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一

關燈
今解:此文不許接者,恐兩界相通,但得有隔,何論大小?如前二繩,繩即體也,可以情通;雲山石者,亦恐相涉耳,須得意也。

     今解中,初通十誦;如下,次釋了論。

    彼尚用繩為标,則知山石未必須大。

     四唱方相。

     律使舊住者唱,谙練方隅,有所分次。

    雖是舊住,未了前緣,不妨新客深閑内外。

    依标而唱,義當舊者,律制堪能,豈局客主?并識标體及相,三種通别。

     第四,唱相簡人中。

    初通律意。

    雖下,次約義決。

    當猶同也。

    律文凡作羯磨,皆雲衆中堪能者作,故可取證。

    并下,示堪能之相。

    标即體為通,标異體即别。

     五分中,使一比丘唱四方界相,又唱除内地,為安戒場,故須除也。

    今時結者,内外兩相,前後别唱,所除之外,相是空地,事最顯也,至文更述。

     次唱法中,初引文示。

    除内地者,但唱外相,相中牒除内地,即不唱内相也。

    今下,示今法但唱兩相,不須牒除。

    至文述者,即戒場中。

     五、集僧相。

     五百問雲:不得夜結,結亦應成,恐非不顯。

    又雲:欲結時,四角标頭,安人立望,不使人入,入則不成,當先結戒場等。

    亦以人雜是非,不可通練,非數何損?是數可遮耳。

     五、明集僧引誡中。

    初引論有三。

    前定時節。

    恐非不顯者,謂别衆不足,暗處難知,必燈燭分明,理應無損。

    又下,次明撿察。

    恐入自然當下,三、明先後。

    亦下,疏家顯上時節撿察之意。

    非數等者,謂不得滿者,不集無損;得滿之人,别則成遮。

     若六種自然相中結者,标狹相寬,盡自然集。

    故僧祇:七樹之外,異衆不犯。

    可以準收。

    若标寬相狹者,盡标集之。

     次明集中,初文有二:标狹則相在标外,須出标集;标寬則相在标内,須出相集。

     有人言:但盡自然亦得,以相外标内,是無法地,未是法被,何勞遠集? 次科,古謂标寬相狹,未結在自然外,不妨作法;結已雖同法界,結法已成,故不須集。

     今解雲:雖在自然之外,非别所收,然作法文中,通牒标内,拟成二同。

    唱時、結時,别衆在内,律無所開,何得非别?界為法本,義必深防,既無正文,亦須比用。

    故僧祇避難界雲:三由旬内,彼有比丘,若呼來,若出界去,然後結之。

    無問相之内外,有尼界者不妨;必有僧界,内有比丘,但不出界,亦不須喚。

    此則明文召集,不可人語有依也。

     三中。

    初以義通。

    唱相所圍,結法所牒,明非異處,故判成别。

    界下,次引比例。

    衆法所依,故為法本。

    僧祇難界三由旬集,豈非據标?尼界兩不相礙,僧界義須隔出。

    此下,準判,所謂依法不依人也。

     六、不得受欲者,有三義。

     一、結界,衆同之本,理須通和;餘法,衆同之末,并依後起,故不開欲也。

     六、明欲法初義,明其制急。

     二者,自然本弱,僧事不行,不開一結。

    用通僧界,諸務不立,故此白二,乃是前開。

    欲是末緣,必憑僧起;界是作法,強故攝之。

     二中,初叙僧法不許自然。

    唯一結界,事須開耳。

    首冠諸務,故雲前開。

    欲下,次明欲法必須法地。

    僧本欲末,從本故勝。

     三者,結界本興,為存限域,依正兩報,附此而知。

    若開欲結,終非委練。

    故十誦雲:作羯磨人死,餘不知相者,應舍更結。

    非欲之緻,可見意矣。

     三中。

    初正明。

    為知界相,此義最長。

    常途即以處為依報,人為正報。

    今雲兩報,即攝三界:依報則攝食、攝衣,知其持犯;正報則攝僧、作業,知其和别。

    故雲附此而知。

    故下,引證,文據明矣。

     七、加法消文,就分為二:初标,後釋。

     初中,結。

    初大界者,标也。

    大界有三,人、法在前,故雲初也。

     七中,釋标可解。

     就釋分五,謂緣、開、制、相、結也。

     僧會疲極者,緣也。

    律緣說戒,初依自然,随身立界,終成混亂。

    若論說聽,須總一集,緻百千衆一時奔赴,竟不定處,徒費時功,如上教興也。

     文中,初緣。

    初依自然,即始制統通;随身立界,即次分六相。

    初不定處,聽作戒堂,後複移易,故雲竟不定也。

    指上教興,即前制意。

     文雲聽随住結者,以自然通漫,未是相收,随所住處,立相加結,有大利益:一則審知說處,二則分于限域,三則身心不疲,四則不廢正業。

    略有弘義,理故開之。

     開中,初叙教意;下列四益,并翻自然;弘即訓大,通收上四。

     文中盡集不受欲者,上雖開結,欲是别緣,恐同法界,故又制也。

     制中,開已複制,故雲又也。

     是中舊住下,第四相也,初文後義。

     相中分文,從是中至随有稱之,是文;應須下,是義。

     初中,律本但令唱相,及論臨機,附事不合。

     釋文中點律通漫,而無唱之法式,故雲附事不合。

     自義設下,準文行事。

    此一作業,最是群宗,故須鋪列,使可觀采。

    解界後法,準此依用。

     義設中,初科。

    初示文意。

    諸法之本,故曰群宗。

    解下,次指餘法。

    解界後者,即餘大界及戒場等,并同此也。

     若欲結者,還引十緣,次第至八,方可加唱。

    疏者,疏也,疏決疑壅。

    必不曉者,披文見意,未勞煩隐,虛喪累世。

    恐不委觀,更重張之:一、量結界,标體相也;二、量集處,唯在自然;三、量召法,鳴槌諸相;四、明僧集,約标約界,唯四人僧;五、明和合,集者非别;六、明簡練,須曉非數;七、明欲法,非是所行;八、須标相,引文告令。

     次科排緣中,初叙重意。

    仍解疏義,以顯須明。

    前雖總示,猶慮未曉,故雲恐不委觀。

    一下,次正列緣。

    四、集僧中,界狹約标,标狹約界,餘并如前。

     四分唱人無名,十誦五分列者,為欲舉名,牒所唱相。

    此不稱者,恐濫為别。

    亦有牒名,義亦通得,莫非成僧,故後雲結大界也。

    名是緣耳,唱相不得,羯磨文中牒故。

    如五百問雲:五僧者,以唱相者在四人外,今不稱名,即為僧故,四人亦得耳。

     唱法中,初文為三:初明諸部不同,各出所計。

    亦下,次顯通意。

    謂羯磨詞中,前縱牒名,後正結界,所為自别,牒亦不妨。

    名下,三、彰濫所以。

    謂唱相若稱,羯磨必牒;若止四人行事,恐謂所牒非數,能秉非僧,故雲濫别。

    五百問論、十誦同宗,制必五人,正防此濫。

    今但不稱,法中不牒,永無疑濫,故雲四人亦得。

     注雲屈曲随稱者,以不委分齊,通約山水,從門直過,内外起非,終乖作業,徒設處所。

    廣如鈔顯,至時引之,委示後悟。

     次科。

    通約山水,謂漫指标物。

    從門直過,謂不随屈曲。

    如寺正門兩邊牆闊,門?半中。

    外唱直過,則?外有界,容有不集别衆之非;内唱直過,則?内非界,容有失欲破夏離衣之過,故雲内外起非。

    事鈔雖詳,大略盡此。

     唱相三遍,律無定約,論知制限,一遍足明。

    但僧中行事乞唱,都是先緣,僧别乃殊,三遍無爽。

     三中,三一既無明據,故準乞法例之,僧别雖異,先緣是同,意令審悉,知界分齊。

     五、明加結緣。

    正文二。

     初顯何人秉法,四位分之,二約位定人,二約法定用。

     五、加結法,初緣能秉中,初科。

    約位定人,謂夏次上下;約法定用,即學解優劣。

     若上座者,如五分說,即上無人。

    母論約夏,局就德顯,不可依也。

    故十誦雲:上座一人,補如來也。

    必有所壞,次座亦得。

    如身子、法輪、大将,時亦預說。

    上二不堪誦律,次三非謂誦文,必兼識義也。

    若不誦者,雖不連字累紙,而曉達成敗,故文雲堪能作也。

    不誦文本,尚簡有能,何況謹誦,不簡通塞? 次科。

    初釋上座。

    五分十誦,文通老少,是今所取。

    母論局者,彼雲:從無夏至九夏是下座,十夏至十九名中座,二十至四十九名上座。

    十誦中,上座衆首,替補佛處。

    末世庸鄙,安可濫當?必下,釋次座。

    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