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次明出家授戒法,就分為二:
初、标舉宗緻;二、随相解之。
初義七門,如文所列。
次明道衆,标舉宗緻。
總舉中,次列七門,統明出家始終行相。
學者至此,當須自撿。
若唯徒說,于己何益?說食數寶,目擊多矣。
一、明出家功由菩薩者。
初門标雲菩薩者,即指釋迦因行為言。
如華嚴偈:若有不識出家法,樂着生死不求脫,是故菩薩舍國财,為之出家求寂靜。
五欲所縛不離家,欲令衆生解脫故。
以此文證衆生無始纏着家屬,無思解脫,故大士引出于世。
釋中,初科。
華嚴二偈:前偈為不識故,立法示之;後偈為着欲故,方便引之。
初偈,上二句示不識之過,下二句明立法之相。
舍國财者,菩薩在家為王太子,次紹王位,國城、财寶,一切自在。
欲明難舍,猶須舍之,況餘凡庶,不足戀矣。
寂靜,即涅槃果。
後偈,初句示着欲,下三句明方便,文略。
下二句具雲示現不樂處五欲。
是故出家求解脫以下,疏家結,顯推功歸佛。
此據常沒,下凡随欲有者,廣如郁伽長者涅槃經中家及非家相比顯過,方起欣厭,得預法門,有大利機,心希拔俗。
雖形在俗,性無恒固,不在言限,故淨名言汝但發心,便是出家,便為具足是也。
次就機中,初科。
初明鈍根。
此據等者,斷上文也。
郁伽長者經穢居品雲:居家菩薩,當知在家穢污之事,常念作故,名為居家。
斷諸善根本,是名居家。
乃至居家如羅網,如毒蛇,如火燒身等。
涅槃雲:居家迫窄,猶如牢獄,一切煩惱由之而生。
出家寬曠,猶如虛空,一切善法由之增長。
若在居家,不得盡壽淨修梵行。
我今應當剃除須發,出家學道。
有下,次明利根。
心希拔俗等,謂居塵不染者,固即是定。
淨名即維摩經,梵雲維摩诘,此翻淨名。
彼因諸長者子問雲: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
維摩诘言:汝等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即是出家,即是具足。
爾時三十二長者子,即發菩提心等。
以佛令剃染受具,本為發大道心。
既已發心,何須出受?故雲即是。
此言乃被上達圓機,末俗凡流,無宜倚濫。
就分四句,既出從道,志求解脫,心形俱出也。
雖形附道,而心沉世,形出心沒也。
如淨名說,心出形沒也。
耽滞五欲,縛着居家,俱不出也。
次文,初、後二俱句,中、間二互句。
初句從道是形出,求脫即心出。
若以兩根對四句者,初句兼收利、鈍,鈍者因形而發心,利者起心而從事;第三句唯利,二、四兩句則非所論。
然世濁惑深,厭苦求樂,初雖欣出,終墜欲海,不修行業,故徒行也。
三、引誡中,初科。
初示時機。
謂厭在家營趁之苦,求出家供給之樂,即涅槃雲為衣食而出家者。
初下,次明退堕。
詩雲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即斯類矣。
徒行,謂出家無益也。
如智論雲:六情根完具,智鑒亦明利,而不求道法,唐受身智慧。
禽獸皆亦知,欲樂以自恣,而不知方便,為道修善事。
既已得人身,宜勉自利益,不知修道行,與彼亦何異?龍樹引誡,為極言也。
聞而不行,猶是不聞,今重引告,何得不用? 次科,論文三偈。
初偈上二句明報勝,下二句嗟不學。
六、情根者,情即是識,謂根識無缺也。
智能鑒物,故雲智鑒。
唐,虛也。
身對初句,智慧對次句。
次一偈舉況。
畜是癡報,但知欲樂,即經所謂但念水草,餘無所知也。
後一偈中,上半合初偈,下半合次偈。
龍下,結告勸依。
必應此偈出在他經,故雲引誡。
以畜況人,為誡深切,故雲極言。
道行何耶?一切無染者是也。
良由衆生無始封着,是此是彼,是得是失,因之起染,纏縛有獄。
故世鈍者,多着财色;少有利者,多貪名見。
四科束之,鮮不收盡,終歸死去,何事迷乎? 三中,初示道行。
以偈文未顯,故特徴示,用開心路。
一切之言,通收善惡塵境。
染惡則增業,染善則成障。
能于日用所行所學,觸境無染。
無染之智,即是般若。
背塵合覺,絕縛入道,必始于此。
深可體究,慎勿誦文。
良下,反釋所以,又三。
初示染本。
封着是貪愛,此彼得失即分别,由斯二種輪回不息。
能離此者,即名道行,非别有道。
故下雲道在虛通,達累為本是也。
故下,次舉世情。
财收八穢,色乃荒淫,名謂虛聲,見即妄執。
上二常流所著,故為鈍;下二學者所求,故為利。
此且一往分之。
然有具四,或複互輕,不必一定。
鮮猶無也。
終下,重誡。
凡在同徒,用斯自照,有一于是,未脫輪回。
且聽教參玄,為人軌範,反乃積财荒色,诤見沽名,迹混世塵,不思出要,形出心沒,何所利乎? 二、明出家超世者。
橫約諸有,無思離染。
故樹出家,樂處閑靜。
若有貪着,終成金鎖。
引出方便,唯斯一道。
第二門,釋中,初科。
初示立意。
約謂約絕。
若下,次遣滞着。
謂不知方便,住于閑靜,故以金鎖以喻法縛。
引下,三、點權道。
如華手經有四法轉身,即在善來比丘蓮華化生,現增壽命:一者、自樂出家,亦勸助人令欣出家;二、求法無倦,亦勸他人;三、自行和忍,亦勸他行;四、習行方便,深發大願,随有功利,至時付引。
次科華手經。
轉身,即生報也。
善來比丘,謂值佛得戒者。
蓮華化生,即生佛淨土者。
現增壽命,即現報也。
下列四法,前三并自行勸他,後一即化他行願,正取初法,餘三連引。
随下,囑令廣述。
引付,謂引以付他。
又如出家功德經:若能放人出家受戒,功德無邊。
譬如四天下滿中羅漢,百年供養,不如有人為涅槃故,于一日夜出家受戒。
謂猶前施,雖多有竭,是欲界系,為法出家,非三界業,故說過前。
又雲:縱起寶塔至忉利天,亦劣出家功德者。
一時欣出,雖未可數,然其積微,是高勝本。
前供無學,功德未多,後以供佛,情謂大勝。
然終事供,淪曆下地,判非靜業,何有相勝? 次功德經。
初歎德譬下,次引喻,有二:初供聖喻,前引經謂下,出意。
有漏有竭,無漏無窮,優劣可見。
又下,二、寶塔喻,前引經忉利天在須彌頂。
一下,示意。
初明勝劣。
前下,顯重喻。
佛僧雖異,事供不殊,二皆非勝。
下地即欲界,靜業即禅定,尚非上二界之定業,況無漏聖業乎? 智論雲:出家人疾得解脫,如華色尼說。
廣緣如鈔,至時引證。
智論,彼引蓮華色比丘尼本生經雲:佛在世時,此尼得羅漢果,後化諸婦人出家。
女雲:我等持戒為難,恐破戒堕獄。
尼雲:堕者從堕,久有出期。
我昔曾為戲女,因着袈裟,至迦葉佛時,乃得出家,由破戒故堕獄。
今值釋迦佛,卻得出家解脫。
以此證知,若都不出家,甯獲聖果?下指如鈔,即沙彌篇。
三、障出有損者 如出家經:為出家者而作留礙,抑制此人斷佛種故,諸惡集身猶如大海,現得癫病,死在闇獄,無有出期。
第三門引經,亦即出家功德。
經諸惡集身等,謂業深廣,故喻如海;癞病堕獄,即現生兩報。
四、明出已乃行凡罪。
據論罪本,皆由事縛,不思厭背,師心妄造。
如大寶積經出家二縛,謂諸見利養也。
如律緣制,由名利故,便生有漏。
因制諸戒,為防罪業,障三塗也。
第四、示罪本中。
初正示。
言事縛者,即上四科,因之生罪,故為罪本。
如下,引示。
寶積諸見,即人、法兩執。
利養,謂所須四事。
律緣,即舍利弗請佛制戒,佛言:我自知時,未得利養,過漏未起。
後須提那等,皆由利養豐盈,向道心薄,遂生過漏。
故知名利毀戒之緣,欲脫死生,深須遠離。
今世出家,翻種苦本,不畏沉溺,多起下業。
故彼文雲:又有三癰,謂求見他過,自覆己罪,向諸行者知來實苦,決定現世不造苦因。
如知火燒湯爛,無有内手足者。
佛說罪事,深宜遠離。
以不信所燒,随心造罪,更增俗人。
次造惡中,初科。
初傷時衆。
業能生苦,故雲苦本。
出家脫苦,今既造業,故雲翻種。
下業即三途因。
故下,次引文示,即是寶積。
前已标名,故此略之。
求他覆己,于心為患,故喻癰瘡。
向下,三、正垂誡。
初勸知果斷因。
向謂語告。
内猶入也。
佛下,次明違教造業。
不信能喪善根功德,故如燒焉。
故十誦雲:未來世中,出家人入地獄,白衣生天者,以俗人無法在身,但專信故,得生天也。
出家有法,為世福田,乃反毀犯,妄受信施,開諸惡門,令多衆生習學放逸故。
次科。
十誦中,初引文;以下,顯意。
前明白衣生天,後明出家入獄:一、反道法,二、妄受施,三、令他習學。
白衣無此,故升沉異焉。
四分中:為說利養難消,六十比丘得無學也。
六十比丘熱血從面孔而出,六十比丘畏佛語故,便退還俗。
四分:六十得果,即清淨者;六十流血,謂毀犯者;六十退道,即初入者。
餘如涅槃為利出家,驅逐淨行等,廣亦如鈔。
涅槃中,彼雲:我涅槃後,濁惡世時,多有為饑餓故,發心出家,名為秃人。
見有持戒威儀具足清淨比丘,護持正法,驅逐令出,若殺若害。
若論罪行,且列五種,所謂貪欲、瞋恚、愛親、求利、悭、嫉也。
下指如鈔,并沙彌篇。
五、明出已乃行凡福。
凡出家者,出有為家。
為解脫者,謂脫纏縛,此為本也。
如五分說:不為解脫出家,不得名僧,次不受供。
第五釋中,初文。
出家求脫,經律通言,牒以釋之,示其行本有為總目,三界纏縛且論二惑。
下引五分,證知求脫乃名出家。
今有行者,但知持戒無心在道,道在虛通,達累為本。
此而不思但持戒善,自餘講解、修習、觀務悉為非道,内多瞋忿,久污淨心。
此戒取結謂為最勝,又是見取,體是欲界增生下業。
次行相中,初科。
初叙持戒昧道。
言虛通者,道之體也。
言達累者,道之用也。
餘為非道者,是此非彼也。
内多瞋者,怒他不從己欲也。
此下,結示行果。
凡夫具十使:貪、瞋、癡、慢、疑,五鈍使也;身見、邊見、邪見、戒取、見取,五利使也。
今此執戒為勝,即二種結使煩惱耳。
既無禅觀,未脫欲有,故是下業。
若修世禅,緣色緣心,雖經上界,終還生死,未有出期。
如郁頭藍,上極非想,還沉阿鼻,後作飛狸,佛記無出。
次科世禅,即四禅四空定也。
緣色故生色界,
初義七門,如文所列。
次明道衆,标舉宗緻。
總舉中,次列七門,統明出家始終行相。
學者至此,當須自撿。
若唯徒說,于己何益?說食數寶,目擊多矣。
一、明出家功由菩薩者。
初門标雲菩薩者,即指釋迦因行為言。
如華嚴偈:若有不識出家法,樂着生死不求脫,是故菩薩舍國财,為之出家求寂靜。
五欲所縛不離家,欲令衆生解脫故。
以此文證衆生無始纏着家屬,無思解脫,故大士引出于世。
釋中,初科。
華嚴二偈:前偈為不識故,立法示之;後偈為着欲故,方便引之。
初偈,上二句示不識之過,下二句明立法之相。
舍國财者,菩薩在家為王太子,次紹王位,國城、财寶,一切自在。
欲明難舍,猶須舍之,況餘凡庶,不足戀矣。
寂靜,即涅槃果。
後偈,初句示着欲,下三句明方便,文略。
下二句具雲示現不樂處五欲。
是故出家求解脫以下,疏家結,顯推功歸佛。
此據常沒,下凡随欲有者,廣如郁伽長者涅槃經中家及非家相比顯過,方起欣厭,得預法門,有大利機,心希拔俗。
雖形在俗,性無恒固,不在言限,故淨名言汝但發心,便是出家,便為具足是也。
次就機中,初科。
初明鈍根。
此據等者,斷上文也。
郁伽長者經穢居品雲:居家菩薩,當知在家穢污之事,常念作故,名為居家。
斷諸善根本,是名居家。
乃至居家如羅網,如毒蛇,如火燒身等。
涅槃雲:居家迫窄,猶如牢獄,一切煩惱由之而生。
出家寬曠,猶如虛空,一切善法由之增長。
若在居家,不得盡壽淨修梵行。
我今應當剃除須發,出家學道。
有下,次明利根。
心希拔俗等,謂居塵不染者,固即是定。
淨名即維摩經,梵雲維摩诘,此翻淨名。
彼因諸長者子問雲: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
維摩诘言:汝等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即是出家,即是具足。
爾時三十二長者子,即發菩提心等。
以佛令剃染受具,本為發大道心。
既已發心,何須出受?故雲即是。
此言乃被上達圓機,末俗凡流,無宜倚濫。
就分四句,既出從道,志求解脫,心形俱出也。
雖形附道,而心沉世,形出心沒也。
如淨名說,心出形沒也。
耽滞五欲,縛着居家,俱不出也。
次文,初、後二俱句,中、間二互句。
初句從道是形出,求脫即心出。
若以兩根對四句者,初句兼收利、鈍,鈍者因形而發心,利者起心而從事;第三句唯利,二、四兩句則非所論。
然世濁惑深,厭苦求樂,初雖欣出,終墜欲海,不修行業,故徒行也。
三、引誡中,初科。
初示時機。
謂厭在家營趁之苦,求出家供給之樂,即涅槃雲為衣食而出家者。
初下,次明退堕。
詩雲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即斯類矣。
徒行,謂出家無益也。
如智論雲:六情根完具,智鑒亦明利,而不求道法,唐受身智慧。
禽獸皆亦知,欲樂以自恣,而不知方便,為道修善事。
既已得人身,宜勉自利益,不知修道行,與彼亦何異?龍樹引誡,為極言也。
聞而不行,猶是不聞,今重引告,何得不用? 次科,論文三偈。
初偈上二句明報勝,下二句嗟不學。
六、情根者,情即是識,謂根識無缺也。
智能鑒物,故雲智鑒。
唐,虛也。
身對初句,智慧對次句。
次一偈舉況。
畜是癡報,但知欲樂,即經所謂但念水草,餘無所知也。
後一偈中,上半合初偈,下半合次偈。
龍下,結告勸依。
必應此偈出在他經,故雲引誡。
以畜況人,為誡深切,故雲極言。
道行何耶?一切無染者是也。
良由衆生無始封着,是此是彼,是得是失,因之起染,纏縛有獄。
故世鈍者,多着财色;少有利者,多貪名見。
四科束之,鮮不收盡,終歸死去,何事迷乎? 三中,初示道行。
以偈文未顯,故特徴示,用開心路。
一切之言,通收善惡塵境。
染惡則增業,染善則成障。
能于日用所行所學,觸境無染。
無染之智,即是般若。
背塵合覺,絕縛入道,必始于此。
深可體究,慎勿誦文。
良下,反釋所以,又三。
初示染本。
封着是貪愛,此彼得失即分别,由斯二種輪回不息。
能離此者,即名道行,非别有道。
故下雲道在虛通,達累為本是也。
故下,次舉世情。
财收八穢,色乃荒淫,名謂虛聲,見即妄執。
上二常流所著,故為鈍;下二學者所求,故為利。
此且一往分之。
然有具四,或複互輕,不必一定。
鮮猶無也。
終下,重誡。
凡在同徒,用斯自照,有一于是,未脫輪回。
且聽教參玄,為人軌範,反乃積财荒色,诤見沽名,迹混世塵,不思出要,形出心沒,何所利乎? 二、明出家超世者。
橫約諸有,無思離染。
故樹出家,樂處閑靜。
若有貪着,終成金鎖。
引出方便,唯斯一道。
第二門,釋中,初科。
初示立意。
約謂約絕。
若下,次遣滞着。
謂不知方便,住于閑靜,故以金鎖以喻法縛。
引下,三、點權道。
如華手經有四法轉身,即在善來比丘蓮華化生,現增壽命:一者、自樂出家,亦勸助人令欣出家;二、求法無倦,亦勸他人;三、自行和忍,亦勸他行;四、習行方便,深發大願,随有功利,至時付引。
次科華手經。
轉身,即生報也。
善來比丘,謂值佛得戒者。
蓮華化生,即生佛淨土者。
現增壽命,即現報也。
下列四法,前三并自行勸他,後一即化他行願,正取初法,餘三連引。
随下,囑令廣述。
引付,謂引以付他。
又如出家功德經:若能放人出家受戒,功德無邊。
譬如四天下滿中羅漢,百年供養,不如有人為涅槃故,于一日夜出家受戒。
謂猶前施,雖多有竭,是欲界系,為法出家,非三界業,故說過前。
又雲:縱起寶塔至忉利天,亦劣出家功德者。
一時欣出,雖未可數,然其積微,是高勝本。
前供無學,功德未多,後以供佛,情謂大勝。
然終事供,淪曆下地,判非靜業,何有相勝? 次功德經。
初歎德譬下,次引喻,有二:初供聖喻,前引經謂下,出意。
有漏有竭,無漏無窮,優劣可見。
又下,二、寶塔喻,前引經忉利天在須彌頂。
一下,示意。
初明勝劣。
前下,顯重喻。
佛僧雖異,事供不殊,二皆非勝。
下地即欲界,靜業即禅定,尚非上二界之定業,況無漏聖業乎? 智論雲:出家人疾得解脫,如華色尼說。
廣緣如鈔,至時引證。
智論,彼引蓮華色比丘尼本生經雲:佛在世時,此尼得羅漢果,後化諸婦人出家。
女雲:我等持戒為難,恐破戒堕獄。
尼雲:堕者從堕,久有出期。
我昔曾為戲女,因着袈裟,至迦葉佛時,乃得出家,由破戒故堕獄。
今值釋迦佛,卻得出家解脫。
以此證知,若都不出家,甯獲聖果?下指如鈔,即沙彌篇。
三、障出有損者 如出家經:為出家者而作留礙,抑制此人斷佛種故,諸惡集身猶如大海,現得癫病,死在闇獄,無有出期。
第三門引經,亦即出家功德。
經諸惡集身等,謂業深廣,故喻如海;癞病堕獄,即現生兩報。
四、明出已乃行凡罪。
據論罪本,皆由事縛,不思厭背,師心妄造。
如大寶積經出家二縛,謂諸見利養也。
如律緣制,由名利故,便生有漏。
因制諸戒,為防罪業,障三塗也。
第四、示罪本中。
初正示。
言事縛者,即上四科,因之生罪,故為罪本。
如下,引示。
寶積諸見,即人、法兩執。
利養,謂所須四事。
律緣,即舍利弗請佛制戒,佛言:我自知時,未得利養,過漏未起。
後須提那等,皆由利養豐盈,向道心薄,遂生過漏。
故知名利毀戒之緣,欲脫死生,深須遠離。
今世出家,翻種苦本,不畏沉溺,多起下業。
故彼文雲:又有三癰,謂求見他過,自覆己罪,向諸行者知來實苦,決定現世不造苦因。
如知火燒湯爛,無有内手足者。
佛說罪事,深宜遠離。
以不信所燒,随心造罪,更增俗人。
次造惡中,初科。
初傷時衆。
業能生苦,故雲苦本。
出家脫苦,今既造業,故雲翻種。
下業即三途因。
故下,次引文示,即是寶積。
前已标名,故此略之。
求他覆己,于心為患,故喻癰瘡。
向下,三、正垂誡。
初勸知果斷因。
向謂語告。
内猶入也。
佛下,次明違教造業。
不信能喪善根功德,故如燒焉。
故十誦雲:未來世中,出家人入地獄,白衣生天者,以俗人無法在身,但專信故,得生天也。
出家有法,為世福田,乃反毀犯,妄受信施,開諸惡門,令多衆生習學放逸故。
次科。
十誦中,初引文;以下,顯意。
前明白衣生天,後明出家入獄:一、反道法,二、妄受施,三、令他習學。
白衣無此,故升沉異焉。
四分中:為說利養難消,六十比丘得無學也。
六十比丘熱血從面孔而出,六十比丘畏佛語故,便退還俗。
四分:六十得果,即清淨者;六十流血,謂毀犯者;六十退道,即初入者。
餘如涅槃為利出家,驅逐淨行等,廣亦如鈔。
涅槃中,彼雲:我涅槃後,濁惡世時,多有為饑餓故,發心出家,名為秃人。
見有持戒威儀具足清淨比丘,護持正法,驅逐令出,若殺若害。
若論罪行,且列五種,所謂貪欲、瞋恚、愛親、求利、悭、嫉也。
下指如鈔,并沙彌篇。
五、明出已乃行凡福。
凡出家者,出有為家。
為解脫者,謂脫纏縛,此為本也。
如五分說:不為解脫出家,不得名僧,次不受供。
第五釋中,初文。
出家求脫,經律通言,牒以釋之,示其行本有為總目,三界纏縛且論二惑。
下引五分,證知求脫乃名出家。
今有行者,但知持戒無心在道,道在虛通,達累為本。
此而不思但持戒善,自餘講解、修習、觀務悉為非道,内多瞋忿,久污淨心。
此戒取結謂為最勝,又是見取,體是欲界增生下業。
次行相中,初科。
初叙持戒昧道。
言虛通者,道之體也。
言達累者,道之用也。
餘為非道者,是此非彼也。
内多瞋者,怒他不從己欲也。
此下,結示行果。
凡夫具十使:貪、瞋、癡、慢、疑,五鈍使也;身見、邊見、邪見、戒取、見取,五利使也。
今此執戒為勝,即二種結使煩惱耳。
既無禅觀,未脫欲有,故是下業。
若修世禅,緣色緣心,雖經上界,終還生死,未有出期。
如郁頭藍,上極非想,還沉阿鼻,後作飛狸,佛記無出。
次科世禅,即四禅四空定也。
緣色故生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