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三之二

關燈
結極易,何得自輕拈得徑作?約事驗人心不實,後生還爾,何慮不然? 第二,所對結界中。

    初叙緣。

    今下,斥非。

    初斥不立界緣。

    非但誦得,言不唯直誦羯磨而得戒也。

    縱下,次斥立而乖謬。

    一、須尋界相分齊分明,二、須考結人學行明昧。

    指上文者,即結界篇。

    約下,總責二過。

    心不實者,非為度人故;後生還爾,相似果報故。

     二、有秉法僧者,白四弘通,非僧不合也。

     二中,通論能乖,須至四人堪持衆法。

     三、僧數須滿。

    中、邊二受,雖列五十,不同非數,不可妄預。

    如論簡人,乃雲清淨。

    清淨之言,何所不在,豈在戒也?戒淨由于智明,必于事法開遮,曉通如鏡,方得受體清淨無染。

     三中,别約受具,必須數滿,兩緣相濫,通别分之。

    初科,初釋數滿。

    正明中受,兼示邊開。

    如下,次釋母論。

    若唯守戒,無智暗教,持犯不明,終非清淨。

     今有人言:但不破戒,即堪足數。

    此言濫也。

    通不破戒,無著猶染;别不破戒,時逢非數。

    如睡、定、癡、鈍、聾、狂之類,雖有若無,忍、默空據,不名僧滿。

    今此邊隅,用本開五,必叵具者,雖行無罪,可通曉也。

     次科。

    初引非。

    此下,蹑斥。

    無學結惑永盡,名究竟解脫,一切無犯,故雲通不破也。

    然有誤犯,故雲尚染。

    若雲但不破戒,聖人誤破,即應非數。

    凡夫惑業尚存,名别别解脫,有犯、不犯,故雲别不破也。

    若雲但不破戒,凡僧不破,睡、定等緣,即應足數。

    今下,決此土用僧。

    據本僧多,須依中國。

    知法難得,可用五人,理應無罪。

    十誦伽論得戒得罪,乃約易得處為言。

     四、明界集者。

    以界收人,同遣我倒,鹹遵一法,成無礙行。

     四中,局界顯和,不生執诤。

    近據當教,則終遣我倒;遠取大乘,則成無礙行。

    準此明界,豈止區别彼此乎? 五、明教法者。

    羯磨大法,和僧之辭,得不難諧,通決寄此。

    母論如法,簡非法也。

    言略事廣,何可具之?宜取四緣,上下比拟,則為得也。

     五中。

    初叙緣。

    得否難諧,人事乖故;通決寄此,功在法故。

    母論如法通收四緣,人、法、事、界,單雙具足,曆開七句,統攝諸緣,故雲上下比拟也。

     六、資緣者,内欣勝法,外假勝儀,身心相依,如魚有水,若無若借,俱非自緣,并非法也。

     六中,身、心總上二句,魚、水喻上身、心,無借二皆,非法得否,如後自明。

     七、局法住時者,由機謝緣終,今時未及,故不廣也。

     七中法滅,據釋迦一化,減劫複增,至人壽六萬歲時,法皆滅盡,七萬歲獨覺出世,八萬歲彌勒下生。

     上外緣七,亦束為四:一、七約處,明本界成;二、三、四緣,俱成僧義;五、白四法;六、是事資,離合可委。

     料簡中,初科。

    言外緣者,對前能受是内報故;第七屬處者,以結界法未失故,離開為七,合歸唯四。

     成敗為二,餘違不合,唯事須論。

     次科總分中,餘違不合,六緣不具,即是敗也,事資多說,故曰須論。

     若論衣缽,諸說不同。

    有人解雲:依多論十誦,縱無亦開,得戒得罪。

    有人言:部别不同,何得例也?如無和尚,不可從彼。

    有人言:若無衣缽,全是非法,可不開也。

    若借得者,當時是有,但望告僧,不言非法,不得戒也。

    義準和上破戒四句,如是開遮。

    然得不無文,凡情難信,幸依聲教,則無戒也。

     别簡中,古今四解。

    初師準多論明判得戒,但非威儀,故得小罪。

    次師但破前解,不出正義,即顯須依本部例判不得。

    多宗和尚不現前,或無和尚,皆許得戒。

    四分不通,顯是部别,不可濫用。

    第二師全無不得借者,見有約知不知,準和尚四句,前三句不知皆得,後一知故不得。

    如是開遮,結彼所判。

    然下,即今師判。

    上二句貶初後二解,下二句取第二師聲教,即本律也。

     大緣第三,明心有受。

    此最因本,義須前示,如文所列。

    不自稱者,無心欲受,強抑登場也。

    不稱和上者,别有所重,和上見輕也。

    言不乞者,不欲于此,别于餘衆。

    上雖并默,縱有所言,既非本懷,乞非所乞,不名受也。

     三、發心中。

    初示緣相。

    心為發戒正因,法所依本,故雲因本。

    如下,牒釋。

    三段并據不乞。

    上雖下,義決。

    縱乞亦非。

    以無心故,和尚見輕,謂于和尚無心承禀。

    故注中更列醉眠等,皆謂無心也。

     四、心境會者。

    界成僧具,法正緣合,而意别緣,不念戒本,即心不當境也。

    心雖殷至,界結不知,雖僧法具,終非緣合,境乖心也。

    自餘例準。

    非緣不一,俱不相應者,罪業相投,不能兩離也。

     四、心境中,即上二、三兩緣相對,以辨俱互四句。

    初标,即二俱相應句。

    界下,釋第二句。

    界僧法緣,緣即是事。

    四境皆如意别緣者,但無渴法緣境之心,縱緣餘善,亦不相當。

    心雖下,釋第三句,翻上可明。

    自餘例準,謂餘非相不出心境,如前能受、遮難、資緣等,并有如非,收之可見。

    俱下,釋第四句。

    罪業相投,宿惡會也;不能兩離,心境俱非也。

     五、事成同一者,法是緣成,随違不合,八相始終,前後無濫。

    如造一食,緣必五行,阙一不可,法亦爾也。

     五事成中,初正釋八相;即下,八法;如下,喻顯。

    一食喻受體,五行喻八法。

     就約行事,前緣列八,如文所顯,曆然自别。

     初請師法,文叙師資教興所由;作是請下,立法加被。

     初文又二:前明緣緻,後修虔敬。

     初雲弟子無師教授者,中人已上,須假師導,随堕壞行,良無善友,法身慧命,必有所憑,故制和上也。

     次就行事請師緣緻中可尚。

    制意雲:中人已上者,儒教人分九等,上智不待教,下愚不可教,唯中人可教,故須師也。

     中梵本音邬波陀耶,在唐譯言,名之依學,依附此人,學出道故。

    自古翻譯,多雜蕃胡,胡傳天語,不得聲實,故有訛僻,轉雲和上。

    如昔人解和中最上,此逐字釋,不知音本。

    人又解雲翻力生,弟子道力,假教生成,得其遠意,失其近語。

    真谛所譯明了論疏,則雲優波陀诃,稍近梵音,猶乖聲論。

    餘親參譯,委問本音,如上所述。

    彥琮譯雲郁波弟耶,聲相近也。

     翻名中,初出正翻。

    自下,辨訛僻,又三。

    初明古翻。

    蕃胡是雜戎邊國,故語多不正。

    下出兩解:一則迷于華梵,故雲不知音本;一則不究梵名,故雲失其近語。

    次真谛譯。

    谛即陳朝三藏。

    乖聲論者,前出正翻,蓋依聲論,譯場親問,名義得實。

    三、彥琮譯。

    琮即隋時法師。

     文雲看如父者,世父疏通學務,道父開授慧明,喻在同也。

    如俗律名,例于其師。

    如世叔父母者,立差降也。

    終次連枝,蓋非疏越。

    言敬重瞻視者,正教明告,互相敦遇,微生慢心,不受法化也。

     三、敬攝中。

    初釋父想。

    引俗律證者,彼有名例。

    律犯本師,同叔父母,顯異親生,故雲差降也。

    終次連枝,謂犯兄次之,顯師義重,故雲非疏越也。

    言下,次釋敬視。

     又病比丘下,立資弟也。

    由病緻死,緣須待接,損喪道器也。

     立弟子中,初科。

    資即訓取,謂取法于師,因病緻死發起之由。

     言弟子者,學後解生,故得名也。

    所以師名随本音者,此土本無,故不可譯。

    俗中博士,微有相扶,然備束修,乖則非禮。

    佛法不爾,導以義方,開示出道,過恒俗訓。

    若行贈遺,則是邪緣,故從本也。

    弟子受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