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三

關燈
滅。

    更無毫發。

    諸佛菩薩。

    不但不将為過。

    亦将功德與之。

    乃至悟無生忍。

    如是觀之。

    罪無大小。

    隻須持咒。

    曾無發露向彼之科。

    經律宵壤。

    義雲何通。

    答。

    佛頂光聚微妙章句。

    名為咒心。

    亦名心咒。

    即是密诠首棱嚴王三昧。

    試觀于顯說中。

    最初便敕直心酬問。

    心言直故。

    永無諸委曲相。

    倘罪無大小。

    不肯發露向人。

    既違如來一道。

    豈合無上咒心。

    經中為顯密印神功。

    故雲罪無不滅。

    不惟此經為然。

    舉凡尊勝。

    大悲。

    方等諸咒。

    乃至三十五佛。

    五十三佛。

    五千五百佛名等經。

    皆有此義。

    正由衆生惑業障深。

    無知造罪。

    難調難伏。

    難拔難除。

    故毗尼嚴擯絕之科。

    經咒開自新之路。

    一折一攝。

    相為表裡。

    令未造罪者。

    不敢故造。

    已造罪者。

    還得滅除。

    可謂徹底悲心。

    勝妙方便。

    倘無律制。

    則住持僧寶不尊。

    倘無經咒。

    則罪障衆生永墜。

    四悉巧被。

    同出一音。

    豈容妄生軒轾哉。

     △二明治僧殘法。

     第三分雲。

    犯僧殘罪。

    覆藏。

    随覆藏日。

    與治覆藏罪。

    彼應僧中偏露右肩。

    脫革屣。

    禮僧足。

    合掌。

    胡跪。

    白言。

    大德僧聽。

    我某甲比丘。

    犯僧殘罪。

    覆藏。

    我某甲比丘。

    犯僧殘罪。

    随覆藏日。

    今從僧乞随覆藏日羯磨。

    願僧與我随覆藏日羯磨。

    慈愍故。

    如是三說。

    僧應白四羯磨與之(若覆藏一日。

    則行一日别住法。

    若覆藏二日。

    則行二日别住法。

    乃至五日。

    十日。

    半月。

    一月。

    半年。

    一年等亦爾)。

     行覆藏時。

    更犯重罪。

    應乞作覆藏本日治。

    白四羯磨(謂正行别住。

    又犯僧殘。

    則前所行行法皆壞。

    應更乞僧。

    從本日再治罪起。

    如前行之)行覆藏竟。

    應乞作六夜摩那埵。

    白四羯磨。

    行已。

    次作白四羯磨出罪。

     犯僧殘罪。

    不覆藏。

    應乞六夜摩那埵。

    行已。

    出罪。

     行摩那埵時重犯。

    應乞摩那埵本日治(同覆藏本日治義)。

    行已。

    出罪。

     有犯衆多僧殘罪。

    或覆藏一夜。

    或乃至十夜。

    聽與共作衆多僧殘罪。

    覆藏十夜白四羯磨。

    次與摩那埵出罪。

     若犯二罪。

    二俱覆藏。

    或憶一不憶一。

    或一有疑一無疑。

    或識一不識一。

    或說一不說一。

    應随所憶所識(識即無疑)所說。

    與覆藏羯磨。

    後還憶還識還說者。

    應随所犯。

    仍與覆藏羯磨。

    覆藏兩月。

    憶一月不憶一月等。

    亦如是。

     若犯二僧殘罪。

    罷道。

    罷道已。

    還受大戒。

    或先後俱覆藏。

    或先覆藏後發露。

    或先發露後覆藏。

    随所覆藏日。

    與覆藏羯磨。

    或先後俱發露。

    即與摩那埵。

    行已。

    出罪。

     覆一不覆一等作四句。

    亦如是。

    憶一不憶一等各作四句。

    亦如是。

    乞覆藏時(說一不說一)作四句。

    亦如是。

     行覆藏時。

    乃至行摩那埵竟。

    各作二十句。

    亦如是。

     作沙彌還受大戒百句。

    亦如是。

    颠狂。

    心亂。

    痛惱所纏。

    各百句。

    亦如是。

    僧與作不見罪舉。

    不忏悔舉。

    不舍惡見舉。

    各百句。

    亦如是。

     種種四句二十句乃至百句之圖 覆一罪不覆一罪作四句之圖 憶一罪不憶一罪作四句之圖 疑一罪不疑一罪作四句之圖 識一罪不識一罪作四句之圖 乞覆藏時說一不說一四句圖 右五圖。

    每圖四句。

    共有二十句。

    且約犯罪。

    乃至乞覆藏時罷道而言之也。

    複有行覆藏時罷道。

    行覆藏竟罷道。

    行摩那埵時罷道。

    行摩那埵竟罷道。

    亦各具二十句。

    通前共成罷道百句。

    以例作沙彌等七事。

    亦各有百句。

    以圖示之。

     罷道共有百句圖 七百句圖 且如作沙彌一句。

    上含五時。

    一一時中。

    下含覆一不覆一等各各四句。

    一時中凡含五個四句。

    成二十句。

    五時各二十句。

    共成百句。

    即是舍具戒作沙彌重來受具。

    有此百句差别不同。

    皆當随其所應。

    而與之以種種羯磨法也。

    其颠狂等三病。

    約還得本心。

    例各百句。

    不見罪等三舉。

    約乞得解擯。

    亦例各百句。

    共成七百句也。

     若行覆藏時罷道。

    或應作本日治者罷道。

    或行覆藏竟罷道。

    或行摩那埵時罷道。

    或行竟罷道。

    後還受戒。

    各随應與之。

    作沙彌等各五句。

    亦如是。

     罷道重受具戒五句之圖 作沙彌重受具。

    亦同此五句。

    颠狂。

    心亂。

    痛惱所纏。

    還得本心。

    亦各同此五句。

    不見罪舉。

    不忏悔舉。

    不舍惡見舉。

    得解羯磨。

    亦各同此五句。

    共成四十句。

     有犯僧殘罪。

    謂犯棄覆藏。

    謂犯波逸提乃至惡說。

    覆藏。

    彼應作突吉羅忏。

    即與摩那埵。

    有犯波逸提。

    謂是棄罪等而覆藏者。

    皆先作突吉羅忏。

    後如法忏。

    若犯僧殘。

    作僧殘意覆藏。

    應作突吉羅忏已。

    與覆藏羯磨若犯僧殘。

    不憶犯數。

    不憶日數。

    或憶犯數。

    不憶日數。

    皆應與清淨已來覆藏。

    若憶日數。

    不憶犯數。

    應數日與覆藏。

    疑不疑等亦如是。

     若行摩那埵時重犯罪覆藏。

    應更與摩那埵。

    次與本日治。

    然後出罪。

     自行覆藏乃至出罪等。

    不應更互作覆藏羯應。

    本日治摩那埵。

    足論二十人出罪。

     行覆藏比丘。

    有八事失夜。

    得突吉羅罪(謂如下文所明。

    如此八種應白而不白。

    則此日不名行别住法。

    應悔突吉羅罪已。

    更補行一日也)。

    一往餘寺不白。

    二客比丘來不白。

    三有緣事自出外不白。

    四寺内除行者不白。

    五病不遣信白。

    六二三人共一屋宿。

    七在無比丘處住。

    八不半月說戒時白。

    應如是具威儀白。

    大德僧聽。

    我某甲比丘。

    犯僧殘罪。

    覆藏。

    我某甲比丘。

    随覆藏日。

    從僧乞覆藏日羯磨。

    僧已與我随覆藏日羯磨。

    我某甲比丘。

    已行若幹日。

    未行若幹日。

    白大德令知。

    我行覆藏。

     若行摩那埵者。

    應嘗在僧中宿。

    日日如是白。

     若布薩日。

    彼人軟柔。

    多有羞愧。

    應至清淨比丘所白言。

    大德上座。

    我今日舍教敕不作。

    若欲作時。

    應至清淨比丘所白言。

    我今日随所教敕當作。

     根本百一羯磨雲。

    如行遍住(即别住)及行摩那??時。

    聞有苾刍是鬥诤者。

    是評論者。

    或複無慚懈怠之類。

    欲至于此。

    應對苾刍舍其行法。

    其人去已。

    還就善淨苾刍受其行法。

     五分律雲。

    别住比丘欲遠行。

    應舍竟去。

    向一如法比丘言。

    大德聽。

    我今舍别住法。

    後更行之。

    如是三說若不舍而去。

    于路上見比丘。

    便應自說。

    大德。

    我某甲比丘。

    行别住法。

    已若幹日。

    餘若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