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四之三

關燈
諸衆安居法篇第六 釋安居篇 篇目中諸衆者,若就人明衆,即五衆也;若約位明衆,即對念也;若約法多明衆,即前中後。

    對念、忘及等,并見文中。

    安居,如下自釋。

     出家慕道,馳散非業,故當計時擇念,義無浮逸。

    今乃?随邑野,追逐情塵,颠仆巨壑,無思返迹。

    是以大聖以法遮防,不許遊涉,當居靜慮。

    故律文中,三時通制。

     叙意中,初科。

    初叙所應。

    計時,謂惜分陰,不虛度也。

    擇念,謂專心觀行,離妄緣也。

    今下,明不應。

    邑野,即城邑村野。

    逐情塵者,營世務也。

    巨壑,喻現業來報。

    是下,示制意。

    準通三時,知開非意,此據上根絕世之流。

    單坐夏時,乃被中下,況俱不坐,何足議哉? 然有待之形,托緣不一,必量過起,夏暑偏多。

    一則損生害命,深乖慈道;二招世譏謗,不及禽獸;三為過既深,故非道業。

    春冬過少,待緣開赴,有斯别故,名曰安居。

     次科,托緣不一,世緣無定,不可常故。

    損生命者,夏月地多蟲故。

    招世謗者,如緣起說。

    彼雲:蟲鳥尚有巢窟,故曰不及;禽獸春冬止有第三,故雲過少。

     釋名者,形心攝靜曰安,要期在住曰居也。

     釋名中,形心攝靜,無雜緣故;要期在住,無奔馳故。

     就文分二:初明住法,後出界法。

     初為五:初、作法不同,二、結時前後,三、夏閏延促,四、解結成不,五、背前結後。

     就初門中,住法有四,謂對首、心念、忘成及界也,相在文中。

    至彼消釋,又分為七:前三不分;就界為四,以園、界兩所,足有雙、隻故也。

     安居五門,初門列法中,初分四法;又下,次開七法;及界中,園與界各有雙隻,故為四也。

     用前七法,下約三時,則二十一種;将此數法,以約兩界自然作法,合四十二種;将此約人,人有五衆,則合二百一十種也。

     配數中,初科,約人五衆,一衆具四十二種,總合可知。

     有人言:前之二法,既有聖教,可通三時、忘成及界。

    此之五法,作法開成,本無言說,故中安居所不開也。

    恐不及前,故損五利;恐不及後,一夏虛坐。

    有斯兩意,開于二日,中間不開。

    如此約數,則一百六十種。

    以前二法,曆三時、兩處及以五衆,則六十種;以後五法,依前二時,則一百也。

     他義中,初科。

    初示制開通局。

    如下,曆數。

    二法曆三時成六,兩處每處有六為十二,一衆十二,故有六十。

    五法曆二時為十,兩界為二十,五衆成一百。

     如此分相,據一人經多夏,一夏有多人故也。

     總示中,兩義以顯曆數,所以一人多法不可同時,故約多夏多人始能具耳。

     因此前後泛解有六。

     三、泛解六門。

    準下,初門即前次師之義,而下諸門,今家所取,故因引之。

     初、開制前後者。

    對首心念,此二制法,始終一月一日結之,兼閏得兩月一日。

    後之五法,如上是開。

    唯是前後兩夏各十六日,中間二十九日所不開也。

     初門且出彼解,準如初釋,則通三位。

     二、結罪前後者。

    從四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為前,以不結者,随日不結,吉羅;後五月十六日為後,若不結者,尼提、僧吉也。

     二中,尼提即單提中制,僧吉即随結也。

     三、有難前後者。

    五百問雲:從夏初日,至五月十五日,可日日結坐。

    若夏初有難,不得結者,或五日、三日,乃至一月,雖不結之,不失前坐。

    以難不結,非是故心。

    此名三十日坐,一日受歲。

    後坐夏人,唯得一日結。

    過七月十五日已,有難者,可日日受歲,盡八月十五日。

    此名一日坐結,三十日受歲也。

     三中,五百問。

    初明前難。

    以難緣故,未暇加法,要心已定,故不失前坐。

    一日、受歲,同是七月十五自恣故。

    後下,次明後難。

    謂結後安居者,七月十五夏雖未滿,可随前坐,先自恣故。

     四、位約前後者,初後兩夏各十六日,中間安居二十九日。

    僧祗雲:若在道行至安居日,即于路側,若于中道,應受安居,然後往趣所住之處,應更安居。

    道中不前安居,一、越;至住不後安居,二、越。

    據此,前結安居,若是不應後制,但依教法,知不成也。

    往住後結,可依受歲。

     四中,即三位結法,前後各一日,餘并名中。

    僧祇:道行未至前所,至期必說,且為免過,不當結法。

     五、行住者,對念二法,無問行住,俱得用之,忘成等五。

    以是行人先有要故,文雲:為安居來,非舊人也。

    必舊有要,例亦開之。

     五中,行即外客,住即舊住,要即要期。

    上引他解,必下,今判。

     六、據法不同者。

    對念作法,以容預故。

    忘等開成,恐乖前後,直爾便得。

    若直爾得後,用加法何為?答:制開義立,何得不有? 六中,初正明;若下,釋妨。

    以忘成等,初即開成,後須加法故。

    答中,初成從開,後加禀制。

     二、明結時前後者。

     問:安居修道,何時不須偏約在夏者?答:夏過多故,如上标舉。

    濕熱郁蒸,散亂乖道,生譏緻謗,因斯故制,使修自行。

    行滿德成,事須益物,是以春冬随緣外化。

     二、結時。

    初問答中。

    初叙夏月制意。

    指如上者,即三種過。

    然前後叙緻,并附權意,托緣立法。

    究論聖戒,莫非為道,毗尼開制,大要在茲。

    行滿下,次明春冬開意。

     若爾,成化何局春冬?夏中受日,随益開往;春冬有過,亦通制者?答:受日深益,待量方赴;春冬過少,故任不結。

    各有義也。

     次科轉難中,論化益則夏中亦開,據有過則春冬亦制,是則三時同等,開制無功。

    答中,緣分急緩,故量不量殊;過有少多,故結不結異。

     問:夏有四月,何但結三?答:待形須濟,事須開舍,故制前三,特開後一。

    迦提賞勞,使作衣服,受用資身,弘道利俗也。

    又解雲:四月通結,唯初日成。

    必有緣礙,則不名歲;教急機緩,不名智人。

    不可常行,攝生不盡,故開前一月,續結成歲。

    豈不然耶? 次問答中,初約開後釋。

    又下,次約留前釋。

    佛名一切智人,以能知機故,攝生不盡,不收中下故。

     三、明夏閏延促者。

     有人言:佛制三月,但依教數,不勞多事,通閏四月也。

    故伽論雲:王作閏月數,安居日滿,自恣已,受迦絺那衣。

    即此衣成受、不成受,謂依閏、不依閏。

    據此論文,明知不依自然得夏,并受衣也。

     三、定閏中。

    初師。

    初立義。

    故下,引據。

    王作閏者,謂國家出年曆也。

    數滿,謂從前四月十六去取九十日,即六月十六自恣受衣。

    不依已滿,故成受;依閏未滿,故不成受。

    據下,結斷。

     有人言:本契三月不出本界,今夏未滿,閏中出界,即非相續,依處安居,故是破也。

    昔人不依閏者,但數九十日耳;今有不依閏者,正月便安,閏月不安。

     次師中,初科。

    初叙過。

    未滿出界,即下數滿者。

    閏中出界,即下閏月不安者。

    昔下,指非。

    昔人可恕,今人愈乖。

    正字去呼對,餘謂之正,下同。

    謂前後三月則守安居,中間閏月則許出界。

    (近閏四月,僧錄司曉告,令閏四月十六結夏,謬哉!) 若據多論,似攝閏取,故彼文雲:若閏四月者,則取前四月受雨衣,滿一百二十日。

    此衣開物,尚制依閏;安居修道,理制收閏。

    即彼伽論:前安居已,王作閏月。

    本知有故,則依閏不合受衣;本不知有,數日成夏。

    有斯兩文,須通兩緻,如何從開而越本制?義不可也。

     次科詳定中。

    初引多論,準開況制。

    雨衣即用澡浴,夏月多垢,故聽畜之。

    即下,通前伽論。

    彼文通依、不依,乃據知、不知耳。

    先知後結,定須依閏;先結後知,則開數滿。

    有下,結責,可知。

     問:且如閏四月者,前四月二十日受一月出界,亦應攝閏在法内不?答:不得也。

    本閏正月,故曰閏餘,何得攝閏兩月出界?安居是制,受日是聽,故無開也。

    五事賞勞,其益亦爾。

    以利是奢,酬前功故,縱兼有閏,但止數滿,不同修道慕急通攝也。

     例難。

    問中,前四月受,後五月滿,中間含閏,共六十日?答中,初正明受日。

    五下,因決。

    迦提制是攝修,故宜長;開是奢縱,故宜短。

    閏法,每日餘分,積成其月,還閏正月,名為閏餘。

    如鈔減年戒中細明。

     解諸妨盡,須次釋延促。

     若夏有閏,次分三位,若閏五月、六月者,定百二十日住,以含内也。

     次延促釋中,初位易見。

     若閏四月及閏七月,此有延促,須細委之。

     就閏四月者,三品坐之。

    前四月十六日至閏月一日結者,此十六人皆四月住。

    若閏月二日結至三十日,結有漸減,随日不定而住。

    若五月一日至後夏初十六日,人皆三月住。

     閏四月初三品中,初後數定,中則不定。

    閏月二日結,則三月二十九日住;如是漸退,至三十日結,即三月一日住。

     此前二中,或有安居隔一月,自恣降一日,謂正、四月三十日結者,與五月一日結人,中間隔一閏月,故前安居七月未去,後安居八月一日去是也。

     曆句中,初句并正月中結。

    大論夏閏雖攝在中,然是虛月,不系夏數,是以前後并取三個實月。

    而結有不定,故作句簡之,以明差别。

     或有安居隔一月,自恣同日去,即閏月一日結,望五月一日結者,亦名隔月也。

    自恣之時,同八月一日且去,如是漸減,乃至安居隔一日,自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