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四之三

關燈
,謂未有緣發,先受拟之。

     本有前事,可牒緣成;既無實緣,不可虛牒:一則不可倚傍,二則本無實緣,三則不知期限,四則妄受僥幸,一向不合也。

    如律無事及減年等,皆非法緣,加羯磨不得。

     釋中,初文。

    初叙非。

    一下,列過,有四。

    凡行受日:一、須緣現,二、是的實,三、知日數,四、即稱法。

    如下,舉例。

    律中,無事有法,羯磨不成,年歲不滿,受戒不得。

     若爾,不成,何故分房聽為未來受?答:此但對事進,不無法開成。

     二中,以夏日分房,尚有餘者,當為未來僧受,比今懸受,那得不成?答中,對事進不,謂僧來不來,不可定故;顯今受日,有法開成,必須實緣,以應法故。

     五百問中:夏初即受七日、三十九日法好,臨行受者亦得。

    若無法者,白日出界,夏雖不破,要須忏悔。

    準此,似是懸受。

    然彼出界,要須受日,不為宿也。

    若得懸受,何以十誦雲無佛所聽,緣受日出界?經明相出破夏也。

    以文證前,本非受宿也。

     三中。

    初引論文。

    詳彼夏月有緣,白日出幹,亦先請法,表非專擅。

    而雲好者,謂聽許也。

    不受而出,須忏悔者,謂犯吉也。

    準下,以義決。

    初詳其文勢,似是而非:一、彼宗夜法,今言受日,顯非為宿;二、白日出界,無法尚犯,顯是制急。

    若下,引律反質,驗非懸受,以五百問宗十誦故。

     五、明互用者。

     第五,互用者,謂本以此緣受日,後有别緣,意謂法在乖前而用。

     有人言:既有受法,但是事如,互用無損,所以知之。

    十誦雲有殘夜在,白已餘用,故知得互。

     初異解中,彼據十誦以立互義,然而不分緣有同别,如下自明。

     今解雲:法事兩緣,義須相會,本雖為僧,事竟殘日,于佛無法,何得妄用? 今義初科,但斥前解,即彰今意,不通互用會合也。

     若爾,何因十誦開白殘夜? 釋難中,初科問詞,即彼所據,須為通之。

     答:此謂同事,暫往即還,恐疑辄往,故白殘夜;非謂異事,本無心受,何得白行?若本三寶,俱須經營,作法之時,文中含攝,是俱有心,法複通也。

     答中。

    初正釋彼文。

    夜限未竟,故曰殘夜。

    續用須白,用息衆情。

    此乃一緣,本法在故。

    别緣無法,何得辄通?若下,别出通互。

    作法通牒,後用皆聽。

     故十誦雲:比丘受日,到聚落中,七夜未盡,作事未竟,來還白佛,因聽餘殘夜去,雲:我受七夜,二夜已過,餘有若幹夜,往彼出界。

    既雲所作事未竟,明知本事不可雜妄也。

     次科具引始末是非,可見。

    初示緣開;雲下,出白法;既下,準文以定,不通異緣。

     六、重受得不? 有人言:安居立行,修道為宗,緣急開三,以濟時要,何得重受?無此理也。

    故十誦中:為破僧故,聽受一七夜,不得受二七夜,乃至受三十九夜已,破安居去。

    此文明矣。

     第六,初師中。

    初立義。

    彼謂一夏止開三法,不許重受;又須次第,不容前後。

    故下,引據。

    彼律但有衆、别二法:初别後衆,可證不亂;後令破去,可證不重。

     有人言:修道務急,何得制住?必有緣來,随意開得。

     次師,初科。

    初句是縱;何下,即奪。

    此雖通許,文義未詳。

    下列二門,委明進否。

     今以義通,并以文證。

     初解通者,如前檀越召受七日,後有三寶,要須經營,何得不開?明知亦得。

     義通中,古解初科前後,但約異緣,未為盡善。

     若爾,何故十誦但聽初七?今解初制,不可怪也。

    或一事上不重二七,豈制異事不許受耶?望法似重,望事、望緣,前後不累,何得重也?數随事受,雖是非重,如受三歸及五戒等,随人不同,皆言最初,故知通也。

     次科,初引難。

    今下,釋通。

    初約初制釋,謂始制時,未有他緣故。

    或下,次約同緣釋。

    初立義,謂一緣上不開再受,異緣雖重,不名重故。

    如下,引例。

    律中佛初出世,凡受歸戒,并雲某人最初受歸等,法同人别,不名為重。

     若言本事不得數者,如為父母受日往彼,限滿留連,尚開聽越,今更受往,何如彼往不受便得?若言留住過限得夏,是難故開。

    父母令我更返受日,乃至三寶經營未了,受來重往,不往大損,何得不開?又如官事須二三日,曾受七日,何能不去?等爾直去,甯勝如受?夏制本意無事遊行,今大緣來,依法受往,非專擅去,何得獨制? 今解中,初科牒難二節。

    初約父母疊請難。

    法盡留連,尚聽越限,更受有法,勝于留住。

    若下,縱彼轉計。

    彼約難緣,通上文故。

    留住既開,指令再受,義無抑塞,仍決三寶本義大同。

    又下,次約官事促迫難。

    直去從緩,受日準急,緩不勝急,受往何損?等爾,等猶頓也。

     律雲:不及即日還,聽受七日。

    此是通文,不專一事。

    如緣所列,父母、兄姊并開赴彼,兄以前請,父後又召,豈不開之? 次釋律中,初科,初示文相通含,如下,舉事緣反質。

     律中但言佛未聽我如是事去,因以白佛,佛言随聽往,此即重文。

    以先開故,早已依行,後複緣來,疑以白佛,佛即聽往,豈非重也? 二中,初引本開;此下,次顯重義。

     如四分中,一夏受日開十八緣,或更有者,十九亦得;如非時入聚落,佛制囑往,豈可前開,後者不許? 三中,舉律列緣,如前所引,且據當時緣起而列,非謂已盡非時入聚,有緣開囑,足為今例。

     五分雲:若有請無請,有疑故問,須出界外,一切皆聽受七日往。

    豈前須問,後不須也? 四中,五分有無請者,即檀越緣;有疑,即問法緣;下舉疑問,以質不重。

     若如所解,十誦何通?今雲不許二七夜者,彼受日法,但有二位,故對首七夜,何得重加?故雲不得二七夜也。

    不妨前後,去者亦得。

     通十誦中,初文,初牒難;今下,釋通。

    謂立法已定,不可一法妄加二七,前後各請,理無所妨。

     若爾,和僧用二法已,破安居去者?答:受法依限,前二有期,故開随受。

    既用法盡,和滅難期,知用何法往彼和也?理須破夏,是所開故。

    若不為和,破則獲罪;若定可期,如前必聽。

    依僧祇中,還同十誦可用事訖。

    彼不互用,故須破夏。

    豈得重受二七夜,反成破夏;頓受一月,倒是安居?有何意耶? 次科,初問,次答。

    初約無期釋通,則顯有期須受。

    如前必聽,謂聽重也。

    依下,引僧祇對校。

    彼和無限,聽作事訖。

    豈下,約非以诘。

    古執不重,乃謂先受七日,後有七日緣,須受月法。

    緣法既乖,故是破夏。

    有何意者,責其愚蔽。

     昔人又雲:半月、一月,雖同衆法,長短緣異,不名重受。

    約義以觀,即開重相,重加羯磨,但随緣别。

    七日亦爾,可以例之。

     四、據古中,衆法兩位,義是開重;别法雖一,可以比例。

     五百問雲:受七日行不滿,還返後行,不須更受;滿七日已,乃複更受。

    若慮忘,亦可日受一緣,亦得再三受七日也。

    此五百問卑摩羅叉口決也。

    其人翻十誦者,既有此通,義無疑矣。

     次引文中,初科。

    初引論。

    日受一緣是别受,再三即重受。

    此下,會通。

    卑摩羅叉,此雲無垢眼,即十誦部師來至此土,人有請問,随決成文。

    十誦本什師翻,未治而亡;卑摩續翻,部文方足。

     又明了論雲:七日有難随意行,善解三品九種類。

    解雲:安居有三緣故得出界,此三各三種,故成九種。

     了論總舉中,先偈後解。

    偈中上句,即總三品,舉一為頭,交互曆之,一中有三,故為九種。

     論雲:有事先成七日緣,後成七日緣者。

    解雲:雖請七日,事竟不還,破安居,得小罪。

    若事未了,極得六夜,第七日還,至第八日,更請七日出界宿。

    先為師病,受七日出界外,至三宿病差,即須還界。

    本處别有施主請,仍得用後三宿住本界外。

    若後仍不了,更請七日。

    是則先後俱成七日緣。

    此中開互用者,由師病時,施主請至,故兼之也。

     别釋中,初科三句。

    初句又二:初明重受;先下,次示互用。

    由初作法兩緣合受,故得兼用,如後自決。

     二、論雲:有事先成七日緣,後成有難緣者。

    解雲:先為施主請七日出,至三宿竟,還本處,聞有水火難起,仍往餘處。

    即其事也。

     次句有難,開往餘處,而非破夏。

     三、有事先成七日緣,後成随意緣者。

    解雲:本住無好知識,諠動妨業,又無食藥。

    先為施主受七日出界,經三宿事了,應還本處。

    有緣仍往有知識處,名随意行。

    是其事也。

     第三句,叙本住緣:一、無師,二、喧愦,三、藥食不便。

    有緣仍往,通上三種,且舉求師耳。

     若有難随意行,作句準上,然非受法,但經一宿破安居,有因緣故,不得罪也;若無緣出界,反上得罪。

     後二品中,初指例:初、先成有難為頭,後成有三;二、先成随意為頭,後成亦三。

    然下,決下二品得夏所以。

    上引論證,正取初句,餘并相因。

     餘親問翻經三藏及餘梵僧,周五天竺無單受法,但令如法随事開也。

    但正文如此,義無抑塞,恐事乖法,情挾贓賄,不得受耳。

     三、梵僧中,初引彼答;但下,示教意。

    初明開意,正文即如上引;恐下,次示遮意,治生為利,并名贓賄。

     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四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