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叉摩那尼戒本(出昙無德部)
關燈
小
中
大
驅他出(除彼破戒。
及應滅擯者。
不犯)。
不得春夏冬一切時。
人間遊行(除為三寶事。
瞞病事。
聽受七日法出界去。
七日滿即當還)。
若夏安居訖。
不得不去(謂檀越請安居供養。
限至安居竟。
應出行乃至一宿。
若波留。
若病。
若不限請。
及非受請處安居。
不去無犯○一百四十)。
不得邊界有疑恐怖處。
人間遊行(邊界者。
遠城邑處。
若被喚請等。
若先至。
彼有疑恐怖事起。
不犯)。
不得于界内有疑恐怖處。
人間遊行(界内者。
繞城四面)。
不得親近居士。
居士兒。
共住。
作不随順行。
谏而不舍(親近者。
數數共語。
共笑。
共調戲)。
不得往觀王宮文飾。
畫堂。
園林。
浴池。
不得露身。
在河泉池水中浴。
若作浴衣。
應長佛六磔手。
廣二磔手半。
不得過(浴衣者。
障身洗浴之衣。
佛一磔手。
當常人三磔手。
約周尺有一尺八寸)。
不得縫衣過五日(若無刀針線。
及衣少不足。
乃至難事者。
不犯)。
不得過五日。
不看衣(餘一切所須之物。
亦應五日一看。
無令失去。
蟲爛色壞。
若舉處堅牢。
若受寄人為看。
俱不犯)。
不得與衆僧衣。
作留難(謂檀越欲施僧衣。
而勸令施食。
不施衣也。
亦不應與餘人。
及餘物作留難)。
若不問主。
不得便着他衣(除是親厚者○一百五十)。
不得持沙門衣。
施與外道。
白衣(白衣者。
在家人也。
除與父母。
及與償債。
若他人來索袈裟片。
以禳災者。
應使淨人與)。
若衆僧如法分衣。
不得遮令不分。
恐弟子不得故(式叉摩那。
無畜徒法。
然亦不得為親厚知識遮也)。
不得作是意。
令衆僧今不得出功德衣。
後當出。
欲令五事。
久得放舍故(僧尼二衆安居竟。
十六日。
俱受功德衣。
受此衣已。
于五月中。
得五事利益。
一得畜長衣。
二得離衣宿。
三得别衆食。
四得展轉食。
五得食前食後。
不囑授入聚落。
式叉摩那。
雖無功德衣。
以随大尼安居故。
亦應得其五利功德。
此衣至十二月十五日。
衆僧共羯磨舍)。
不得作是意。
遮比丘尼僧。
不出功德衣。
欲令久得五事放舍故。
若餘尼語言。
為我滅此诤事。
即當與作方便令滅(若病若言他不信用。
若彼破戒等。
不犯)。
不得自手持食。
與白衣。
及外道食(當使人與。
若置于物上與)。
不得為白衣作使(謂料理白衣家業。
或舂磨煮食。
敷坐。
取水。
掃地等。
若為父母。
及信心優婆夷病。
或被系閉人。
不犯)。
不得自手紡縷(若自索線。
合接線。
不犯)。
若入白衣舍内。
不得在小床大床上坐卧。
若至白衣舍宿。
明日當辭主人而去(若囑授親厚人知。
若有賊人。
毒蛇。
惡獸。
出去皆不犯○一百六十)。
不得誦習世俗咒術。
或教人誦習。
若知如是人。
不得度令出家(如是人者。
淫女也。
若其有大信心。
厭離惡法。
應将至五六由旬。
付與大尼教授。
深藏安處之。
式叉摩那。
雖無畜徒法。
然須預學)。
不得不二歲随和尚尼(受大戒已。
仍須二歲随師。
若師破戒去。
不犯)。
若比丘尼僧夏安居竟。
應往比丘僧中。
說見聞疑三事自恣。
不得不往(應預學之。
按根本部。
學法女。
亦随尼衆。
往大僧處。
自恣)。
不得在無比丘處夏安居(以不得教授。
及有疑。
無可咨問處)。
若知有比丘僧伽藍。
當白已。
然後入(梵語僧伽藍。
此雲衆園。
謂衆僧所住之處也。
應先白已而入)。
不得罵比丘。
不得喜鬥诤。
不善憶持诤事。
後瞋恚不喜。
便罵尼衆。
若身生癰。
及種種瘡。
不白衆。
及餘人。
不得辄使男子破或裹(欲使男子醫治者。
應打健椎集尼衆。
來在病人前。
以衣裹身。
惟留可應治處。
令治之)。
若先受請。
足食已。
後不得更食正食(正食者。
謂飯麨幹飯等。
若受非正食請。
若不滿足食請。
若先不被請。
皆不犯○一百七十)。
不得于家生嫉姤心(謂知識檀越家。
以物施與餘人。
而自心不喜。
便生嫉姤也)。
不得以香塗摩身。
不得以胡麻滓。
塗摩身(胡麻。
即芝麻)。
不得使他塗摩身(不得使式叉尼。
沙彌尼。
在家婦女。
塗摩身。
亦不得使比丘尼揩摩身)。
不得着貯跨衣(跨衣者。
即褲類貯者或以綿。
若毳。
而絮也)。
不得畜婦女莊嚴身具(謂手足钏。
指環。
璎珞等)。
不得着革屣。
持蓋行(革屣者。
皮履也。
蓋。
傘蓋也。
若天雨時。
聽在寺内持蓋。
及聽在寺内着屧)。
若無病。
不得乘乘行(乘者。
謂象馬。
車。
步乘也。
若老。
若病。
聽乘步挽乘。
及女乘。
若有難聽乘乘去)。
若不着僧祇支。
不得入村(僧祇支者。
掩腋衣也。
不着。
即露胸乳腰也。
若無。
若失。
若方欲作。
不犯)。
不得向暮至白衣家(若為三寶事。
瞻病事。
若檀越喚。
聽去○一百八十)。
不得向暮開寺門。
不囑授餘尼。
而出。
若無事應前安居。
有事應後安居。
不得不安居(四月十六日。
是前安居日。
五月十六日。
是後安居日。
若有三寶事。
若瞻病事。
不及前安居。
聽後安居。
前安居。
住至七月十五日解。
後安居。
住至八月十五日解)。
不得學世俗伎術。
以自活命。
不得以世俗伎術。
教授白衣(謂不得教在家人。
莫向日月神祀廟舍大小便。
莫向日月神祀除去糞掃。
及蕩器諸不淨水。
莫向日月神祀舒腳。
又言今日某星宿日好。
宜種作。
造舍。
納使。
與小兒剃頭。
長發。
宜舉财物。
宜遠行等)。
若被??。
不得不去(應随順下意忏悔。
求解擯)。
若欲問比丘經義。
應先求聽許已。
而後問(若先常聽問。
若是二師親厚知識。
不求不犯)。
若知先住後至。
後至先住。
不得欲惱彼故。
在前經行。
若立。
若坐。
若卧。
若知有比丘寺院。
不得于寺内起塔
及應滅擯者。
不犯)。
不得春夏冬一切時。
人間遊行(除為三寶事。
瞞病事。
聽受七日法出界去。
七日滿即當還)。
若夏安居訖。
不得不去(謂檀越請安居供養。
限至安居竟。
應出行乃至一宿。
若波留。
若病。
若不限請。
及非受請處安居。
不去無犯○一百四十)。
不得邊界有疑恐怖處。
人間遊行(邊界者。
遠城邑處。
若被喚請等。
若先至。
彼有疑恐怖事起。
不犯)。
不得于界内有疑恐怖處。
人間遊行(界内者。
繞城四面)。
不得親近居士。
居士兒。
共住。
作不随順行。
谏而不舍(親近者。
數數共語。
共笑。
共調戲)。
不得往觀王宮文飾。
畫堂。
園林。
浴池。
不得露身。
在河泉池水中浴。
若作浴衣。
應長佛六磔手。
廣二磔手半。
不得過(浴衣者。
障身洗浴之衣。
佛一磔手。
當常人三磔手。
約周尺有一尺八寸)。
不得縫衣過五日(若無刀針線。
及衣少不足。
乃至難事者。
不犯)。
不得過五日。
不看衣(餘一切所須之物。
亦應五日一看。
無令失去。
蟲爛色壞。
若舉處堅牢。
若受寄人為看。
俱不犯)。
不得與衆僧衣。
作留難(謂檀越欲施僧衣。
而勸令施食。
不施衣也。
亦不應與餘人。
及餘物作留難)。
若不問主。
不得便着他衣(除是親厚者○一百五十)。
不得持沙門衣。
施與外道。
白衣(白衣者。
在家人也。
除與父母。
及與償債。
若他人來索袈裟片。
以禳災者。
應使淨人與)。
若衆僧如法分衣。
不得遮令不分。
恐弟子不得故(式叉摩那。
無畜徒法。
然亦不得為親厚知識遮也)。
不得作是意。
令衆僧今不得出功德衣。
後當出。
欲令五事。
久得放舍故(僧尼二衆安居竟。
十六日。
俱受功德衣。
受此衣已。
于五月中。
得五事利益。
一得畜長衣。
二得離衣宿。
三得别衆食。
四得展轉食。
五得食前食後。
不囑授入聚落。
式叉摩那。
雖無功德衣。
以随大尼安居故。
亦應得其五利功德。
此衣至十二月十五日。
衆僧共羯磨舍)。
不得作是意。
遮比丘尼僧。
不出功德衣。
欲令久得五事放舍故。
若餘尼語言。
為我滅此诤事。
即當與作方便令滅(若病若言他不信用。
若彼破戒等。
不犯)。
不得自手持食。
與白衣。
及外道食(當使人與。
若置于物上與)。
不得為白衣作使(謂料理白衣家業。
或舂磨煮食。
敷坐。
取水。
掃地等。
若為父母。
及信心優婆夷病。
或被系閉人。
不犯)。
不得自手紡縷(若自索線。
合接線。
不犯)。
若入白衣舍内。
不得在小床大床上坐卧。
若至白衣舍宿。
明日當辭主人而去(若囑授親厚人知。
若有賊人。
毒蛇。
惡獸。
出去皆不犯○一百六十)。
不得誦習世俗咒術。
或教人誦習。
若知如是人。
不得度令出家(如是人者。
淫女也。
若其有大信心。
厭離惡法。
應将至五六由旬。
付與大尼教授。
深藏安處之。
式叉摩那。
雖無畜徒法。
然須預學)。
不得不二歲随和尚尼(受大戒已。
仍須二歲随師。
若師破戒去。
不犯)。
若比丘尼僧夏安居竟。
應往比丘僧中。
說見聞疑三事自恣。
不得不往(應預學之。
按根本部。
學法女。
亦随尼衆。
往大僧處。
自恣)。
不得在無比丘處夏安居(以不得教授。
及有疑。
無可咨問處)。
若知有比丘僧伽藍。
當白已。
然後入(梵語僧伽藍。
此雲衆園。
謂衆僧所住之處也。
應先白已而入)。
不得罵比丘。
不得喜鬥诤。
不善憶持诤事。
後瞋恚不喜。
便罵尼衆。
若身生癰。
及種種瘡。
不白衆。
及餘人。
不得辄使男子破或裹(欲使男子醫治者。
應打健椎集尼衆。
來在病人前。
以衣裹身。
惟留可應治處。
令治之)。
若先受請。
足食已。
後不得更食正食(正食者。
謂飯麨幹飯等。
若受非正食請。
若不滿足食請。
若先不被請。
皆不犯○一百七十)。
不得于家生嫉姤心(謂知識檀越家。
以物施與餘人。
而自心不喜。
便生嫉姤也)。
不得以香塗摩身。
不得以胡麻滓。
塗摩身(胡麻。
即芝麻)。
不得使他塗摩身(不得使式叉尼。
沙彌尼。
在家婦女。
塗摩身。
亦不得使比丘尼揩摩身)。
不得着貯跨衣(跨衣者。
即褲類貯者或以綿。
若毳。
而絮也)。
不得畜婦女莊嚴身具(謂手足钏。
指環。
璎珞等)。
不得着革屣。
持蓋行(革屣者。
皮履也。
蓋。
傘蓋也。
若天雨時。
聽在寺内持蓋。
及聽在寺内着屧)。
若無病。
不得乘乘行(乘者。
謂象馬。
車。
步乘也。
若老。
若病。
聽乘步挽乘。
及女乘。
若有難聽乘乘去)。
若不着僧祇支。
不得入村(僧祇支者。
掩腋衣也。
不着。
即露胸乳腰也。
若無。
若失。
若方欲作。
不犯)。
不得向暮至白衣家(若為三寶事。
瞻病事。
若檀越喚。
聽去○一百八十)。
不得向暮開寺門。
不囑授餘尼。
而出。
若無事應前安居。
有事應後安居。
不得不安居(四月十六日。
是前安居日。
五月十六日。
是後安居日。
若有三寶事。
若瞻病事。
不及前安居。
聽後安居。
前安居。
住至七月十五日解。
後安居。
住至八月十五日解)。
不得學世俗伎術。
以自活命。
不得以世俗伎術。
教授白衣(謂不得教在家人。
莫向日月神祀廟舍大小便。
莫向日月神祀除去糞掃。
及蕩器諸不淨水。
莫向日月神祀舒腳。
又言今日某星宿日好。
宜種作。
造舍。
納使。
與小兒剃頭。
長發。
宜舉财物。
宜遠行等)。
若被??。
不得不去(應随順下意忏悔。
求解擯)。
若欲問比丘經義。
應先求聽許已。
而後問(若先常聽問。
若是二師親厚知識。
不求不犯)。
若知先住後至。
後至先住。
不得欲惱彼故。
在前經行。
若立。
若坐。
若卧。
若知有比丘寺院。
不得于寺内起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