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五

關燈
華而中無線貫。

    則風吹必散。

    收之則全是。

    若一偈。

    若一偈。

    若一字。

    皆為道種。

    揀之則全非。

    律不律。

    顯不顯。

    蜜不蜜。

    僅成散善。

    此正法所以漸衰。

    而末運所以不振也。

    有志之士。

    不若專精戒律。

    辦比丘之本職。

    利根者。

    固能即戒而得究竟。

    全收顯密神功。

    鈍根者。

    亦能由戒而作階梯。

    漸登顯密堂奧。

    庶幾學有本源。

    不受多岐亡羊之诮耳。

     第三分。

    佛告比丘。

    順汝心念。

    攝持威儀。

    此是我教。

    雲何順汝心念。

    觀内身。

    身意止(即身念處)。

    精勤攝持。

    念不散亂。

    調伏貪嫉世間憂惱。

    觀外身。

    内外身。

    受。

    意(即心)。

    法。

    亦如是。

    如是比丘得正心念。

    雲何攝持威儀。

    若出。

    若入。

    屈伸俯仰。

    執持衣缽。

    若飲。

    若食。

    若服藥。

    大小便利。

    若眠。

    若覺。

    若來。

    若去。

    若坐。

    若住。

    若語。

    若默。

    常爾一心。

    是謂比丘攝持威儀(二六時中。

    四威儀内。

    一心修習四念處觀。

    此。

    律學之綱宗也)根本律雲。

    出家五利。

    一者我自得利。

    不共他有。

    二者自知我是卑賤之人。

    被他驅使。

    既出家後。

    受人恭敬贊揚禮拜。

    三者當得安隐無上涅槃。

    四者命終當生天上。

    五者常為諸佛及聲聞衆諸勝人類之所贊揚。

     ○佛說犯戒罪輕重經(後漢安息三藏沙門安世高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

    晡時從禅定覺。

    往至佛所。

    頭面禮足。

    卻坐一面。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世尊。

    意有所疑。

    今欲請問。

    惟願聽許。

    佛告目連。

    恣汝所問。

    當為汝說。

    目連即白佛言。

    世尊。

    若比丘。

    比丘尼。

    無慚愧心。

    輕慢佛語。

    犯衆學戒。

    如是犯波羅提提舍尼。

    波逸提。

    偷蘭遮。

    僧伽婆屍沙。

    犯波羅夷。

    得幾不饒益罪。

    惟願解說。

    佛告目連。

    谛聽谛聽。

    今為汝說。

    若比丘。

    比丘尼。

    無慚無愧。

    輕慢佛語。

    犯衆學戒。

    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堕泥犁中。

    于人間數。

    九百千歲(應雲九百萬歲。

    或千上缺十字也)。

    複次目連。

    若無慚愧。

    輕慢佛語。

    犯波羅提提舍尼。

    如三十三天壽千歲。

    堕泥犁中。

    于人間數。

    三億六十千歲(應雲三千六百萬歲)。

    複次目連。

    若無慚無愧。

    輕慢佛語。

    犯波逸提。

    如??摩天壽二千歲。

    堕泥犁中。

    于人間數。

    一十四億四十千歲(應雲一萬四千四百萬歲)。

    複次目連。

    若無慚愧。

    輕慢佛語。

    犯偷蘭遮。

    如兜率天壽四千歲。

    堕泥犁中。

    于人間數。

    五十億六十千歲(應雲五萬七千六百萬歲)。

    複次目連。

    若無慚愧。

    輕慢佛語。

    犯僧伽婆屍沙。

    如不憍樂天(即化樂天)壽八千歲。

    堕泥犁中。

    于人間數。

    二百三十億四十千歲(應雲二十三萬零四百萬歲)。

    複次目連。

    若無慚愧。

    輕慢佛語。

    犯波羅夷。

    如他化自在天壽十六千歲。

    堕泥犁中。

    于人間數。

    九百二十一億六十千歲(應雲九十二萬一千六百萬歲)。

    尊者目連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問。

    此問既真。

    餘五百問。

    何得是僞。

    答。

    依真乃得附僞以僞。

    故向年拈阄取決。

    拈得真雜之阄也。

     ○戒相攝頌 按僧祇律。

    結集之時。

    先出攝頌。

    後出律文。

    根本律中。

    亦有攝頌。

    蓋為初機便于記誦也。

    今四分律。

    既無此頌。

    設欲傍取他部。

    則次序不類。

    欲仍其舊。

    又慮初機記誦為難。

    故辄援例頌之。

    俾初學先誦此。

    則五篇戒相。

    已提挈其綱領矣。

    沙門智旭敬述。

     淫欲盜五錢。

    故斷人類命。

    無知妄言證。

    除增上慢人。

    是四波羅夷。

    犯者不可救。

     弄失精觸女。

    粗惡索淫供。

    媒嫁房過量。

    大房不處分。

    無根謗取片。

    破僧及伴黨。

    被擯反嫌僧。

    惡性不受語。

    前九初便犯。

    後四皆三谏。

    是十三僧殘。

    二十僧中悔。

    不定法有二。

    三二随所治。

     舍堕有三十。

    長衣離衣宿。

    持足過一月。

    取非親裡尼。

    及使浣染打。

    從非親裡乞。

    過受自恣請。

    求益價合作。

    索衣過六反。

    是為初十法。

    蠶綿作卧具。

    鈍黑不雜色。

    不滿六年持。

    坐具不帖故。

    持羊毛遠行。

    使泥浣染擘。

    受金銀賣買。

    販賣為二十。

    長缽更求好。

    非親織作衣。

    許直求好織。

    與衣後瞋奪。

    殘藥過七日。

    雨衣前求用。

    過畜急施衣。

    後月離六夜。

    回僧物入己。

    是為三十法。

    物向僧中舍。

    波逸提說悔。

     單提九十事。

    妄語毀呰語。

    兩舌女同室。

    未受戒三宿。

    共誦向說罪。

    及說過人法。

    與女過說法。

    掘地是初十。

    損壞鬼神村。

    異惱及嫌罵。

    露敷僧卧具。

    并房中不舉。

    強奪止宿處。

    牽他出僧房。

    閣坐脫腳床。

    蟲水澆泥草。

    覆房過三節。

    此是第二十。

    自往教授尼。

    僧差教至暮。

    譏論教尼人。

    衣與非親裡。

    作衣屏處坐。

    期行及乘船。

    尼贊歎得食。

    女同行三十。

    過受一食施。

    展轉及别衆。

    過三缽受請。

    不作餘食法。

    故使他人犯。

    非時與殘宿。

    不受索好食。

    第四十法竟。

    自與外道食。

    詣餘家不囑。

    食家強安坐。

    及在屏處坐。

    露地獨與女。

    使他不得食。

    過受請與藥。

    觀軍過三宿。

    宿時觀軍事。

    是名第五十。

    飲酒水中戲。

    擊攊不受谏。

    怖他過洗浴。

    露地辄然火。

    戲藏他衣物。

    不問主着衣。

    新衣不壞色。

    第六十法竟。

    故殺畜生命。

    飲用有蟲水。

    惱他覆他罪。

    授戒不如法。

    發起已滅诤。

    同賊伴共行。

    惡見谏不舍。

    供給與同事。

    畜被擯沙彌。

    波逸提七十。

    拒谏輕诃戒。

    無知違羯磨。

    不與欲後悔。

    屏聽語瞋打。

    手搏僧殘謗。

    八十波逸提。

    入王宮捉寶。

    非時入聚落。

    高床兜羅貯。

    骨牙角針個。

    坐具覆瘡衣。

    雨浴衣過量。

    及等佛衣量。

    九十單提竟。

    如法悔清淨。

    不悔堕無疑。

     受非親尼食。

    不止尼代索。

    學家恐處受。

    四名悔過法。

    衆學着衣初。

    入白衣舍法。

    受食大小便。

    說法恭敬塔。

    攜手行上樹。

    絡杖等應學。

     現前及憶念。

    不癡并自言。

    覓罪多人語。

    草覆七滅诤。

    如是諸篇聚。

    比丘所應知。

    如說修行人。

    諸佛共稱美。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五 音義 呗 音敗。

    或雲呗匿。

    或雲梵呗。

    此翻贊歎。

     蘊善巧 依五蘊而修四念處觀。

    具足三十七品。

    乃至入三脫門也。

     處善巧 善知六根六塵。

    内外十二處攝一切法。

    及知無常無我等。

     界善巧 善知十八界。

    與五蘊十二處。

    開合不同。

    無常無我。

    其理不二。

    又知身中六界。

    所謂地水火風空識。

    亦并無常無我也。

     緣起善巧 善知十二因緣流轉還滅之法。

     處非處善巧 為善上升。

    斯有是處。

    為善下墜。

    無有是處。

    為惡下墜。

    斯有是處。

    為惡上升。

    無有是處。

    了知此等正因果法也。

     ??摩 此翻時分。

    又翻妙善。

     兜率 此翻妙足。

    亦翻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