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四之三

關燈
移法;三、和護餘緣;四、受出逢難;五、無緣經難,不來成敗。

    就總分二:前一有法開出,後四無法為緣。

     二、受日分門中,初列章。

    一、二及四,即牒本文;餘二義章,對之自見。

    就下,總分。

    若據第四,初亦有法,望後逢難,是無法耳。

     初又分二,對首、衆法也。

     且總簡約四種不同:一、對人,二、約界,三、前後四相攝。

     初中。

    七日法者,别人所持;羯磨衆法,唯僧所作,互秉不成。

     受日總簡對人中,初文,衆别三位,對緣長短,不可濫用。

     今亦有人對首受一月者,愚教人也。

    知何不為,猶知受法,此癡而作。

     次文愚教自任,故無不為也;知受昧法,故是癡也。

     十誦應界内從五衆受七日也,計互非所足,何得從受?此立法通文,如五衆安居例,此各從所位也。

     三中。

    初引文雲從五衆在,言頗混。

    計下,決通立法。

    通文,謂通開五衆,皆得受日也。

     二、對界者,七日既是别人,兩界通成羯磨,須作法界也。

     二界可解。

     三、先後者,昔人雲先受七日,後便十五日,以文雲受過七日法等。

     三中,初科。

    古謂三法次受,不通差互,仍執牒緣,究文不細。

     今解不然。

    本未有緣,何得妄受?随事有無,前後皆得。

    文列過七日者,立法限約,豈有事也?此羯磨法是過七日緣耳,非謂曾用今受月也。

     次科,初斥古非;随下,顯今義;文下,釋妄執。

    謂文中過字,乃是過法之過,非過前也。

     四、相攝者,謂先受七日,更受一月,攝而通用。

     四中,初标通,含古今兩意。

     有人言:前受七日用竟不?論:若受未用,即羯磨受,攝前對首入在衆法,以法強故。

    若前羯磨受日用盡,方得更受七日法也,以一身中無二法現故。

    文雲:不及即日,還受七日也。

    又不及七日,還用羯磨法。

    然今七日未盡,何得以羯磨受?明知相攝。

     次科,他解中。

    初立義。

    别法是弱,衆法為強。

    先别後衆,則攝弱歸強;前衆後别,則強能禁弱。

    以下,示意。

    仍據律文,不善其意。

     今解雲:不無此理也。

    但本是一緣,不得有長短二法,可如前判。

    今前後别緣,各依受日,前法被事,事未是息,何得失法?如為患事,須服酥、油,兩緣未差,口法随在。

    律列三品,受法不同,并約衆緣,不可受用,故不及即日,例用七收。

    明知以法收緣,依緣法則随有也。

     今義中。

    初縱彼解。

    同緣可爾,若論别緣,衆别前後各不相攝。

    今下,示今義。

    初反前義。

    如下,舉比例。

    兩緣,即藥所治病。

    律下,示制意。

    謂律但約絕諸非法緣,則不可受;若緣如法,随得受用,豈論相攝乎? 就初法中,十門分别:一、定緣是非,二、對緣離合,三、受法差别,四、懸受相,五、不得互,六、重單異,七、随事不同,八、法盡事在,九、僧尼分别,十、明諸部。

     次十門中,前二是緣,次六是法,後二辨異。

     就初緣中,通而辯者,要深為三寶,情不私涉,縱有召請,心無懷利,但為益他,皆聽往赴。

    若往非法,或生破戒,雖兼三寶,皆不成受。

    以佛法所貴,清淨為先。

    今往染污,雖受破夏,冒數為歲,依次受利,皆攝涉盜戒。

    善見雲:偷夏唱大得物,犯盜。

     第一,初科。

    三寶緣中,初叙如法聽受。

    若下,次示非法不開,又三。

    初叙非。

    雖兼三寶,謂倚傍衆緣,而實為己。

    以下,顯意。

    冒,妄也。

    善下,引證。

    雖得十歲,中間有破,妄稱受施,并名偷夏。

     二、就私事為求衣藥,命難将及,何得不開?随受皆成。

    若為治生求利,乞求衣直,即是違負;不如不受,但犯吉羅,入可忏限。

     私緣中。

    初叙如緣。

    若下,次示非緣。

    不受破夏,止犯一吉。

    大論緣相,必是急要,事不得已,須至出界,方應受法;倚濫自欺,破夏得罪。

     總斯兩位,約為五緣。

     五緣總示中,即展前二為五:初後是三寶,中三并私事。

     一者,三寶勝境緣。

    僧祇中,為塔事開受。

    五分中,為佛、法、僧事。

    十誦中,若為誦阿含不通,欲通利故,更從他受,得破安居故去。

    四分中,為誦梵動經通利故,聽受日去。

    僧祇雲:若有如是事,為塔、為僧所求索者,要有所得衣缽諸物,使得一事;不得,越罪。

    如是事訖,應還本住。

    若半月、一月,乃至後恣,應還;不還,亦越。

    道路遇難,即彼自恣者,得。

    此僧祇中依事受日,故随事訖,須返本界。

    四分以法收事,片有不同也。

     初中。

    前引四律明開。

    為塔即佛事,學誦經即法事,梵動經不傳此方。

    後引僧祇示相。

    初引文。

    前叙聽往使得一事,言其為衆,至少亦聽。

    後明制還後恣,謂臨解夏,即猶就也。

    此下,點示。

    彼聽事訖,今宗不開。

    此乃以法收事,彼即随事立法。

     二、道俗疾病生善滅惡緣。

    如律:為益得生信樂,聽去。

    十誦雲:為七衆故,皆受七夜興福、設供、忏悔、受戒、問疑、受法。

    有病遭難,但使生善,皆聽去也。

    故彼文雲:優婆夷言:教我治病、服藥、食飲、看病所須,但随所應,白事應去。

    不遣使來,亦應為去。

    如中路聞死返戒,入外道衆。

    若八難事起,皆不應往。

    如四分中,信心檀越系閉諸難,雖非受緣,然開往也。

    即道俗相依,事相濟故。

     二中。

    初叙開意。

    忏為滅惡,餘皆生善。

    十下,引示緣相。

    且列七事,與福設供為一,餘并兩字分之。

    續引彼文,略示有病,不遣使來,但傳音耗,中路聞彼,四緣即止。

    八難,即王、賊、水、火等,于我為障。

    前列遭難,乃約彼耳,如下四分系閉是也。

     三者,父母、大臣緣。

    四分中:二人懷信及不信者,俱聽往彼。

    悠悠生福,信樂者聽。

    若不信者,力能返心,亦應去。

    十誦中:父母事者,不問遣信、不遣信,俱去。

    或有外道召比丘來,我欲祠摩醯首羅天神等,皆不敢去。

    佛聽往彼,為清淨故。

    乃至中道,聞死須返。

     三中。

    四分:二人父母、大臣,各有信與不信。

    尊親不可違官,力能損益,故不信亦聽。

    力能返心,謂有道德,能回邪見。

    十誦:父母通開可決,不簡不信;外道召往可決,不信亦開。

    摩醯首羅,即大自在天中梵所事。

    為清淨者,即發彼善心。

     四者,為求衣缽病藥者。

    若自病重,不堪受日,即是命難,直去亦得,如不得随意食等。

    若知他病,無人瞻視,不問召喚,聽受日往,及為覓藥食,随方遠近,皆得行也。

     四中,初明已病。

    雖容直去,要須受日,不任衆食,許其别索,名随意食,不得開去。

    若下,次明看病。

    不召聽往,急于濟苦。

     五、為和僧護法事者。

    律中顯緣,未明受日。

    必有和限,依受聽去;無限,随事可準。

    僧祇,或重破僧,即以事去。

     五中,初示律文,但令破去。

    必下,義決。

    初約無限釋。

    有須依受,無準僧祇事訖羯磨。

    或下,次約事重釋。

     四分緣中,十八不同,十四是檀越,餘者佛、法、僧事也。

     三、引律中十八緣者:一、大臣奪僧供養白王;二、求同誦經人;三、大臣鑿渠白王;四、檀越請布施;五、比丘請忏殘;六、尼請忏殘;七、式叉請忏悔受戒;八、沙彌、沙彌尼請受戒;九、無信大臣欲見;十、有信大臣欲見;十一、不信父母欲見;十二、有信父母欲見;十三、母請;十四、父請;十五、兄弟、姊妹、親裡、知識請(此有三種);十六、為求衣缽;十七、慮僧破故去;十八、為和僧故去。

    自第四至第十五中,三共十四緣,并為檀越。

    餘皆三寶,可見。

     二、明對緣離合,皆得别受無疑。

    就總受中,但使緣如,随為多少,皆非過也,如忏同名異種罪法。

     第二,離合通示中。

    初總标;别下,别釋。

    初句明離;就下,顯合。

    引忏為例,同名即同篇罪,律開合忏。

     或張、王兩緣,各是七日,不可合用羯磨半月,以事各是别人所行,止得前後受七日也。

    如是例之,若俱三日,或複互減,可同七日,彼此兼用,衆法離合,可例成之。

     别簡中,初文。

    須知三緣分齊:一日至七日,并七日緣;八日已去,是半月緣;十六日已去,為一月緣。

    文明兩家别緣,不得合加。

    衆法前後受者,或約次第作法,或約用盡更加。

    或互減者,如張須五日,王用一日等。

    衆法例成者,如張是十日,王須二十日,合受一月。

     或張是别緣,王是衆法,随依受之,通用如上也。

     次科如張須三日,王是十日,可受半月等,通用如上,即前所謂多少皆得。

     三、受法差異者,餘就文消。

     然初日未得即往,縱過三期,亦得赴彼,由事在故,法無失也;異七日藥,過期過起,縱病未除,制從日故。

     第三,受法,正釋中,初文。

    初叙預受。

    三期,謂三七日。

    彼事不息,更過亦聽。

    下簡藥法。

    彼是對病,此即據緣,故不同也。

     又四分受依日為量,異十誦文,彼計七夜,故文中雲及七日還也。

     二中,受日、受夜,部計少差,如下自說。

     或途路不遠,當日往還,請召須宿,亦依法受。

     三中,初科,但取事緣未訖,不論處之在近。

     若爾開者,何以律雲不及即日,還聽受七日也?答:言不及者,俱為緣故,或事或情,不可一準。

     次科引律為難釋中,亦約前緣,非謂處遠,故言不及。

     四言懸受者。

     第四,懸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