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三

關燈
由一心與故,名之為淨。

    又與沙彌擔食,後沙彌得已,還與比丘。

    以先不共要,随施取食。

    五分中:自食殘者,施淨人已。

    明還施者,如法受之。

    皆謂決心棄舍,無再畜心,故得。

     體淨中,初科。

    十誦,初明決與淨食。

    不淨缽者,謂已用食者。

    又下,次明互易淨。

    彼随施取食下,有反此不得一句,謂若先共要,即非體淨。

    五分明還施者,謂淨人不食,明早還施,比丘得受。

    皆下,通決上文。

     如本新淨器物、柴水、衣帛,本非飲啖,觸宿非罪,水是大開,何得有染? 次新器中,初科諸物,器分新故,餘則不論;明了論水,名大開量,不須受故。

     僧祇中:比丘洗不受膩器,着水然火,既湧沸已,令人知之,着米安中,不得更然;并使淨人待重沸已,如法受,受然後重煮。

     次引示中,初科。

    僧祇不受膩者,即是新器,不得更然,護自煮故;受已重煮,同溫食故。

     今多有人好心然火,緻觸僧器,皆是自煮。

    律開然火,乃是未下米前,又是淨器故也。

    今時并膩,膩是食餘,有觸、煮者,津塵通染,故不許。

     二中,初叙非,具有二過:一則惡觸,二則自煮。

    律下,顯過。

    律即僧祇,雖開然火,而非觸、煮;今則反之,違教有罪。

     如上僧祇,知水器等無膩體淨,僧器新淨,有觸無翻,以異别人,故觸獲罪。

    體無膩染,翻何所翻? 三中,初準前文;僧下,決新器;以下二句,釋上有觸;體下二句,翻上無翻。

     有人言:僧祇律中:船在水中,車駕牛時,比丘雖觸,無罪體淨。

    今解不然。

    此由牛、水緣來故開,緣去便染;不同水器當體是淨,無緣來也。

     斥非中。

    僧祇,彼雲:若船上載谷,覆以蘆席,比丘坐上,不得問名字。

    若大車上載,諸谷上覆者,得坐。

    同上。

    古謂體淨,今判緣淨,如上所列。

    牛、水緣來者,彼文雲:若風波漂船在岸,一切不淨;繩、篙不離水,名淨。

    又雲:匆即車翻,離牛者,一切不淨;若牛、繩尾未離車,名淨。

    準知古判,不足取也。

     二、明護掌法。

     初、護内宿者。

    如五分:使人于不淨地洗菜,未竟,明相便出,不犯,以無心故。

    四分中:客比丘持食來覓淨地,未得,明相即出,亦不犯者。

    據本無心與食同宿,忽經明相,非是罪緣,故開也。

     二、掌護法内宿中,二律經明,皆開不犯,并約無心通之。

     内煮、自煮,無文開護。

    由煮緣時長,不可奢縱,故永閉也。

    唯除荒儉,口法盡形,餘無通處。

     二中,初明永制;二、煮緣長,無容忽忘;唯下,次明緣開。

    儉緣如上,及加口法,盡形一藥已外不開。

     惡觸一種,如前緣淨,諸律通開。

    必非難緣,甯死無犯,由辄觸捉,失聖儀故。

    如五百問中,昔有持戒知事比丘,性以急故,指挃僧器,令收掌之,後堕啖糞鬼中雲雲,如彼。

    又智論僧護諸經,盛明業相雲雲。

     三中。

    初示緣開。

    必下,次明制約。

    初出制意。

    失聖儀者,鈔雲為現大人相故,三世三聖并不自作等。

    如下,引誡。

    五百問雲雲者,彼又雲五百餘年不見漿水,正欲趣廁,護廁鬼神打不得近等。

    智論雲:若沙門福田食,以不淨手觸,或先啖,或以不淨物着中,死入沸屎地獄。

    僧護經:彼因僧護比丘遊海邊,見諸地獄多是迦葉佛時,比丘觸污衆食,不給客僧等罪,故受此報。

    文有一卷,須者看之。

    又護淨經雲由有宿提等衆僧食不淨,後堕臭屎池中等。

     三、明通塞者,藥罪分二。

     三、明通塞,複開兩門:初分四藥,對四罪有無;後随一罪中,用四位簡辨,但有罪為通,無罪為塞。

    用此尋文,昭然可見。

     前明四藥者。

     據論時藥,定具四罪,即内宿、内煮、自煮、惡觸也。

    由資報是強,貪貯又甚。

     初時藥中,資報強者,氣味殊越故;貪貯甚者,日别常須故。

     餘之三藥,不加法者,事同時藥。

     餘三藥中,初科,同時藥者,具四罪故。

     若加法者,惡觸一罪,開于非時及七日藥;若越其限,則非教也。

     次科非時七日中,惡觸開限内,已外則不開。

     古師雲七日加法,開内宿、煮,此無文也。

    僧祇七日寄僧淨地,則有宿、煮明矣。

     宿煮中,初引古判,欲彰自任,故責無文;下引僧祇,既安淨地,驗知古非,文明七日非時無宿,内煮同閉。

     自煮一罪,義亦不開。

    若變生者,則失受不淨,何得後加?若不變生,重煮非犯,猶如淨地無内煮也。

     自煮中,初義判。

    若下,釋所以。

    自煮一罪,唯局變生,失受成觸,義無再加,熟物非犯,引類可知。

     四分文中,但解盡形,開四罪故;七日不列,明不開也。

    若未加法,例不許之,故僧祇自煮姜湯,不得飲也。

    謂是生者,有變熟故;必是乾者,如律開之。

     後盡形中有二意:一、顯四罪通開,二、證前二不許。

    若下,遮疑,恐謂未加亦通開故。

    僧祇姜湯不開自煮,與上相違,故加義決。

     此聖言量,不可輕也。

    生涯漸迫,日月逝矣,徒恣口腹,死終不随,可為心師,于此見矣。

    餘常睹行德諸僧,康健之時,清舉高世,及乎疾苦,知何不啖?保命如斯,終歸後世。

    無識之俦,未曾隐括,排斥教網,希貪口腹,為之陷溺,如是長劫,誠可悲矣。

     結斥中二。

    初指教以勸。

    生涯迫者,死将近也。

    日月逝者,年光速也。

    死不随者,棄其所養也。

    可為心師者,勸其自勵也。

    餘下,指事以斥。

    初叙其乖謬。

    保下,歎其愚暗。

    無下,責其毀教。

    恥躬不逮,輕貶律乘,謂為小教。

    不披聖教,故未隐括。

    陷溺長劫,無出期也。

     二、明過中,先緣,後法。

     次明罪中分緣法者,緣即四過成犯之緣相,法即以罪對四法之通塞。

     初約緣明,且據内宿,四分文不了。

     初緣标示中,四分但列罪名,而不明人位差别,故雲不了。

     如十誦雲:共三種人同食宿,不應食,食得吉羅。

    初、共比丘,謂與同宿也。

    二、比丘僧者,謂一具戒者同宿,則通一切皆被染也。

    如四分殘食戒雲:今日受已,至明日,一切沙門釋子受大戒者,皆不清淨。

    此通僧也,或釋疑故。

    如衣不淨,犯起别人,謂食同此也。

    衣有别屬,食味是通,故一切染則通餘也。

    三、共與學沙彌者,由行違體順,相同故染也。

    尼中有四,加式叉尼同宿同罪也。

     十誦内宿中,初科。

    初總示。

    初下,别列。

    共比丘者,即約别人自染己食也。

    二、比丘僧中二。

    初約通染釋。

    謂宿約别人,犯通僧故。

    下引殘宿,類顯通僧。

    或下,次約釋疑釋。

    衣别食通,恐濫須出。

    三、與學沙彌,即學悔也。

    尼中,三并同僧,唯加式叉。

     故彼文雲言内宿者,羯磨結淨地已,僧坊内宿飲食者是。

    若取後制,義通淨地;約相從文,違教無宿,可知也。

     次科,初引文;若下,義決。

    上文但雲僧坊,後制須通淨地,據文似淨地中達教不犯,故雲約相等。

     十誦又雲:言内熟者,結淨地已,僧坊内煮飲食者是。

    文言自熟者,大比丘自作,如上三人,互不應食。

    言惡捉者,未受而觸是也。

    比丘自取果與淨人已,而從受啖,制犯吉羅,名惡捉也。

     後三罪中,初明内熟,熟即煮也。

    文下,次明自煮,指上三人,即比丘僧及學悔也。

    言下,三、明惡觸,有二:一、直爾自捉,二、捉令人受。

     多論:共宿三種:若受食已,作已有想,不共同宿,經宿吉羅,食則犯堕。

    若自捉食,名惡捉,捉時吉羅;作已有想,經宿亦吉羅。

    若食不受不捉,作已有想,經宿吉羅,食亦吉羅。

    此内宿也。

    若食作已有想,縱不共宿,經宿吉羅者,以心貯畜故犯。

    四分無文,義豈通許? 多論中,初通示三種初位。

    準彼合雲共宿、不共宿,今文寫脫。

    共宿犯吉,即内宿罪;不共亦吉,如下自明。

    犯堕即是殘宿,以先受故。

    二中,經宿吉者,即内宿罪。

    三中亦然:初、受,二、捉,三、不受不捉。

    曆句次第,在文可見。

    (古記以後段别釋文為第三者,非。

    )若下,别釋初位。

    雖非同處,己想不殊。

     後對法分别者,約位有四:處、時、人、食也。

     先以内宿約處明者,不通他物及不周地,由遍坊界俱是開故。

    餘二淨地,若僧坊無人,亦無宿也。

    有人不開于淨地二淨,有人不免内宿。

    就時要經明相,就人在三,據知故犯。

    律雲:遠來持食,狗銜在界内,風吹果堕。

    皆無人知,是食淨也。

    就食二種,長足則犯,未足則無。

    以生相相連,運運動故,自散種子,後生非罪,不可言宿。

     後對法中,四罪各以處、時、人、食四位簡之。

    内宿、對處,他物不周,二并無過。

    餘二淨中,内宿約人,故僧坊有物,無人不犯;淨地、食處,有人不開。

    二淨,即處分白二也。

    就人在三,如上三種。

    據知犯者,罪随心故。

    引律三緣,證上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