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三

關燈
古吳蕅益沙門 智旭 彙輯 ○治罪法 夫罪從緣起。

    緣起無性。

    故對治道生。

    罪種則滅。

    名為罪性本空。

    非撥相以求性也。

    而無慚之輩。

    往往借口觀心實相。

    不思作法除愆。

    嗟嗟。

    罪相尚自不知。

    何況通達實相。

    夫罪雖從心生。

    必因事而成業。

    則罪雖從心滅。

    豈離事而取空。

    況事有挾理之功。

    理無隻立之能。

    故說悔而不觀心。

    猶能決罪之流。

    倘談理而不發露。

    決難清罪之源。

    所願。

    各懷深信。

    勿緻猶豫。

    各秉直心。

    莫随放逸。

    本從理而立事。

    還因事以合理。

    庶得戒珠與慧日鹹輝。

    三輪與七支同淨。

    紹隆佛種。

    光顯僧輪。

    永遮惡趣之門。

    速導菩提之路。

     問。

    古人謂三種忏法。

    甯可缺于前前。

    不可缺于後後。

    良以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

    故必以理觀為主也。

    今獨扶作法。

    得無拘泥小教。

    未達大乘實相之奧旨耶。

    答。

    甯缺前前。

    不缺後後者。

    為緣缺者言也。

    如欲出罪。

    而無二十清淨僧可得者是也。

    又為顯示前前不兼後後。

    後後必具前前故也。

    若必恥作法。

    而不肯奉行。

    則是顧惜體面。

    隐忍覆藏。

    全未了知罪性本空。

    豈名慧日。

    故今獨扶作法。

    正所以為理觀之本。

    智者固達全事即理。

    愚者亦可因事入理。

    荊溪雲。

    既雲犯重。

    不獨觀心。

    言觀心者。

    行于事忏必藉觀心。

    若無觀心。

    重罪不滅。

    必事理合行。

    方辦前事。

    又雲。

    事戒為三觀本。

    故雲。

    屍羅清淨。

    三昧現前。

    若無事戒。

    世禅尚無。

    何況三谛。

    有言大乘何須執戒者。

    謬矣。

    言不執者。

    乃是持而不執。

    若令不持名不執者。

    乃是執破。

    何名不執。

    執持尚無。

    忘持安在。

    (文)今苟欲廢作法。

    便非時戒。

    事戒既缺。

    理觀何從。

    借口實相大乘。

    止成惡取空見。

    自誤誤他。

    其失匪細。

    思之思之。

     文分為六。

    初明治四棄法。

    二明治僧殘法。

    三明治偷蘭遮法。

    四明治輕罪法。

    五明諸羯磨法。

    六明覆缽法。

     △初明治四棄法。

     第二分雲。

    難提比丘。

    為魔所引。

    就死馬邊犯不淨行。

    無覆藏心。

    語諸比丘。

    往白世尊。

    佛聽僧與波羅夷戒(謂此人既犯重罪。

    則已毀破波羅夷戒。

    但以無覆藏心。

    啼泣不欲離袈裟服。

    故令衆僧和合白四羯磨。

    重複與其波羅夷戒。

    仍得與諸比丘共住也)。

    彼應三乞。

    僧為白四羯磨。

    既與戒已。

    當随順行法。

    不得授人具戒。

    不得與人依止。

    不得畜沙彌。

    不得受差教授比丘尼。

    不應為僧說戒(此謂講演戒法)。

    不應住僧中問答毗尼。

    不應受僧差使作知事人。

    及處斷事作使命。

    不應早入聚落逼暮還。

    當親近比丘。

    不得親近外道白衣。

    當順從比丘法。

    不得說餘俗語。

    不得衆中誦律。

    若無能誦者聽(此謂半月半月誦戒)。

    不得更犯罪。

    不得非僧羯磨。

    及作羯磨者。

    不得受清淨比丘敷座。

    洗足水。

    拭革屣。

    揩摩身。

    禮拜。

    迎逆。

    問訊。

    及捉衣缽。

    不得舉清淨比丘。

    為作憶念。

    作自言治。

    不應證正人事。

    不得遮清淨比丘說戒自恣。

    不得與清淨比丘共诤。

    說戒及羯磨時。

    來與不來。

    衆僧無犯。

    若重犯波羅夷戒。

    應滅擯。

     根本雜事雲。

    乃至斷盡煩惱以來。

    常應順行。

    不行得罪(斷盡煩惱。

    謂證阿羅漢果。

    以來。

    謂未證果以前也)。

    若獲果證以後。

    不應更行。

     僧祇律雲。

    與波羅夷學者。

    應在一切比丘下坐。

    一切沙彌上坐。

    不得與比丘同屋過三宿。

    複不得與沙彌過三宿。

    比丘不淨食。

    彼亦不淨。

    彼不淨食。

    比丘亦不淨。

     十誦律雲。

    與學沙彌法者。

    佛所結一切戒法。

    盡應受行。

    得與比丘作布薩自恣二羯磨。

    不得足數作布薩自恣羯磨(謂布薩羯磨。

    須有四清淨比丘。

    若止有三清淨比丘。

    一與學者。

    便不可作布薩羯磨。

    止可對首布薩也。

    自恣須五人亦爾)。

    餘一切羯磨悉不得作。

     毗尼母經雲。

    此比丘得羯磨已。

    名為清淨持戒者。

    但此一身。

    不得超生離死。

    亦不得無漏功德。

    然障不入地獄耳。

    喻如樹葉落已。

    還生樹上。

    無有是處。

     問。

    與學之人。

    根本許其證果。

    可舍行法。

    母論則謂不得證果。

    此雲何通。

    答。

    根本約難提示現。

    故證果可期。

    母論指佛法通途。

    故證果絕分。

    葉落無還生之理。

    造罪者甯不寒心。

    作法通無生之緻。

    忏悔者大須努力。

     善見律雲。

    淫欲妄語。

    其相易現。

    殺盜二戒。

    其相難知。

    因細而得。

    從細而解。

    是故莫向狐疑人道。

    汝得波羅夷罪。

    應令往問師及同學。

    或弟子等。

    若見有罪相者。

    令靜坐一房。

    使其自觀。

    若戒無病。

    心便入定。

    若破戒者。

    心即不定。

    然後随應決之。

     問。

    犯不淨行。

    絕不覆藏。

    得與波羅夷戒。

    未審犯餘三重。

    亦得爾不。

    答。

    難言也。

    雖然。

    請試言之。

    且如盜戒。

    以五緣成重。

    一是他物。

    二他物想。

    三盜心取。

    四直五錢。

    五離本處。

    設有比丘。

    偶見一物。

    生貪愛心。

    盜心舉離本處。

    爾時已成重罪。

    次念尋悔。

    仍置不取。

    無覆藏心。

    急求與學。

    甯得不與。

    倘既取物。

    後方發露。

    辄濫與之。

    甯不招過。

    又如殺戒。

    若欲殺此人。

    誤殺彼人。

    戒雖未失。

    世法已不可容。

    況複遂彼殺心。

    縱令不覆。

    何當與學。

    然準維摩及淨業障二經。

    亦未始不稍通一線也。

    次則大妄語戒。

    若為利養。

    故大妄語。

    則必不能無覆藏心。

    理無聽許。

    設因命難及梵行難。

    作大妄語而得脫之。

    随即發露求哀。

    亦安可終杜絕。

    當知須是善能滅诤。

    不愛不恚不怖不癡之人。

    方可宰任其事耳。

     大般涅槃經雲。

    有持戒比丘。

    威儀具足。

    護持正法。

    見壞法者。

    即能驅遣诃責糾治。

    當知是人得福無量。

    不可稱計。

    若善比丘。

    見壞法者。

    置不驅遣诃責舉處。

    當知是人。

    佛法中怨。

     若犯四重。

    作五逆罪。

    自知定犯如是重事。

    而心初無怖畏慚愧。

    不肯發露。

    于佛正法。

    永無護惜建立之心。

    毀呰輕賤。

    言多過咎。

    如是等人。

    亦名趣向一闡提道。

    若複說言無佛法衆。

    如是等人。

    亦名趣向一闡提道(梵語闡底迦。

    此雲多貪。

    深樂生死故。

    又阿闡底迦。

    此雲無欲。

    不樂涅槃故。

    又阿颠底迦。

    此雲極惡。

    斷盡善根故)。

     問。

    依律。

    則比丘犯棄。

    如有羅已斷。

    不複還生。

    犯二篇者。

    須别住意喜。

    複須二十僧中出罪。

    乃至惡作。

    亦必對首忏悔。

    方得清淨。

    何故大佛頂經雲。

    若造五逆無間重罪。

    及犯四棄八棄。

    誦此咒者。

    悉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