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一

關燈
羯磨,從乞皆緣,僧受為本。

    随義栽取,不可一例。

     至第四句中,單牒根本,略去前緣,縱有雙者,結翻非淨。

    何以括耶?故結界白雲于此相内結大界,豈非本所為事也?說戒第四雲和合說戒,亦是本也。

    受戒第四雲僧與某甲受具,亦是本也。

    本義是通,受、說文異。

     第四句中,初總示,據義唯單;或有雙者,結集翻傳,治文不淨。

    何下,次别列後二句,結示通局。

     極知費辭意,取解了達,則後不看文覽事便作,可謂稱量羯磨,其緻在于此乎? 結诰中,初二句示意;達下,彰益,仍舉律制稱量羯磨,意在明解,如前已釋。

     羯磨之辭,亦同斯舉。

    大德僧聽!誰諸長老忍僧忍者默然,不忍者便說。

    僧已忍作某竟。

    此字已前,文義皆通。

    中牒緣本,義通文局。

    僧忍默下,文義亦通,通據白二、白四兩羯磨也。

     羯磨中,初科。

    前後俱通,共有五句,中牒緣本,即三中間通;據下,簡去單白,但通二法耳。

     俱通易解,莫非謹誦;文局義通,更牒一兩。

     别明中,初文。

    上二句指綱要,下二句标緣本。

    更牒一兩,即下所舉結界受戒,對前單白,故雲更也。

     比見誦者,受法煩拏,頭踵回互,例失求和尚,此猶未見疏也。

    若見,不緻此辭。

    故作法時,十人通練,片有差殊,即須诃說,豈唯戒師獨秉斯教?有非不識,作業不成,相似比丘,滿洲信矣。

     次科,初叙過,有三:煩拏,即調弄音聲過;拏,謂牽引令長也。

    頭踵回互,即前後颠倒過;踵,即足跟例失。

    求和尚詞句脫失過,謂受法中多不牒某甲從和尚求受具足戒,直雲今從僧等也。

    此下,斥非,又二:初責其不學;故下,示其成否。

    十師通練則成,有一不識則否。

    無戒滿洲,文出大集。

    形服濫道,故曰相似。

     何謂義耶?羯磨法中,誰諸長老忍前緣本,雙牒長老忍僧已後,單牒根本勸僧和忍,此義通也。

     三中,初科。

    長老忍前,即第二句;後單牒本,即第四句;僧已忍下,再單牒本。

    諸法皆爾,故雲義通。

     約文結界,此住處比丘為緣,僧今結界為本,誰諸長老忍僧今結界?下直明結相竟,不牒于舊住,此略說緣也。

    結界既爾,白二同然。

     次科白二中,前舉結法,後二句例通。

     受戒亦然。

    誰諸長老忍前還誦白中,第二緣本雙牒,長老忍後單牒。

    本雲:僧今與某甲受戒者默然,不忍者說。

    此一既爾,白四例然。

     白四中,分文同上,且舉受法,餘準例之。

     據此模軌,豈有浮亂?然時有煩略者,但翻譯治文不淨,故失剪耳。

     四中,初指前可準;然下,決通乖異。

    言煩略者,謂有羯磨第二句單牒本者,如淨地之類;或第四句雙牒緣本,如分亡物付分羯磨是也。

    理不當然,過在翻人耳。

     三、增減者。

     三、明增減,綱須揩準,緣則不定,但不乖義,增減皆通。

     有人誦語,一準羯磨,以律本雲當随文句,勿令增減等。

     引古中,彼滞文相,一概不許。

     今解:當依義理,不可從人。

    據前通局門中,文義俱通者,增減不得;若少一字,所言無詣也。

    文局義通中,莫不牒其緣本,随時立法,多增少略,俱順和法。

    何以知乎?如結大界,即列二同,戒場、小界,攝僧義一,豈得二别?何得不列也?準此,增着亦得,如五分結場增文,同一布薩等;減卻二同亦得,如諸界等。

    結大界字,此不可略,正是業本。

    如是例知。

     明今中。

    初指斥。

    當依義者,取中當故。

    不從人者,涉偏情故。

    據下,正明,又二。

    初示綱定。

    言無詣者,乖理趣也。

    文下,次明緣不定。

    初叙通所以。

    何下,舉事釋成。

    且取結界以示可否。

    初明可增減二同之語。

    場小不列,加之不妨,故引五分以為明準。

    大界具列,減亦無害,反如場小,文皆不列,故雲如諸界等。

    結大下,次明不可減。

    未句指例,令通餘法。

     四、成壞門者。

     四、明成壞,綱則順成違壞,緣則違通成壞。

     如前文通,不可改動,事義相纏,增損俱敗,故文雲勿令違法也。

     綱中,纏猶續也,下引律文,即古所執,彼則通證綱緣,今唯别證綱耳。

     餘文局中,以事條是别,标舉應機,梵本唐辭,翻傳單複,随其意義,尚寫經中,如翻三衣為卧具、敷具,略得其相,失其本體等,故随其事,得應法緣,雖少增減,不失事義,皆得成也。

     緣中,初科。

    初标事别。

    梵下,次示理通。

    且舉三衣以明差互,猶為正經,則驗緣中改作無過。

    經中即指戒本。

    若作離衣、六年羯磨,或梵或華,随牒通得。

    又如說戒、布薩,互牒皆成。

    故下,結示通成。

    但取應事,不局文言。

     故諸部羯磨,文義通者,并無異辭;文局義通,部别乖各,意可見也。

    如此開張,舉例自委。

     次科,諸部羯磨,綱同緣别,可驗牒緣,随機不局。

     五、釋疑門 問:羯磨文中,前後并雲僧聽僧忍,中間何以言長老忍者?答:事達在僧,成不在别。

    别須語默,僧唯六和,假用未彰,還從别舉,故曰也。

    或有文雲大德忍者,終問别人,随時稱謂也。

     五、釋疑。

    初問。

    僧是告衆,長老囑别,故問通之。

    答中,初正答。

    法雖僧秉,有一不和,則不成就,故雲成否在别也。

    或下,次會異。

     問:如欲辭稱事不成,結界稱事雲說戒者,故知餘法若作不成?答:與欲前總說,事則局故。

    今結大界者,後稱事故,不似欲中與羯磨欲,故律雲僧今結界,同一住處說等。

     次問中,引前欲法。

    例難結界不當稱事,既局說戒,不通餘事。

    答中,初叙欲法。

    在前總赴一切僧事,故雲前總。

    今下,次明結法。

    結後方稱,與欲全異。

    緣因說戒,故牒二同;據本結法,實通一切。

     所以列二同者?答:凡結界意,人、法須一,故文雲:同一住處,攝人依處;同一說戒,攝人依法也。

     三中,初科問答,即顯二同,舉處舉法,用攝人和。

     問:何故但雲同說戒,不雲同羯磨者? 次科問中,和法有二,不當偏牒。

     答:未有說戒,不有羯磨,但舉說戒,即義通也。

     答中,初解,意明說戒必兼羯磨,舉一含二,不須重舉。

     又有解雲:同一住處,三業是依,無别衆也;同一說戒,命、行、見具,無乖法也;表六和具,顯本結也。

    羯磨别緣,通為不一;說戒所及,僧别同持。

    為成本和,故雲說戒。

     次解中。

    初分二同,各攝三和。

    命行即利與戒也。

    羯磨下,對校出沒。

    羯磨為别人,所為兼不一;說戒通僧别,專為成和合,所以牒不牒也。

     有人雲:說戒明異界詳集也。

    故律中界外戒場,聞、疑俱召也。

    若逃叛者,俱有罪失,故雲同一說戒。

    若作羯磨,唯同界同,無異界同,以諸界僧不假羯磨。

    若猶須集,用結何為?終為煩慮也。

     三中,即約通别兩集,明着不着。

    說戒法中,界外場上見客比丘,或聞或疑,不求不喚,說戒得成有罪,此制能别也;逃叛有罪,此制所别也。

     有人言:結大界中,不牒二同亦成作業,由因說戒,故結随牒。

    如小界戒場,不言二同亦得成就,大界要牒方得成者,餘不稱者,悉應不成。

     四中,元因說戒,故牒入法;不因羯磨,故不牒耳;非正結事,不牒通成。

    如下,引二界為例,此難可知。

     問:内有諸界,相即列多,應須改更,何得依誦?答:不須雲雲,以除内地;約身而論,皆是界外。

    古人有言:以相望相,相有内外;以體望相,相在界外。

    則可知矣。

     四、問。

    謂大界中,或有戒場、别界,昔人須于結法緣中牒除某處。

    今家不爾,故問示之。

    答中,初斥古煩。

    約下,示今義。

    但雲于此四方相内,已簡他地。

    鈔中加雲内外相内,若準今文,不加為定。

    古下,引證。

    相相對望,則有内外兩别;體相對望,則内外兩相俱在體外耳。

     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