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三

關燈
遠來持食,即客比丘入界,覓淨地未得,明相忽現。

    又律雲:時有狗從淨地銜食至不淨地,諸比丘白佛,佛言:淨。

    諸鳥獸銜亦爾。

    風吹,果堕。

    如下,自引食取。

    長足種子,已變未熟,非犯。

     二、明内煮。

    就處不通四淨,以法加簡,故開煮。

    二、作法外,僧坊院中便有惡也。

    就時通晝夜,就人通七衆,就食通生熟,并可類知。

     内煮中,就處、他物不周,通界并無處分,白二須簡内外,故雲二作法外等。

    惡即罪也。

    時、人及食,三并通者,皆有犯故。

    通七衆者,據能煮為言,若論所犯,局上三人。

     三、明自煮。

    就處通坊、淨,以乖儀式,譏過同故;就時通晝、夜;就人則局僧中三位,尼則有四;就食但局生、熟,則開重煮也。

     自煮中,處、時兩通,并有犯故,人食各局;以下,衆通造受熟,食許重溫。

     問:律開式叉尼為尼造食,又過受等,今雲何閉?答:如上所論,據行儀也。

    有沙彌尼,理須令作,必無開造,如儉開緣。

     問中,上雲尼有四人,式叉在中,違律故問。

    答中,據行儀者,即本制法,有人不許,無人故開。

     四、明惡觸,就處通坊淨,就時通晝夜。

     惡觸中處時可解。

     就人為論,具戒有三:一、不受而捉。

    如上十誦多論所除。

    二、膩勢相連。

    如十誦中,手巾裹缽,日須一洗,由食膩塵,能染後淨。

    三、任運失受。

    何者是耶?時藥過中,受法自壞。

    餘之三藥不加法者,類同時藥,義加口法,各越所期,本觸名觸。

     約人成觸中,初科。

    一中,指上律論,即前緣中,除即簡也。

    二中,膩染後淨,即污觸也。

    三中,四藥過中,三藥過期,皆有失受惡觸義,加義合作。

    若本觸名觸,謂本開觸之物,今乃成觸也。

     淨人有一,謂膩染觸。

    由失受故,自執令授,前食污手,又觸餘淨,故唯此也。

    若如法授,事同新受。

    洗手加者,此淨人手,不須洗穢。

     淨人一中。

    初明非法。

    前食污手,即前殘食污淨人手。

    若下,次明如法。

    謂不自執,直令淨人授之;比丘洗手,再受淨人;不須洗穢,以如法故。

     又就比丘是觸非犯:一、為受而觸,如行羹飯等;二、遇緣失受,如多論中淨人來觸,更加法等;三、破戒故捉,律雲不觸者淨;四、持戒誤觸,如上緣淨。

     次不成中,初科,四緣;二中,觸失,更加再受而觸也;三中,即諸比丘相嫌故觸之緣;四、指緣淨,即上僧祇忘、誤、觸、捉等。

     重張四句:一、觸而非惡,如律中忘不受果,持行方憶,見淨人時,如法而受;二、惡而非觸,如文欲令他得不淨食故,于沙彌邊觸食等,止坐觸者,不觸得啖;三、亦觸亦惡,即怠堕、奉持、随造者是;四、非觸非惡,清淨食也。

     次曆句中。

    初句忘故不惡,才見淨人,即應置地,從彼受之。

    二中,即上破戒故觸也,沙彌受食,故往觸之。

    坐即坐罪,三、四可知。

     上約人竟,今就食論,通其生熟,故律中自種菜生,以變動故,無宿觸也。

     食中,初明通犯;故下,别示生物不犯之義,雖曾手種,變故非觸。

     四、相覆堕者。

    若非淨地,有諸果菜未長足者,運運變易,未可論罪。

    随取及時,将入淨廚,服用無過。

    縱就捉觸,但名壞相。

    由色變故,不名惡捉,以本生故。

    坊、淨兩處,互生互覆,依其本地有淨、不淨,不依所覆說淨、不淨。

     四、相覆堕,初科。

    初明大界生物。

    縱捉觸者,謂未離地時。

    坊下,次明二界互覆。

    并依根判,故雲依本地等。

    律雲:時有樹根在不淨地,枝覆淨地,果堕淨地,諸比丘不知為淨不淨?佛言:若無人觸,自堕者淨。

    又雲:樹在淨地,果堕不淨地,比丘不知為淨不淨?佛言:淨。

     問:何故律中作意堕者,說為不淨? 問中,律雲:若風吹、雨打、猕猴、諸鳥觸堕者,佛言:若不作意,欲使堕者淨。

    反顯作意則是不淨。

    若雲約根,何以律據作意判耶? 答:此謂非淨地果,長足既久,作意欲堕,有貯畜心,便成内宿,故說不淨,若不作意,則無心畜,長足自堕,不成同宿。

     答中,初科:一、是大界;二、又長足畜心,故犯無畜無過。

     律中:風吹鳥堕,聽食無罪。

    五分雲:非比丘所為,見果落非淨地,使淨人拾聚經宿,白佛,因制:不知地非淨,聽食;若知,不得食。

    又不得樹上得果,試看生熟,便獲罪也。

     次科四分,如前五分。

    非淨地即大界,約知不知,判淨非淨。

    又下,亦五分文,試看。

    獲罪者,準鈔即是惡觸,此據已熟為言;必未長足,準前但名壞相,則非惡捉。

     五、淨果菜法,分三:制意、處人、作法也。

     初制意中。

    明了論疏雲:諸外道等,謂草木中有命根想,律中亦爾。

    若不制者,則為輕诃,令彼獲罪。

    又與白衣無别,不生恭敬故,便結斯戒。

    又外道法中,有火、刀兩淨自傷,鳥啄爪壞則無。

    佛制淨法,高勝于彼,皆生深敬,故有斯益。

     五淨生種制意中,了論:初為遮謗;又下,次異白衣,彼無淨法故;又下,三、異外道,彼有兩淨。

    佛制五法,故有斯益,通結三意。

     二、明處人不同,義張四句:初、人果俱淨地,大善如法;二、人果俱非淨地,成淨不得食,以内煮故,不妨及餘衆;三、果在不淨地,淨者在淨地,若以刀、火、爪作淨,成淨不可食,爪、刀雖非内煮,以非處故;四、果在淨地,淨者在不淨地,成淨得食。

    後之二句,依十誦文也。

     次處人中,初二句可解。

    三中,三淨俱不得食,刀、爪非煮,故下通之。

    四中,人雖非處,果非内煮,故得食之。

    後下,指所出。

    前之二句,諸律皆然。

     三、淨法不同 四分藥法中,十種、五種淨、種淨根,廣如鈔。

     三、淨法。

    四分中,十種是總标,五種、淨種、淨根是别示。

    根、種各五,即為十矣。

    淨種五者:一、火,二、刀,三、瘡,四、鳥啄,五、不中種(謂不堪為種也)。

    淨根五者:一、皮剝,二、?皮,三、腐,四、破,五、瘀燥(或黮瘀,或幹燥)。

     僧祇中:果核者,火淨已,聽食。

    若但皮淨、不火淨,食核者,堕。

    若火淨、不皮淨,皮、核俱食,俱不皮、火,一提一越。

    要須俱作法始成,無犯。

    餘如鈔說。

     僧祇,初通示。

    若下,簡辨,有四句:初句,食核堕者,即壞生故;若下,即第二句,以火淨通壞相種,故不論罪;俱下,即第三句,二俱不淨,雙結可知;要下,即第四句,二俱淨也。

    下指事鈔,四藥廣之。

     五分有十種淨法,大同四分加水洗法。

    律中水洗連根菜,即是淨者,如初生蓼蘿等,未有節故,且從根種;如洗有節,方從火淨。

     五分,初指同;加下,示異。

    本律十法之外,亦有此法,即水洗為淨。

    下簡蓼。

    蘿即蘿勒蓼,似今蘭香。

    猶有節者,即是節種,故加火淨。

     母論中說:水所漂者,塵所坌者,此并相滅,不可壞種也。

     母論水塵壞相,終須火淨。

     僧祇雲:多果同器,随一被淨,餘者通成,别則不成,必須相及。

    故甘蔗着葉,莖莖淨之;無葉者,合束成淨。

    準此,一盤生菜,相種和雜,相已洗淨,種未火觸;縱火觸相,種猶非淨;相種相隔,又不相通;例餘蒿草,有隔非淨。

     離合中,初科。

    初引文。

    别不成者,謂不同器,不相及也。

    甘蔗有葉,以相隔故,須逐莖淨;無葉相及,故得合淨。

    準下,義決。

    相即莖葉,種即結實,由為葉隔,種須别淨。

     明了論中有四句:一、自加行淨者,非言自作成法,然自作有益。

    如果子一聚,若未淨者,但食皮肉,一一吉羅;食核,一一提。

    若以火觸聚中一子,止得一吉羅,餘皆成淨也。

    以成淨故,無一一吉、一一提,豈非利益?乃至爪淨,例同此也。

    二、他加行淨;三、自他淨,共淨人作故;四、非自他者,物若自傷等是。

    此四種淨,不但約一物成,于彼聚中,若一被淨,所餘皆淨。

     了論四句中,初總示。

    一下,别列初句。

    比丘自作,故雲自加行淨。

    止得一吉,即自煮罪。

    若但刀、爪,但是壞相;若據自煮,本不合食。

    鈔引十誦除火、觸者,準是開法,義非常途。

    二、他加行,即淨人為淨,易故不明。

    三、四可解。

    此下,通結。

    非但一物成者,謂不獨觸者成淨,随物多少,一切皆淨。

     疏解雲:如一聚桃李,火觸一已,餘皆成淨;或以刀破爪傷,一子一相,一聚亦成,餘皆列爾。

    作淨之體,本以為法,非永不生,故曰淨也;但成儀式,名沙門淨。

     疏解中,初釋通淨。

    一子一相,子即是種。

    餘皆例者,上文且舉桃李為言,自餘諸物皆可例說。

    作下,次出淨法本意。

    既但名淨,但是作法表心而已。

    欲彰沙門動有儀法,如上制意,杜絕譏诃,簡異外俗故也。

     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