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三之二

關燈
相似也,故從此方之言。

     次科。

    初釋資名。

    在後故為弟,從生故為子。

    所下,次辨師名。

    出家之法始于西梵,故和尚名此土本無。

    下舉俗禮,明不翻之意。

    自漢已來,國家多置五經諸子博士,即學者之師。

    禮記雲: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然後能為師。

    束修即肉脯,古者用為見師之禮,今則名通金帛等物。

    故論語雲:自行束修已上,吾未嘗無誨焉。

    師名恐濫,故不取之。

    弟子義同,故可比用。

     師弟相攝雲敬重者,以出道在心,形雖在卑,以懷道故,敬而後授,故無虛往也。

    彼我和敬,正法由生,光大遠世,皆賴開悟,深有緻也。

     三中。

    初明師敬資意。

    以文令共相敬重,恐疑反倒,故特示之。

    尊卑據形,相敬約心,由心懷道,不可輕故。

    無虛往者,言資必受教也。

    彼下,次釋功益。

    展轉開悟,相生不絕,至于無窮。

     善見不請起過者,為束惡緣,制請結之,無辄離也。

    餘諸法訓,廣如受後及行事鈔也。

     釋制請中。

    先無請法,度已起過,和尚呵責,便雲:誰請汝耶?因制請之。

    束惡緣者,令不作過也。

    請結之者,結為父子也。

    指如受後,即依止中。

    事鈔,即師資篇。

     文列請法在僧中,欲令受者睹相發敬也。

    必預須受前一年一月,亦無傷也。

    人雲一席加法,不延久者,恐心怠也,于義似失。

    次第随禮者,以凡多慢習,戒在敬慎,故折伏形骸,希求淨法,後必思犯,非我辄授也。

     修敬中,初釋僧中,初出今解。

    僧私兩通。

    預須受者,謂先私請也。

    人下,次斥非。

    彼局僧中不通先請,畢世師資豈容心怠?故雲似失,其實失也。

    次下,次釋遍禮。

    初令盡敬,意在後持。

     就加法中,請可為二。

     初請之法,律制傍教,縱屏令誦,識其文義;後在僧中,如法緻請,亦是儀也。

     第二,立法請法中,初科。

    文令傍教,義通自誦,觀機利鈍,二并無在。

     請文有五:大德念者,請專意也;為和上者,明所祈也;願為作者,慈副本望也;我依受具者,三學由生也;五慈愍故者,已述所懷,惟聽許也。

     次科請文五段,初句為一,我某甲下二句為二,願下二句為三,我依下二句為四,末一句為五。

     次答辭中,若無告辭,喜踴無所也。

     答辭标中,由答知許,故生喜踴。

     告辭有四:初可爾者,總領請辭,許為師也。

    教授汝者,非但事攝,有法弘訓也。

    清淨者,宜重戒本,攝持三業也。

    莫放逸者,諸過之源,由行放逸,當攝情根,遠五欲也。

     列釋有四:初、答請,二、許教,三、誡業,四、約心。

     初答可爾中,可是答諾下流,爾是應酬上位,雙雲可爾,未善知言全不可也。

    至于忏持答中,義兼前二,以所對者有少長故。

     三中,初釋當文。

    可是允許,爾即禀承,未善知言,斥翻傳也。

    至下,次會他處。

    忏法兼二,對少雲可,對長雲爾。

    彼通少長,故可兩标;此唯請師,不當雙列故也。

     有人解雲:律雖列四,随一成答;意以通四,共成一答。

    如上解文,初是許辭,後三相攝,義聯類也。

     四中,初引他解;意下,示今釋義。

    聯類者,言相貫也。

     文列阇梨及餘師衆,須有請者,據理約事,義不妄臨,必須告情,方赴受會。

     釋諸師中,初科,據理約事,理謂道理,事即事儀。

     今時行事,薄濫轉輕,搦得受者人情布訂,互為師傅,使偏上下,都不緣前受者本意。

    如此行事,何名來受?理須本師開示委語,令彼受者得知法用。

    據成羯磨,合衆齊功,豈獨三師偏受其賜?文雖開請,義準上文。

     次科,初叙訛。

    搦謂捉搦。

    布訂猶安排也。

    互為遍上下者,更輪而轉。

    不緣受者,本意謂不取彼欲與不欲也。

    如下,正斥。

    本師開示,謂和尚示知羯磨教授名字德業,令知此等秉禦有功,故雲知法用也。

    推功合衆,則不偏受三師之賜也。

    文下,指法,但改和尚為阿阇梨等。

     阿阇梨者,本随傳出,亦訛略也。

    如梵天音阿遮利耶,即唐所翻。

    雲教授者,彥琮隋譯阿遮利夜,聲相近耳。

    然教授名,通于輕重。

    律中所出六種阇梨:一者剃發,二者出家,三者受經,四者教授,五者羯磨,六曰依止。

    唯後一師,始終成固,餘者一席,俱通名也。

    餘如鈔說。

     三中,初科。

    初翻名釋義。

    本随傳出,謂翻律者随聞而譯,不究本音也。

    次出正翻,亦依聲論。

    然下,列示多種。

    通輕重者,下六種中,前三為輕,四、五次重,後一最重。

    出家阇梨,即授一戒者。

    教授羯磨,即授具戒者。

    依止阇梨,替和尚處,故雲始終。

    指餘如鈔,亦即師資中。

     外有僧者,同和作法,比行事者,号曰尊人、尊師。

    如善見雲:臨壇師也,戒本人也。

    故今加尊,有所承也。

     次科外僧,即三師外、七證師、尊人、尊師。

    人、師兩字,并據善見上加尊字,示有禀承,今雲尊證是也。

     請法同和上文,以共秉故,随诃成别,舉戒功齊,不可輕也。

     二、安受者所,注文具顯。

     雲不得界外者,此通白四之時,今約事緣,界外無失,如後段緣也。

    五分中,由為不如法人受故,因制戒壇外,十衆在壇上界外問之。

     第二,正釋中,初科。

    白四時,謂正受時。

    不得界外,非謂問難時也。

    如後段者,即差問中雲将至界外看等,引五分證不如法人。

    彼因界外借衣缽故,由本在餘處起過,故制壇外十衆。

    壇上,對僧前也。

    界外問者,即壇外也。

     言眼見者,目有所對,發勝心也。

    耳不聞者,恐聽羯磨,成戒難也。

    至後問難何得聞者,既已在僧,正乞具法,僧得自在,許聞成後,故無過也。

    如餘非數,并不開诃,唯斯一人得預诃位,意可見也。

     二中,初牒釋,至下,通難。

    初徴,以戒師和白沙彌在衆,得預聞故。

    既下,次答,許聞成後,謂成具戒也。

    不足數中,沙彌一人不得滿得诃,特異常途,足以為例。

     文言立者,行住兩儀,心躁亂故;坐是安靜,未足稱恭。

    故立望僧,意取翹注。

    及教師問,又無坐文。

    行事之家,召令對坐,既是别告,理亦應通。

    然目對僧,辄爾自坐,有所輕也;至時籌量,去取恭慢也。

     三中。

    初釋須立之意。

    行住是散住,謂行時暫止。

    坐卧是慢,文簡三儀,理無卧故。

    及下,次明正問之儀。

    初示時事。

    以律無文,例皆對坐。

    既下,次決可否。

    上二句是縱别告,謂教師獨問。

    然下,即奪目。

    對僧者,即壇上十師。

    坐有所輕,意令跪也。

    令籌量者,謂觀機恭慢,去慢取恭,不局坐跪也。

     三、差教師者,由界外露觀,緻返還故,制依法問,不可細撿。

     第三,初科。

    注中但雲稽留,律明受者慚愧返道,故雲返還也。

     如律上下,但問諸遮,至受戒法,制十三難,有難無難,終須問之。

    有則不感,無則須問,故知差意止在難也。

    衣缽名字,泛顯之辭,以通言路也。

     二中,初引律制。

    律上下者,即差出、對衆兩處問難,但列十六輕遮。

    而制受法中,如注所引。

    又雲:不問十三難者,則不得戒。

    由有明制,義必前問,故正問處并皆略之。

    遮無定制,義通得不,須立儀式,是以具列也。

    故下,次顯差意,仍示後問,文有旁正。

     就分為二,謂緣、法儀也。

    緣中問答者,戒師欲和,取名請可;此中索欲和僧,通、别兩緣,如上卷也。

     三中。

    初總分緣,即如注問答。

    和僧法,即作白儀,謂出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