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有不清淨等。
如布薩中說。
病亦如布薩中說。
若有衆比丘得增上果證。
恐今自恣。
便不得如是樂。
應作白增益自恣至四月滿自恣。
或有異住處比丘不和合。
欲來此自恣。
并如布薩中說。
按十誦律雲。
至八月。
客仍不去。
應不自恣而去。
不應鬥诤相言故。
不應在比丘尼及未受大戒人前。
作羯磨自恣。
不應自恣竟複說戒。
自恣即是說戒。
十誦律雲。
自恣竟。
應至上座前唱言。
僧一心自恣竟。
僧祇律雲。
若安居衆中。
有一人前安居者。
至七月十五日。
舉衆應同此一人受自恣。
自恣竟。
坐至八月十五日。
若一切後安居。
一切應八月十五日自恣。
若比丘。
聚落中安居。
聞城中自恣日。
種種供養。
竟夜說法。
衆欲往者。
應十四日自恣已。
得去。
應拜(差也)自恣人。
若一。
若二。
不得過。
若二人作自恣人者。
一人受上座自恣。
一人應次座前立。
上座說已。
次座複說。
如是展轉次第下。
到自座處。
應受自恣。
不得受僧自恣竟。
然後自恣。
五分律雲。
聽上座八人一一自恣。
自下同歲同歲。
一時自恣。
毗尼母經雲。
衆中若有不清淨。
止不應自恣。
當作止自恣羯磨。
應檢校不清淨者。
若重。
驅出。
輕者。
令其忏悔。
然後自恣。
若此不清淨者。
自恃聰明多智。
亦恃徒衆國王大臣力。
不可驅出者。
當至後自恣。
後自恣時到。
猶不出者。
衆僧可出界外自恣。
得清淨耳。
南海寄歸雲。
梵語缽剌婆剌拏。
譯為随意。
即是随他于三事中。
任意舉發。
說罪除愆之義。
舊雲自恣。
是義翻也。
必須于十四夜。
請一經師升座誦經。
于時缁素雲集。
然燈續明。
香華供養。
明朝總出。
旋繞村城。
各并虔心禮諸制底。
棚車輿像。
鼓樂張天。
幡蓋萦羅。
飄揚蔽日。
禺中始還入寺。
日午方為大齋。
過午鹹集。
作随意事。
先乃苾刍。
後方尼衆。
次下三衆。
若其衆大恐延時者。
應差多人分受随意。
被他舉罪。
則準法說除。
當此時也。
或俗人行施。
或衆僧自為。
所有施物。
将至衆前。
其五德(不愛恚怖癡。
知可分不可分者)應問上座雲。
此物。
得與衆僧為随意物不。
上座等答言。
得。
所有衣服刀子針錐之流。
受已均分。
随意既訖。
任各東西。
言說罪者。
意欲陳罪。
說已先愆。
改往修來。
至誠懇責。
半月半月。
為褒灑陀。
朝朝暮暮。
憶所犯罪。
初篇若犯。
事不可治。
第二有違。
人須二十。
若作輕過。
對不同者而除悔之。
說己之非。
冀令清淨。
自須各依局分。
則罪滅可期。
若總相談愆。
非律所許。
問。
僧祇差自恣人。
不過一二。
寄歸許差多人。
四分僧祇。
皆次第一一自恣。
五分除上座八人。
餘同歲者得并自恣。
此複何從。
答。
受自恣人若多。
則未免喧雜。
應準僧祇。
必令一一自恣。
則衆大難周。
應從五分也。
○迦絺那衣法 衆比丘安居自恣竟。
往見世尊。
路值天雨。
衣服皆濕。
僧伽梨重。
疲極。
佛告比丘。
安居竟。
有四事應作。
自恣。
解界。
結界(若欲重結或大或小。
故須先解後結。
若不重結。
則亦不須解也)。
受功德衣。
受功德衣已。
得五事。
一畜長衣。
二離衣宿。
三别衆食。
四展轉食。
五食前後不囑比丘入聚落。
雲何成受功德衣。
若得新衣。
檀越施衣。
糞掃衣。
若是新衣。
若是故衣。
新物貼作淨。
若已浣。
浣已納作淨。
非邪命得。
非谄曲得。
不以相得。
不以激發得。
不經宿。
不舍堕作淨。
即日來。
應法。
四周安緣。
五條作十隔。
若過是數。
亦應受。
應自浣染舒張輾治。
裁作十隔縫治。
在衆僧前受。
如是白。
大德僧聽。
今日衆僧受功德衣。
若僧時到。
僧忍聽。
衆僧和合受功德衣。
白如是。
次應問。
誰能持功德衣。
若言能者。
白二羯磨差之。
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
僧忍聽。
僧差某甲比丘為僧持功德衣。
白如是。
羯磨準作。
次作白二羯磨付持。
大德僧聽。
此住處。
得可分衣物。
現前僧應分。
若僧時到。
僧忍聽。
僧持此衣與某甲比丘。
此比丘當持此衣。
為僧受作功德衣。
于此住處持。
白如是。
羯磨準作。
持衣比丘應起捉衣。
随諸比丘手得及衣。
言相了處。
作是言。
此衣。
衆僧當受作功德衣。
此衣。
衆僧今受作功德衣。
此衣。
衆僧已受作功德衣竟。
如是三說。
彼諸比丘應如是言。
其受者已善受。
此中所有功德名稱屬我。
持衣人應答言爾。
如是次第乃至下座。
若得未成衣。
應僧中羯磨。
差比丘作。
若作得已成者。
應如法受。
冬四月竟。
僧應出功德衣。
應如是出。
僧集。
和合。
未受大戒者出。
不來者說欲。
僧今和合。
何所作為。
答言。
出功德衣。
大德僧聽。
今日衆僧出功德衣。
若僧時到。
僧忍聽。
僧今和合出功德衣。
白如是。
若不出。
過功德衣分齊。
突吉羅。
僧祇律雲。
若一人獨作者。
取時。
應言。
此迦絺那衣截。
今受。
如是三說。
截時。
應作是言。
此迦絺那衣。
我當受。
縫時。
浣時。
染時。
點時。
刀淨時。
亦如上說。
作成已。
應心念口言。
我某甲比丘受此迦絺那衣。
如是三說。
有十事舍迦絺那衣。
一衣竟舍。
受時作是念。
我作衣竟當舍。
二受時舍。
本作是念。
受衣當舍。
三時竟舍。
本作是念。
爾許時我當舍。
四聞舍。
本作是念。
聞二師舍時我當舍。
五送舍。
本作是念。
我是衣與他已當舍。
六壞舍。
受迦絺那衣已。
中間自言我今舍。
七失舍。
本作是念。
中間壞敗失不現我當舍。
八出去舍。
本作是念。
我此中住出去時當舍。
九時過舍。
臘月十五日不舍。
至十六日。
即名為舍。
得越毗尼罪。
十究竟舍。
至臘月十五日。
一人僧中唱舍。
五分律雲。
若浣染打縫不如法。
若小。
者大。
若是錦绮衣。
若未自恣竟受。
若貪利養。
若欲故舍五事。
皆不成受。
受有三十日。
舍亦有三十日。
若前安居。
七月十六日受。
至十一月十五日舍。
若七月十七日受。
至十一月十六日舍。
乃至若八月十五日受。
至十二月十四日舍。
若後安居。
八月十六日受。
至十二月十五日舍。
十誦律雲。
五比丘不得作迦絺那衣人。
一無歲。
二破安居。
三後安居。
四擯。
五别住。
問。
佛聽自恣後受功德衣。
至十二月十五日當舍。
今乃造功德衣。
平時着用。
無有節限。
且有雲一納當三衣者。
是耶。
非耶。
答。
本因僧自恣後。
持衣見佛。
雨濕疲極。
乃聽作功德衣。
兼得五事利益。
極其勢分。
止許冬盡為期。
稍逾分限。
即便招過。
況複僧中唱受。
高供箱中。
原非披着之物。
五條十隔。
似安陀會。
那當一納之名。
流俗訛傳。
深為罪濫。
問。
五分許後安居者。
八月十六日受。
十誦不許後安居比丘作迦絺那衣。
此複何從。
答。
準僧祇律。
乃至一人受前安居。
舉衆皆同此人受前自恣。
然後坐滿三月。
當知後安居人。
雖同受前自恣。
猶未滿歲。
所以不得作持衣人也。
若舉衆皆後安居。
則八月十五夏滿自恣。
十六乃作迦絺那衣。
何過之有。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二 音義 辭誕 誕。
壇上聲。
又去聲。
放也。
欺也。
又大也。
又闊也。
義不相應。
恐是憚字音誤。
五條十隔 每條二隔。
故五條共成十隔。
今作每條十隔者非。
若爾。
則五條五十隔矣。
如布薩中說。
病亦如布薩中說。
若有衆比丘得增上果證。
恐今自恣。
便不得如是樂。
應作白增益自恣至四月滿自恣。
或有異住處比丘不和合。
欲來此自恣。
并如布薩中說。
按十誦律雲。
至八月。
客仍不去。
應不自恣而去。
不應鬥诤相言故。
不應在比丘尼及未受大戒人前。
作羯磨自恣。
不應自恣竟複說戒。
自恣即是說戒。
十誦律雲。
自恣竟。
應至上座前唱言。
僧一心自恣竟。
僧祇律雲。
若安居衆中。
有一人前安居者。
至七月十五日。
舉衆應同此一人受自恣。
自恣竟。
坐至八月十五日。
若一切後安居。
一切應八月十五日自恣。
若比丘。
聚落中安居。
聞城中自恣日。
種種供養。
竟夜說法。
衆欲往者。
應十四日自恣已。
得去。
應拜(差也)自恣人。
若一。
若二。
不得過。
若二人作自恣人者。
一人受上座自恣。
一人應次座前立。
上座說已。
次座複說。
如是展轉次第下。
到自座處。
應受自恣。
不得受僧自恣竟。
然後自恣。
五分律雲。
聽上座八人一一自恣。
自下同歲同歲。
一時自恣。
毗尼母經雲。
衆中若有不清淨。
止不應自恣。
當作止自恣羯磨。
應檢校不清淨者。
若重。
驅出。
輕者。
令其忏悔。
然後自恣。
若此不清淨者。
自恃聰明多智。
亦恃徒衆國王大臣力。
不可驅出者。
當至後自恣。
後自恣時到。
猶不出者。
衆僧可出界外自恣。
得清淨耳。
南海寄歸雲。
梵語缽剌婆剌拏。
譯為随意。
即是随他于三事中。
任意舉發。
說罪除愆之義。
舊雲自恣。
是義翻也。
必須于十四夜。
請一經師升座誦經。
于時缁素雲集。
然燈續明。
香華供養。
明朝總出。
旋繞村城。
各并虔心禮諸制底。
棚車輿像。
鼓樂張天。
幡蓋萦羅。
飄揚蔽日。
禺中始還入寺。
日午方為大齋。
過午鹹集。
作随意事。
先乃苾刍。
後方尼衆。
次下三衆。
若其衆大恐延時者。
應差多人分受随意。
被他舉罪。
則準法說除。
當此時也。
或俗人行施。
或衆僧自為。
所有施物。
将至衆前。
其五德(不愛恚怖癡。
知可分不可分者)應問上座雲。
此物。
得與衆僧為随意物不。
上座等答言。
得。
所有衣服刀子針錐之流。
受已均分。
随意既訖。
任各東西。
言說罪者。
意欲陳罪。
說已先愆。
改往修來。
至誠懇責。
半月半月。
為褒灑陀。
朝朝暮暮。
憶所犯罪。
初篇若犯。
事不可治。
第二有違。
人須二十。
若作輕過。
對不同者而除悔之。
說己之非。
冀令清淨。
自須各依局分。
則罪滅可期。
若總相談愆。
非律所許。
問。
僧祇差自恣人。
不過一二。
寄歸許差多人。
四分僧祇。
皆次第一一自恣。
五分除上座八人。
餘同歲者得并自恣。
此複何從。
答。
受自恣人若多。
則未免喧雜。
應準僧祇。
必令一一自恣。
則衆大難周。
應從五分也。
○迦絺那衣法 衆比丘安居自恣竟。
往見世尊。
路值天雨。
衣服皆濕。
僧伽梨重。
疲極。
佛告比丘。
安居竟。
有四事應作。
自恣。
解界。
結界(若欲重結或大或小。
故須先解後結。
若不重結。
則亦不須解也)。
受功德衣。
受功德衣已。
得五事。
一畜長衣。
二離衣宿。
三别衆食。
四展轉食。
五食前後不囑比丘入聚落。
雲何成受功德衣。
若得新衣。
檀越施衣。
糞掃衣。
若是新衣。
若是故衣。
新物貼作淨。
若已浣。
浣已納作淨。
非邪命得。
非谄曲得。
不以相得。
不以激發得。
不經宿。
不舍堕作淨。
即日來。
應法。
四周安緣。
五條作十隔。
若過是數。
亦應受。
應自浣染舒張輾治。
裁作十隔縫治。
在衆僧前受。
如是白。
大德僧聽。
今日衆僧受功德衣。
若僧時到。
僧忍聽。
衆僧和合受功德衣。
白如是。
次應問。
誰能持功德衣。
若言能者。
白二羯磨差之。
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
僧忍聽。
僧差某甲比丘為僧持功德衣。
白如是。
羯磨準作。
次作白二羯磨付持。
大德僧聽。
此住處。
得可分衣物。
現前僧應分。
若僧時到。
僧忍聽。
僧持此衣與某甲比丘。
此比丘當持此衣。
為僧受作功德衣。
于此住處持。
白如是。
羯磨準作。
持衣比丘應起捉衣。
随諸比丘手得及衣。
言相了處。
作是言。
此衣。
衆僧當受作功德衣。
此衣。
衆僧今受作功德衣。
此衣。
衆僧已受作功德衣竟。
如是三說。
彼諸比丘應如是言。
其受者已善受。
此中所有功德名稱屬我。
持衣人應答言爾。
如是次第乃至下座。
若得未成衣。
應僧中羯磨。
差比丘作。
若作得已成者。
應如法受。
冬四月竟。
僧應出功德衣。
應如是出。
僧集。
和合。
未受大戒者出。
不來者說欲。
僧今和合。
何所作為。
答言。
出功德衣。
大德僧聽。
今日衆僧出功德衣。
若僧時到。
僧忍聽。
僧今和合出功德衣。
白如是。
若不出。
過功德衣分齊。
突吉羅。
僧祇律雲。
若一人獨作者。
取時。
應言。
此迦絺那衣截。
今受。
如是三說。
截時。
應作是言。
此迦絺那衣。
我當受。
縫時。
浣時。
染時。
點時。
刀淨時。
亦如上說。
作成已。
應心念口言。
我某甲比丘受此迦絺那衣。
如是三說。
有十事舍迦絺那衣。
一衣竟舍。
受時作是念。
我作衣竟當舍。
二受時舍。
本作是念。
受衣當舍。
三時竟舍。
本作是念。
爾許時我當舍。
四聞舍。
本作是念。
聞二師舍時我當舍。
五送舍。
本作是念。
我是衣與他已當舍。
六壞舍。
受迦絺那衣已。
中間自言我今舍。
七失舍。
本作是念。
中間壞敗失不現我當舍。
八出去舍。
本作是念。
我此中住出去時當舍。
九時過舍。
臘月十五日不舍。
至十六日。
即名為舍。
得越毗尼罪。
十究竟舍。
至臘月十五日。
一人僧中唱舍。
五分律雲。
若浣染打縫不如法。
若小。
者大。
若是錦绮衣。
若未自恣竟受。
若貪利養。
若欲故舍五事。
皆不成受。
受有三十日。
舍亦有三十日。
若前安居。
七月十六日受。
至十一月十五日舍。
若七月十七日受。
至十一月十六日舍。
乃至若八月十五日受。
至十二月十四日舍。
若後安居。
八月十六日受。
至十二月十五日舍。
十誦律雲。
五比丘不得作迦絺那衣人。
一無歲。
二破安居。
三後安居。
四擯。
五别住。
問。
佛聽自恣後受功德衣。
至十二月十五日當舍。
今乃造功德衣。
平時着用。
無有節限。
且有雲一納當三衣者。
是耶。
非耶。
答。
本因僧自恣後。
持衣見佛。
雨濕疲極。
乃聽作功德衣。
兼得五事利益。
極其勢分。
止許冬盡為期。
稍逾分限。
即便招過。
況複僧中唱受。
高供箱中。
原非披着之物。
五條十隔。
似安陀會。
那當一納之名。
流俗訛傳。
深為罪濫。
問。
五分許後安居者。
八月十六日受。
十誦不許後安居比丘作迦絺那衣。
此複何從。
答。
準僧祇律。
乃至一人受前安居。
舉衆皆同此人受前自恣。
然後坐滿三月。
當知後安居人。
雖同受前自恣。
猶未滿歲。
所以不得作持衣人也。
若舉衆皆後安居。
則八月十五夏滿自恣。
十六乃作迦絺那衣。
何過之有。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二 音義 辭誕 誕。
壇上聲。
又去聲。
放也。
欺也。
又大也。
又闊也。
義不相應。
恐是憚字音誤。
五條十隔 每條二隔。
故五條共成十隔。
今作每條十隔者非。
若爾。
則五條五十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