
商那和修。
優波鞠多等。
為其四依。
以是四人。
階其聖位。
弘大毗尼。
一味無缺。
故言無替。
後鞠多已下。
五弟子等。
各執己見。
分大律藏。
則漸替廢。
甚有理也。
此并初能弘教故。
克就人四依。
以弁竟。
古人因此。
弁法行二種四依。
據涅槃二十一雲。
三種相。
假夫四依出世。
要須行四依行。
具四依法。
方能為世依??。
不爾名外道。
不名為佛弟子。
行四依者。
受戒已後。
令着糞掃衣。
乞食。
樹下坐。
腐爛藥等。
此為四聖種緣。
故雲行也。
法四者。
智論雲。
依法不依人。
依義不依語。
依智不依識。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非此所要。
不能廣解也。
第二嗟像季諸師。
傳律寶而殘缺。
發起撰述意。
中文二。
初通顯古師之非相。
發起撰述之端。
二餘因下。
顧盻前非。
正申撰述之意。
前二。
初總标時訛法替起争虛談。
二拔萃下。
别弁約續頹綱。
顯行世事不堪之相。
前二。
初标法逐時訛。
虛談起争。
二所以下。
弁知時訛法替之所由。
前二。
初約教流像季。
通弁法逐時訛。
二争鋒下。
引人??虛顯律替廢一唱。
言逮至事者。
發正雲。
逮及也。
于語助也。
像者似也。
季末也。
澆薄也。
訛謬也。
爾雅雲。
訛變動也。
謂四依已後。
及于像季。
時非正法日向衰微。
故名時轉。
人不重戒。
名為澆薄。
有所論量。
不能真正。
名訛謬也。
所言像者。
準觀法師解般若經。
後五百歲中。
即用四法以弁。
謂。
理教行果。
言理者。
即是真如之體。
凡聖所依。
從此真理。
流出十二分教。
既有其教。
必诠其行。
依教奉修。
必獲果證也。
初佛滅後一千年。
具此四法。
與佛在世。
等無有異。
故雲正也。
次一千年。
但有上三。
而無果證。
似像于正。
故言像也。
更有萬年。
但有上二。
亦無其行。
以去聖日遠。
衆生無智。
雖有教法。
不肯遵修。
望于正像。
将為漸末。
故雲末也。
然今季者。
則像中之季。
慈雲。
準見論尼行八敬。
正法還複千年。
今猶是像家之末。
故說戒篇。
鈔主自歎雲。
然即生居像末。
法就澆離。
斯良證也。
如今一時三月。
後一名季也。
時轉澆訛者。
謂像望正不如。
像末望像初。
展轉不如。
訛者濫也。
望雲。
如世有□似方無棱角。
不方又不圓曰訛。
今人弘于戒律亦爾。
不似正法。
又不似像法之初。
故訛濫也。
争競也。
鋒。
說文雲。
刀端也。
謂出言害物。
如彼刀端。
故?子雲。
口含鋒刃。
動則傷人。
即其義也。
所争之事淺近。
故雲唇舌之間。
有人。
見律阙文。
遂臆說雲。
止但手持無離即得。
或有師心加四分明相之衣。
取僧祗通夜之法。
如此師心臆說。
各競是非。
互指為迷。
誠由無教所争。
不佩真文。
見處淺近。
雲唇舌間也。
鼓動論量。
皆是不形之事。
既論量不形之事。
而于戒律。
豈更遵承。
然不形事者。
人解不同。
今謂。
非法僧制。
皆是不形之事。
形。
謂身形。
謂毗尼軌事。
是比丘身之所行。
名為形事。
非法衆主。
凡所立法。
既無典據。
非比丘身所行之事。
故曰□也。
鈔主雲。
凡厥施化。
止出唯心。
于彼正教。
都無诠述。
所以事起非法。
言成訛濫。
反生不善。
何名引接。
皆由自無方寸。
師心結法。
即其義也。
謂見處淺近。
是心出唯心。
故雲唇舌之間。
凡所論量。
于彼正教。
都無诠述。
即是不形之事。
至下别弁。
不堪相中廣顯非相。
故鄭玄雲。
自遵唇吻于鋒刃之端。
鼓怒于形不之事。
即其義也。
慈。
約學大乘語人。
心未涉道。
行違大小。
口說無罪無忏。
如此争鋒。
則傷于戒律。
言既過實。
則是鼓論不形之事。
此釋與文亦不違也。
言所以至之者。
問。
鈔主。
據何知像季時訛。
虛談起争。
人不依律。
鈔雲。
所以震嶺傳教。
九代聞之。
此約教傳九代親聞。
豈得知所以也。
震。
震旦也。
嶺。
?嶺也。
地多生?。
故名?嶺。
此國西界之山名也。
靈山雲。
具足梵本。
應雲震旦。
真丹。
聲輕重也。
故樓炭經雲。
?嶺已東名震旦。
以日初出照于東隅故。
稱震旦也。
真丹者。
取其色也。
謂天曉時。
東方乏赤。
故從名焉。
花嚴經雲。
真丹者。
番為漢地。
故知震是梵語。
此言好略。
略去旦字也。
傳教者。
始從後漢摩騰。
迄于大唐玄奘。
傳三藏教來也。
九代者。
花嚴雲。
明佛教至此。
時代多少。
從漢明夜夢。
至南山撰鈔時。
九代也。
準晉史目序記說。
初漢。
漢禅魏。
魏禅晉。
晉禅宋。
宋禅梁南齊。
齊禅梁。
梁禅陳。
陳陳隋。
隋命絕受禅唐。
此為九代。
禅者。
去聲。
與也。
續也。
此但論佛法至此得九代。
不要論帝王得玺。
及在中原立号是非也。
約此九代所聞。
得知時訛法替。
人不依律。
起争虛談也。
第二别辨約續頹綱顯行世事不堪相。
中三。
初明古師全不依律弘持。
但以智術軌物。
為發起撰述之遠因。
二然則下。
辨古德然依律藏能诠之文不曉。
使所诠行事有失。
為發起撰述之近意。
三常恨下。
叙古人鈔疏。
不顯行于世事。
何足軌于來蒙。
為發起撰述之本意。
問。
科雲遠近者。
答。
起争虛談。
與律懸遠則遠。
依律迷教。
由帶傍毗尼。
即近也。
若爾。
依律迷教。
恐有濫非。
許為發起撰述近意。
起争虛談。
行不依律。
與教全乖。
何須诠述。
為發起撰述遠意者。
答。
準标宗初。
行不依律。
以亂法司。
肆意縱奪。
專行暴克。
乃至令律要絕于羁?。
正法玄綱覆墜。
今并删斯繁惡。
發起七九羯磨及其正行補之。
何得不叙以為發起因耶。
若爾。
本複何。
答。
本撰鈔意。
特為古人章疏。
不顯行于世事。
何足軌于來蒙。
羯磨繁略。
不濟于新學。
今作鈔。
本番彼古人。
故今叙之為發起意也。
前三。
初正辨所聞智。
述不依律教弘持。
二欲明下。
欲明垂範匡持。
斥??虛之人絕分。
三豈非下。
雙收二意兩結易難。
言拔萃至己者。
拔萃者。
古來兩解。
一拔萃異于出類。
二秡萃即出類。
花嚴雲。
草聚曰萃。
人聚曰類。
又雲。
萃聚也。
聚中最長。
名為拔萃。
即出衆流類也。
今同此意。
謂。
九代已來。
位居僧首。
即為拔萃。
出衆流類也。
智是心智。
術是法術。
故鈔文雲。
凡厥施化。
止出唯心。
又雲。
法出恒情。
即智術也。
自後漢第二明帝永平十年。
傳教至此。
至魏文帝時。
雖有佛法。
道風訛替。
亦有僧衆未禀歸戒。
正以翦落殊俗。
設複齋忏。
事同祠祀。
至魏廢帝嘉平二年。
于洛陽準用十人。
以羯磨法。
與僧受戒。
其間衆首。
濫委佛教。
以亂法司。
若僧有過。
則以情智出其法術治罰。
或立罰錢及米之制。
或餘貨赇。
或行杖罰枷禁鉗鎖。
或奪财帛。
以供僧衆。
或若役治地。
斬伐草木。
鋤禾收刈。
或周年苦使。
或因遇失奪。
便令倍償。
或作破戒之制。
年别依次。
鋤禾刈谷。
若分僧食。
或造順俗之制。
犯重因禁。
遭赦得免。
或露立僧中。
伏地吹灰。
如上治罰法術。
九代傳聞。
皆出于拔萃出類僧首之心智也。
都不弘毗尼。
令佛法千載不墜。
但以非法治罰。
貴在率伏衆人。
故雲而已也。
第二欲明垂範匡持。
斥??虛之人絕分。
文四。
初行儀匡教難。
二垂法訓人難。
三約絕玄綱難。
四樹巅丈表難。
一唱。
言欲至之者。
今将欲明兩字。
着諸句之上。
可得六字列句。
句之下。
可豈也。
詳審也。
評(去聲)平論也。
謂欲令上??虛之人。
明其揚顯行儀。
乃至樹已巅大表。
豈可詳審而平論之也。
諸句皆爾。
發正雲。
揚謂發揚。
顯謂光顯。
行者。
自行
今雲何傧。
夫人又言。
王此四子。
并有威德。
必相殄滅大國之祚。
王即呼子。
來令出國。
時四子母。
及同生姊妹。
鹹皆求同去。
一切人民。
多樂随從。
王悉聽之。
到雪山北。
居舍夷林。
築城營邑。
人民熾盛。
遂成大國。
王後思見。
辭不肯還。
王聞三歎。
我子有能。
從是遂号釋迦種也。
尼樓有子。
名烏頭羅。
烏頭羅有子。
名瞿頭羅。
瞿頭羅。
有子名尼休羅。
尼休羅有四子。
一名淨飯。
二名白飯。
三名斛飯。
四名甘露飯。
淨飯王有二子。
一名菩薩。
二名難陀。
白飯王有二子。
一名阿難。
二名調達。
斛飯王有二子。
一名摩诃男。
二名阿那律。
甘露飯王有二子。
一名婆婆。
二名跋提。
菩薩有子。
名羅雲。
從尼樓至佛身。
當其六代。
從德立姓。
姓釋迦氏。
準諸經。
說多不同。
不能繁叙。
言某甲者。
鈔主之名。
然講解相承。
或釋不釋。
若準俗禮。
諱而阙之。
君子相承。
亦是一轍。
若準佛名。
勸人稱念。
今是佛子。
理合同之。
道者。
法也。
宣者。
爾雅雲。
遍也。
謂以三乘道法。
遍化有緣也。
俗姓錢氏。
吳興長城人。
尊君。
是?公。
十子之次七。
大師。
則士申二息之長兄。
學總名楊。
德難具述。
龍天幽贊。
豈筆能申。
凡所撰文。
及與感通。
如别傳顯也。
言撰述者。
撰。
說文雲。
錄也。
述。
發正雲。
言也。
夫子述而不作。
謂其古事也。
問。
述與作如何。
答。
真谛雲。
如佛說經。
是作。
迦旃延造論。
直述佛意。
故但雲述。
若爾。
撰述應不雲作。
何故鈔注雲。
作者非無。
豈非作耶。
答。
如迦旃延造論。
解釋佛語。
次比成論。
亦得為作。
今鈔亦爾。
謂撰錄聖教。
次比成文。
亦得稱作。
夫子述而不作者。
謂述古人之事。
而語弟子。
更不新作。
故雲述而不作。
今鈔望其叙述成文。
撰成三卷。
濟其二學。
得其作名。
亦無失也。
上來六段不同。
總當第二弁能制人名竟。
上來二。
初釋所撰之法稱。
二弁能制之人名。
兩段不同。
當其第一釋攝序之通題竟。
今當第二依兩序而别解。
此并前科。
若依後判。
上來釋序題竟。
今當第二依序科釋。
于中分二。
初序戒學之興替。
發起撰述之因源。
二列篇已下。
述三藏大綱。
為作鈔所??取證信依聖教。
發正雲。
如來滅後。
菩薩作論申經。
雖弘聖教。
恐有魔事。
皆須先歸敬三寶。
請威加護。
如起信論。
歸命盡十方。
百論雲。
頂禮佛足等。
今鈔何不歸三寶。
而直歎戒德者。
答。
若望如來滅後。
作者皆先歸敬三寶。
今鈔主。
昙無德宗師分部時。
已先歸敬訖。
故律序雲。
稽首禮諸佛等。
是。
今承師後。
附彼律文。
不複别申敬耳。
初二。
初歎所诠戒德深廣。
定慧不如。
是撰之宗本。
二自大師下。
就能弘之人。
弁其興替。
發起撰述之意。
問。
此何約所诠戒德。
及能弘人興替科耶。
答。
準鈔标宗。
先明戒為萬行之宗。
次約人依律不依。
即結雲。
故知興替在人也。
今準彼科此。
不依諸記也。
前二。
初總歎戒德功高。
約喻顯勝。
二為五乘。
别歎屍羅妙用。
獨絕無倫。
言夫至像者。
上句總歎。
下句喻顯也。
問。
此鈔。
何故先歎戒德耶。
答。
戒是比丘行事總宗。
萬行依之而立。
此行事鈔。
故先标也。
至标宗首廣明。
思之。
所言夫者。
發語之端。
唯識論雲。
發端标舉之義。
花嚴雲。
下蘊深旨。
稱之曰夫。
單言戒者。
簡于定慧。
即是遮诠。
合言戒德難思者。
即是持其體德。
又是表诠。
今解相承道俗分二。
初依俗解。
周易雲。
以此齊戒。
韓康伯雲。
淨心曰齊。
防患曰戒。
有雲。
戒慎也。
鄭玄注儀禮雲。
警也。
次道釋者。
梵雲。
三(上聲)婆邏。
亦雲屍羅。
戒?雲。
此番為戒。
戒訓警也。
由警?三業遠離緣非。
明其因也。
羯磨疏雲。
戒防身口未非。
應起不起。
如治更防城等。
德者。
老子音義雲。
德猶得也。
謂得于物。
故稱為德。
字統雲。
外得于人。
内得于己。
常無所失。
故謂之德。
古師鹹雲。
戒是因名。
德是果稱。
約其比丘受得此戒。
既行其因。
必有得果。
如地持雲。
三十二相無差别因。
皆持戒所得。
故稱戒德。
即戒之德。
依主釋也。
難思者。
靈山雲。
此雙歎因果也。
輔篇花嚴富陽聚處明之。
總有六義。
一體難思者。
謂三羯磨竟一刹那頃。
發得無作之體。
非色非心。
非色故不可議。
非心故不可思。
超思議之境。
一受已後。
未四舍前。
四心三性。
始末恒有。
不藉緣并灼然。
難思也。
二相難思者。
以其從體起行。
行相非一。
謂情非情。
空有二谛。
八萬法門。
塵沙境等。
一一境上。
皆發得戒。
如善生雲。
虛空大地草木衆生等。
喻也。
三威勢難思者。
毗婆沙雲。
佛于三千大千世界。
有威勢者。
皆屍羅之力。
乃至五百羅漢。
定力通力。
不能驅龍。
有一羅漢。
輕重等持。
語言賢面遠去。
龍聞即去。
皆是屍羅之威勢也。
四者防惡攝善難思。
即因戒德。
能防三惡險道。
能獲人天三乘樂果。
五者尊重稀有難思。
此之戒法。
如來所制。
聖賢同遵。
人天敬重。
唯佛出世。
樹立此法。
以希有故。
九十六種外道所無。
又六道之中。
唯人道得受。
餘道成難故。
六因深果遠難思。
以持戒深因。
能得無上菩提涅槃遠果。
發生諸禅定等。
冠超衆像者。
舉喻顯其勝義。
初弁喻。
次法合。
周禮雲。
在首曰冠(平聲)。
謂在頭束發。
又取冠帶之義。
故禮記雲。
男子二十而冠(館音)。
西雲。
若未在首(平聲)。
若居頂上(去聲)。
儀服記雲。
古者作其蟬冠。
蟬飲露而體輕。
像此作冠。
而戴之。
故君子誡慎之義也。
衆像去喻中。
衣服不一為衆。
像法中。
聖教非一。
八萬法門。
以為衆像。
輔篇法合雲。
嚴色身之儀服。
冠最居首。
飾法身之功德。
戒為定慧諸法之上。
二類相似。
故喻冠超也。
第二。
别歎屍羅妙用獨絕無倫中四。
初為乘之軌。
二作寶之運。
三教下所诠自行。
則三學中勝。
四匡持佛日衆法。
則諸教不如。
前二合明。
後兩别釋。
言為五至航者。
謂明戒為乘寶。
軌則導引。
運載舟航也。
為五乘者。
先解五乘。
次明軌導。
五者。
數也。
乘者。
運載為義。
以五種法。
運載行人。
各有所至。
故名五乘。
帶數釋也。
初列數釋名。
二弁乘義。
然諸經論。
三五不同。
法花有三。
一聲聞。
二緣覺。
三菩薩。
釋名如上。
所說教法中。
弁智論五者。
三如上。
别加其人天。
為五也。
天。
名無愁惱。
常受快樂故。
人者。
涅槃雲。
能多恩義。
是故名人。
上五是能乘之人。
次弁所乘之法者。
法花雲。
為求聲聞者。
說應四谛法。
為求緣覺者。
說應十二因緣法。
為諸菩薩。
說應六波羅蜜法。
智論雲。
應以人文善根而成熟者。
即為說上品十善。
及諸禅智慧。
是名天乘。
為說下品十善。
是名人乘。
通而言之。
乘有三種之義。
一運行令增。
二運惑令滅。
三運理令顯。
即此三種。
具于諸三德。
行增般若德。
惑滅解脫德。
顯理法身德。
若窮終盡理。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等。
次軌導者。
軌法則也。
論雲。
能生物解。
有法則故。
導者。
左傳雲。
通也。
引物使通。
故曰導也。
五乘之人。
但乘所乘之法。
若無無願毗尼。
及五八戒等。
防護身口七支。
随緣壞行。
未免惡趣。
故須乘戒俱急。
以此戒法軌則。
引導定等善心。
定慧内防。
屍羅外護。
若但修有漏善根。
不持五戒。
如迦葉佛時有人。
但唯布施而不持戒。
為王家白象等。
是故支硎曰。
因戒引導。
皆到五乘之果。
何以得知。
如戒序曰。
欲得生天上。
若生人中者。
常當護戒足。
為二乘者。
如律序曰。
除結無挂礙。
縛着生此解。
又戒本流通雲。
七佛為世尊。
滅除諸結使。
即是因戒獲得辟支聲聞。
若論佛者。
如戒流通偈雲。
戒淨有智慧。
便得第一道。
故知。
五乘之人。
皆因戒為引導也。
寔三寶舟航者。
古人雲。
戒德。
有任持之功。
運載之用。
喻如舟航。
靈山雲。
寔猶是也。
寶喻也。
亦帶數釋。
亦三寶之義。
雖則如常。
不學不知。
故須略引。
今依輔篇四别。
一列數釋名。
二弁相。
三出體。
四立先後。
初列數者。
今古不同。
大小乘異。
海依戒疏。
立四種三寶。
一理體。
二化相。
三住持。
四一體。
靈山有三。
同前上三。
輔篇有三。
一體住持同前。
别相少異。
釋名中二。
初釋别名。
二釋總号。
戒疏雲。
佛者。
梵雲佛陀。
浮陀。
佛?。
步他。
浮頭。
浮圖。
蓋是傳音之訛。
此無其人。
義番為覺。
覺謂覺悟覺察。
自他覺滿。
蓮花開敷。
十種義。
義如前弁。
所言法者。
梵雲達摩。
昙摩。
昙無之異傳耳。
法有二義。
一自體解法。
如包等三聚。
各持自體。
不散失等。
二軌摸解法。
謂軌生物解。
如無常等法。
能生無常等解。
今據後義。
至聖演教。
意在承行。
如車從轍。
如器從摸。
法非自睹。
以喻成也。
僧者。
西天音。
具雲僧伽。
此無其人。
以相番之。
号為衆也。
約體四人同六和也。
次釋寶之總号者。
戒?雲。
此三益世。
近扶三有。
遠清二死。
希世獨遠。
所重名寶。
故寶性論雲。
真寶世希有。
離垢及勢力。
能莊嚴世間。
最勝不變等。
約喻分六義。
一希有義。
世寶。
貧窮所無。
三寶。
福薄不遇。
二離垢義。
世寶。
體無瑕穢。
三寶。
絕離諸漏。
三勢力義。
世寶。
除貧去毒三寶。
共通難思。
四莊嚴義。
世寶。
嚴身令好。
三寶能嚴法身。
五最勝義。
世寶。
諸物中勝。
三寶。
諸有無上。
六不改義。
世寶。
練磨不變。
三寶。
八相不傾。
上雖六解。
同舉喻成。
核論寶字。
同訓珍美。
二弁相者。
小乘有三。
大乘有二。
初小乘者。
依戒疏雲。
一理體者。
如五分法身為佛寶。
滅理無為是法寶。
聲聞學無學功德。
是僧寶。
二化相者。
如釋迦道王三千為佛寶。
演布谛教為法寶。
物鄰等五為僧寶。
三住持者。
形像塔廟。
為佛寶。
紙素所傳。
為法寶。
戒法儀相。
為僧寶。
大乘二者。
一體者。
輔篇雲。
真如為體。
以一切法如為性故。
即如性中。
有具覺義。
名之為佛。
有軌持義。
為法。
無違争義。
為僧。
故維摩雲。
一切衆生皆如也。
一切法亦如也。
衆聖賢亦如也。
又雲。
佛即是法。
法即是衆。
約義有三。
體唯一如。
故言一體。
二别相者。
謂自性受用變化等三身。
為佛寶。
大乘理教行果。
為法寶。
普賢文殊。
為僧寶。
此約三身體相各别相也。
三出體者。
大小乘别。
大乘一體。
如前所說。
真如為體。
故唐三藏雲。
三寶之性。
不離真如。
别相體者。
謂自性等三身。
若自性身。
還是真如為體。
報身。
大圓鏡智等四智為體。
若化身。
即用佛身諸無漏法為體。
法者。
即大乘教理行果法。
為體。
僧者。
謂菩薩等身中諸無漏法。
為體。
若明小乘體者。
如前約相弁體是。
四立三先後者。
先立三所以。
次弁先後。
初輔篇雲。
所以但立三寶。
而不多不少者。
答雲。
法爾須三。
何者。
如世間療病。
先須醫人。
次須良藥。
及看病人。
要有此三。
方能治諸有情四大之病。
過即無用。
少又不足。
故智論第四雲。
佛如醫王。
法如良藥。
僧為瞻病人。
要有此三。
能愈衆生煩惱之病。
斯良證也。
次先後者。
發正雲。
語其一體。
體無先後。
随說皆得。
今以義次之。
輔篇。
弁諸三寶先後。
總為三約。
一約勝劣明先後。
佛者能覺為先。
方有所覺之法。
随覺修學者僧。
次第如是。
即大乘别相。
及小乘理體化相三寶等。
勝劣同爾。
皆佛先。
次法。
後僧。
故律受戒揵度中。
說如來出家成道号佛。
次即說法。
後度陳如等五人。
即化儀次第。
不可乖也。
二約師資明先後者。
法則居先。
如涅槃雲。
諸佛所師。
所謂法也。
以法常故。
諸佛亦常。
般若亦雲。
一切諸佛。
乃至菩提法。
皆從此經出。
案上經文。
法先。
佛次。
後僧。
三約生物信明先後者。
僧即居初。
如舍利弗。
先見頞鞞比丘威儀寂靜。
遂請說法。
聞法入道。
方與目連及二百五十弟子。
歸佛出家也。
故戒疏雲。
僧初佛後者。
由道假人弘。
世途法爾。
故迦竺初達現僧儀相。
述五乘為善因。
明三途為惡果。
現法儀也。
斯法遠大。
非凡小所開。
故表畫像于涼台。
推其所說。
現佛儀也。
故下鈔文。
立僧像緻敬篇者。
意同此也。
舟航者。
初定舟航。
次解運載之義。
周易雲。
刳木為舟。
舟船也。
航者。
說文雲。
渡水曰航。
故知舟者。
約體而言。
航者。
約用彰号。
次解義者。
戒如其舟有任持之功。
令三寶萬載不墜。
喻之如航。
故為三寶之舟航也。
如花嚴經雲。
具足受持威儀教法。
乃至三寶不斷。
法得久住。
論雲。
毗尼藏住。
佛法則住也。
問。
舟航運載不墜之義。
如住持等三寶。
其理灼然。
若一體三寶。
此戒如何運載。
答。
然一體者。
還謂理釋。
不見一法。
是名為戒。
即喻如舟。
戒有防非之功。
不令随境纏附。
喻之如航。
即不迷能覺。
及與所覺。
無遆争等。
故于一體三寶。
恒存不變。
故須其戒。
以為舟航也。
言依至等者。
此明行勝。
謂依教下。
所诠戒行建立修行。
則功高定慧。
故雲莫等。
古今鹹雲。
戒是初基。
能資定慧。
定慧由戒而生。
推功本故莫等者。
遺教經雲。
依因此戒。
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
是也。
靈山雲。
若論三學。
各有其功。
若取識達耶正。
慧勝。
其餘若攝亂歸真。
以定為勝。
若防撿七支。
戒為最勝。
今偏歎者。
乃是将弘律藏也。
輔篇雲。
文中舉教即合雲。
經論不如。
若舉行。
應雲依戒建修定慧莫等。
今鈔文勢。
初言依教。
下雲定慧莫等。
将非雜亂者。
意謂。
不然。
行不自立。
必假教诠。
建修之功。
要在于行。
能所雙舉。
不可得也。
言住至唱者。
衆法住持。
勝群藉也。
即當教勝。
謂住持由于行法。
此行教诠行。
既住持中強诠文。
自然最勝。
定慧行教。
住持不得。
故息唱也。
前則舉教。
顯教下所诠。
今則舉行。
顯诠行之教。
住者。
玉篇雲。
立也。
集正雲。
謂安立佛法。
名之為住持。
謂維持依其律。
教驅擯呵責非法之徒。
令住法不滅。
即住持也。
如七□羯磨。
奪三十五事。
威儀進止。
治罰綱網。
皆假明律。
可以施行。
餘行之教不明。
故雲群籍息唱。
故戒經雲。
此經久住世。
佛法得熾盛。
故律中簡集智人。
要是解毗尼。
方得餘經論。
學不取也。
第二就能弘之人。
弁其興替。
發起撰述意。
中二。
初引佛四依弘戒珠而圓潔。
但興翹仰之心。
二逮于嗟像季諸師傳律寶而殘缺。
發起撰述之意。
前二。
初佛在親自偏弘。
二爰及下。
弁其四依約續不替。
言自至典者。
自從也。
從大師在世。
則偏弘也。
佛三界中最。
故曰大師。
指上戒律雲斯典。
典者。
大雅雲。
常也。
謂三世諸佛戒法常定。
更無改易。
所言大者。
一約所行因大。
度一切衆生。
二約所期果大。
菩提果是。
三約所證理大。
真如廓周法界是。
四約能證智大。
大圓鏡等四智。
是也。
且約言之。
故雲大也。
師者。
約所化之機受稱。
機既禀受。
乃名師也。
世有二種。
所化之機是有情世間。
所依止處即器世間。
在二種中住。
故雲在世。
偏者。
大約有二。
初對戒律特弁偏弘。
二約經中亦偏弘戒。
前則花嚴發正總處明之。
且有五種。
前一是表诠。
後四是遮诠。
一如來在世。
為諸比丘制戒。
半月半月親自金口。
與諸弟子說教。
授波羅提木叉。
令正法久住。
酬身子請名偏弘。
二如說契經。
不論衆别。
戒則不爾。
界内外。
要須盡集。
若叛有罪。
亦名偏弘。
三如說契經。
不揀于時。
戒則不爾。
要在半月。
不得晨朝。
亦偏弘也。
四如諸契經。
随處即說。
戒則不爾。
要在作法處說。
亦名偏弘。
五如諸契經。
道俗得聞。
戒則不爾。
要揀清淨大比丘僧。
破戒之徒。
亦不合聞。
名偏弘也。
故多論雲。
如諸契經。
不揀時處。
及在僧中。
二初經中亦偏弘者。
支硎雲。
且如涅槃窮終之教。
弁常住之果。
明長壽之因。
謂是其戒。
所以如來告諸比丘。
汝于戒律。
有所疑者。
今悉可問。
又雲。
欲見佛往要因持戒等。
問。
佛何十二年後。
不自說耶。
戒疏雲。
如律五年制廣。
便有犯人。
但最初不犯。
佛尚為說。
至十二年。
方有重犯。
如律。
佛言。
從今我不說戒。
汝今自說。
問。
佛何不為犯者說也。
答。
以無事不知。
無事不見。
犯人三問。
不答。
必有碎首等苦。
故不為說。
問。
佛僧二說。
俱為行淨。
如何一開一閉。
答。
佛眼無不觀了。
唯淨行者方聞。
僧制取報。
三根現淨。
得陳說戒。
佛說不應。
則神杵壞之。
僧說不應。
則無神可損也。
問十二年後。
因過不說。
何得偏弘。
答。
佛令弟子半月半月說者。
非偏何謂。
言爰至替者。
初佛自偏弘。
後及至四依。
亦偏弘也。
爰者。
說文雲。
及也。
公羊雲。
前後相接也。
及者。
于也。
遺者。
富陽雲。
餘也。
風者。
教也。
謂風亦喻也。
風有靡草之能。
今律教軏則。
僧尼整肅。
如風之靡草也。
亦雲。
法也。
替廢也。
謂如來十二年後。
滅度已來。
所制戒法。
及至于四依。
亦半月。
恒遵偏弘之風。
無替廢也。
四者。
數也。
依者。
??也。
涅槃第六雲。
有人出世。
具煩惱性八大人覺。
謂少欲。
知足。
寂靜。
精進。
正念。
正定。
正慧。
無戲論也。
是人。
雖行少欲等諸行。
不妨未斷煩惱。
是第一依。
斯須二果。
為第二依。
阿那含人。
為第三依。
阿羅漢人。
為第四依。
又初大小乘弁者。
小乘四者。
初七方便人。
為初依。
餘三同上。
大乘四者。
地前三賢。
為初依。
從初地至七地。
為第二依。
八九二地。
為第三依。
十地為第四依。
又有釋言。
謂迦葉。
阿難。
商那和修。
優波鞠多等。
為其四依。
以是四人。
階其聖位。
弘大毗尼。
一味無缺。
故言無替。
後鞠多已下。
五弟子等。
各執己見。
分大律藏。
則漸替廢。
甚有理也。
此并初能弘教故。
克就人四依。
以弁竟。
古人因此。
弁法行二種四依。
據涅槃二十一雲。
三種相。
假夫四依出世。
要須行四依行。
具四依法。
方能為世依??。
不爾名外道。
不名為佛弟子。
行四依者。
受戒已後。
令着糞掃衣。
乞食。
樹下坐。
腐爛藥等。
此為四聖種緣。
故雲行也。
法四者。
智論雲。
依法不依人。
依義不依語。
依智不依識。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非此所要。
不能廣解也。
第二嗟像季諸師。
傳律寶而殘缺。
發起撰述意。
中文二。
初通顯古師之非相。
發起撰述之端。
二餘因下。
顧盻前非。
正申撰述之意。
前二。
初總标時訛法替起争虛談。
二拔萃下。
别弁約續頹綱。
顯行世事不堪之相。
前二。
初标法逐時訛。
虛談起争。
二所以下。
弁知時訛法替之所由。
前二。
初約教流像季。
通弁法逐時訛。
二争鋒下。
引人??虛顯律替廢一唱。
言逮至事者。
發正雲。
逮及也。
于語助也。
像者似也。
季末也。
澆薄也。
訛謬也。
爾雅雲。
訛變動也。
謂四依已後。
及于像季。
時非正法日向衰微。
故名時轉。
人不重戒。
名為澆薄。
有所論量。
不能真正。
名訛謬也。
所言像者。
準觀法師解般若經。
後五百歲中。
即用四法以弁。
謂。
理教行果。
言理者。
即是真如之體。
凡聖所依。
從此真理。
流出十二分教。
既有其教。
必诠其行。
依教奉修。
必獲果證也。
初佛滅後一千年。
具此四法。
與佛在世。
等無有異。
故雲正也。
次一千年。
但有上三。
而無果證。
似像于正。
故言像也。
更有萬年。
但有上二。
亦無其行。
以去聖日遠。
衆生無智。
雖有教法。
不肯遵修。
望于正像。
将為漸末。
故雲末也。
然今季者。
則像中之季。
慈雲。
準見論尼行八敬。
正法還複千年。
今猶是像家之末。
故說戒篇。
鈔主自歎雲。
然即生居像末。
法就澆離。
斯良證也。
如今一時三月。
後一名季也。
時轉澆訛者。
謂像望正不如。
像末望像初。
展轉不如。
訛者濫也。
望雲。
如世有□似方無棱角。
不方又不圓曰訛。
今人弘于戒律亦爾。
不似正法。
又不似像法之初。
故訛濫也。
争競也。
鋒。
說文雲。
刀端也。
謂出言害物。
如彼刀端。
故?子雲。
口含鋒刃。
動則傷人。
即其義也。
所争之事淺近。
故雲唇舌之間。
有人。
見律阙文。
遂臆說雲。
止但手持無離即得。
或有師心加四分明相之衣。
取僧祗通夜之法。
如此師心臆說。
各競是非。
互指為迷。
誠由無教所争。
不佩真文。
見處淺近。
雲唇舌間也。
鼓動論量。
皆是不形之事。
既論量不形之事。
而于戒律。
豈更遵承。
然不形事者。
人解不同。
今謂。
非法僧制。
皆是不形之事。
形。
謂身形。
謂毗尼軌事。
是比丘身之所行。
名為形事。
非法衆主。
凡所立法。
既無典據。
非比丘身所行之事。
故曰□也。
鈔主雲。
凡厥施化。
止出唯心。
于彼正教。
都無诠述。
所以事起非法。
言成訛濫。
反生不善。
何名引接。
皆由自無方寸。
師心結法。
即其義也。
謂見處淺近。
是心出唯心。
故雲唇舌之間。
凡所論量。
于彼正教。
都無诠述。
即是不形之事。
至下别弁。
不堪相中廣顯非相。
故鄭玄雲。
自遵唇吻于鋒刃之端。
鼓怒于形不之事。
即其義也。
慈。
約學大乘語人。
心未涉道。
行違大小。
口說無罪無忏。
如此争鋒。
則傷于戒律。
言既過實。
則是鼓論不形之事。
此釋與文亦不違也。
言所以至之者。
問。
鈔主。
據何知像季時訛。
虛談起争。
人不依律。
鈔雲。
所以震嶺傳教。
九代聞之。
此約教傳九代親聞。
豈得知所以也。
震。
震旦也。
嶺。
?嶺也。
地多生?。
故名?嶺。
此國西界之山名也。
靈山雲。
具足梵本。
應雲震旦。
真丹。
聲輕重也。
故樓炭經雲。
?嶺已東名震旦。
以日初出照于東隅故。
稱震旦也。
真丹者。
取其色也。
謂天曉時。
東方乏赤。
故從名焉。
花嚴經雲。
真丹者。
番為漢地。
故知震是梵語。
此言好略。
略去旦字也。
傳教者。
始從後漢摩騰。
迄于大唐玄奘。
傳三藏教來也。
九代者。
花嚴雲。
明佛教至此。
時代多少。
從漢明夜夢。
至南山撰鈔時。
九代也。
準晉史目序記說。
初漢。
漢禅魏。
魏禅晉。
晉禅宋。
宋禅梁南齊。
齊禅梁。
梁禅陳。
陳陳隋。
隋命絕受禅唐。
此為九代。
禅者。
去聲。
與也。
續也。
此但論佛法至此得九代。
不要論帝王得玺。
及在中原立号是非也。
約此九代所聞。
得知時訛法替。
人不依律。
起争虛談也。
第二别辨約續頹綱顯行世事不堪相。
中三。
初明古師全不依律弘持。
但以智術軌物。
為發起撰述之遠因。
二然則下。
辨古德然依律藏能诠之文不曉。
使所诠行事有失。
為發起撰述之近意。
三常恨下。
叙古人鈔疏。
不顯行于世事。
何足軌于來蒙。
為發起撰述之本意。
問。
科雲遠近者。
答。
起争虛談。
與律懸遠則遠。
依律迷教。
由帶傍毗尼。
即近也。
若爾。
依律迷教。
恐有濫非。
許為發起撰述近意。
起争虛談。
行不依律。
與教全乖。
何須诠述。
為發起撰述遠意者。
答。
準标宗初。
行不依律。
以亂法司。
肆意縱奪。
專行暴克。
乃至令律要絕于羁?。
正法玄綱覆墜。
今并删斯繁惡。
發起七九羯磨及其正行補之。
何得不叙以為發起因耶。
若爾。
本複何。
答。
本撰鈔意。
特為古人章疏。
不顯行于世事。
何足軌于來蒙。
羯磨繁略。
不濟于新學。
今作鈔。
本番彼古人。
故今叙之為發起意也。
前三。
初正辨所聞智。
述不依律教弘持。
二欲明下。
欲明垂範匡持。
斥??虛之人絕分。
三豈非下。
雙收二意兩結易難。
言拔萃至己者。
拔萃者。
古來兩解。
一拔萃異于出類。
二秡萃即出類。
花嚴雲。
草聚曰萃。
人聚曰類。
又雲。
萃聚也。
聚中最長。
名為拔萃。
即出衆流類也。
今同此意。
謂。
九代已來。
位居僧首。
即為拔萃。
出衆流類也。
智是心智。
術是法術。
故鈔文雲。
凡厥施化。
止出唯心。
又雲。
法出恒情。
即智術也。
自後漢第二明帝永平十年。
傳教至此。
至魏文帝時。
雖有佛法。
道風訛替。
亦有僧衆未禀歸戒。
正以翦落殊俗。
設複齋忏。
事同祠祀。
至魏廢帝嘉平二年。
于洛陽準用十人。
以羯磨法。
與僧受戒。
其間衆首。
濫委佛教。
以亂法司。
若僧有過。
則以情智出其法術治罰。
或立罰錢及米之制。
或餘貨赇。
或行杖罰枷禁鉗鎖。
或奪财帛。
以供僧衆。
或若役治地。
斬伐草木。
鋤禾收刈。
或周年苦使。
或因遇失奪。
便令倍償。
或作破戒之制。
年别依次。
鋤禾刈谷。
若分僧食。
或造順俗之制。
犯重因禁。
遭赦得免。
或露立僧中。
伏地吹灰。
如上治罰法術。
九代傳聞。
皆出于拔萃出類僧首之心智也。
都不弘毗尼。
令佛法千載不墜。
但以非法治罰。
貴在率伏衆人。
故雲而已也。
第二欲明垂範匡持。
斥??虛之人絕分。
文四。
初行儀匡教難。
二垂法訓人難。
三約絕玄綱難。
四樹巅丈表難。
一唱。
言欲至之者。
今将欲明兩字。
着諸句之上。
可得六字列句。
句之下。
可豈也。
詳審也。
評(去聲)平論也。
謂欲令上??虛之人。
明其揚顯行儀。
乃至樹已巅大表。
豈可詳審而平論之也。
諸句皆爾。
發正雲。
揚謂發揚。
顯謂光顯。
行者。
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