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求好時戒重德人作伴證明耳。
亦得從白衣受法。
但不得稱阿阇梨。
如是展轉皆得受法。
但消息令不失威儀。
問。
相傳雲白衣說法比丘聽。
是佛法衰兆。
何得許從白衣受法耶。
答。
給孤長者。
每向祇園授新比丘經。
但必先禮足而後說法。
維摩居士。
時複彈偏斥小。
令諸聲聞菩薩皆悉喪辭。
但未嘗敢以師禮自居。
此皆佛世芳規。
豈名衰兆。
若稱白衣為師。
比丘反行禮敬。
又或從受外學。
則皆為非法矣。
五分律雲。
聽學書。
不聽為好廢業。
為伏外道故。
聽讀外書。
不得随書生見。
聽随國音誦經。
但不得違失佛意。
不聽以佛語作外書語。
犯者偷蘭遮。
律攝雲。
四威儀中。
皆得授法。
其受法者。
具三威儀。
為敬法故。
不應眠受。
弟子之法。
若老若少。
到彼師所。
合掌鞠躬。
方問四大安不。
應生敬仰。
直心無谄。
請決所疑。
一心善領。
不令忘失。
若無疑者。
如常受法。
禮足而退。
師亦應敬學徒。
勿生輕懱虛心授與。
于法無恪。
善領善答。
有忍有悲。
令受業者。
情無疲惱。
常給侍者。
應數教授。
性愚鈍者。
亦應偏教。
若吟詠聲授法。
得惡作罪。
不應贊誦外書典籍。
若為降伏異道。
自知有力。
日作三時。
兩分勝時。
應學佛法(初日中日)。
一分下時。
應習外典(向晚)。
不應計年月以為三分。
○坐禅法 第三分雲。
比丘睡眠。
比坐當覺之。
當用禅杖。
若故複睡眠。
當扪眼。
若以水洗面。
若自摘耳鼻。
若摩額上。
若披張衣。
以手摩身。
若起出戶外瞻視四方。
仰觀星宿。
若至經行處經行。
守攝諸根。
令心不散。
十誦律雲。
取禅杖時。
應生敬心。
睡者不可信。
築者可信。
有五法。
以禅杖築他。
一者憐愍。
二者不惱他。
三者睡。
四者頭倚壁。
五者舒腳。
聽着禅鎮。
作孔。
以繩貫孔。
繩頭施紐。
挂耳上。
去額四指着禅鎮。
禅鎮一堕。
一舒腳。
二堕。
二舒腳。
三堕。
應起行。
聽作時節兩時。
夜時。
晝時。
七日時。
常坐禅時。
毗尼序雲。
坐禅時。
不應計大小。
不應驅去。
根本雜事雲。
北方有一國王。
送二童子與勝光王。
一名駝索迦。
一名波洛迦。
一是斷見。
一是邪見。
遠近鹹知。
後因給孤長者巧便攝受。
令掃寺地。
夜見阿羅漢神變。
及見諸天聽法。
生正見心。
詣佛聞法。
出家證果。
勝光嫌恥。
佛令于長者家食時行水。
以彰勝德。
王乃歎服。
苾刍問其往因。
佛言。
迦葉佛時。
二人出家為伴。
往詣邊國。
無師教授。
自修禅定。
實無所證。
作證解心。
臨終诽謗正法。
生邪見心。
作是語。
迦葉波佛。
诳惑世間。
斷盡煩惱。
得阿羅漢。
我于諸惑不能斷盡。
何有餘人得阿羅漢。
由謗聖法。
生邪見故。
經曆多時堕于惡趣。
複于多生常處邊地。
起邪見心。
由彼讀誦受持蘊處界緣生道理。
及處非處悉皆善巧。
由斯業力。
于我法中。
出家得道。
無師習定。
有如是過。
是故不應無師辄自習定。
善見律雲。
若能善持舍摩他非。
但二十年三十年。
乃至八十年百年。
煩惱不起。
是以生增上慢(奢摩他。
此翻為止。
若體真止等。
并是有慧之定。
不起增上慢失。
若惟修事定。
止息粗浮亂想。
縱使展轉伏除下染。
得至非想非非想定。
認作涅槃。
仍是增上慢耳)。
○雜法 僧祇律雲。
六念者。
一念知日月數。
二念知食處。
三念知受戒時夏數。
四念衣知缽受持及淨施者。
五念食同别。
六念身強羸。
第四分雲。
不嚼楊枝。
五過。
一口氣臭。
二不别味。
三增熱陰。
四不引食。
五眼不明。
嚼楊就五利。
反上可知。
楊枝極長。
一磔手。
極短。
四指。
不應嚼奇者。
雜葉者。
不應純嚼皮。
應在屏處嚼。
僧祇律雲。
若齒木難得。
當截所嚼處棄之。
洗已。
殘者明日更用。
齒木極長。
十六指。
極短。
四指以上。
南海寄歸雲。
朝嚼齒木。
盥漱清淨。
方行禮敬。
不嚼齒木。
便利不洗。
食無淨觸。
将以為鄙。
四分律雲。
應順風掃地。
有五種掃地。
不得大福德。
不知逆風。
順風。
掃不滅迹。
不除糞。
不複掃帚本處。
有五法得大福德。
反上可知。
若上座在下風。
應語言。
小避。
我欲掃地。
根本雜事雲。
給孤長者每晨掃寺内地。
一時他緣。
不遑入寺。
世尊見地不淨。
即自執帚欲掃。
時舍利子等諸大聲聞。
皆共掃已。
入食堂坐。
佛告苾刍。
掃地有五勝利。
一自心清淨。
二令他心淨。
三諸天歡喜。
四植端正業。
五命終生天。
後給孤長者入林。
聞佛及大弟子躬掃林中。
不敢足蹈。
愧悚不前。
佛令口誦經法。
當可前行。
由佛敬重法故。
諸阿羅漢皆尊敬法。
第四分雲。
經行有五事好。
堪遠行。
能思惟。
少病。
消食飲。
得定久住。
不應晝眠。
若老病遠來。
聽入房内閉戶眠。
五分律雲。
至廁前謦咳彈指。
令廁中人非人知。
廁中人亦應彈指謦咳。
根本雜事雲。
若不洗淨。
不應繞塔。
行道。
禮佛。
讀經。
禮他。
受禮。
啖食。
入衆。
坐僧床座。
由身不淨。
不如法故。
諸天不喜。
所持咒法。
皆無效驗。
若作齋供。
書經。
造像。
得福寡薄。
百一羯磨雲。
大便時至。
應持水瓶向大便室。
置衣一邊。
持土十五塊。
廁外安之(一一聚如半桃許。
安抟上。
或闆上。
近水流處。
置灰土物。
長一肘。
闊一磔手)。
更持土三塊。
并拭體物。
持水瓶。
入廁。
橫扂其戶。
旋轉既訖。
葉籌淨拭。
次取三土用左手三遍洗淨。
即将左腋挾瓶。
右手排扂。
還以右手攜瓶。
向洗手處。
蹲坐。
瓶安左腿。
以肘壓之。
取其七土。
一一别洗左手。
其餘七土。
兩手俱洗。
餘有一聚。
用洗君持。
然後灈足。
取衣而去。
既至房中。
淨水漱口僧祇律雲。
若下部痔病。
不得洗者。
當用軟物拭。
若布。
若樹葉。
不得廁上嚼齒木。
覆頭。
覆右肩。
應偏袒善見律雲。
臨終睡時。
應先念佛。
念法。
念僧。
念戒。
念天。
念無常。
于六念中随一一念。
問。
備閱毗尼集要。
及四分律藏。
乃至僧祇。
根本。
五分。
十誦。
善見。
毗尼母等。
但見廣明戒法。
不見别有偈咒。
今時律學推以偈咒為事。
此義雲何。
答。
法門無量。
雖各有弘功。
而初機向道。
必一門深入。
既預比丘之列。
當知律學為先。
欲明律學綱宗。
又惟二事最急。
一者熟誦戒法。
了達持犯開遮。
二者攝持威儀。
專修四念處觀。
是必二六時中。
常爾一心。
念無錯亂。
方能打成一片。
斷惑證真。
若頭緒多端。
則終難入道。
今之願偈。
本出華嚴。
種種真言。
皆屬蜜部。
論法門。
雖不可思議。
約修證。
則各有本宗。
随自宗而專修無間。
則三昧易成。
采衆
亦得從白衣受法。
但不得稱阿阇梨。
如是展轉皆得受法。
但消息令不失威儀。
問。
相傳雲白衣說法比丘聽。
是佛法衰兆。
何得許從白衣受法耶。
答。
給孤長者。
每向祇園授新比丘經。
但必先禮足而後說法。
維摩居士。
時複彈偏斥小。
令諸聲聞菩薩皆悉喪辭。
但未嘗敢以師禮自居。
此皆佛世芳規。
豈名衰兆。
若稱白衣為師。
比丘反行禮敬。
又或從受外學。
則皆為非法矣。
五分律雲。
聽學書。
不聽為好廢業。
為伏外道故。
聽讀外書。
不得随書生見。
聽随國音誦經。
但不得違失佛意。
不聽以佛語作外書語。
犯者偷蘭遮。
律攝雲。
四威儀中。
皆得授法。
其受法者。
具三威儀。
為敬法故。
不應眠受。
弟子之法。
若老若少。
到彼師所。
合掌鞠躬。
方問四大安不。
應生敬仰。
直心無谄。
請決所疑。
一心善領。
不令忘失。
若無疑者。
如常受法。
禮足而退。
師亦應敬學徒。
勿生輕懱虛心授與。
于法無恪。
善領善答。
有忍有悲。
令受業者。
情無疲惱。
常給侍者。
應數教授。
性愚鈍者。
亦應偏教。
若吟詠聲授法。
得惡作罪。
不應贊誦外書典籍。
若為降伏異道。
自知有力。
日作三時。
兩分勝時。
應學佛法(初日中日)。
一分下時。
應習外典(向晚)。
不應計年月以為三分。
○坐禅法 第三分雲。
比丘睡眠。
比坐當覺之。
當用禅杖。
若故複睡眠。
當扪眼。
若以水洗面。
若自摘耳鼻。
若摩額上。
若披張衣。
以手摩身。
若起出戶外瞻視四方。
仰觀星宿。
若至經行處經行。
守攝諸根。
令心不散。
十誦律雲。
取禅杖時。
應生敬心。
睡者不可信。
築者可信。
有五法。
以禅杖築他。
一者憐愍。
二者不惱他。
三者睡。
四者頭倚壁。
五者舒腳。
聽着禅鎮。
作孔。
以繩貫孔。
繩頭施紐。
挂耳上。
去額四指着禅鎮。
禅鎮一堕。
一舒腳。
二堕。
二舒腳。
三堕。
應起行。
聽作時節兩時。
夜時。
晝時。
七日時。
常坐禅時。
毗尼序雲。
坐禅時。
不應計大小。
不應驅去。
根本雜事雲。
北方有一國王。
送二童子與勝光王。
一名駝索迦。
一名波洛迦。
一是斷見。
一是邪見。
遠近鹹知。
後因給孤長者巧便攝受。
令掃寺地。
夜見阿羅漢神變。
及見諸天聽法。
生正見心。
詣佛聞法。
出家證果。
勝光嫌恥。
佛令于長者家食時行水。
以彰勝德。
王乃歎服。
苾刍問其往因。
佛言。
迦葉佛時。
二人出家為伴。
往詣邊國。
無師教授。
自修禅定。
實無所證。
作證解心。
臨終诽謗正法。
生邪見心。
作是語。
迦葉波佛。
诳惑世間。
斷盡煩惱。
得阿羅漢。
我于諸惑不能斷盡。
何有餘人得阿羅漢。
由謗聖法。
生邪見故。
經曆多時堕于惡趣。
複于多生常處邊地。
起邪見心。
由彼讀誦受持蘊處界緣生道理。
及處非處悉皆善巧。
由斯業力。
于我法中。
出家得道。
無師習定。
有如是過。
是故不應無師辄自習定。
善見律雲。
若能善持舍摩他非。
但二十年三十年。
乃至八十年百年。
煩惱不起。
是以生增上慢(奢摩他。
此翻為止。
若體真止等。
并是有慧之定。
不起增上慢失。
若惟修事定。
止息粗浮亂想。
縱使展轉伏除下染。
得至非想非非想定。
認作涅槃。
仍是增上慢耳)。
○雜法 僧祇律雲。
六念者。
一念知日月數。
二念知食處。
三念知受戒時夏數。
四念衣知缽受持及淨施者。
五念食同别。
六念身強羸。
第四分雲。
不嚼楊枝。
五過。
一口氣臭。
二不别味。
三增熱陰。
四不引食。
五眼不明。
嚼楊就五利。
反上可知。
楊枝極長。
一磔手。
極短。
四指。
不應嚼奇者。
雜葉者。
不應純嚼皮。
應在屏處嚼。
僧祇律雲。
若齒木難得。
當截所嚼處棄之。
洗已。
殘者明日更用。
齒木極長。
十六指。
極短。
四指以上。
南海寄歸雲。
朝嚼齒木。
盥漱清淨。
方行禮敬。
不嚼齒木。
便利不洗。
食無淨觸。
将以為鄙。
四分律雲。
應順風掃地。
有五種掃地。
不得大福德。
不知逆風。
順風。
掃不滅迹。
不除糞。
不複掃帚本處。
有五法得大福德。
反上可知。
若上座在下風。
應語言。
小避。
我欲掃地。
根本雜事雲。
給孤長者每晨掃寺内地。
一時他緣。
不遑入寺。
世尊見地不淨。
即自執帚欲掃。
時舍利子等諸大聲聞。
皆共掃已。
入食堂坐。
佛告苾刍。
掃地有五勝利。
一自心清淨。
二令他心淨。
三諸天歡喜。
四植端正業。
五命終生天。
後給孤長者入林。
聞佛及大弟子躬掃林中。
不敢足蹈。
愧悚不前。
佛令口誦經法。
當可前行。
由佛敬重法故。
諸阿羅漢皆尊敬法。
第四分雲。
經行有五事好。
堪遠行。
能思惟。
少病。
消食飲。
得定久住。
不應晝眠。
若老病遠來。
聽入房内閉戶眠。
五分律雲。
至廁前謦咳彈指。
令廁中人非人知。
廁中人亦應彈指謦咳。
根本雜事雲。
若不洗淨。
不應繞塔。
行道。
禮佛。
讀經。
禮他。
受禮。
啖食。
入衆。
坐僧床座。
由身不淨。
不如法故。
諸天不喜。
所持咒法。
皆無效驗。
若作齋供。
書經。
造像。
得福寡薄。
百一羯磨雲。
大便時至。
應持水瓶向大便室。
置衣一邊。
持土十五塊。
廁外安之(一一聚如半桃許。
安抟上。
或闆上。
近水流處。
置灰土物。
長一肘。
闊一磔手)。
更持土三塊。
并拭體物。
持水瓶。
入廁。
橫扂其戶。
旋轉既訖。
葉籌淨拭。
次取三土用左手三遍洗淨。
即将左腋挾瓶。
右手排扂。
還以右手攜瓶。
向洗手處。
蹲坐。
瓶安左腿。
以肘壓之。
取其七土。
一一别洗左手。
其餘七土。
兩手俱洗。
餘有一聚。
用洗君持。
然後灈足。
取衣而去。
既至房中。
淨水漱口僧祇律雲。
若下部痔病。
不得洗者。
當用軟物拭。
若布。
若樹葉。
不得廁上嚼齒木。
覆頭。
覆右肩。
應偏袒善見律雲。
臨終睡時。
應先念佛。
念法。
念僧。
念戒。
念天。
念無常。
于六念中随一一念。
問。
備閱毗尼集要。
及四分律藏。
乃至僧祇。
根本。
五分。
十誦。
善見。
毗尼母等。
但見廣明戒法。
不見别有偈咒。
今時律學推以偈咒為事。
此義雲何。
答。
法門無量。
雖各有弘功。
而初機向道。
必一門深入。
既預比丘之列。
當知律學為先。
欲明律學綱宗。
又惟二事最急。
一者熟誦戒法。
了達持犯開遮。
二者攝持威儀。
專修四念處觀。
是必二六時中。
常爾一心。
念無錯亂。
方能打成一片。
斷惑證真。
若頭緒多端。
則終難入道。
今之願偈。
本出華嚴。
種種真言。
皆屬蜜部。
論法門。
雖不可思議。
約修證。
則各有本宗。
随自宗而專修無間。
則三昧易成。
采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