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古吳蕅益沙門 智旭 彙輯
○依止法
第二分雲。
時諸新受戒比丘。
和尚命終。
無人教授故。
不案威儀。
乃至如婆羅門聚會法。
比丘白佛。
佛言。
聽有阿阇梨。
猶如和尚中說。
應作是請。
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
今求大德為依止。
願大德與我依止。
我依止大德住。
如是三說。
彼當言。
可爾。
與汝依止。
汝莫放逸。
新受戒比丘。
樂閑靜者。
聽餘處依止。
即日得往還不應遣使受依止。
與依止。
不得不選擇受依止。
與依止。
病及瞻病者。
無依止得住。
僧祇律雲。
請依止有五法。
一愛念。
二恭敬。
三慚。
四愧。
五樂住。
複次有四種阿阇梨。
一者無食無法。
應不問而去。
二者有食無法。
應問而去。
三者無食有法。
雖苦。
盡壽不應去。
四者有食有法。
雖驅遣盡壽不應去。
若弟子不受教。
應語知床褥人奪床褥。
知食人斷食。
若彼兇惡有勢力能作不饒益者。
和尚應避去。
依止師應擔衣缽出界外一宿還。
即離依止。
若和尚阿阇梨有過。
弟子應谏。
不得粗語如教誡法。
應軟語言。
師不應作是事。
若從者善。
若反加诃斥者。
彼是和尚。
應舍遠去。
是阿阇梨。
應持衣缽出界一宿。
還依止餘人。
若彼有勢力。
應遠去。
或依止有德重人。
若和尚命終。
罷道。
被舉。
出界宿。
或弟子自出界宿。
是名離依止。
若阿阇梨命終。
罷道被舉。
出界宿。
或弟子自出界宿。
若滿五歲。
善知法。
善知毗尼。
得離依止。
是名舍依止。
若比丘。
不善知法。
不善知毗尼。
不能自立。
不能立他。
盡壽應依止住。
若滿十歲。
善知法。
善知毗尼。
能自立。
複能立他。
如是比丘。
得受人依止。
五分律雲。
聽不受依止。
乃至六宿。
弟子欲移餘處。
要先二三日白師。
師應籌量所往處。
有可依止人。
乃聽去。
到彼處。
應先禮塔。
次禮上座。
索房。
然後求依止。
彼應問。
汝二師是誰。
先住何處。
誦何經。
答若如法。
應與依止。
若不如法。
應語言。
汝不識我。
我不識汝。
汝可往識汝處求依止。
若疑。
應語小住。
是人應小住。
乃至六宿觀之。
合意者應與依止。
若不合意。
應語如上。
不應依止僧及塔住。
應依止上座如法比丘。
能教誡者。
十誦律雲。
五法成就。
滿五歲。
不受依止。
一知犯。
二知不犯。
三知輕。
四知重。
五誦波羅提木叉學利廣說。
雖複受戒多歲。
不知五法。
應盡壽依止他住。
大比丘亦應從小比丘受依止。
亦應承事供養小比丘。
但除禮足。
聽五六夜無依止不犯。
若有好依止師者。
乃至一夜不依止。
突吉羅。
乃至不得取僧洗腳水用。
若饑餓時。
可得日日見和尚處聽住。
應日日來。
若不能者。
可至五日。
若五日不得來。
布薩時應來。
若布薩不得來。
乃至二由旬半。
至自恣日。
應來見和尚。
根本尼陀那雲。
未滿五歲。
雖五法成就。
乃至善通三藏。
具證三明。
除盡三垢。
亦須依止。
若滿五夏。
許離依止遊行。
然所到處。
仍須依止。
若有心求依止師。
得至五夜。
若無心求。
一夜不得。
于僧受用飲食之類。
皆不合受。
乃至十夏之内皆爾。
百一羯磨雲。
若受近圓。
滿六十夏。
生年八十。
于别解脫經。
未曾讀誦。
不了其義。
亦須依止老者。
如無老者。
小者亦得。
惟除禮拜。
餘悉應作。
此人名為老小苾刍。
雜事雲。
有緣暫去。
即拟還來。
宜依舊師。
無勞更受。
依止教讀。
俱應供侍。
設二俱染患。
有能則并看二人。
無力則但供依止。
若無教讀。
随處得住。
若無依止。
不合停居。
有一住處苾刍。
多有門人依止。
此師命過。
無依止人。
佛令更覓有德之人。
供給好房。
放免知事。
侍人卧具。
鹹令無缺。
若無其人。
不應于此經第二褒灑陀。
複有作前安居。
依止師死。
佛令同前更求依止。
若其無者。
餘處求依止師而為後夏。
複有作後安居。
師遂身亡。
佛令于兩月間。
共相檢察。
謹慎而住。
過兩月已。
有依止人。
同前供給。
若其無者。
不得更過第二長淨。
可向餘處求依止師。
若本師身死。
皆悉同前。
毗尼母經雲。
受依止竟。
乞七日法出界外。
七日滿。
還來到寺。
不失依止。
○師法 第二分雲。
尊者和先始二歲。
将一歲弟子往世尊所。
世尊知而故問。
此是何等比丘。
報言。
是我弟子。
問言汝今幾歲。
報言。
二歲。
複問。
弟子幾歲。
報言。
一歲。
爾時世尊種種诃責。
汝所為非。
非威儀。
非沙門法。
非淨行。
非随順行。
所不應為。
雲何和先。
汝自未斷乳。
應受人教授。
雲何教授人。
從今聽十歲智慧比丘。
授人具足戒。
與人依止。
當行和尚阿阇梨法。
若衆僧欲為弟子作羯磨。
作诃責。
作擯。
作依止。
作遮不至白衣家。
作不見罪舉。
不忏悔舉。
不舍惡見舉。
和尚當于中如法料理。
令僧不與弟子作羯磨。
若作。
令如法。
複次若僧與弟子作羯磨等。
和尚于中如法料理。
令弟子順從于僧。
不違逆求除罪。
令僧疾與解羯磨。
複次若弟子犯僧殘。
和尚當如法料理。
若應與波利婆沙。
應與本日治。
應與摩那埵。
應與出罪。
皆随應與之。
複次弟子得病。
和尚當瞻視。
或令餘人看。
乃至差。
若命終。
弟子若不樂住處。
當自移。
或教人移。
弟子若有疑事。
當以法。
以律。
如佛所教。
如法除之(昙谛所集羯磨雲。
法者。
謂五種遠離行。
一出離。
非世法。
二越度。
非受法。
三無欲。
非有欲。
四無結。
非有結。
五不親近生死。
非親近。
律者。
謂五種出要行。
一少欲。
非多欲。
二知足。
非無厭。
三易護。
非難護。
四易養。
非難養。
五智慧。
非愚癡。
佛所教者。
謂五種教誡行。
一有罪者制。
二無罪者聽。
三若制若聽法有減缺者。
如法舉之。
四數數違犯。
折伏與念。
五真實功德。
愛念稱歎)若惡見生。
當教令舍惡見。
住善見。
當以二事将護。
以法。
以衣食。
應教增戒。
增心。
增慧。
教學問誦經。
當與衣食卧具醫藥。
随力所堪為辦。
以五事诃責弟子。
汝去。
莫入我房。
莫為我作使。
莫至我所(阿阇梨則雲莫依止我住)。
不與汝語。
有五事應诃責。
無慚。
無愧。
不受教。
作非威儀。
不恭敬。
複有五事。
無慚。
無愧。
難與語。
與不好人為友。
好往淫女家。
又好往婦女家。
大童女家。
黃門家。
比丘尼精舍。
式叉摩那沙彌尼精舍。
好往看捕龜鼈。
如是等應诃責。
不應盡形诃責。
不應竟安居诃責。
不得诃責病者。
不應不現前诃責。
不應不出其過而诃責。
诃責已。
不應便受供給作使。
不應與依止。
聽餘人作如是意受。
為其二師。
欲令如法忏悔和合故。
不應引誘将他弟子。
若彼二師破戒等。
應作如是意。
所以誘進将去。
欲令其長益沙門法故。
弟子如法忏悔。
師當受。
弟子辭二師遠行。
應問為何事。
伴是誰。
詣何處。
有一不好者。
遮令莫去。
第四分雲。
不得畜二沙彌。
若能教持戒。
增心。
增慧。
學問。
諷誦。
聽畜僧祇律雲。
不得立心為供給自己故。
度人出家。
應作是念。
當使彼人因我度故。
修諸善法。
得成道果。
不能自降。
欲降伏他。
無有是處。
不能自調。
而欲調禦他人。
不能自度。
而欲度人。
自未解脫。
欲解脫餘人。
俱無有是處。
十法成就。
聽
時諸新受戒比丘。
和尚命終。
無人教授故。
不案威儀。
乃至如婆羅門聚會法。
比丘白佛。
佛言。
聽有阿阇梨。
猶如和尚中說。
應作是請。
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
今求大德為依止。
願大德與我依止。
我依止大德住。
如是三說。
彼當言。
可爾。
與汝依止。
汝莫放逸。
新受戒比丘。
樂閑靜者。
聽餘處依止。
即日得往還不應遣使受依止。
與依止。
不得不選擇受依止。
與依止。
病及瞻病者。
無依止得住。
僧祇律雲。
請依止有五法。
一愛念。
二恭敬。
三慚。
四愧。
五樂住。
複次有四種阿阇梨。
一者無食無法。
應不問而去。
二者有食無法。
應問而去。
三者無食有法。
雖苦。
盡壽不應去。
四者有食有法。
雖驅遣盡壽不應去。
若弟子不受教。
應語知床褥人奪床褥。
知食人斷食。
若彼兇惡有勢力能作不饒益者。
和尚應避去。
依止師應擔衣缽出界外一宿還。
即離依止。
若和尚阿阇梨有過。
弟子應谏。
不得粗語如教誡法。
應軟語言。
師不應作是事。
若從者善。
若反加诃斥者。
彼是和尚。
應舍遠去。
是阿阇梨。
應持衣缽出界一宿。
還依止餘人。
若彼有勢力。
應遠去。
或依止有德重人。
若和尚命終。
罷道。
被舉。
出界宿。
或弟子自出界宿。
是名離依止。
若阿阇梨命終。
罷道被舉。
出界宿。
或弟子自出界宿。
若滿五歲。
善知法。
善知毗尼。
得離依止。
是名舍依止。
若比丘。
不善知法。
不善知毗尼。
不能自立。
不能立他。
盡壽應依止住。
若滿十歲。
善知法。
善知毗尼。
能自立。
複能立他。
如是比丘。
得受人依止。
五分律雲。
聽不受依止。
乃至六宿。
弟子欲移餘處。
要先二三日白師。
師應籌量所往處。
有可依止人。
乃聽去。
到彼處。
應先禮塔。
次禮上座。
索房。
然後求依止。
彼應問。
汝二師是誰。
先住何處。
誦何經。
答若如法。
應與依止。
若不如法。
應語言。
汝不識我。
我不識汝。
汝可往識汝處求依止。
若疑。
應語小住。
是人應小住。
乃至六宿觀之。
合意者應與依止。
若不合意。
應語如上。
不應依止僧及塔住。
應依止上座如法比丘。
能教誡者。
十誦律雲。
五法成就。
滿五歲。
不受依止。
一知犯。
二知不犯。
三知輕。
四知重。
五誦波羅提木叉學利廣說。
雖複受戒多歲。
不知五法。
應盡壽依止他住。
大比丘亦應從小比丘受依止。
亦應承事供養小比丘。
但除禮足。
聽五六夜無依止不犯。
若有好依止師者。
乃至一夜不依止。
突吉羅。
乃至不得取僧洗腳水用。
若饑餓時。
可得日日見和尚處聽住。
應日日來。
若不能者。
可至五日。
若五日不得來。
布薩時應來。
若布薩不得來。
乃至二由旬半。
至自恣日。
應來見和尚。
根本尼陀那雲。
未滿五歲。
雖五法成就。
乃至善通三藏。
具證三明。
除盡三垢。
亦須依止。
若滿五夏。
許離依止遊行。
然所到處。
仍須依止。
若有心求依止師。
得至五夜。
若無心求。
一夜不得。
于僧受用飲食之類。
皆不合受。
乃至十夏之内皆爾。
百一羯磨雲。
若受近圓。
滿六十夏。
生年八十。
于别解脫經。
未曾讀誦。
不了其義。
亦須依止老者。
如無老者。
小者亦得。
惟除禮拜。
餘悉應作。
此人名為老小苾刍。
雜事雲。
有緣暫去。
即拟還來。
宜依舊師。
無勞更受。
依止教讀。
俱應供侍。
設二俱染患。
有能則并看二人。
無力則但供依止。
若無教讀。
随處得住。
若無依止。
不合停居。
有一住處苾刍。
多有門人依止。
此師命過。
無依止人。
佛令更覓有德之人。
供給好房。
放免知事。
侍人卧具。
鹹令無缺。
若無其人。
不應于此經第二褒灑陀。
複有作前安居。
依止師死。
佛令同前更求依止。
若其無者。
餘處求依止師而為後夏。
複有作後安居。
師遂身亡。
佛令于兩月間。
共相檢察。
謹慎而住。
過兩月已。
有依止人。
同前供給。
若其無者。
不得更過第二長淨。
可向餘處求依止師。
若本師身死。
皆悉同前。
毗尼母經雲。
受依止竟。
乞七日法出界外。
七日滿。
還來到寺。
不失依止。
○師法 第二分雲。
尊者和先始二歲。
将一歲弟子往世尊所。
世尊知而故問。
此是何等比丘。
報言。
是我弟子。
問言汝今幾歲。
報言。
二歲。
複問。
弟子幾歲。
報言。
一歲。
爾時世尊種種诃責。
汝所為非。
非威儀。
非沙門法。
非淨行。
非随順行。
所不應為。
雲何和先。
汝自未斷乳。
應受人教授。
雲何教授人。
從今聽十歲智慧比丘。
授人具足戒。
與人依止。
當行和尚阿阇梨法。
若衆僧欲為弟子作羯磨。
作诃責。
作擯。
作依止。
作遮不至白衣家。
作不見罪舉。
不忏悔舉。
不舍惡見舉。
和尚當于中如法料理。
令僧不與弟子作羯磨。
若作。
令如法。
複次若僧與弟子作羯磨等。
和尚于中如法料理。
令弟子順從于僧。
不違逆求除罪。
令僧疾與解羯磨。
複次若弟子犯僧殘。
和尚當如法料理。
若應與波利婆沙。
應與本日治。
應與摩那埵。
應與出罪。
皆随應與之。
複次弟子得病。
和尚當瞻視。
或令餘人看。
乃至差。
若命終。
弟子若不樂住處。
當自移。
或教人移。
弟子若有疑事。
當以法。
以律。
如佛所教。
如法除之(昙谛所集羯磨雲。
法者。
謂五種遠離行。
一出離。
非世法。
二越度。
非受法。
三無欲。
非有欲。
四無結。
非有結。
五不親近生死。
非親近。
律者。
謂五種出要行。
一少欲。
非多欲。
二知足。
非無厭。
三易護。
非難護。
四易養。
非難養。
五智慧。
非愚癡。
佛所教者。
謂五種教誡行。
一有罪者制。
二無罪者聽。
三若制若聽法有減缺者。
如法舉之。
四數數違犯。
折伏與念。
五真實功德。
愛念稱歎)若惡見生。
當教令舍惡見。
住善見。
當以二事将護。
以法。
以衣食。
應教增戒。
增心。
增慧。
教學問誦經。
當與衣食卧具醫藥。
随力所堪為辦。
以五事诃責弟子。
汝去。
莫入我房。
莫為我作使。
莫至我所(阿阇梨則雲莫依止我住)。
不與汝語。
有五事應诃責。
無慚。
無愧。
不受教。
作非威儀。
不恭敬。
複有五事。
無慚。
無愧。
難與語。
與不好人為友。
好往淫女家。
又好往婦女家。
大童女家。
黃門家。
比丘尼精舍。
式叉摩那沙彌尼精舍。
好往看捕龜鼈。
如是等應诃責。
不應盡形诃責。
不應竟安居诃責。
不得诃責病者。
不應不現前诃責。
不應不出其過而诃責。
诃責已。
不應便受供給作使。
不應與依止。
聽餘人作如是意受。
為其二師。
欲令如法忏悔和合故。
不應引誘将他弟子。
若彼二師破戒等。
應作如是意。
所以誘進将去。
欲令其長益沙門法故。
弟子如法忏悔。
師當受。
弟子辭二師遠行。
應問為何事。
伴是誰。
詣何處。
有一不好者。
遮令莫去。
第四分雲。
不得畜二沙彌。
若能教持戒。
增心。
增慧。
學問。
諷誦。
聽畜僧祇律雲。
不得立心為供給自己故。
度人出家。
應作是念。
當使彼人因我度故。
修諸善法。
得成道果。
不能自降。
欲降伏他。
無有是處。
不能自調。
而欲調禦他人。
不能自度。
而欲度人。
自未解脫。
欲解脫餘人。
俱無有是處。
十法成就。
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