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四之四

關燈


    增乞減乞,各有所憑,羯磨大途,猷規在故,依受不失,至時口解。

     次科,初結前所引;有下,責其妄判。

    初雖加乞,法依律文;餘雖入法,各有所準,不可判非猷法也。

    下令口解,即如上說。

     近世諸師不加乞辭,準律直誦,以律制斷,加乞是增,不敢辄用。

     次依律中,初文言近世者,疑是砺師祖師亦嘗從學,一月而亡。

    以律制者,如前所引,正當今用。

     問:凡受日法,為防破夏。

    夏是私緣,若不求請,何容妄與?故乞是也。

    答:凡情所信,憑教為言,律既缺文,不可妄着。

    不同杖囊加乞是法,以彼白中銜乞作故,翻傳漏文,非是不合。

    統通諸部,杖囊皆乞,故非辄加。

    受日不爾,三律無乞。

     次科,初問。

    律中凡是私緣,必從僧乞故。

    答中,初釋通。

    不下,除妨。

    律本杖絡囊法,白中牒乞,而前無乞詞,後人加入,今亦存用:一以白文明牒;二則諸律皆同,受日但無,故不可類。

     問:杖囊加乞,受日不準者,和僧諸法,唯出德衣,餘法皆無,不應準着。

    解曰:此言理也。

    謂在前和,不由此和,用入羯磨;乞則不爾,不入增故。

     次難,以和僧問答,唯出功德衣及說戒二法,餘皆準着,故引為并。

    答中,初句美其來問。

    謂下,釋通。

    凡諸羯磨,前有乞诃,羯磨必牒故。

     問:德衣一法,何故偏和?答:此攝利奢,受者多故;今舍須衆,故偏問也。

     三、問答:欲顯律文偏出所以。

     若爾,半月說戒,不是奢法,應不須和?答:說戒攝僧,住持萬載,若不和合,不成僧義。

    故須同法,表無乖競也。

    有人解雲:一切衆法,俱有和也。

    文或全缺,故緻不同。

    餘不出者,但是漏略。

     四難中,說戒亦和,當有别意,故問申之。

    答中,初示教意;有下,出他解。

     有人言:諸師解繁,以意分二。

    若僧差難起,不專私意,但依律作,用乞何為?如沓婆被差、五德、知事等例,必為衣、藥、看病、問苦。

    既是私緣,非乞不委,加乞不妨。

    故前三家集意在此,不由此乞,号加羯磨。

    故律中增,應作一白、衆多白,是名增也。

    文句非應妄有所加,即律文雲不如白法而作白也。

    今時加乞,準諸乞辭,及入法作,亦準諸法,何得專制?獨斷不成,義不可也。

     三、兩通中。

    初總标。

    若下,别釋。

    初明僧事不乞。

    僧差,如營幹三寶等。

    緣難起,如救寺、和僧之類。

    律中差知事五德,并無乞請,故舉為例。

    必下,次明私緣須乞。

    初示緣相。

    問苦,謂濟他急難。

    故下,救前諸師。

    雖各加乞,不違律制。

    律明增加,有二非法:一、多增白法,二、妄增詞句。

    今皆有準,故是可用。

     羯磨文中,前告情者,是乞家緣也,當量機轉勢,不可冰執。

     次釋法中,初科。

    告情即牒法緣,白僧知委,而非加乞,故雲乞緣。

    令随機者,此示通意,去留皆得,以息诤情。

     文列二法者,以不及七日還,則但加半月法;不及半月者,但加一月法;不得俱誦二法,則四十五日也。

     次羯磨中,初科,即點注中集、牒二法,律文大字連寫,遮謹誦故。

     問:受月法時,何不言過半月者?解雲:七日别人,餘皆衆法,但雲過七日,明知餘二俱白二也。

    同是衆故,不說分也。

     初問,三法合須次第雲過,後二衆法并雲過七日,故須釋之。

    解中,羯磨欲顯衆、别兩緣,半月、一月短長雖異,無非過别故。

     問:今受半月、一月法者,若值小月,如何數之?答:依律文也。

    半月加法雲十五日,則不問大小數,日滿還返,如十誦中三十九夜也。

    若受一月,則依大小,不可數日,如律雲住三月等,小攝其内也。

     次問答中,言依律者,以羯磨中半月牒日,故數日滿;一月牒月,故随大小。

    下引律文,即以安居以證受日。

     次對首中,雖無正法,準白中用。

     對首中,初科。

    準白用者,即牒緣文,比前可見。

     十誦令從四衆,可是正教,如前解之,文非可用。

     次略點中,彼文不了,以理廢之,指如前解,謂各衆自對,見上義門。

     有人雲:但告四衆,知我行往,何如不告,故猶勝也。

    今解不然。

    立法須定,安有比丘對尼為證?義即敗也。

    若欲通消,但得心念,必欲令知口告處所,終不以此為受日法也。

     斥非中。

    初引他解。

    今下,示今義。

    初正斥。

    律中,尼及下衆可得對僧,如尼白入寺,沙彌對僧自恣之類。

    若論大僧,必無餘衆作證之理。

    若下,釋通。

    先作心念,後囑而去。

     次解命梵二難出界法。

     緣列本二。

    淫女來誘調者,淨行難也。

    凡心染愛,無始纏懷,今暫割削,遇緣還起,故有境來,知非是淨。

    或因斯次,有犯重障,說為難者,因中彰果。

    若已犯者,不名難故。

    惡鬼、毒蟲不得如意醫藥,斯命難也。

     第二,命梵移夏,釋中。

    初科為二。

    初釋梵難。

    注列三女即淫境,伏藏是盜境,本二即在俗時,妻二謂匹偶也。

    凡心等者,即示難相。

    恐因此境污我戒行,懼犯未犯,則名為難;已犯成罪,故不名難。

    惡下,次釋命難。

    注列五種,皆可緻命。

     律中但雲即應以此事去,不言得歲。

     次科牒示中,據雲應去,理是得歲。

     有師解雲:既開無罪,用夏何為?如明了論中,有難随意行,俱不得歲也。

     次引諸解,初解中,初科。

    彼據了論,有難、随意二種,并雲經宿破安居,有因緣故不得罪,如前具引。

     若依律中,二處安居,二處受衣,準此,無夏不得受衣;今得受衣,明知有夏。

     次準律中,二處安居,即移夏者,夏竟受衣,破夏不預;今既許受,有夏可知。

     又五分雲:食粗不足,父母親戚苦樂等緣,我若住者,恐失道意,及命梵和僧,聽破安居去,無有罪也。

    十誦雲:命梵者,此無罪。

    不言得夏和僧,複雲破夏去也。

    僧祇中,有二難者,接界通收。

    此應得夏直去,不得以無界隔。

    毗尼母中,如文所開者,大如四分前所解也。

    明了論中,安居有難者,住處多有博易來往,見此生貧,緻犯大重,即以為難。

    餘可例知。

     三、引證中,大有五段。

    五分中,食粗,謂有病不如意;不足,謂供須有缺;親戚苦樂,謂俗舍兇喜事。

    此三約義,亦命、梵所收。

    十誦和僧破夏,亦如前引。

    僧祇,夏中有難,結三由旬界,于中往來。

    母論如文,即指注中。

    大如四分,即上二處受衣文。

    了論博易,亦犯盜緣。

    前引三律,并非明斷;後引了論,但出難相;中間母論,乃為明決,顯知得夏。

     又雲:但破安居不失夏,夏計行功不虧法,故安居在處出,故名破也。

     次解:既移其處,故破安居;随處修道,故不失夏。

     古師解雲:二難移夏,多文不開。

    既是制限,從初去日,外覓安穩,未得已還,雖經宿者,不名懈怠。

    不破安居,反前成破。

    若得住處,夏法随身,不須加法,即成前後。

    不得辄出,出須受日。

    縱使去後,本住夷靜,亦不得還。

    若後難起,更覓安身,亦得随返。

    如是廣知。

     三中四節:初叙勤怠以分成破,制限即是夏月;若得下,次明後處不須複結;縱下,三、明本住難靜不還;若後下,四、明後處有難,開還本處。

     三、明和僧護法者。

     律中,僧尼兩衆各鬥亂起,若不為和,便更增長。

    就中為二:初以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