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五

關燈
緣心故生無色界外。

    郁頭緣者,具雲:郁頭藍弗坐得非非想定,嘗于林下水際修之,為魚鳥所喧,發起瞋毒,欲害魚鳥。

    以定力故,生無色界非非想天。

    以瞋害故,彼天壽終,堕飛狸中,能飛空搦禽,入水取魚以食之。

     若修多聞,講誦經典,不為解脫,并增欲有,未成無漏。

     三中,多聞講誦,多為名聞利養,馳騁見解,是非相勝,皆是下業。

    學者聞之,宜乎自省。

     若營世事,供養三寶塔寺等相,心無欣道,最是我所,或淪下趣。

    由善造時,自愛憎他,行谄行诳,雜惑成樹,故受鬼趣相似果報。

    以心非實,生在惡道,以福事成,故受勝處。

     四中,初明行果。

    由下,次推心因。

    以強勝故,自愛憎他;以追求故,行谄行诳。

    此等不一,故雲雜惑。

    積集既衆,故喻如樹。

    惡道是總報,勝處即别報。

     如智論雲:世間法者,孝順父母,供養沙門,布施、持戒、四禅、四空、念佛法僧、九想等是也。

    又成實雲:智者不應持戒、多聞、禅定等少利事中,自以為足。

    以貪着故,忘失大利,謂有解脫也。

     三、引證中。

    智論,孝順至布施,并是營福,持戒可知。

    四禅等,并是世禅,唯缺多聞。

    見下,成論,念佛、法、僧,即六念修。

    九想,即不淨觀:初、作脹想,二、青瘀相,三、壞想,四、血塗漫想,五、膿爛想,六、啖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燒想。

    成論中,以貪着故。

    并下,謂有解脫二句,并疏主加釋。

    言解脫者,即下三聖行也。

    愚者見此,便謂持戒、多聞皆不足為。

    然而不知徒行無詣,故為世福;若真求脫,無非聖道。

    但心有通塞,事豈替廢耶? 六、明出家行聖道行 但出世道,無始未經,皆由着世,慣習難斷。

    今既拔俗,智鑒明利,若不行者,禽獸無别。

     第六釋中,初科,初叙難行所以;今下,次勸勵力須修,即用上文智論偈意。

     然聖道行,經說乃多,并随機緣,故藥無準。

    要而言之,不過三種: 次科标中叙廣,攝廣歸要,止有三種。

     一者、小乘人行,觀事生滅,知無我、人、善、惡等性;二、小菩薩行,觀事是空,知無我、人、善、惡等相;三、大菩薩行,觀事是心意言分别。

    故攝論雲:從願樂位至究竟位,名觀中緣意言分别為境。

     列示中三種觀法,并雲觀事者,事即觀境,統收諸法,文中且舉我人善惡,故雲等也。

    初則見相如實,觀性本空;次則見相如幻,空華水月,當相即空,不待觀性;後則觀一切法唯心所變,心外無法。

    初觀生滅,滅已見空;次觀幻化,生處見空;後觀唯心,生滅幻化,無非心變。

    以心生法生,心滅法滅,生滅有相,相如幻化,二乘小聖見之為空。

    然而不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故大菩薩但了唯心,圓修三觀,不偏性相,故名中道。

    意言分别者,謂觀一切諸法,皆由心思口議分别前事,故有差别。

    萬法皆歸思議,思議不出自心,攝末歸本,故雲唯心。

    下引攝論,即攝大乘論。

    願樂位,通收加行三賢也。

    究竟位,别指最後妙覺。

    行雖淺深,皆觀唯識,即是中道,故雲觀中。

    緣謂能觀,意言分别即所觀,故雲境也。

     離行無别餘法,至時廣引行法二十卷中,除疑舍障,入道方便,随機有取。

     三中。

    初句結示。

    離行無别法者,謂上三行收括盡故。

    至下,指廣。

    行法者,舊雲即道整禅師所撰凡聖行法,其文已亡,不複見矣。

     七、大小相決同異者。

     三心道行,如上所明,通進道門,不出三學,一切聖人,并由斯路。

     第七、總示中,初結前,通下起後。

    一切聖人通收大小,三乘極果雖志有遠近、證有淺深,而所修道行皆遵三學,故雲并由斯路。

     若據二乘,戒緣身口,犯則問心,執則障道,是世善故;違則障道,不逸三塗。

     小乘戒學中,戒緣身口,此句通該空、有兩宗緣由也;犯則問心,此句局在四分空宗。

    執障道者,是利使故;違障道者,是惡因故。

     定約名色緣修,生滅為理。

    故佛性論雲:二乘之人,約虛妄觀無常等相,以為真如。

    故知澄心緣行,随心分心,但見生滅,何有谛用? 次定學中,初示定相。

    名色即是所觀五陰,四陰屬心,心無形相,但有名字,故雲名色。

    故智論雲:一切諸法中,但有名與色,若欲如實觀,但當觀名色。

    準此,并通大、小觀境。

    今文且就小教為言,謂觀此五陰,緣會故生,緣散即滅,生滅從緣,了無自體,無體故空,空即是理,故雲緣修生滅為理也。

    故下,引證。

    論明大、小兩乘真如差别,文見第四,如疏略引。

    彼又續雲:此虛妄觀,唯因中有,果地則無。

    是故此如(小乘真如),因中則成,果地則壞(以住空故)。

    菩薩如者,離于虛妄,約真性以觀真故如(大乘真如)。

    此如于因、果中二處無異,故唯成不壞。

    是故二乘如者,逐其定滅,去而不來;菩薩如者,因、果恒有,去、來不異。

    舍因到果,故稱如去;從果出用,故曰如來(上并論文)。

    故下,結示。

    了達五蘊專緣行心,随見起滅,住于寂滅,故無谛用,不同大士證真起用故也。

     今學語者,謂以四谛、八正為道,得其語也。

    行心須緣,故語、業、命是其道。

    戒、念、定、方便,義約禅、靜。

    正思及見,此為慧觀。

    四儀緣籌,唯在慧解。

    慧心一動,随念追覺,初思後見,見是道明。

     三、慧學中,初科。

    初斥其逐語而不知修。

    故下,示其道相。

    即以八正配屬三學:口、語、身業、活命,此三屬戒;攝念入定,由于方便,方便即是正精進,此三屬定。

    念與方便,非正禅定,今以意收,故雲義約。

    思是思擇,即破惑之智,故曰初思。

    見是見解,即證理之慧,故雲後見。

    四儀等者,謂随事觀察,推功歸慧。

     斯據法忍,故非凡地。

    然分有解,亦稱見也。

    故成實雲得世上正見,不生惡道者,即相似無漏,分斷三塗,通說得也。

     次科,初結前所配法。

    忍即初果,即知入聖可名正道。

    然下,次正顯通。

    凡分有解者,謂内凡四善根中,世第一人分見空理。

    下引成論證成。

    分見世上,謂将入聖位;凡中最上,謂世第一也。

    望真無漏,故雲相似;望盡見障,故雲分斷。

     據其戒定,義約為言,正斂身心,但緣慧理,無心緣罪,身口不起,故道戒三從此得名。

    緣理觀度,凝想無漏,約心不散,義名為禅,故道定三從此有也。

    本唯慧觀,滞漏是障,思擇障本,畢竟無依,由斯行起,發生無作,即名此業為道有也。

     三中。

    前叙戒定。

    初二句通标。

    以斷證之時正用慧學,相兼非正,故雲義約。

    正下,别釋。

    心既緣理,則攝斂身口自然無惡,澄凝念慮任運不散,約此二義以為戒定。

    本下,後正顯慧學。

    滞漏是惑,思擇即慧,畢竟無依即真空理,發生無作即無漏功德,道分所獲故雲道有。

     若據大乘,戒分三品,約義收緣,不異諸律。

    何以明之?如殺一戒,具兼三位:息諸殺緣,攝律儀也;常行慧命,即攝善法也;護前命故,即攝衆生。

    此一既爾,餘者例然,非無一、二。

    遮戒如地持等,寶璧開制,戒異凡、小。

     大乘戒學中,初科。

    初标示。

    三品即是三聚,出璎珞經。

    一、攝律儀戒,律儀禁惡,即斷惡也;二、攝善法戒,即修善也;三、攝衆生戒,亦名饒益有情戒,即度生也。

    小乘則随緣别制,大教則依心總結,故以三戒通攝一切,故名為聚。

    是故斷惡則無惡不斷,修善則無善不修,攝生則無生不度。

    且舉大略,餘廣如後。

    約下,二、對小乘以明同異。

    初性戒明義同。

    且舉殺戒,餘并例作。

    如淫,息諸染緣,常修梵行,不污前生;如盜,則離侵損緣,常行惠施,不惱前生;如妄,則離虛妄緣,常行實語,不诳前生。

    下至衆學,條條類說,無非三聚。

    若準智論,聲聞戒但有斷惡一聚,既不度生,不習方便,無餘二聚。

    今用大意,決于小宗,約義明同,莫不齊具。

    非下,次明遮戒或異。

    地持雲:若菩薩有檀越,以金銀等寶物奉施,菩薩以瞋恨心違逆不受,即名為犯,由舍衆生故。

    小乘則制畜捉,故雲開制異也。

    且略舉之。

    必欲通知,須将善戒、梵網對下六聚,則同異可見。

     然菩薩有二,謂在家、出家。

    出家菩薩,形位同諸聲聞。

    智論中,文殊、彌勒在比丘中依夏坐也。

    故涅槃中,白四所受,息世譏嫌,性重無别浮囊多少,即譬五篇度生死海,雖乞不與。

    又如攝論,菩薩得無分别智,一切塵不顯現,由勝智方便,具行殺生等事。

    有利益故,自無染過;縱有利益,有過不行。

    此明大乘之人出家戒也。

    在家菩薩,如淨名說。

     次科。

    初通标。

    出下,次别釋。

    前明出家菩薩有三:初、明形位同。

    他方諸佛多有聲聞、菩薩二種僧,不相參混。

    其菩薩僧不局形體,唯釋迦佛但有聲聞僧,不立菩薩僧。

    故諸大菩薩影響施化,皆須剃染禀戒,所以形位同聲聞也。

    此據一類機緣所見,然菩薩作用不必常爾。

    故下,二、明受随同。

    息世譏嫌,即諸遮戒。

    性重無别,謂性遮等持也。

    浮囊多少者,彼明人欲渡海而須浮囊。

    有羅刹問乞,初全乞不與,次乞一半,三、乞掌許,四、乞指許,五、乞微塵許,喻三毒。

    欲犯五篇而皆不與,即喻堅持也。

    又下,三、明急護同。

    無分别智,謂觀諸法如實平等,故無分别。

    唯一真體,外塵本無,故塵不顯現,亦名如理智。

    初地已上始得用之。

    方便即權巧。

    殺生等者,即十惡也。

    有利益者,謂利他也。

    自無染者,謂自利也。

    具此二利,雖行無犯,互有所缺,亦不行之,故雲縱有等。

    今時愚人不量位地,不知權行,作惡無恥,妄引為例,自誤誤他,難可救也。

    後、明在家菩薩,指淨名經。

    彼雲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戒行;雖處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乃至入諸淫舍,示欲過等。

     至論定慧,非複所聞,止可誦語,心行非路,又可悲也。

     次定慧中,謂衆生心體,本來明靜,妄起昏動,遂緻流浪。

    若達唯心,無别餘法。

    當知昏動,體即明靜。

    定慧寂照,同出異名。

    此理幽遠,末世機劣,非彼所聞。

    縱聞不行,言之何益?故略不明,但悲歎而已。

    如淨心觀、歸敬儀等,亦略明之,自可尋也。

     上以據事,其标題義釋如前,可為心用。

     結告中。

    初句結上七科。

    其下,指令遵用。

    标題即本文總标,義釋即标下子注七分行法。

    學此乃知出家來緻,次第修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