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古吳蕅益沙門 智旭 彙輯
○衣法
聽取糞掃衣。
有十種。
牛嚼衣。
鼠齧衣。
火燒衣。
月水衣。
産婦衣。
神廟中衣。
鳥?風吹雜處者。
冢間衣。
求願衣。
受王職衣。
往還衣(謂送葬衣)。
不應取坑塹中死人衣不應取垣上籬上塹中糞掃衣(或是居士所浣曬故)。
不應在斷事處取死人衣(官敕旃陀羅棄死屍。
彼言。
使取衣者棄之)。
不應取未壞死人衣。
死人未壞。
不應打令壞。
不應取大聚衣(是居士所脫故)。
糞掃衣無主。
屬先取者。
若共取。
應分。
不應取莊嚴供養塔衣。
聽以刀截衣。
得未浣衣。
聽自浣。
使人浣。
聽畜浣器。
浣闆。
剪刀。
應五條。
不應六條。
應七條。
不應八條。
乃至十九條。
不應二十條。
若過是條數。
不應畜。
聽以長四肘廣二肘衣作安陀會。
廣三肘長五肘作郁多羅僧。
僧伽梨(廣。
指豎言。
長。
指橫言)。
問。
比丘三衣。
諸部皆以豎三橫五為量。
今造衣無不過量。
亦有罪不。
又僧伽梨。
四分律不過十九條。
僧祇律不過十五條。
惟根本許至二十五條。
今皆稱二十五條為上上衣。
亦定爾不。
答。
三肘五肘。
決不可過。
故律攝雲。
過此以上。
皆得惡作。
今時制衣。
豎雖未必過三。
橫則無不過五。
訛雲折時取方。
當知受持披着。
步步得突吉羅。
又西國造衣。
或糞掃衣。
或檀越施衣。
但令所得廣長。
則條隔可少。
所得雜碎。
則條隔便多。
不惟僧祇四分。
不貴多條。
即根本部。
亦但雲初三次三次三。
未嘗名為上中下也。
況梵網止言九條。
七條。
五條。
袈裟。
佛付迦葉。
傳彌勒者。
亦止是十三條。
金縷袈裟。
今乃獨尚二十五條。
傷工費本。
可笑甚矣。
作新衣。
一重安陀會。
一重郁多羅僧。
二重僧伽梨。
若故衣。
聽二重安陀會。
二重郁多羅僧。
四重僧伽梨。
若糞掃衣。
随意多少重數。
得缦衣。
廣長足。
裁割便少。
聽作帖葉。
不應不着割截衣入聚落。
不應反着衣入聚落。
聚落外。
聽反着。
不應着一衣。
除大小便處不應着繡衣。
草衣。
樹皮衣。
樹葉衣。
珠璎珞衣。
皮衣。
鹫毛衣。
人發衣。
馬尾衣。
牦牛尾衣。
衣壞。
聽補治。
聽着納重。
線編邊。
随孔大小方圓補。
有居士持衣來。
言與某甲比丘。
比丘言。
我不須。
即持衣置比丘前而去。
聽為施主故掌錄。
若須時。
聽受持。
大價衣布地。
不應在上行。
不應以大價衣作地敷。
聽用作卧褥。
坐褥。
作枕。
作覆上衣。
不應作帳(房中四周設帏)。
不應作軒(檐前設帏)。
聽畜袈裟色帶。
廣三指。
繞腰三周。
若帶細軟。
數結速斷。
應安扭玦。
不應用寶作。
患寒。
聽着複纻衣(兩重名複。
内盛棉絮等名纻。
與貯通用)。
寒雪國。
聽作襪。
聽着帽。
身患瘡。
并汗臭。
聽作拭身巾。
面汗。
聽作拭面巾。
患眼淚。
聽作扪淨巾。
僧祇律雲。
非時長衣。
應與僧。
時衣太多。
減半與僧。
持三衣瓶缽。
即是少欲少事。
作绁。
極廣齊四指。
極狹如??麥。
五條。
應一長一短。
七條至十三條。
兩長一短。
十五條。
三長一短。
根本律雲。
護惜衣服。
當如身皮。
應浣染縫治者。
當随事作。
僧伽胝有九種。
九條乃至二十五條。
初三種。
二長一短。
次三種。
三長一短。
次三種。
四長一短。
應作。
應持。
過此已上。
便成破納。
上者豎三肘。
橫五肘。
下者豎二肘半。
橫四肘半。
二内名中。
嗢呾羅僧伽。
及安呾婆娑。
亦如僧伽胝量。
複有二種安呾婆娑。
豎二。
橫五。
豎二。
橫四。
雜事雲。
肩上安[巾*勾]。
胸前綴紐。
葉相有三。
大寬四指。
或如烏張足。
小寬二指。
或如母指面。
此内名中。
不應披三衣剃發。
應别畜剃發衣。
或用僧腳崎遮身而剃。
應以袋盛衣。
常用者在上。
非常用者在下。
蚊帱周十二肘。
于上安蓋。
長四肘。
闊二肘。
随身高下。
?帶懸垂相掩作門。
熱應搖扇。
下邊蚊入。
氈席壓之。
僧伽胝者。
是衣中主不應随處着用。
作諸事業。
入聚落時。
乞食時。
随啖食時。
入衆食時。
禮制底時。
聽佛法時。
禮拜二師及同梵行者時。
可披大衣。
嗢呾羅僧伽。
應于淨處披着。
及食等事。
其安呾婆娑。
任于何處。
随意着用。
目得迦雲。
賊奪商旅所遺棄物。
不應收取。
若商主随聽者。
應取。
有主屍林及神廟衣。
亦爾。
許諸苾刍畜十三資具衣。
一僧伽胝。
二嗢呾羅僧伽。
三安呾婆娑。
四尼師但那。
五裙。
六副裙。
七僧腳崎。
八副僧腳崎。
九拭面巾。
十拭身巾。
十一覆瘡衣。
十二剃發衣。
十三藥直衣。
随一一衣。
各别疊名而為守持。
應如是說。
對一苾刍。
具壽存念此僧伽胝衣。
我今守持。
已作成衣。
是所受用。
如是三說。
餘衣守持。
準此應作。
其藥直衣。
應加為病因緣。
此外若更有餘衣。
應于二師而作委寄。
分别持之。
對一苾刍。
作如是說。
具壽存念。
我苾刍某甲。
有此長衣。
未為分别。
是合分别。
我今于具壽前而為分别。
以某師為委寄者。
我今持之。
如是三說若衣欲破。
應以長線而縫絡之。
若見有孔。
應可補帖。
若在内爛。
兩重幅疊。
如總爛壞。
不堪料理者。
應作燈炷。
或可斬碎和泥。
用塞柱孔。
或塗牆壁。
如是用時。
能令施主所舍福田。
任運增長。
薩婆多論雲。
三衣若破。
不問孔大小。
但使緣不斷絕。
故成受持。
若衣久失色。
故不失受持。
後更上色。
亦不受持。
問。
今相傳三衣。
若破不許自補。
又比丘無常。
衣挂樹上。
何耶。
答曰。
是律所聽。
便可依從。
非制而制。
便名非法。
衣破不許自補。
出在五百問中。
此書多訛。
卷首已辯之矣。
比丘無常。
三衣與看病人。
律有明文。
如何可抗。
設欲免金翹之災。
必須龍王來乞。
或欲系小兒之項。
亦須父母相求。
若高挂樹梢。
空無利益。
非律所載。
實為可嗤。
暴殄施物。
豈能無罪。
摩得勒伽雲。
不得畜不淨所汗糞掃衣。
若得糞掃衣。
當洗浣治令淨。
好縫好染已。
受持。
十誦律雲。
三衣不應少。
不應多。
少畜。
突吉羅。
多畜。
舍堕。
若糞掃衣。
若居士衣。
好割截治。
縫令周正。
别施緣。
若少衣。
不能得割截。
應衣上安牒。
若五。
若七。
若九。
乃至若十五五分律雲。
着外道衣。
偷蘭遮。
若不知是外道衣。
而非佛所聽。
皆應壞之。
若知是外道衣。
應摘缒布地。
令人蹈上。
速使壞盡。
左條葉。
左靡。
右條葉。
右靡。
中條葉。
兩向靡。
蚊幮。
應随床大小作。
禅帶。
不應廣過八指。
不應減五指。
三衣應受持。
襯身衣。
被衣。
雨浴衣。
覆瘡衣。
蚊幮。
敷經行處衣。
障壁虱衣。
單敷衣。
坐具。
護?衣。
護膊衣。
護頭衣。
拭體巾。
拭手面巾。
針線囊。
缽囊。
革屣囊。
漉水囊。
如此諸衣若似衣。
皆應受持。
患頭冷病。
聽以衣覆。
亦聽作帽。
暖則止。
富羅不應深作??。
聽至踝上。
得新衣。
應先浣舒張度量。
然後裁截縫染。
如法受持。
不得以裹諸物。
謹護如身薄皮。
善見律雲。
三衣。
受持。
不須說淨。
雨衣。
四月受持。
過四月已。
說淨。
尼師壇。
受持。
不須說淨。
有十種。
牛嚼衣。
鼠齧衣。
火燒衣。
月水衣。
産婦衣。
神廟中衣。
鳥?風吹雜處者。
冢間衣。
求願衣。
受王職衣。
往還衣(謂送葬衣)。
不應取坑塹中死人衣不應取垣上籬上塹中糞掃衣(或是居士所浣曬故)。
不應在斷事處取死人衣(官敕旃陀羅棄死屍。
彼言。
使取衣者棄之)。
不應取未壞死人衣。
死人未壞。
不應打令壞。
不應取大聚衣(是居士所脫故)。
糞掃衣無主。
屬先取者。
若共取。
應分。
不應取莊嚴供養塔衣。
聽以刀截衣。
得未浣衣。
聽自浣。
使人浣。
聽畜浣器。
浣闆。
剪刀。
應五條。
不應六條。
應七條。
不應八條。
乃至十九條。
不應二十條。
若過是條數。
不應畜。
聽以長四肘廣二肘衣作安陀會。
廣三肘長五肘作郁多羅僧。
僧伽梨(廣。
指豎言。
長。
指橫言)。
問。
比丘三衣。
諸部皆以豎三橫五為量。
今造衣無不過量。
亦有罪不。
又僧伽梨。
四分律不過十九條。
僧祇律不過十五條。
惟根本許至二十五條。
今皆稱二十五條為上上衣。
亦定爾不。
答。
三肘五肘。
決不可過。
故律攝雲。
過此以上。
皆得惡作。
今時制衣。
豎雖未必過三。
橫則無不過五。
訛雲折時取方。
當知受持披着。
步步得突吉羅。
又西國造衣。
或糞掃衣。
或檀越施衣。
但令所得廣長。
則條隔可少。
所得雜碎。
則條隔便多。
不惟僧祇四分。
不貴多條。
即根本部。
亦但雲初三次三次三。
未嘗名為上中下也。
況梵網止言九條。
七條。
五條。
袈裟。
佛付迦葉。
傳彌勒者。
亦止是十三條。
金縷袈裟。
今乃獨尚二十五條。
傷工費本。
可笑甚矣。
作新衣。
一重安陀會。
一重郁多羅僧。
二重僧伽梨。
若故衣。
聽二重安陀會。
二重郁多羅僧。
四重僧伽梨。
若糞掃衣。
随意多少重數。
得缦衣。
廣長足。
裁割便少。
聽作帖葉。
不應不着割截衣入聚落。
不應反着衣入聚落。
聚落外。
聽反着。
不應着一衣。
除大小便處不應着繡衣。
草衣。
樹皮衣。
樹葉衣。
珠璎珞衣。
皮衣。
鹫毛衣。
人發衣。
馬尾衣。
牦牛尾衣。
衣壞。
聽補治。
聽着納重。
線編邊。
随孔大小方圓補。
有居士持衣來。
言與某甲比丘。
比丘言。
我不須。
即持衣置比丘前而去。
聽為施主故掌錄。
若須時。
聽受持。
大價衣布地。
不應在上行。
不應以大價衣作地敷。
聽用作卧褥。
坐褥。
作枕。
作覆上衣。
不應作帳(房中四周設帏)。
不應作軒(檐前設帏)。
聽畜袈裟色帶。
廣三指。
繞腰三周。
若帶細軟。
數結速斷。
應安扭玦。
不應用寶作。
患寒。
聽着複纻衣(兩重名複。
内盛棉絮等名纻。
與貯通用)。
寒雪國。
聽作襪。
聽着帽。
身患瘡。
并汗臭。
聽作拭身巾。
面汗。
聽作拭面巾。
患眼淚。
聽作扪淨巾。
僧祇律雲。
非時長衣。
應與僧。
時衣太多。
減半與僧。
持三衣瓶缽。
即是少欲少事。
作绁。
極廣齊四指。
極狹如??麥。
五條。
應一長一短。
七條至十三條。
兩長一短。
十五條。
三長一短。
根本律雲。
護惜衣服。
當如身皮。
應浣染縫治者。
當随事作。
僧伽胝有九種。
九條乃至二十五條。
初三種。
二長一短。
次三種。
三長一短。
次三種。
四長一短。
應作。
應持。
過此已上。
便成破納。
上者豎三肘。
橫五肘。
下者豎二肘半。
橫四肘半。
二内名中。
嗢呾羅僧伽。
及安呾婆娑。
亦如僧伽胝量。
複有二種安呾婆娑。
豎二。
橫五。
豎二。
橫四。
雜事雲。
肩上安[巾*勾]。
胸前綴紐。
葉相有三。
大寬四指。
或如烏張足。
小寬二指。
或如母指面。
此内名中。
不應披三衣剃發。
應别畜剃發衣。
或用僧腳崎遮身而剃。
應以袋盛衣。
常用者在上。
非常用者在下。
蚊帱周十二肘。
于上安蓋。
長四肘。
闊二肘。
随身高下。
?帶懸垂相掩作門。
熱應搖扇。
下邊蚊入。
氈席壓之。
僧伽胝者。
是衣中主不應随處着用。
作諸事業。
入聚落時。
乞食時。
随啖食時。
入衆食時。
禮制底時。
聽佛法時。
禮拜二師及同梵行者時。
可披大衣。
嗢呾羅僧伽。
應于淨處披着。
及食等事。
其安呾婆娑。
任于何處。
随意着用。
目得迦雲。
賊奪商旅所遺棄物。
不應收取。
若商主随聽者。
應取。
有主屍林及神廟衣。
亦爾。
許諸苾刍畜十三資具衣。
一僧伽胝。
二嗢呾羅僧伽。
三安呾婆娑。
四尼師但那。
五裙。
六副裙。
七僧腳崎。
八副僧腳崎。
九拭面巾。
十拭身巾。
十一覆瘡衣。
十二剃發衣。
十三藥直衣。
随一一衣。
各别疊名而為守持。
應如是說。
對一苾刍。
具壽存念此僧伽胝衣。
我今守持。
已作成衣。
是所受用。
如是三說。
餘衣守持。
準此應作。
其藥直衣。
應加為病因緣。
此外若更有餘衣。
應于二師而作委寄。
分别持之。
對一苾刍。
作如是說。
具壽存念。
我苾刍某甲。
有此長衣。
未為分别。
是合分别。
我今于具壽前而為分别。
以某師為委寄者。
我今持之。
如是三說若衣欲破。
應以長線而縫絡之。
若見有孔。
應可補帖。
若在内爛。
兩重幅疊。
如總爛壞。
不堪料理者。
應作燈炷。
或可斬碎和泥。
用塞柱孔。
或塗牆壁。
如是用時。
能令施主所舍福田。
任運增長。
薩婆多論雲。
三衣若破。
不問孔大小。
但使緣不斷絕。
故成受持。
若衣久失色。
故不失受持。
後更上色。
亦不受持。
問。
今相傳三衣。
若破不許自補。
又比丘無常。
衣挂樹上。
何耶。
答曰。
是律所聽。
便可依從。
非制而制。
便名非法。
衣破不許自補。
出在五百問中。
此書多訛。
卷首已辯之矣。
比丘無常。
三衣與看病人。
律有明文。
如何可抗。
設欲免金翹之災。
必須龍王來乞。
或欲系小兒之項。
亦須父母相求。
若高挂樹梢。
空無利益。
非律所載。
實為可嗤。
暴殄施物。
豈能無罪。
摩得勒伽雲。
不得畜不淨所汗糞掃衣。
若得糞掃衣。
當洗浣治令淨。
好縫好染已。
受持。
十誦律雲。
三衣不應少。
不應多。
少畜。
突吉羅。
多畜。
舍堕。
若糞掃衣。
若居士衣。
好割截治。
縫令周正。
别施緣。
若少衣。
不能得割截。
應衣上安牒。
若五。
若七。
若九。
乃至若十五五分律雲。
着外道衣。
偷蘭遮。
若不知是外道衣。
而非佛所聽。
皆應壞之。
若知是外道衣。
應摘缒布地。
令人蹈上。
速使壞盡。
左條葉。
左靡。
右條葉。
右靡。
中條葉。
兩向靡。
蚊幮。
應随床大小作。
禅帶。
不應廣過八指。
不應減五指。
三衣應受持。
襯身衣。
被衣。
雨浴衣。
覆瘡衣。
蚊幮。
敷經行處衣。
障壁虱衣。
單敷衣。
坐具。
護?衣。
護膊衣。
護頭衣。
拭體巾。
拭手面巾。
針線囊。
缽囊。
革屣囊。
漉水囊。
如此諸衣若似衣。
皆應受持。
患頭冷病。
聽以衣覆。
亦聽作帽。
暖則止。
富羅不應深作??。
聽至踝上。
得新衣。
應先浣舒張度量。
然後裁截縫染。
如法受持。
不得以裹諸物。
謹護如身薄皮。
善見律雲。
三衣。
受持。
不須說淨。
雨衣。
四月受持。
過四月已。
說淨。
尼師壇。
受持。
不須說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