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四之四

關燈
七、随緣長短者。

     七中,謂事容長短,三法楷定。

    若事法互望,事長過月,則退就短法;事短一日,則進從長法。

     但令事是正須一夕,并修七日,以法收緣;如文不及,即日義開七日也。

     釋中,初文但令事是,謂緣如法。

     夏中可爾,夏末五日如何成受?餘日非夏限故。

    解雲:乃至七月十五日,亦作七日法受。

    餘日雖非,以法成故。

    律制三法,餘日通束也。

    縱引十誦,亦同此解。

    今夏末三日,在不重受家既曾受日,若受月法,又是破夏,由緣不合,止可端然破夏虛歲。

     次正明中。

    初蹑前問。

    解下,約義釋,又三。

    初釋通。

    事雖一日,法不可減,以事從法,故加七日。

    十誦受夜,二位雖殊,以法收緣,彼此無異,故雲縱引等。

    今下,斥非。

    不重受家,即前古師尚有徒黨,前已受日,次須受月。

    然一二日在,不成月法,故令破夏。

    意謂成歲,不知虛也。

     問曰:今有七月九日,受七日法,出界不還,夏成以不?答:破也。

    何以知然?夏有後開,無前開也。

    以七月十五日,須及夜分,還返本界。

    如律所制,及七日還,令限明相,乃在界外。

    絕此分齊,故說破也。

     問答中,初問。

    亦由諸說不同,故立問轉難,以盡疑情。

    答中,初直判。

    夏有後開,謂迦提;月無前開,即夏限内。

    以下,悉釋。

    三位受法,并須最後一日身在界中,不爾破夏。

     若爾,何以律文最後自恣七日在,受七日不還,不犯者?答:謂七月十六日,是最後自恣日也,如急施衣中說之。

    今此人以七月十日受七日故,彼第七日是夏滿,不來,無犯。

     次難中,自恣三日,十六為最,後退前七日,即初十也。

    釋中,指急施衣。

    彼次第增中,自恣十日在,即七月初六受衣,迦提後不增。

    乃至雲自恣一日在,謂從初七去至十五日,受衣後須次第增,則知以十六為自恣日。

    餘如資持中。

     又問:七月十五日,明相未出,随行不犯,相出是開,何有夏破?答:止為明相未出,須返界中,名為及法;相出界外,故違本制。

     三難中明未出,有法明出入,迦提答:文如前相,出即明相。

     又問:制及七日,是有法緣,至明夏滿,法随事失,有何犯故,令我破夏?答:日夜分齊,約明相分。

    第七夜分,明相未出,自屬前夜;明相若出,即屬八日。

    制七日夜,須及界中,今不在界,故翻破夏。

    至十六日,自是後開,由違前制,故說破也。

    若約此解,十誦亦及七夜,返還同四分,何有異耶?明相若出,不及夜也。

    如是思之。

     四難中,法随事失。

    法謂日法,事即是緣。

    答中,初正答。

    十五夜分不還,即是破夏。

    若下,會異。

    十誦受夜,亦約十五夜分還界。

    不還、破夏,一同四分。

     八、事訖不來,法有無者。

     有人言:事訖不來,夏亦不破,以法在故。

    如七日藥與欲類同,狂病得法,病差不失等例也。

     第八,他解中,初科。

    初義判。

    如下,引類有三:七日藥病愈法,在與欲己,事訖不來,不妨成法;癫狂羯磨,雖差不失,足可為例。

     若爾,不失與僧祇事訖,有何異耶?答:彼中随事,不随法也;此随法故,緻此不同。

     次科。

    以事訖法在,則濫僧祇,事訖羯磨,無有日限。

    答中,彼随事故,法不定日;此随法故,法唯三位。

    限内事訖,不來不失耳。

     今解不同,不可依也。

    事訖法謝,十誦明文。

    不同欲法,羯磨不牒;今受日法,牒事加之,故謝法失。

    亦如藥法,病止無用。

    又不同狂,解須乞故。

    何因浪引,令此煩釋? 今義中,初斥前非。

    事下,指所據。

    十誦,文見注中。

    不下,責妄引。

    欲不牒緣,受日牒故。

    藥法,病止無用,受日容有他營;狂須乞解,受日自失。

    三皆非例,前義不成。

     九、僧尼不同者。

     昔人解雲:尼随僧受三法過緣,上下同處,不說為異,故無妨也。

     第九,昔解中,三法過緣:過即非法破夏,緣即如法聽去,上下即僧尼。

    謂律中如、非,同一處列,既不說異,驗知是同。

     今解不同。

    性是女弱,未假多遊;外化非廣,理不同僧。

    如僧祇中:尼安居中,無羯磨受事訖法,聽受七日。

    四分亦爾。

    如三時遊行戒中,唯有口受,不雲多日,可準斯用也。

     今解中,初叙立。

    如下,引證。

    僧祇文顯。

    四分尼戒本雲:若比丘尼,春夏冬一切時人間遊行,除餘因緣,波逸提。

    廣解雲:若比丘尼,為佛法僧事、病比丘尼事,聽受七日法,出界去(所謂餘因緣也)。

    文中止聽七日,不開餘二,故可為準。

    口受,即對首七日也。

     十、諸部同異者 十誦廣開七夜緣,下文唯為和僧鑿寺,聽三十九夜,白王乞救,不言餘事。

    僧祇安居中,為通水故,因聽塔事、僧事,作求聽法。

    五分僧私兩事,具開三法,如四分文。

     第十,釋中,初文。

    十誦别法廣開,謂開緣多也。

    衆法唯二。

    和僧,如前引。

    鑿寺,謂安居中王出征伐,無信大臣意欲毀寺,僧往白王羯磨受日。

    僧祇通水,亦為邪臣壅塞通渠,白王求救。

    本因僧事,遂通三寶。

    五分緣法,并同今宗。

     今依當部,但有月緣,過此已往,無文所許。

    執不同者,不可用于三十九夜及以事訖也。

    若有不同,可用諸部。

    四分有法不可通行,不意本宗緣如事正者,如鈔别行事中。

     次科。

    初示本部分齊。

    執下,誡辄用他宗。

    執不同者,即守本宗之人。

    若有不同,謂依他部受者,或可如前往外和僧。

    和滅難期,即緣不同,聽用事訖,行彼部事。

    不下,美部主立法。

    緣如,謂無非濟急。

    事正,謂行事有序。

    不意,謂不期而遇。

    指鈔别行事者,即諸部篇。

    彼文具引僧祇十誦羯磨,廣明不同之相。

     就文分二:初緣,後法。

     緣中,标舉名目。

    下列諸緣,可解也。

    佛言不及即日下,列三品受日,以法收緣也。

    引十誦五衆者,以世多不行,故重及也。

    若在道事盡者,釋成法失也。

    明了重受者,釋除疑執也。

    僧祇制尼者,濫僭罔上也。

    恐未見義門,略示成不相耳。

     次就文釋緣中,标名可見。

    下下,釋注五段,初二本律,後三諸部,次第牒解,對文可尋。

    恐下,結示注意。

     二、正加法 緣中,諸集法者,四本不同,加乞不定也。

     次釋法衆法緣中,初中諸集法者,即古今出羯磨之人。

     初人加乞羯磨不牒,恐成增法,此古羯磨也。

     次科,增加中,初文三本。

    初即僧铠羯磨,先從僧乞,不入羯磨,彼謂律文本無乞故,曹魏初出,故雲古也。

     第二人雖着乞辭,準乞覆藏,兩遍牒事。

    時到已前,增加乞辭;忍聽已後,略事而作。

    羯磨亦爾。

    此光師魏集,世盛行也。

     第二,即昙谛本。

    光師用之開拓注釋,遂為光本覆藏羯磨。

    前陳三乞,後方與法,白與羯磨。

    第二句中,牒前所乞,故雲兩遍牒事。

    第四句,單雲與法,故雲略事。

     第三人,但準六夜乞法,牒緣誦事并盡,以律文雲不如白法作故;今若增減,并不成也。

     第三,即願師本。

    六夜乞辭,牒前覆藏;乞法行日等已,方乞後法。

    諸羯磨中,此最委悉,故特準之,不許簡略,故雲并盡。

    白及羯磨,兩遍牒事,大同覆藏。

    仍引律證,明有所準。

    若論加乞,豈非增耶? 凡斯三集,文局義通,有人定判,依受夏破。

    今解不然,俱順教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