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
先知是賊女。
罪應死。
人所知。
不問王大臣。
不問種姓。
便度出家受戒。
是比丘尼。
犯初法應舍僧伽婆屍沙(五)。
有賊女。
偷離奢婦财物逃走。
諸離奢遣人覓殺。
賊女即詣王舍城。
至尼園中出家。
離奢告瓶沙王覓之。
聞已出家。
遣信語離奢。
離奢譏嫌。
故制。
時諸尼或不知賊非賊。
應死不應死。
佛言。
不知無犯。
賊者。
若盜五錢。
若過五錢。
三羯磨竟。
和尚尼僧殘。
不犯者。
若不知。
或白王大臣種姓聽出家。
若系中放令出家。
若救使得脫。
十誦律雲。
和尚尼知者僧殘。
阿阇梨尼知者。
偷蘭遮。
僧知者。
突吉羅。
若比丘尼。
知比丘尼。
為僧所舉。
如法。
如律。
如佛所教。
不順從。
未忏悔。
僧未與作共住羯磨。
為愛故。
不問僧。
僧不約敕。
出界外作羯磨與解罪。
是比丘尼。
犯初法應舍僧伽婆屍沙(六)。
尉次為僧所舉。
偷羅難陀不白尼僧。
僧不約敕。
辄自出界外。
與作解罪羯磨。
故制。
三羯磨竟。
僧殘。
二羯磨竟。
三偷蘭遮。
一羯磨竟。
二偷蘭遮。
白竟。
一偷蘭遮。
方便集僧。
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
不犯者。
白僧。
僧約敕。
若能下意悔罪。
僧以恚故。
不與解罪。
彼與解。
無犯。
若先與作羯磨僧移去。
或死。
或遠行。
休道等。
彼與解不犯。
若比丘尼。
獨渡水。
獨入村。
獨宿。
獨在後行。
犯初法應舍僧伽婆屍沙(七○他部或有分作四戒者)。
有尼獨高褰衣渡水。
賊見系意。
便捉觸娆。
居士嫌為猶如淫女。
又差摩多諸弟子。
去僧伽藍不遠。
有親裡村。
有少緣事。
獨入村。
村中獨宿。
居士謂其欲得男子。
又六群尼。
與衆尼行。
常在後獨行下道。
諸尼問之。
答言。
我等欲得男子。
諸尼嫌責。
白比丘轉白世尊。
結戒。
當求一尼共渡。
應漸褰衣入水。
待伴。
前尼疾入水。
令伴不及。
僧殘。
若入水時。
随水深淺褰衣。
待伴。
若疾入水。
不待後伴。
偷蘭遮。
若至彼岸。
漸漸下衣。
待伴。
若不漸漸下衣上岸。
不待後伴。
偷蘭遮。
若獨行詣村。
随所至村。
僧殘。
若獨詣空曠處。
一鼓聲聞。
僧殘。
未至村。
減一鼓聲聞。
偷蘭遮。
獨行村中一界。
突吉羅。
方便欲行而不去。
突吉羅。
若共在村中宿。
卧時使舒手相及。
若不相及。
僧殘。
共在道行。
離見聞處。
僧殘。
離見處不離聞處。
離聞處不離見處。
偷蘭遮。
不犯者。
或神足渡。
乘船渡。
橋上渡。
蹑梁渡。
石渡。
若伴尼命終休道等。
若命難梵行難惡獸難。
或強力者将去。
或為水所漂。
入村亦爾。
二尼舒手相及處宿。
若一尼出大小便。
或受經誦經。
或為病尼煮羹粥作飯。
及命終等。
共行亦爾。
若比丘尼。
染污心。
知染污心男子。
從彼受可食者及食并餘物。
是比丘尼。
犯初法應舍僧伽婆屍沙(八)。
時世谷貴。
乞食難得。
提舍難陀。
到一販賣家乞食。
販賣人系心在彼。
便與滿缽羹飯。
提舍後數詣其家乞得食。
複于一時。
彼人遙見尼來。
便自計念。
如我前後與食。
價可五百金錢。
足直一女人。
即前捉尼欲行淫。
尼喚言。
莫爾莫爾。
比近問知其故。
且問尼。
知彼與食意不。
答言。
知。
彼言。
汝若知者。
何故大喚。
時諸尼嫌責白比丘。
轉白世尊。
結戒。
可食者。
根。
莖。
葉。
華。
果。
油。
胡麻。
黑石蜜。
細末食也。
食者。
飯。
麨。
幹飯等。
餘物者。
金銀珍寶等。
染污心。
知染污心男子。
從受者。
僧殘。
天子。
阿修羅子。
乃至畜生能變形者。
偷蘭遮。
不變形者。
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不知彼有染污心。
根本律雲。
尼有染心。
男子無染者。
得吐羅罪。
尼無染心。
男子有染心。
得惡作罪。
有比丘尼。
教比丘尼作如是語。
大姊。
彼若染污心無染污心。
能那汝何。
汝自無染污心。
于彼若得食。
以時清淨受取。
此比丘尼。
犯初法應舍僧伽婆屍沙(九)。
提舍入城乞食。
空缽而還。
六群尼及提舍母。
語彼作如是語。
故制。
餘四衆突吉羅。
不犯者。
戲說等。
十不舍壞僧法。
十一不舍黨破僧。
十二被擯不服。
十三不舍惡性。
此四戒亦同比丘。
若比丘尼。
相親近住。
共作惡行惡聲流布。
展轉共相覆罪。
是比丘尼。
當谏彼比丘尼言。
大姊。
汝等莫相親近共作惡行。
惡聲流布。
共相覆罪。
汝等若不相親近于佛法中。
得增益安樂住。
是比丘尼谏彼比丘尼時堅持不舍。
是比丘尼應三谏。
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
不舍者。
是比丘尼。
犯三法應舍僧伽婆屍沙(十四)。
(○三法者。
三谏不舍。
方獲僧殘罪也。
應舍者。
亦應舍而不犯也)。
有二比丘尼。
常相親近住。
乃至共相覆罪。
諸尼谏而不改。
佛令尼僧作诃谏羯磨。
而結此戒。
親近者。
數共戲笑。
數相調。
數共語惡行者。
自種華樹。
教人種。
溉灌采貫。
乃至若人。
若童子。
共床坐。
同器食。
歌舞鼓吹等。
惡聲者。
惡言流遍四方。
無不聞者。
罪者。
除八棄法。
覆餘罪者是。
三羯磨竟。
僧殘。
餘如上。
十誦律雲。
若作不善因緣。
偷蘭遮。
有惡名聲。
惱尼僧。
互相覆罪。
皆偷蘭遮。
先應軟語約敕如前。
若比丘尼。
比丘尼僧為作诃責時。
餘比丘尼教作如是言。
汝等莫别住。
當共住。
我亦見餘比丘尼不别住。
共住作惡行。
惡聲流布共相覆罪。
僧以恚故。
教汝别住。
是比丘尼。
應谏彼比丘尼言。
大姊。
汝莫教餘比丘尼言。
汝等莫别住。
我亦見餘比丘尼共住作惡行。
惡聲流布。
共相覆罪。
僧以恚故。
教汝别住。
今正有此二比丘尼。
共住作惡行。
惡聲流布。
共相覆罪。
更無有餘。
若此比丘尼别住。
于佛法有增益安樂住。
是比丘尼谏彼比丘尼時。
堅持不舍。
是比丘尼應三谏令舍此事故。
乃至三谏。
舍者善。
不舍者。
是比丘尼。
犯三法應舍僧伽婆屍沙(十五)。
六群尼教彼二尼作是言。
故制。
犯輕重同前。
十誦律雲。
若言汝等莫别離行。
當同心行。
别離行者不得增長。
同心行者便得增長。
皆偷蘭遮。
僧瞋故教汝别離行。
波逸提。
先應軟語約敕如前說。
若比丘尼。
辄以一小事。
瞋恚不喜。
便作是語。
我舍佛。
舍法。
舍僧。
不獨有此沙門釋子。
亦更有餘沙門婆羅門修梵行者。
我等亦可于彼修梵行。
是比丘尼。
當谏彼比丘尼言。
大姊。
汝莫辄以一小事瞋恚不喜。
便作是語。
我舍佛。
舍法。
舍僧。
不獨有此沙門釋子。
亦更有餘沙門婆羅門修梵行者。
我等亦可于彼修梵行。
若是比丘尼。
谏彼比丘尼時。
堅持不舍。
彼比丘尼應三谏。
舍此事故。
乃至三谏。
舍者善。
不舍者。
是比丘尼。
犯三法應舍僧伽婆屍沙(十六)。
起自六群尼。
故制。
犯
先知是賊女。
罪應死。
人所知。
不問王大臣。
不問種姓。
便度出家受戒。
是比丘尼。
犯初法應舍僧伽婆屍沙(五)。
有賊女。
偷離奢婦财物逃走。
諸離奢遣人覓殺。
賊女即詣王舍城。
至尼園中出家。
離奢告瓶沙王覓之。
聞已出家。
遣信語離奢。
離奢譏嫌。
故制。
時諸尼或不知賊非賊。
應死不應死。
佛言。
不知無犯。
賊者。
若盜五錢。
若過五錢。
三羯磨竟。
和尚尼僧殘。
不犯者。
若不知。
或白王大臣種姓聽出家。
若系中放令出家。
若救使得脫。
十誦律雲。
和尚尼知者僧殘。
阿阇梨尼知者。
偷蘭遮。
僧知者。
突吉羅。
若比丘尼。
知比丘尼。
為僧所舉。
如法。
如律。
如佛所教。
不順從。
未忏悔。
僧未與作共住羯磨。
為愛故。
不問僧。
僧不約敕。
出界外作羯磨與解罪。
是比丘尼。
犯初法應舍僧伽婆屍沙(六)。
尉次為僧所舉。
偷羅難陀不白尼僧。
僧不約敕。
辄自出界外。
與作解罪羯磨。
故制。
三羯磨竟。
僧殘。
二羯磨竟。
三偷蘭遮。
一羯磨竟。
二偷蘭遮。
白竟。
一偷蘭遮。
方便集僧。
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
不犯者。
白僧。
僧約敕。
若能下意悔罪。
僧以恚故。
不與解罪。
彼與解。
無犯。
若先與作羯磨僧移去。
或死。
或遠行。
休道等。
彼與解不犯。
若比丘尼。
獨渡水。
獨入村。
獨宿。
獨在後行。
犯初法應舍僧伽婆屍沙(七○他部或有分作四戒者)。
有尼獨高褰衣渡水。
賊見系意。
便捉觸娆。
居士嫌為猶如淫女。
又差摩多諸弟子。
去僧伽藍不遠。
有親裡村。
有少緣事。
獨入村。
村中獨宿。
居士謂其欲得男子。
又六群尼。
與衆尼行。
常在後獨行下道。
諸尼問之。
答言。
我等欲得男子。
諸尼嫌責。
白比丘轉白世尊。
結戒。
當求一尼共渡。
應漸褰衣入水。
待伴。
前尼疾入水。
令伴不及。
僧殘。
若入水時。
随水深淺褰衣。
待伴。
若疾入水。
不待後伴。
偷蘭遮。
若至彼岸。
漸漸下衣。
待伴。
若不漸漸下衣上岸。
不待後伴。
偷蘭遮。
若獨行詣村。
随所至村。
僧殘。
若獨詣空曠處。
一鼓聲聞。
僧殘。
未至村。
減一鼓聲聞。
偷蘭遮。
獨行村中一界。
突吉羅。
方便欲行而不去。
突吉羅。
若共在村中宿。
卧時使舒手相及。
若不相及。
僧殘。
共在道行。
離見聞處。
僧殘。
離見處不離聞處。
離聞處不離見處。
偷蘭遮。
不犯者。
或神足渡。
乘船渡。
橋上渡。
蹑梁渡。
石渡。
若伴尼命終休道等。
若命難梵行難惡獸難。
或強力者将去。
或為水所漂。
入村亦爾。
二尼舒手相及處宿。
若一尼出大小便。
或受經誦經。
或為病尼煮羹粥作飯。
及命終等。
共行亦爾。
若比丘尼。
染污心。
知染污心男子。
從彼受可食者及食并餘物。
是比丘尼。
犯初法應舍僧伽婆屍沙(八)。
時世谷貴。
乞食難得。
提舍難陀。
到一販賣家乞食。
販賣人系心在彼。
便與滿缽羹飯。
提舍後數詣其家乞得食。
複于一時。
彼人遙見尼來。
便自計念。
如我前後與食。
價可五百金錢。
足直一女人。
即前捉尼欲行淫。
尼喚言。
莫爾莫爾。
比近問知其故。
且問尼。
知彼與食意不。
答言。
知。
彼言。
汝若知者。
何故大喚。
時諸尼嫌責白比丘。
轉白世尊。
結戒。
可食者。
根。
莖。
葉。
華。
果。
油。
胡麻。
黑石蜜。
細末食也。
食者。
飯。
麨。
幹飯等。
餘物者。
金銀珍寶等。
染污心。
知染污心男子。
從受者。
僧殘。
天子。
阿修羅子。
乃至畜生能變形者。
偷蘭遮。
不變形者。
突吉羅。
比丘突吉羅。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不知彼有染污心。
根本律雲。
尼有染心。
男子無染者。
得吐羅罪。
尼無染心。
男子有染心。
得惡作罪。
有比丘尼。
教比丘尼作如是語。
大姊。
彼若染污心無染污心。
能那汝何。
汝自無染污心。
于彼若得食。
以時清淨受取。
此比丘尼。
犯初法應舍僧伽婆屍沙(九)。
提舍入城乞食。
空缽而還。
六群尼及提舍母。
語彼作如是語。
故制。
餘四衆突吉羅。
不犯者。
戲說等。
十不舍壞僧法。
十一不舍黨破僧。
十二被擯不服。
十三不舍惡性。
此四戒亦同比丘。
若比丘尼。
相親近住。
共作惡行惡聲流布。
展轉共相覆罪。
是比丘尼。
當谏彼比丘尼言。
大姊。
汝等莫相親近共作惡行。
惡聲流布。
共相覆罪。
汝等若不相親近于佛法中。
得增益安樂住。
是比丘尼谏彼比丘尼時堅持不舍。
是比丘尼應三谏。
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
不舍者。
是比丘尼。
犯三法應舍僧伽婆屍沙(十四)。
(○三法者。
三谏不舍。
方獲僧殘罪也。
應舍者。
亦應舍而不犯也)。
有二比丘尼。
常相親近住。
乃至共相覆罪。
諸尼谏而不改。
佛令尼僧作诃谏羯磨。
而結此戒。
親近者。
數共戲笑。
數相調。
數共語惡行者。
自種華樹。
教人種。
溉灌采貫。
乃至若人。
若童子。
共床坐。
同器食。
歌舞鼓吹等。
惡聲者。
惡言流遍四方。
無不聞者。
罪者。
除八棄法。
覆餘罪者是。
三羯磨竟。
僧殘。
餘如上。
十誦律雲。
若作不善因緣。
偷蘭遮。
有惡名聲。
惱尼僧。
互相覆罪。
皆偷蘭遮。
先應軟語約敕如前。
若比丘尼。
比丘尼僧為作诃責時。
餘比丘尼教作如是言。
汝等莫别住。
當共住。
我亦見餘比丘尼不别住。
共住作惡行。
惡聲流布共相覆罪。
僧以恚故。
教汝别住。
是比丘尼。
應谏彼比丘尼言。
大姊。
汝莫教餘比丘尼言。
汝等莫别住。
我亦見餘比丘尼共住作惡行。
惡聲流布。
共相覆罪。
僧以恚故。
教汝别住。
今正有此二比丘尼。
共住作惡行。
惡聲流布。
共相覆罪。
更無有餘。
若此比丘尼别住。
于佛法有增益安樂住。
是比丘尼谏彼比丘尼時。
堅持不舍。
是比丘尼應三谏令舍此事故。
乃至三谏。
舍者善。
不舍者。
是比丘尼。
犯三法應舍僧伽婆屍沙(十五)。
六群尼教彼二尼作是言。
故制。
犯輕重同前。
十誦律雲。
若言汝等莫别離行。
當同心行。
别離行者不得增長。
同心行者便得增長。
皆偷蘭遮。
僧瞋故教汝别離行。
波逸提。
先應軟語約敕如前說。
若比丘尼。
辄以一小事。
瞋恚不喜。
便作是語。
我舍佛。
舍法。
舍僧。
不獨有此沙門釋子。
亦更有餘沙門婆羅門修梵行者。
我等亦可于彼修梵行。
是比丘尼。
當谏彼比丘尼言。
大姊。
汝莫辄以一小事瞋恚不喜。
便作是語。
我舍佛。
舍法。
舍僧。
不獨有此沙門釋子。
亦更有餘沙門婆羅門修梵行者。
我等亦可于彼修梵行。
若是比丘尼。
谏彼比丘尼時。
堅持不舍。
彼比丘尼應三谏。
舍此事故。
乃至三谏。
舍者善。
不舍者。
是比丘尼。
犯三法應舍僧伽婆屍沙(十六)。
起自六群尼。
故制。
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