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叉摩那尼戒本(出昙無德部)

關燈
)。

     若無病。

    至檀越家。

    請與食。

    不得過二三缽受持還寺中。

    不分與餘尼食(七十)。

     不得殘宿食(謂今日受已。

    留至明日食)。

     不得不受食。

    及藥着口中(除水及楊枝。

    不受無犯。

    若準本部。

    聽式叉摩那自手取食。

    及授食與尼。

    按僧祇律。

    亦聽與大尼授食。

    除火淨。

    生種。

    取金銀錢。

    自從沙彌尼受食)。

     若先受請已。

    不得于前食後食。

    行詣餘家。

    而不囑餘尼(除病時。

    作衣時。

    施衣時。

    不囑無犯)。

     若食家中有寶。

    不得強安坐(食家者。

    謂其家夫婦有欲意。

    欲為不淨事。

    不得強坐妨彼也)。

     若食家中有寶。

    不得在屏處坐。

     不得獨與男子露地。

    一處共坐。

     若先許他共至聚落與食。

    而竟不教與食。

    便言。

    我與汝一處共坐。

    共語。

    不樂。

    而方便遣他去者。

    得罪。

     若檀越請與四月藥。

    無病亦應受。

    不得過受(除常請。

    更請。

    分請。

    盡壽請。

    不犯。

    若一月。

    二月。

    三月。

    随請而受。

    不得過期限。

    複往取)。

     不得往觀軍陣(除有請喚因緣。

    不犯)。

     若有因緣至軍中。

    二宿三宿。

    不得過(若為三寶緣事。

    須往軍中宿。

    一宿得了。

    即應還。

    乃至三宿。

    不得過○八十)。

     若軍中二宿三宿時。

    不得觀軍鬥戰。

    或觀遊軍象馬勢力。

     不得水中戲。

     不得以指擊攊他(謂以指挃其肉。

    令酸癢難忍。

    而取笑也)。

     不得不受谏語。

     不得恐怖他。

     若半月洗浴。

    無病應受。

    不得過(除熱時病時。

    作時。

    大風時。

    雨時。

    遠行來時。

    不犯)。

     若無病。

    不得露地然火炙。

    或教人然(除為病語者煮食。

    熏缽。

    染衣。

    然燈燒香等。

    不犯)。

     不得藏他衣缽。

    坐具。

    針筒。

    或教人藏。

    下至戲笑(餘一切物。

    俱不得藏。

    除畏失壞故。

    暫舉。

    即須還)。

     若淨施與他衣。

    後不問主。

    不得取着(淨施者。

    謂真實施與他也。

    若作展轉淨施法。

    即随意着。

    不須問主)。

     若得新衣。

    當作三種染壞色。

    若青。

    若黑。

    若木蘭。

    若不作者。

    不得着用(三種色中。

    随意用一。

    若得如法色新衣。

    亦應點淨而着。

    乃至囊。

    帶帽。

    襪。

    巾等。

    皆須點淨○九十)。

     若知水有蟲。

    不得飲(須細濾。

    細觀。

    無蟲方用)。

     不得故惱他。

    乃至少時不樂。

     若知他有罪。

    不得覆藏(前戒。

    謂覆藏重罪。

    此戒。

    謂覆藏輕罪)。

     若知诤事。

    如法忏悔已。

    後不得更發舉。

     若知是賊伴。

    不得共一路行。

    乃至聚落。

     若生惡見。

    作是言。

    我知佛所法。

    行淫欲。

    非是障道法。

    他谏時。

    即應舍。

     若知是不舍惡邪見語人。

    僧未與作解法。

    不得畜同止宿。

     若知是惡見被擯沙彌尼。

    不得畜養。

    共同止宿。

     若他如法谏時。

    不得便言。

    我今不學是戒。

    乃至有智慧持律者。

    當難問之。

     若聞說戒時。

    不得輕诃戒言。

    何用說是雜碎戒為。

    令人惱愧懷疑(一百)。

     若說戒法時。

    當一心攝耳谛聽。

     若共衆同與他物已。

    後不得言。

    彼随親厚。

    以僧物與他。

     若衆斷事時。

    不得不與欲而起去。

     若與欲已。

    後不得更悔。

     不得共鬥诤後。

    聽此語。

    而向彼說。

     不得瞋恚故不喜。

    而打他。

     不得瞋恚故不喜。

    以手搏他(搏謂長掌向他)。

     不得瞋恚故不喜。

    以無根罪謗他(前戒以重罪謗。

    此戒以輕罪謗)。

     若王未出。

    未藏寶。

    不得入過宮門阈。

     若寶及寶裝飾具。

    不得自捉。

    教人捉(除在寺内。

    及寄宿處。

    畏失故。

    當取藏舉之。

    仍須記識。

    以還主○一百一十)。

     不得非時入聚落。

    而不囑授(當囑大尼。

    無尼。

    應囑同梵行者。

    乃至沙彌尼)。

     若作繩床木床。

    足應高如來八指。

    不得過(如來一指。

    闊二寸)。

     不得以兜羅綿。

    貯作繩床。

    木床。

    卧具。

    坐具(兜羅綿者。

    是白楊樹花。

    楊柳花。

    蒲台花。

    之總名也)。

     不得啖蔥蒜。

     不得剃三處毛(謂大小便處及腋下)。

     若以水作淨。

    應齊兩指。

    各一節。

    不得過(若内有蟲草。

    挽出不犯)。

     不得以胡膠等物。

    作男根。

     不得共相拍(以手若腳。

    或女根相拍。

    俱犯)。

     若比丘無病食時。

    不得供給水。

    在前立。

    以扇扇。

     不得乞生谷麥(乃至大小豆。

    胡麻。

    俱不聽乞。

    除從親裡。

    及出家人乞。

    己為他乞。

    他為己乞。

    不乞自得。

    不犯○一百二十)。

     不得在生草上。

    大小便涕唾(若有病不犯)。

     若晨日。

    不看牆外。

    不得傾棄大小便(當看牆外無人。

    方棄。

    凡棄諸物。

    先應謦欬。

    或彈指)。

     不得往觀聽伎樂。

     不得入村内。

    與男子在屏處共立語(前戒。

    謂與有淫欲意男子屏處立語。

    此之三戒。

    是與無淫意男子共立語)。

     不得與男子共入屏障處。

     不得入村内巷中。

    遣伴遠去。

    在屏處。

    與男子共立耳語。

     若入白衣家内坐。

    不得不語主人。

    便舍去。

     若入白衣家内。

    不得不語主人。

    便辄坐床上(除有常坐處。

    若是親厚家。

    若石上。

    木上。

    埵上。

    草敷上。

    若病。

    不犯)。

     若入他家。

    不語主人。

    不得辄自敷坐止宿。

     不得與男子共入闇室中(一百三十)。

     不得不審谛受語。

    便向人說。

     若有小因緣事。

    不得便咒咀言。

    堕三惡道。

    不生佛法中(謂不應咒誓。

    若有難忍事至。

    當雲。

    若我有如是事。

    南無佛。

    若汝有如是事。

    亦南無佛)。

     不得共鬥诤。

    不善憶持诤事。

    便椎胸啼哭。

     若無病。

    不得二人共床卧。

     不得共一褥。

    同一被卧(若各别敷卧褥。

    若寒時。

    止有一被。

    聽各内着襯身衣卧)。

     不得為惱故。

    而在彼前誦經。

    問義。

    教授。

     若因活者病。

    不得不瞻視(同活者。

    謂共同利養)。

     若安居初。

    聽他在房中安床。

    後不得瞋恚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