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四之二

關燈
二、明聽教,即衣藥受淨也。

     二、聽門。

    标中。

    即衣、藥等,合前題也。

    衣唯對淨,更收長缽;三藥但受,七日兼二;若通金、粟,時藥亦二。

     藥濟形命,無時不須,故先明之。

    就前内資,四藥分二:初緣,後法。

     四、藥标分中,初示先後,就下分文。

     就緣中列四藥名相,廣引鈔中至此說也,此但加法,故不廣繁。

     緣中,初科,指鈔。

    四藥皆以時限為名,五正、不正為時,清漿為非時,酥、蜜等為七日,不任食者為盡形。

     就文手受,多論五意,為防盜相而為本也。

    餘如戒疏。

    二、引口受,為加延故,得經時限。

    故十誦雲:是三種藥,舉宿、不淨、無病,并不合受,反上得加。

     次科。

    手受五意:一、斷盜緣,二、求證,三、止謗,四、少欲知足,五、令他生信。

    口受延時,為對病故。

    十誦舉宿收二宿,不淨收二煮、惡觸等,此謂藥有過也,無病非開緣也。

    藥穢則雖病不開,無病則藥淨亦閉。

     文列時藥手口互塞者,以口法所加為延,手受得過時限,時藥過中,自不合啖,焉須口法?以無所延,雖行口法,為别所開,因他不喜,或為難逼,不及手受,遙加口受。

    故律本雲有時因緣置地而受,即其事也,故雲手口互塞也。

     三中時藥。

    言互塞者,本唯手受,緣開口受以替手受,随一即成,不通兼互。

    初叙不須口法。

    雖下,次明口法開緣。

    他不喜者,即外道緣。

    為難逼者,五分火燒馬屋緣,并以食遙置地,比丘口加三受,即當手受也。

    引律因緣,不出上二。

    又寶器盛食,見女起淫,并開口加。

     餘之三藥,若随即啖,不須口法;必欲經時,先手受已,後加口法,必兼二受。

     餘三藥不先手受,不成口法,理無偏也。

     就後受中,四藥即分四門。

     就時藥中,緣法分二。

     初就緣五正,如文所列。

    若啖此五,名正食也,是請是足,能生後犯。

    次列佉阇尼五非正者,體氣力微,雖啖開後,故名此五非請非正非足食也。

    廣如鈔中,随戒解之。

     次法時藥緣中,五正雲是請是足者,以背請足食,并據五正明犯,非正不犯,故并反之。

     就二作法,又分四别:一、觀藥染淨,二、授者是非,三、明受法,四、量時設觀。

    時、藥既爾,餘者例然。

     初染淨中,言諸過者,前淨地中已具出竟,今略舉之,由過常起。

     釋法觀染淨中,初科,過常起者,無時不須故。

     一、非内宿者,謂知非是人食,同住經明相也;二、非内煮者,謂同坊寺内不煮食也;三、非自煮者,謂非自他之火淨也;四、非惡觸者,謂非未受辄自捉也;五、非殘宿者,謂非自他比丘曾經捉已至明旦也;六、明販博者,謂非自他不淨藥也,即興邪命、非法、自給之流,相可如上;七、犯竟。

    殘者,謂餘三藥曾受違限,非是他施而取啖也。

     次科七段,名相易解,六種并據大僧所為,唯第二内煮,通于大小道俗等人,七犯竟藥,亦制自他,離上七過,方應受法,故并雲非也。

     二、授食法有三: 初、言分别者。

    以食是可正足,非食不在正足;或可食是可啖者,非食者如草木不可啖者。

    今見授者不言是食,不妨執時實是五正,以心别緣,不成受也。

    必須心境相當,成受應法;若錯受者,非故不成。

    故律雲欲受此而錯受彼,并不成受,及相觸等,例知矣。

     授者,是非别釋中,初科。

    初牒釋。

    是食、非食,兩義通之。

    初約正、不正以分。

    謂是正食,則有犯足及背請;非正,不犯故。

    次約可啖、不可啖以釋。

    今下,指過。

    初判非法。

    必下,示成否。

    引律可見。

    及相觸者,即見下科十誦文也。

    以彼輕心,比今别緣,故雲例知。

     二、有施心者。

    若持食寄,雖受非啖,為掌舉故,後施開食;明知無心為施,雖受不成。

     二中,先寄後施,即知前心雖受不成。

     三者,如法授與者,即非輕心。

    十誦中:若輕心觸手,不成授食。

    又如明了論中:須知比丘是受食者,若解成授。

    廣如鈔顯。

     三中,十誦須至誠,了論取知解。

     三、自受法中。

     初明授受兩緣,彼此相領,體非錯誤,片違不成。

     三、正受别釋中,初文可見。

     二、為自啖。

    若為下衆,雖受不成。

    如善見中:比丘乞食,風塵坌食,為沙彌受,至寺與之。

    後反施者,更受如法。

    故知前受非名受也。

     二中,善見:由為塵坌,作念與他,非自受故。

    言反施者,沙彌卻施比丘也。

     三者,如法受之。

    如律文中衣、器、手等,互為十句,廣如鈔也。

    但須以時仰手,表無盜相。

    若迎前抄撥,置地任食,如斯非法也。

    雖開置地,緣至故也。

    分開辄行,非緣獲罪。

    如儉年食,自捉自煮,今非其緣,須離餓業,心不可信,但依法也。

    廣如不受食戒說。

     三中。

    初示法。

    四分,初五種,手與持物,曆為四句,二互二俱。

    第五,遙擲過。

    複有五種,身、衣、肘、器與。

    還以四受,并有緣置地。

    若下,彰非,又二。

    初總示非法。

    雖下,别釋置地。

    分猶微也。

    下舉儉開,證非常法。

    今非等者,勸令依教。

    非受而食,當獲餓報,故名餓業。

     四、作觀者。

    略為五門:比丘受用衣、食、房舍、卧具事者,必行觀察。

    如母論雲:利根比丘所得利養,随口随着,随入出時,一一作念。

    不作念者,為施所堕。

    若鈍根者,一食作念,如是不能能施、所施,并施所堕。

    若不行者,腹破食出。

    由有來報,故不即也。

    餘引鈔中對施興治明之。

     四、明作觀通标中。

    初叙四事。

    如下,引文示。

    初明須作。

    随口對食,随着對衣,出入對房,文略卧具。

    利根念強,故不暫間;鈍人易忘,但制初時。

    如下,次明不行。

    所施不堪,能施無濟,故二俱堕,此來報也。

    服破文略,袈裟離身,并現報也。

    由有來果,故少現報,故雲不即。

     初、計功者。

    如僧祇雲:計此一粒,百功乃成。

    智論雲:初耕下種,耘治刈獲,乃至缽中,計一缽食者,作夫流汗。

    食少汗多,智者如何不思緣起? 别釋初觀,即思缽食、耕種、炊?之勞。

    僧祇一粒百工,多粒莫計,智論耕耘至缽,推其始末也。

    汗即身血,文且舉飯,餘皆準之。

    注令量來處者,思彼減割,何意施我? 二、自量者。

    如善見雲:有四種受用利養:一者,盜用;二、負債用;三、子物用;四、己物用。

    不觀而食,破戒受施,如初人也。

    持戒第二,七學人者。

    如第三人,至無學果。

    受利養者,方如己物。

    智論雲:出家比丘,受食無觀,嗜美心堅,死入銅镢地獄,丸漿二苦,動經無數。

     二中。

    初引善見明可否。

    盜用喻有罪,負債喻須酬,子物喻須謝,己物喻自在。

    三果、四向為七學。

    初、二凡夫,三、四聖人,乃知四果,方堪信施。

    學者聞此,能無慮耶?次引智論示來報。

    銅镢即獄名。

     三、防心過者。

    成論雲:現見衆生在不淨中生,不在磐石中者,由貪嗜味過故。

    然食有三種,謂好、惡及中庸也。

    因于三境,便生三想,次生三受,後生三行,便結集苦。

    如美食樂受,後起貪行;惡食苦受,後起瞋行;中食舍受,後起癡行。

    便趣三道,地獄、餓鬼及畜生也。

    必要起觀,三惡不生,行業不欺,自感善惡。

    故俗諺雲:禍福無門,惟人所召。

    誠有由矣。

    明了論中,應生四觀:一、離食醉過,二、離喜樂過,三、離好過,四、離莊嚴身過。

    多發貪染,故偏舉治之。

     三中。

    初略引穢因。

    磐石淨處,少見蟲生。

    然下,正明因果,又三。

    初通示心境。

    因境發識,次生三陰。

    結集至苦,即成三色,五陰備矣。

    如下,别配因果。

    必下,示觀法。

    初勸修,防三心故。

    欺猶虛也。

    下引俗證,即左傳文。

    禍福無門,非先有也。

    惟人召者,由己正不正也。

    證前善惡率由自心,語勢雖似,須知淺深。

    明下,引示。

    能離四過,即為四觀:一、貪飽,二、嗜味,三、欲光澤,四、樂肥充。

    此四治貪,雖通三心,嗔癡稀故。

     四、如良藥者,但得支身以除饑渴,有力無事,令身安穩,轉載而已,餘何所求?故經說言:是身猶如車,好惡無所擇,香油及臭脂,等同于調滑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