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三之三

關燈
四、收難中,三門分之:初、總明盡不;二、以八難收;三、以三障收。

     就初門中。

     言不盡者,如多論雲:凡受戒法,要以勇猛決誓,斷惡為先,後依緣受,方發戒也。

    諸天着樂,善心微弱;餓鬼身心,常焦熱惱;地獄苦楚;畜生業障。

    雖經說齋,但得善行。

    如上諸趣,皆無得戒也。

    四天下言,北方難地,以福報障。

    又愚癡故,無有佛法。

    唯三天下,人有四種,男女黃根,唯二具得,黃根則障。

    就男女中,五逆、污尼、賊住、越濟、淫母、斷善,俱不得戒。

    大而言之,受佛法者,蓋不足言。

    如上人畜,成受三歸,無感戒也。

     第四,收難。

    前明不盡。

    引多論中,初叙本因。

    諸下,次簡障難。

    初約趣簡。

    天與鬼獄,并非人攝,即簡非畜也。

    四下,次就人趣。

    約四洲簡。

    北洲人壽千歲,珍寶飲食自然,故是福報;着樂無厭,故是愚癡。

    人下,三、就三洲。

    約四報簡。

    二具謂根,具者黃根,即黃門二形。

    就下,四、就男女。

    約諸業簡。

    越濟即破内異名,邪正不攝,故名越濟。

    上之四位,總攝十四。

    前引多論,犯五、八、十重者,受戒不得,即為邊罪,通為十五。

    淫母與斷,善在十三。

    外大下,三、總斷。

    蓋不足言,謂必須淨器,諸餘雜類,不足言也。

     善見雲:黃門、畜生二根,賊住壞,尼破。

    内六人不障天道,但障聖道。

    若五逆者,人、天、聖障。

     善見中,初六人可以誘之,人、天必不能破惑證聖。

    五逆是無間業,故障人、天、聖三道,文無邊罪。

    非人義,準前收非人,後收邊罪。

     僧祇中,不生羯磨事,謂十三難人及惡見沙彌。

    更有四人共有一怨,俱欲出家,路逢本怨:初人張弓,二者欲射還止,三人射而不死,四人斷命。

    此并輕躁無志。

    初二已出家,不應驅;後作惡,應驅出;後二并驅出。

     僧祇中十三,同上惡見沙彌說欲不障道,更四人者,并退道人,故雲無志。

    初二方便即止,不應驅出,即許得戒;後二共殺,二并驅出,即是難攝。

     了論雲:律中說二十人不得戒,如作誓言:我非比丘,永啞永聾,不乞戒人,永遮不得。

     了論二十者,彼雲:何者二十?五黃門(四分合一)、五無間人(即五逆也)、污比丘尼人、誓言我非比丘人、偷住人、龍、夜叉、啞人、聾人、啞聾人、不乞戒人、遮人(即小年無衣缽等諸遮也)。

    對今四分,十種是難,餘并遮收。

     義說無根一道,癡鈍狂昏,無衣缽等,乃有衆也,且列十三。

     義說中且列六種,而雲等者,示其不盡,無根謂無男女形,一道即大小同處。

     若無前難,問者得戒,不問不得;餘不列者,有則不得,交是戒障;無不問者,得戒無違故。

     成否中,初斷十三難;餘下,次斷餘難交俱也。

     又人解雲:戒中說者,收難并盡。

    何以明之?此中要取有心乞戒,雖作法加,障得名難。

    餘有不至,入别難收,非此重攝。

    如畜生者,能變來乞,故号為難。

    自餘畜生,本無有心,義何說難? 攝盡中,初科。

    初判定。

    何下,申所以。

    此師要取可預受者,名為重難。

    定止十三,餘收别難,即八難也。

    如下,舉畜類顯。

     問:小年乞戒,不得應難?答:十三說者,如前永定,小年是遮,待滿得受,故不同也。

     次科,初問:以年不滿者,乞戒障得,理應成難,何得在遮?答文可見。

     若爾,九歲和上,應待其滿,如何感戒也?答:小年俱同,并是遮位,緣疏因正,故得不異也。

    類彼式叉,不滿非法,正制難違。

     轉難中,律中九歲和上度人,得戒得罪。

    準難,小年理應得戒。

    答中,初示同異。

    類下,次舉例。

    式叉二歲未滿,不成受具,小年亦爾,并律正制,故不可違。

     二、以八難攝者。

     有人言:十三障戒,八障聞、思,故不攝也。

     八、難收中,初釋即攝不盡師義。

    八障聞、思,即是障道,以聞、思、修是入道之慧,十三不攝,故知有餘。

     又雲:不異前說,衆難所收。

    如華嚴雲四輪摧八難者,故成實雲:一、住善處,二、依善人,三、發正願,四、植善根。

    初輪摧五難三途,長壽天及北有洲也;二、摧佛前後;三、摧世智辯;四、摧聾盲啞。

    此本無心受,不可通說難也。

     次釋。

    即前攝盡師義,故雲不異等。

    如下,引示。

    華嚴文通,故引成論别配。

    先列四輪,輪以摧碾為義。

    初下,後配八難。

    初輪中,三途為三,天報壽長,故雲長壽天。

    北有洲者,謂欲有處也。

    三途惡處,下二難處,故以住善處摧之。

    二中,佛出未時為佛前,佛法滅已名佛後,生不值佛,故以依善人摧之。

    三中,世間聰辯,多知博聞,并歸邪見,故以正願摧之。

    四中,三根不具,由不親善,故以種善摧之。

    初輪摧五,下三各一:初、處,二、時,三、心,四、報。

    對之可見。

    此下,結示。

     三、以三障收者。

     黃門欲愛多,煩惱障收;又不能男,亦報障攝;邊罪、壞尼、賊心、破道及五逆九,并業障收。

    若障具戒,十三俱是;若障聞、思,唯五逆也。

    據俗戒言,不妨受得,如成論中所簡别也。

    非、畜二根,三是報障。

     三障總收中,初約煩惱收。

    黃門者,取其心也。

    亦報障者,據其形也。

    邊下,次約業障收。

    初别示,以邊等九并由造作,故是業收。

    若下,次料簡,有三:初通示戒障,次别對聞思。

    若據非畜,亦障聞思,此且就業為言耳。

    三、明通受俗戒。

    前引成論五逆、賊、住、壞、尼等,若為白衣,不遮絕慈等善,有世間戒,何咎是也(舊雲俗戒是輪王戒,謬矣)。

    非下,三、約報障收,三皆不善報故。

     問:此中說難,寬狹輕重,可得聞乎? 答:據十三難,業寬報中,煩惱最狹,如上所引。

    若泛論之,三障該通五道,報則是寬,煩惱是中,業即狹也。

    故論雲:地獄具五業,北洲有四,餘則說十。

    又以八難配障,前七是報,世辨煩惱,無業障也。

     問答中。

    初答。

    初據前以示。

    業九報三,煩惱但一,寬狹可見。

    若下,次約義泛論。

    煩惱及業,并依于報,故報最寬。

    煩惱雖遍,隐而時發,故為中造;業不具,故最狹也。

    引論證業,即雜心文。

    彼雲:地獄衆生有五不善業:惡口、绮語、貪、恚、邪見(為苦逼故有惡口,不時說故有绮語,貪及邪見成就而不行,瞋恚者俱有,謂與貪、邪俱故),無殺、盜、邪淫、妄語、兩舌(無相殺故,無受财故,無執受女人故,無異相故,皆相離故)。

    郁單曰有後四不善業:绮語、貪、恚、邪見(有歌歎故有绮語,三意成就而不行),無殺、盜等六故(壽分定故,無受财故,無執受女故,無欺他故,常和故,柔軟故。

    彼方行淫,将女至樹下,樹即覆之,行已還複。

    若樹不覆,并愧而離)。

    餘三洲人、畜生、餓鬼及欲界天,并具十業,故雲餘說十也(雖天不害天,而害餘趣。

    又天亦有截手足、斬首等,明有瞋、殺也)。

    有色、無色,無有不善業道(已上文注,并據論文。

    昔記謬妄,故特委引)。

    又下,因收八難。

    前七約報,可解。

    世辯是分别見,故屬煩惱。

     言輕重者,煩惱為諸障本,故雲若無我者,諸業不集也。

    業障為中,報是頑癡,故為輕也。

    言可轉者,報障難轉故重,餘可轉故為輕,如忏法中廣顯其相也。

     次答中,初約本末釋。

    煩惱生業報,故雲諸障本。

    引文證者,即成實文。

    我即煩惱,業能招報,疊論可知。

    言下,次約轉變釋。

    報果已定,故難轉。

    餘可轉者,業有二别:不定可除,定業可轉;煩惱心昏,反照即轉。

    小乘見思,一斷永盡;大教無明,體即覺性。

    在迷望悟,則迷悟分殊;以悟望迷,則迷悟叵得。

    無明常照,虛妄常真,不待刹那,轉凡為聖,所謂百年闇室,一燈能破。

    準知業次前輕,煩惱最輕也。

    指下忏法,尋以對之。

     大門第五、明通塞者,就分為五:初、約三趣;二、處;三、時;四、人;五、約戒前後分也。

     初中。

    非畜局一難。

    人中具十一,以造業具故,說業有九。

    非畜無惡戒故,不說業障,非無造别業,如成實說。

    又人中有受道故,說黃、形兩障。

    非畜乃兼體非道器,雖有不說難。

     第五,三趣中,初科。

    初明非畜。

    不通餘難,故各局一。

    人下,次明人趣。

    初總示;以下,别簡。

    初簡邊逆等九。

    非畜無惡戒者,雜心雲鬼畜欲天有十業,離不律儀是也。

    然但不能造總,不妨造别。

    總謂牽生業,别即莊嚴業。

    無記感報,文見成論,如鈔所引。

    又下,次明黃形。

    非畜兼者,律明三趣并有黃形。

     問:何以十三難中不說天為難?答:着樂不來,來亦得道。

    有說雲:人中制戒,天不在例,通非人攝。

    如上律文,天子,修羅子也。

    又如多論,目連為弟子上忉利天,見耆婆說。

     問答中,答有二義:初謂非難,但不來耳;有下,次明是難,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