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三之一

關燈
大宋餘杭郡沙門釋元照述 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卷第三(釋諸戒受法盡篇之餘) 大唐沙門釋道宣于終南山豐德寺撰 二、就大戒,文為二段:初标舉衆名,後就緣正解。

     初中,标舉列緣,又分為二。

     言比丘者,中梵天音,此方無譯,可以陳相,如水、火等,彼此同體,以名目之,得其實也。

    比丘不爾,元出中方,此土本無,不知何目,且用義例,得诠便止。

    因此四句,以義翻名,以名翻義,餘二俱句,可以例知。

     二、授具戒法,标舉正釋中。

    初文。

    初示無譯。

    如下,即舉有譯,反顯無譯,故雲比丘不爾等。

    水火未詳,梵語诠顯也。

    因列四句,以義翻名,即下翻比丘是也。

    又如以覺翻佛,以業翻羯磨等,此類甚多,臨文自舉。

    以名翻義,如火器翻憍陳如,鹙鹭翻舍利,并以此土物名,翻彼得名之義。

    餘二俱者,以名翻名,如水火等,彼此名同。

    又如白楊翻尼俱,律線翻修多羅,律翻毗尼,戒翻屍羅之類。

    以義翻義,如彼岸到翻波羅蜜,無上正等正覺翻阿耨多羅等是也。

     中梵本音,号曰煏刍,此傳訛失,轉比丘也。

    初翻怖魔,次雲乞士,後雲破煩惱。

    或從功能者,令魔怖也;明本志者,為怖于魔也。

    魔名如上。

    世魔有四:欲魔,即下界頂住者,以欲纏生,令不出也;言陰魔者,即身所聚,念念壞也;言煩惱魔者,即心三毒起,必滅善也;言死魔者,劫略善财,終趣死也。

    此人為怖此四,故出家也。

    取其志緻,用以翻名。

     次科。

    初總示三名。

    煏,皮逼反。

    或雲苾刍,上雲不知何目,而世中妄傳是草名者,謬也。

    比丘,因名;阿羅漢,果号。

    因中三名,對果三号:怖魔對殺賊,乞士對應供,破煩惱對無生。

    或下,别釋。

    初名功能。

    是德本志,即出家心。

    魔名如上,前三歸中已具釋故。

    欲魔,即天魔,住欲界天頂。

    有求出離,則懷愁惱,變現異相,擾令着欲,故雲以欲等。

    陰魔,即五陰遷謝,不得安住故。

    死為魔者,謂死苦所逼,奪其善念故。

    此下,結示名義。

    雖通兩釋,本志義長,故獨結之。

     如諸經律,一切出家,不問邪正,修道之士,俱稱比丘,即通名也。

    此土沙門,本言道士,是正釋名。

    李、張之倫,名為治頭及鬼卒也。

    後漸弘廣,改名濫上,緻釋恥從,改為道人。

    古晉、漢經,翻為道士,亦有德也。

    今全不譯,但雲比丘,以存本音,自與李異,不妨還同五天異道。

    且據一相,知所歸也。

     三中,初明西土名通,以邪正雖别,皆出家故。

    此下,次明此方名濫。

    晉習鑿齒與謝安書雲:比見釋道安,故是遠勝非常之道士。

    故知本是釋氏之名。

    李即老君姓名耳,字伯陽,谥曰聃。

    張即漢世三張,皆黃巾之首(張陵、張魯、張角,号為三張)。

    按弘明集,國家令為首領,部轄卿民,名為治頭(舊雲梳發導氣者,非)。

    驅?鬼神,故名鬼卒。

    醮獻星宿,亦名祭酒。

    後改為道士,故釋氏不稱。

    古下,三、示古今翻譯不同。

    初叙古翻。

    亦有德者,出彼翻意。

    今下,明今不譯。

    雖簡此土,猶濫彼方,不能兩全,故雲且據一相也。

     餘有翻者,寄之戒本,恐此總論,增諸見也。

     指廣中,前文但釋怖魔,而乞士等名,具在戒疏,故對指之。

    恐增諸見者,或謂彼此不合兩繁,或責此宗不當廣說,或誡學者随言生着,示不多之意也。

     二、就緣列五位不同,略以義分五門料簡:一、列數顯相,二、通局不同,三、秉法差别,四、教被凡聖,五、藉緣多少。

     次釋列緣标章中五位,即注所引善來等也。

    下列五門不出機教,機既有差,教亦非一,故須立義簡辨差别。

     初中列數,如文可知,通尼五受,則有十也。

     初門總示中,通尼五者,即八敬二十衆,遣信、小年、邊方十衆也。

    據尼有七,善來、破、結,此二同僧,故不在數。

     初、善來顯出其相者。

    此人宿樹勝因,早蒙開悟,斷惑一輪,道成初果。

    佛親命召,因教感戒。

    故母論雲:善來比丘,威儀庠序,手執應器,如二十年學法者。

    善見又雲:唱善來已,八事衆具,并皆随身。

     初僧五受。

    正明中。

    初科為二。

    初正明。

    樹字,上呼種也。

    見思兩惑,如車之二輪。

    初果破見,故曰一輪。

    因教感戒,教即善來。

    故下,引證。

    初明具足威儀。

    如二十年者,毗奈耶雲:如百歲苾刍,年數雖差,皆取相同宿德也。

    次明獲得衆具六物。

    外加針、線、刀子,共為八事。

     第二,破結者。

    此人修慧惑盡,道證無學,會正理,窮自然,感戒從所破為名,故曰破結也。

    律雲:若能修道成羅漢,即名出家受具足也。

     二中。

    修慧惑盡,即是思惑。

    能破是智,所破是結,故雲從所破為名。

    下引律證。

    戒随果發,即名具足,不須更受。

    問:一切無學皆破結得戒耶?答:此有多别。

    若因中已受,則随定道,展轉增勝,更不重發。

    若先不曾受,期心至果,則果戒俱獲,即是破結受也。

    若本無期,得果無戒,故有白衣羅漢。

    問:因戒得定,因定發慧,豈得入聖,後方感戒?答:必有五八,為入道基,未禀具足,至果方感。

    問:證聖無惡,何須戒耶?答:功德未滿,威儀不具,若不禀受,入衆無由,終是白衣,未堪道用。

     第三,三語者。

    此人積行非遠,未登聖位,于彼羅漢,先有别緣,托仗出家,得由三語,故曰也。

    母論雲:諸羅漢等,教欲受者,偏袒橫服,剃發染衣,憑歸三寶,依仗心成。

    于此教下,即發具足。

     三中。

    初正示。

    望前位劣,故雲積行非遠等;對後緣勝,故雲于彼羅漢等。

    母下,引證。

    偏袒等即具儀歸,三寶等即作法依。

    仗心是能發因,具足即所發體。

     第四,邊方持律五人者。

    以邊隅荒險,僧少遊行,緻令三年方獲受具。

    因事曲開,就數彰目也。

    十誦伽論:邊僧若多,用本開法,得戒得罪。

    此方赤縣,曹魏已前,并不受具。

    至嘉平年法時,沙門依法正部,行羯磨法,十人受戒。

    如僧傳中之所廣也。

     四中,邊方,即齊白木條已外。

    初引緣示相。

    律因億耳沙彌欲受具戒三年,待僧方滿十人,請佛開之。

    十下,次辨僧多成否。

    少故權開,多則還制。

    籍開故得戒,違制故得罪。

    此下,三、究此方元始。

    赤縣,即震旦之别名。

    河圖雲:昆侖東南方五千裡,号曰神州,亦稱赤縣。

    曹魏前者,後漢明帝時,法流此方,僧唯剃染,不禀歸戒。

    至曹魏嘉平年,即齊帝時,有天竺僧昙摩迦羅(或雲柯羅),此翻法時,始行受戒。

    事鈔雲中夏戒律之始,即今宗之次祖焉。

     第五,中國十衆者。

    僧多信少,機欲漸虧,增至十人,方為勝境。

    因衆标目,故曰也。

     五中,言中國者,局五天已内,僧多信少,敬奉薄也;機欲漸虧,受心輕也。

     有人不立破、結是戒,破名是通,初果亦是,不同餘受。

    文列人、法,破、結不爾,但列空名。

    若以為受,乞求割截,亦應是戒。

     斥異引解。

    初科。

    立理中,初果亦是,謂名濫也。

    不同餘受列人法者,即如注中善來、三語等。

    是法一一皆言比丘,是人破結,但标所破之惑,而非受法,故是空名。

    律戒本中列八種比丘:一、名字;二、相似;三、自稱;四、乞求;五、着割截衣;六、破結使;七、善來;八、白;四、彼謂唯下二種從受彰名,餘皆非受,故用難破。

     若爾,何故律文道成羅漢,即名具足?答:此道成者,在羯磨前,年若未滿,羅漢替得。

     次科律中,有人年不滿,受具成阿羅漢而得戒者,彼謂先已證聖,後白四受,開年未滿,非破結得戒。

     今解不然。

    若小年者,自開胎、閏。

    如戒本中,全無羅漢,用開未滿,故知後成,不是開小用羯磨受也。

    故五分中,有人不滿受具足戒,佛因制曰:得須陀洹者,乃是第一受具,不名白四。

    乃至小年受中,亦無開得果者,與此懸同,故立破結是受戒也。

     今破中。

    初标戒本,通前律意。

    律開小年,止有胎、閏、布薩三位而已。

    義立頻大,通為四位。

    故知後成者,謂年未滿。

    羯磨受者,作法已後,證聖感戒,非白四得也。

    故下,次引證。

    彼律初果破見得戒,不同本宗,且取證前非羯磨得耳。

    由見真理,故名第一受具。

    小年三位,亦同本律。

    故下,三、結斷。

     就尼衆中,列數有五。

     初、明八敬者。

    女人機發,深厭生死,求佛出家,以無弘道遠化益故,抑而不許。

    後還舍衛,便自剃發披衣,倚僧坊立,祈聽受戒。

    時為三請,便授敬法。

    必具依行,即感具戒,故因名也。

     尼受明五受中,初科。

    初叙機發。

    即大愛道,同五百女也。

    以下,次明佛不許度。

    女性鄙弱,人少敬信,故無弘化之益,反更毀辱,正法減半。

    後下,三、明尼自剃染。

    由佛不許,卻還城中,辄自變形,複至祇桓,倚門而住。

    祈,求也。

    時下,四、明阿難代請。

    佛令傳教,能行八敬,即與出家。

    愛道等聞,即發具戒。

     第二,二十衆受者。

    為明女報惑深智淺,喜生慢怠,必欲受具,僧尼各十方發勝心,因二衆為名也。

     二中,惑深故多滞,智淺故少信,喜慢故不敬,僧尼各十心,随境勝也。

     第三,遣信者。

    姿貌瑰逸,素染俗心。

    出寺詣僧,恐成陵染,故開差使詣僧乞受,如常作法,返告便獲。

    因使感戒,即以為名。

     三中,環,公回反,美也。

    逸,謂輕逸染俗心者,有諸賊等伺其出故。

    差使,即遣信也。

     第四,小年曾歸者。

    既已事人,深閑儀禮,便耐惱辱,有持戒能,故減八年,得行具戒,因其時緣而得名也。

     四中,婦人謂嫁為歸,十二得受,望前二十,故減八年。

    因時緣者,小年是時,曾嫁是緣。

     第五,邊方義立十衆者。

    大僧、邊邑,僧少便開;尼脫有緣,依僧亦五。

    彼此具十,義應得受。

     五中,初科。

    今立中,據律無文,取僧為例,由是開教,接物生善,故雲義立。

     有人不立,以尼戒中不許邊荒,有恐處行,故雖在彼,不合減受。

    若爾,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