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四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大宋餘杭沙門元照述
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卷第四(從衣藥受淨盡末文)
大唐沙門釋道宣于終南山豐德寺撰
衣藥受淨篇第四
釋衣藥受淨篇
篇目:衣總二衣,藥含四藥。
衣中,受通制聽,三衣百一;淨局聽教,唯收諸長。
藥中,受該四藥,手、口不同;淨唯七日,但收長藥。
上明受戒法儀,攝法在己,義須将護,前境通漫,未可随彰,故約形有,用收行相。
然身口之累,在生為重,受納将攝,多随妄心,随妄染神,未卒清蕩。
是以大聖設法防之,欲使形備法儀,心存正觀,折挫我慢,袪遣鄙雜,衣藥設緻,大意如此。
本文來意中,初結前篇義,下生後意,又二。
初叙從要立法。
将護即随行。
前境漫者,遍塵沙故。
形有即身口。
然下,次顯治病有功。
初叙病。
身口累者,謂衣食也。
多随妄者,謂自任也。
是下,明藥。
形備等者,外正内明,任運使爾。
我慢是惑,鄙雜即業。
挫,則卧反,摧也。
袪,去魚反,謂拂除也。
就文以判,正宗第三,衣、藥相交,且分為二:初、明制畜,必須受持,謂衣、缽、坐具也;二、明聽畜,随緣有無,則受淨衣、藥等。
就此二事,自分二段。
總判中。
相交,謂交參也。
制唯對受,但局衣、缽;聽兼受淨,則通衣、藥;二事分二,即制、聽也。
初中二:前明衣緣本制,後明受持行護。
就初标章。
多畜衣下,廣分所以,約為十門:初、制畜三衣意;二、求财法;三、明色相;四、明衣量;五、重單相;六、條相多少;七、長短相;八、作衣法;九、補治法;十、護敬受用法。
制門衣緣,本制标分中,初标章者,即受衣法也。
初門,如律中說,如來因諸比丘畜長,不自節約,是以初夜着一衣,乃至後夜着第三衣,明旦因制,如衣法初。
制意本律中初文。
因諸比丘,即六群等。
乃至者,略中夜着第二衣,緣起在犍度之首,故雲初也。
初、中、後夜,漸覺陰寒,故令阿難取三法衣,次第重着。
始于仙苑度五比丘,善來之唱,三衣被體,何有重制者?由聖制法衣,年歲已久,随緣運造,章服不同,教網創弘,多從道務。
至于儀服,蓋非木緻,由使諸濫次第生焉,不可怪也。
次科。
初叙難。
仙苑即鹿野苑,婆沙雲施鹿林,梵摩達王以樹林施衆鹿故。
亦号仙人,論處羅勝仙人始于彼轉法輪故。
意雲:初時已具,後衣法中何以複制耶?由下,釋通。
初叙年賒事變。
教下,出變所以。
急于修證,趣得覆形,不暇如法,遂緻訛濫。
文引僧祇賢聖标幟者,律雲欲應袈裟服,當調伏結使,故非凡恒所服也。
又賢愚中,堅誓獸王獵者,披袈裟故,不言緻射;既被箭已,忍痛至死,但言着袈裟者,當于生死疾得解脫。
僧祇中。
初文引四分偈,顯非凡服。
上二句雲:懷抱于結使,不應被袈裟。
結使即見思惑,體是三毒。
次賢愚經雲:佛告阿難:古昔無量阿僧祇劫,此閻浮提,于山林中,有一師子,名??迦羅毗(秦言堅誓),軀體金色,光相明顯。
時獵師剃頭着袈裟,内佩弓箭,以毒箭射之。
師子驚覺,即欲馳害。
見着袈裟,念言:此人不久必得解脫。
所以者何?此染衣者,三世聖人标相。
我若害之,則為惡心向三世賢聖。
便說偈曰:耶羅羅,婆奢沙,娑诃。
乃至獵師剝皮奉王,王求仙人解說上語。
雲耶羅羅者,雲剃頭着染衣人,當于生死疾得解脫。
婆奢沙者,雲如上人,皆是賢聖之相,近于涅槃。
娑诃者,雲如上人,當為諸天世人所見敬仰等。
餘如事鈔,廣引經證,至時牽挽,莊嚴辭句,共相顯發,令聽信奉,可不好事。
但莫專執如何非道,隻執不着,最是妄本,如此覺之。
次科。
初指廣,見二衣篇。
至下,勸引。
牽挽,猶援引也。
但下,破執。
上二句破所執,次二句破能遣。
執是病,遣如藥,病去藥存,藥還成病。
複是法見,微密難除,故雲最也。
下句誡觀察。
學者至此,慎勿強會。
汝今惰學,尚未有執,将何為遣?況令遣遣,必非己分。
自非定慧照達名相一切緣生,則終日談玄,未說一句,終日執卷,未始看文,猶如揮手于空,可謂如如不動。
若斯傅演,何往不通? 如多論中,五意最好。
論解佛語,多從理故。
初雲一衣不能障寒,三衣能故。
如是除無慚愧者,由常一衣染淨通着,慚愧不生,以随三用,各有法式,屏露行護,發生善心故;三者,由僧伽梨随聚方服,能生物信故;四者,若在道行,反披高牒,敬護如塔,幽顯懷德故;五、威儀清淨者,四儀受用,各有所在。
多論,初标歎。
初下,引示。
初意障形,二即滅惡,餘三生善,三、四生他善,五、生自善。
如是下,四。
例前并雲一衣不能,三衣能故。
随三用者,下衣作務道行,中衣入衆法食,上衣說法入聚。
發善心者,此生自善,下生他善。
反披高揲者,四分聚落外,令反着衣。
僧祇不著者,澼褺舉之。
幽即非人,顯即人也。
威儀清淨,言無過也。
上解三意,須識三名,廣如事鈔;今略解示,恐未見鈔,依此略得。
釋名标中。
初句結前三意,謂須三之意,指廣顯略,意令對照。
如多論解:此三名者,為現未曾有法,故九十六道無此名也。
如安陀會者,本中梵音,此方無名體相,知從何譯?故古翻經多異傳者,莫非此緻。
叙無翻中,初文引論,明出自聖心,非凡所測;如下,略舉一名,以顯多譯,餘二例之。
如三衣名,總号袈裟,俗無其字,但随音出。
梁時安大師雲:道服也。
然袈裟者,本翻染色,實非衣名。
故律文雲:應作袈裟色。
即壞色也。
何于名體?故六味中有袈裟味,可是衣也。
如十誦中,翻為敷具,謂三衣相方,若氈席也。
四分翻者,以為卧具,如今被衾,若漸親也。
如多論雲:卧具者,是三衣名。
如戒疏解,終非本服,不知何名。
次科。
初示名通。
三衣同名,故雲總号。
增一雲:如來所著衣,名曰袈裟。
華嚴淨行品雲着袈裟時,當願衆生等。
俗無字者,梵語借音,但作加沙,後謂之衣。
故篇、韻中例添衣字。
梁下,又二。
初引人語。
應是襄陽道安法師。
然安出晉朝,而雲梁者,未詳所以。
或恐梁朝别有安師。
然下,評量。
道服之言,殊非對譯。
袈裟染色,名體全乖。
引四分彰非,舉六味反質。
準涅槃經,甘、苦、辛、酸、鹹、淡,是為六味。
不雲有袈裟味,不知何出。
如下,次引教文。
二律并取方相以翻。
多論所釋,止定其名,未知袈裟從何為目。
仍指戒疏,見舍堕中。
彼雲:但以三衣總号,此土先無,不知何物。
而廣長之相,同此被敷,故即相翻雲卧具等。
餘廣如彼。
今随别顯,薄知其用。
如俗衫褲衣裳,及至釋名,則雲上曰衣,下曰裳也。
知是何物,得分便已。
又且諸色界天,行梵行故,皆着斯服,本非人衣,知何名目? 别顯中,初科。
初标示。
下引諸文,各據一相,故雲别顯。
此無其物,名不可考,故雲薄知。
薄猶略也。
用即功用,如雜染等。
如下,舉例。
初舉俗名以例無實。
釋名,漢劉熙撰。
字書皆爾,不獨一文。
物本無名,随義強立,且分别相,考名求實,罔測其由,故雲知是等。
又下,次舉天服以顯難知。
如大集,名離染服。
賢愚名出世服 次科通名中,大集賢愚,名異理同,與下雜記離塵、消瘦、蓮華等,無非遠離解脫之意。
四分名三法,衣是軌用之名,被則心行正法,故文雲雖被袈裟服,不能除怨恨,則不應此衣。
四分,标名示義。
心行正法,不出二持,仍引文證。
即律拘睒彌犍度偈雲:雖有袈裟服,懷抱于結使,不能除怨害,彼不應袈裟。
結使已除滅,持戒自莊嚴,調伏于怨仇,彼則應袈裟。
若依真谛九卷雜記雲:袈裟是外國三衣都名,名含多義:或名離塵服,由斷六塵故;或名消瘦服,由割損煩惱故;或名蓮華服,服者離着故;或名間色服,以三如法色所成故。
真谛記中,此指西竺,故雲外國。
名含多義,示不翻所以。
離塵是破業,消瘦即斷惑。
蓮華喻上二種,前三從功,後一從色。
又如法華經雲:着如來衣者,大慈悲心。
是比丘同佛所服,故知行慈者衣。
如鈔引經,四寸着身,戰诤俱息,豈非慈力之所被也?又上雲梵天行四等故,恒服此衣,義彌顯矣。
故此衣者,亦名慈悲衣,又成律偈意也。
法華中,初、引經。
彼雲: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着如來衣,坐如來座,乃為四衆廣說斯經。
如來室者,一切衆生中大慈悲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安住是中,以不懈怠心,為菩薩、四衆廣說是經。
此謂弘經三軌。
然今以慈對衣,或恐慈、忍理無異故。
比丘同佛服者,下凡衆生身被佛衣,甯不自慶?如下,二、引證。
初、指鈔證。
即二衣篇引悲華經雲:如來于寶藏佛所發願成佛時,我袈裟有五功德:一、犯重邪見人,一念敬重,必得三乘授記;二、天、龍、人、鬼敬其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人、鬼等得四寸許,飲食充足;四、衆生共相違反,念袈裟力,尋生悲心;五、若在兵陣,持其少分,常得勝他。
若我袈裟無此五力,則欺十方諸佛等。
又下,次、指前證。
四等,即慈、悲、喜、舍。
故下,三、結名。
律偈,即上所引令除怨恨,亦即慈、悲耳。
世稱福田衣,以法畦畔之相。
世田用
衣中,受通制聽,三衣百一;淨局聽教,唯收諸長。
藥中,受該四藥,手、口不同;淨唯七日,但收長藥。
上明受戒法儀,攝法在己,義須将護,前境通漫,未可随彰,故約形有,用收行相。
然身口之累,在生為重,受納将攝,多随妄心,随妄染神,未卒清蕩。
是以大聖設法防之,欲使形備法儀,心存正觀,折挫我慢,袪遣鄙雜,衣藥設緻,大意如此。
本文來意中,初結前篇義,下生後意,又二。
初叙從要立法。
将護即随行。
前境漫者,遍塵沙故。
形有即身口。
然下,次顯治病有功。
初叙病。
身口累者,謂衣食也。
多随妄者,謂自任也。
是下,明藥。
形備等者,外正内明,任運使爾。
我慢是惑,鄙雜即業。
挫,則卧反,摧也。
袪,去魚反,謂拂除也。
就文以判,正宗第三,衣、藥相交,且分為二:初、明制畜,必須受持,謂衣、缽、坐具也;二、明聽畜,随緣有無,則受淨衣、藥等。
就此二事,自分二段。
總判中。
相交,謂交參也。
制唯對受,但局衣、缽;聽兼受淨,則通衣、藥;二事分二,即制、聽也。
初中二:前明衣緣本制,後明受持行護。
就初标章。
多畜衣下,廣分所以,約為十門:初、制畜三衣意;二、求财法;三、明色相;四、明衣量;五、重單相;六、條相多少;七、長短相;八、作衣法;九、補治法;十、護敬受用法。
制門衣緣,本制标分中,初标章者,即受衣法也。
初門,如律中說,如來因諸比丘畜長,不自節約,是以初夜着一衣,乃至後夜着第三衣,明旦因制,如衣法初。
制意本律中初文。
因諸比丘,即六群等。
乃至者,略中夜着第二衣,緣起在犍度之首,故雲初也。
初、中、後夜,漸覺陰寒,故令阿難取三法衣,次第重着。
始于仙苑度五比丘,善來之唱,三衣被體,何有重制者?由聖制法衣,年歲已久,随緣運造,章服不同,教網創弘,多從道務。
至于儀服,蓋非木緻,由使諸濫次第生焉,不可怪也。
次科。
初叙難。
仙苑即鹿野苑,婆沙雲施鹿林,梵摩達王以樹林施衆鹿故。
亦号仙人,論處羅勝仙人始于彼轉法輪故。
意雲:初時已具,後衣法中何以複制耶?由下,釋通。
初叙年賒事變。
教下,出變所以。
急于修證,趣得覆形,不暇如法,遂緻訛濫。
文引僧祇賢聖标幟者,律雲欲應袈裟服,當調伏結使,故非凡恒所服也。
又賢愚中,堅誓獸王獵者,披袈裟故,不言緻射;既被箭已,忍痛至死,但言着袈裟者,當于生死疾得解脫。
僧祇中。
初文引四分偈,顯非凡服。
上二句雲:懷抱于結使,不應被袈裟。
結使即見思惑,體是三毒。
次賢愚經雲:佛告阿難:古昔無量阿僧祇劫,此閻浮提,于山林中,有一師子,名??迦羅毗(秦言堅誓),軀體金色,光相明顯。
時獵師剃頭着袈裟,内佩弓箭,以毒箭射之。
師子驚覺,即欲馳害。
見着袈裟,念言:此人不久必得解脫。
所以者何?此染衣者,三世聖人标相。
我若害之,則為惡心向三世賢聖。
便說偈曰:耶羅羅,婆奢沙,娑诃。
乃至獵師剝皮奉王,王求仙人解說上語。
雲耶羅羅者,雲剃頭着染衣人,當于生死疾得解脫。
婆奢沙者,雲如上人,皆是賢聖之相,近于涅槃。
娑诃者,雲如上人,當為諸天世人所見敬仰等。
餘如事鈔,廣引經證,至時牽挽,莊嚴辭句,共相顯發,令聽信奉,可不好事。
但莫專執如何非道,隻執不着,最是妄本,如此覺之。
次科。
初指廣,見二衣篇。
至下,勸引。
牽挽,猶援引也。
但下,破執。
上二句破所執,次二句破能遣。
執是病,遣如藥,病去藥存,藥還成病。
複是法見,微密難除,故雲最也。
下句誡觀察。
學者至此,慎勿強會。
汝今惰學,尚未有執,将何為遣?況令遣遣,必非己分。
自非定慧照達名相一切緣生,則終日談玄,未說一句,終日執卷,未始看文,猶如揮手于空,可謂如如不動。
若斯傅演,何往不通? 如多論中,五意最好。
論解佛語,多從理故。
初雲一衣不能障寒,三衣能故。
如是除無慚愧者,由常一衣染淨通着,慚愧不生,以随三用,各有法式,屏露行護,發生善心故;三者,由僧伽梨随聚方服,能生物信故;四者,若在道行,反披高牒,敬護如塔,幽顯懷德故;五、威儀清淨者,四儀受用,各有所在。
多論,初标歎。
初下,引示。
初意障形,二即滅惡,餘三生善,三、四生他善,五、生自善。
如是下,四。
例前并雲一衣不能,三衣能故。
随三用者,下衣作務道行,中衣入衆法食,上衣說法入聚。
發善心者,此生自善,下生他善。
反披高揲者,四分聚落外,令反着衣。
僧祇不著者,澼褺舉之。
幽即非人,顯即人也。
威儀清淨,言無過也。
上解三意,須識三名,廣如事鈔;今略解示,恐未見鈔,依此略得。
釋名标中。
初句結前三意,謂須三之意,指廣顯略,意令對照。
如多論解:此三名者,為現未曾有法,故九十六道無此名也。
如安陀會者,本中梵音,此方無名體相,知從何譯?故古翻經多異傳者,莫非此緻。
叙無翻中,初文引論,明出自聖心,非凡所測;如下,略舉一名,以顯多譯,餘二例之。
如三衣名,總号袈裟,俗無其字,但随音出。
梁時安大師雲:道服也。
然袈裟者,本翻染色,實非衣名。
故律文雲:應作袈裟色。
即壞色也。
何于名體?故六味中有袈裟味,可是衣也。
如十誦中,翻為敷具,謂三衣相方,若氈席也。
四分翻者,以為卧具,如今被衾,若漸親也。
如多論雲:卧具者,是三衣名。
如戒疏解,終非本服,不知何名。
次科。
初示名通。
三衣同名,故雲總号。
增一雲:如來所著衣,名曰袈裟。
華嚴淨行品雲着袈裟時,當願衆生等。
俗無字者,梵語借音,但作加沙,後謂之衣。
故篇、韻中例添衣字。
梁下,又二。
初引人語。
應是襄陽道安法師。
然安出晉朝,而雲梁者,未詳所以。
或恐梁朝别有安師。
然下,評量。
道服之言,殊非對譯。
袈裟染色,名體全乖。
引四分彰非,舉六味反質。
準涅槃經,甘、苦、辛、酸、鹹、淡,是為六味。
不雲有袈裟味,不知何出。
如下,次引教文。
二律并取方相以翻。
多論所釋,止定其名,未知袈裟從何為目。
仍指戒疏,見舍堕中。
彼雲:但以三衣總号,此土先無,不知何物。
而廣長之相,同此被敷,故即相翻雲卧具等。
餘廣如彼。
今随别顯,薄知其用。
如俗衫褲衣裳,及至釋名,則雲上曰衣,下曰裳也。
知是何物,得分便已。
又且諸色界天,行梵行故,皆着斯服,本非人衣,知何名目? 别顯中,初科。
初标示。
下引諸文,各據一相,故雲别顯。
此無其物,名不可考,故雲薄知。
薄猶略也。
用即功用,如雜染等。
如下,舉例。
初舉俗名以例無實。
釋名,漢劉熙撰。
字書皆爾,不獨一文。
物本無名,随義強立,且分别相,考名求實,罔測其由,故雲知是等。
又下,次舉天服以顯難知。
如大集,名離染服。
賢愚名出世服 次科通名中,大集賢愚,名異理同,與下雜記離塵、消瘦、蓮華等,無非遠離解脫之意。
四分名三法,衣是軌用之名,被則心行正法,故文雲雖被袈裟服,不能除怨恨,則不應此衣。
四分,标名示義。
心行正法,不出二持,仍引文證。
即律拘睒彌犍度偈雲:雖有袈裟服,懷抱于結使,不能除怨害,彼不應袈裟。
結使已除滅,持戒自莊嚴,調伏于怨仇,彼則應袈裟。
若依真谛九卷雜記雲:袈裟是外國三衣都名,名含多義:或名離塵服,由斷六塵故;或名消瘦服,由割損煩惱故;或名蓮華服,服者離着故;或名間色服,以三如法色所成故。
真谛記中,此指西竺,故雲外國。
名含多義,示不翻所以。
離塵是破業,消瘦即斷惑。
蓮華喻上二種,前三從功,後一從色。
又如法華經雲:着如來衣者,大慈悲心。
是比丘同佛所服,故知行慈者衣。
如鈔引經,四寸着身,戰诤俱息,豈非慈力之所被也?又上雲梵天行四等故,恒服此衣,義彌顯矣。
故此衣者,亦名慈悲衣,又成律偈意也。
法華中,初、引經。
彼雲: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着如來衣,坐如來座,乃為四衆廣說斯經。
如來室者,一切衆生中大慈悲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安住是中,以不懈怠心,為菩薩、四衆廣說是經。
此謂弘經三軌。
然今以慈對衣,或恐慈、忍理無異故。
比丘同佛服者,下凡衆生身被佛衣,甯不自慶?如下,二、引證。
初、指鈔證。
即二衣篇引悲華經雲:如來于寶藏佛所發願成佛時,我袈裟有五功德:一、犯重邪見人,一念敬重,必得三乘授記;二、天、龍、人、鬼敬其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人、鬼等得四寸許,飲食充足;四、衆生共相違反,念袈裟力,尋生悲心;五、若在兵陣,持其少分,常得勝他。
若我袈裟無此五力,則欺十方諸佛等。
又下,次、指前證。
四等,即慈、悲、喜、舍。
故下,三、結名。
律偈,即上所引令除怨恨,亦即慈、悲耳。
世稱福田衣,以法畦畔之相。
世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