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二

關燈
掃。

    便掃。

    應棄水。

    便棄。

    應内水。

    便内。

    應破薪。

    便破。

    應内竈中。

    便内。

    應與師備諸洗浴具。

    先白上座。

    然後然火。

    然火已。

    白時到。

    若師病羸老極。

    當扶抱。

    當與師揩摩身。

    當立師後。

    若欲為異人揩身。

    或受他揩身。

    當白師使知。

    與師洗。

    自洗已。

    若師病羸老極。

    當扶出浴室。

    乃至輿還房中。

    還至浴室。

    遍看諸洗浴物。

    還置。

    本處。

    彼當日三問訊師。

    朝中暮。

    當為師執二事勞苦。

    不得辭誕。

    一修理房舍。

    二補浣衣服。

    師如法所教事。

    盡當奉行。

    若遣往方面周旋。

    不得辭誕。

     被诃責已。

    應向師如是忏悔。

    偏露右肩。

    脫革屣。

    胡跪。

    合掌。

    作是語。

    大德。

    我今忏悔。

    更不複作。

    若聽忏悔者善。

    若不聽者。

    當下意随順。

    求方便解其所犯。

     師有五非法。

    弟子應忏悔而去。

    應語言。

    我如法。

    師不知。

    我不如法。

    亦不知。

    若我犯戒。

    舍不教诃。

    若犯亦不知。

    犯而忏悔亦不知。

     根本雜事雲。

    若複有人。

    依托師主。

    于佛法中。

    剃除須發而被法服。

    以淨信心出家修行。

    彼人于師。

    乃至盡壽四事供養。

    未能報恩。

     律攝雲。

    若是父母。

    二師。

    此之四人。

    縱是破戒。

    亦應供養。

    不應輕慢。

     善見律雲。

    智慧之人。

    往到宿德所。

    避六法然後可坐。

    一極遠。

    二極近。

    三上風。

    四高處。

    五當眼前。

    六在後。

    若弟子随師行。

    路值說法。

    貪聞法故。

    至明相出。

    不犯離師罪。

    何以故。

    心無決定住故。

     問。

    五種阿阇梨。

    四種定是上座。

    惟教讀者。

    或是下座。

    侍奉之法。

    應當雲何。

    答。

    惟除禮拜。

    一切皆如奉事師法。

     問。

    比丘餘食。

    應與人及非人。

    或着淨地。

    施諸鳥獸。

    或着水中。

    施諸魚蟲。

    今何故雲當着無蟲水中。

    答。

    如僧祇雲。

    蟲者。

    非謂魚鼈之類。

    乃小小倒孑之屬。

    正恐飲食鹹膩或緻傷生故也。

     ○上座法 毗婆沙雲。

    有三種上座。

    一生年上座。

    戒臘。

    最高。

    二世俗上座。

    大福大慧。

    雖年二十。

    皆應和合推為上座。

    三法性上座。

    即阿羅漢。

     梵語悉替那。

    此雲上座。

    亦雲上士。

    無自利利他行者。

    名下士。

    單自利。

    為中士。

    具二利。

    為上士。

     問。

    初學比丘。

    設通經論。

    未谙律法。

    必須五夏依止。

    縱使大福大慧。

    雲何推為上座耶。

    答。

    推為上座。

    亦秪令其宏經演論。

    營修福業。

    非謂便離依止也。

     毗尼母經雲。

    無臘至九臘。

    名下座。

    十臘至十九臘。

    名中座。

    二十臘至四十九臘。

    名上座。

    過五十臘以上。

    名耆舊長宿。

     第四分雲。

    佛告比丘。

    若上座既不學戒。

    亦不贊歎戒。

    若有餘比丘樂學戒贊歎戒者。

    亦複不能以時勸勉贊歎。

    此上座不應親近。

    不應習學其法。

    若習學其法者。

    長夜受苦。

     十誦律雲。

    有五法。

    正法滅亡沒。

    一無欲。

    二鈍根。

    三雖誦義句。

    不能正受。

    亦不能令他解了。

    四不能令受者有恭敬威儀。

    有說法者不能如法教。

    五鬥诤相言。

    不在阿練若處。

    亦不愛敬阿練若處。

    反上五法者。

    正法不滅不亡不沒。

    更有五法。

    正法滅亡沒。

    不随法教。

    随非法教。

    不随忍法。

    随不忍法。

    不敬上座。

    無有威儀。

    上座不以法教授。

    上座說法時愁惱。

    令後生不得受學三藏。

    自命終已。

    比丘放逸習非法。

    失諸善法。

    反上五法者。

    正法不滅不亡不沒。

    又有七法。

    令正法滅亡沒。

    無信。

    懈怠。

    無慚。

    無愧。

    喜忘。

    無定。

    少智。

     正法滅。

    像法時。

    有五非法在世。

    一者有比丘心得小止。

    便謂已得聖法。

    二者白衣生天。

    或有出家者堕惡道中。

    三者有人舍世間業出家。

    破戒。

    四者有破戒者多助。

    有持戒者無助。

    五者無不被罵。

    乃至阿羅漢亦被罵。

    佛告優波離。

    當來有五怖畏。

    今未有。

    應知是事。

    方便求滅。

    何等五。

    有比丘。

    不修身。

    不修戒。

    不修心。

    不修智。

    度他出家受戒。

    不能令修身戒心智。

    是名第一怖畏。

    不修身戒心智。

    與他依止。

    畜沙彌。

    不能令修身戒心智。

    是第二第三怖畏。

    不修身戒心智。

    與淨人沙彌相近住。

    不知三相。

    掘地。

    斷草。

    用水溉灌。

    是第四怖畏。

    不修身戒心智。

    共誦修多羅毗尼阿毗昙。

    以前後着中。

    以中着前後。

    現見不知白法犯非犯。

    是第五怖畏。

    更有五怖畏。

    今未有。

    當來有。

    應知是事。

    求方便滅。

    何等五。

    當來比丘。

    不修身戒心智。

    無欲。

    根鈍。

    雖誦句義。

    不能正受。

    是初怖畏。

    不修身戒心智。

    與尼相近。

    或犯大事。

    舍戒還俗。

    是第二怖畏。

    不修身戒心智。

    如來所說甚深修多羅。

    空無相無願。

    十二因緣諸深要法。

    不能信樂受持。

    雖受。

    不能通利。

    如是說時。

    無憐愍心。

    無愛樂心。

    好作文頌。

    莊嚴章句。

    樂世俗法。

    随世所欲。

    有信樂心。

    說俗事時。

    有愛樂心。

    是故如來所說。

    甚深修多羅。

    空。

    無相。

    無願。

    十二因緣。

    諸深法滅。

    是第三怖畏。

    不修身戒心智。

    為衣食故。

    舍阿蘭若處。

    舍林樹下。

    入聚落中。

    為衣食故。

    多所求覓。

    求覓時優亂。

    是第四第五怖畏(法門怖畏。

    責在耆年。

    故并錄之。

    以作警?)。

     ○同學法 第四分雲。

    比丘有五法。

    不應與作親厚。

    若喜鬥诤。

    若多作業。

    若與衆中勝比丘共诤。

    若喜遊行不止。

    若不為人說法言。

    示人善惡。

    複有五法。

    不應将作伴行。

    喜太在前行。

    喜太在後行。

    喜抄斷人語次。

    不别善惡語。

    善語不贊。

    稱美惡語。

    如法得利。

    不以時為彼受。

     根本雜事雲。

    阿難白佛。

    善知識者。

    是半梵行佛言。

    阿難。

    善知識者。

    是全梵行。

     僧祇律雲。

    比丘有十事。

    為人所不愛。

    何等十。

    不相習近。

    輕數習近。

    為利習近。

    愛者不愛。

    不愛者愛。

    谛言不愛。

    好豫他事。

    實無威德而欲淩物。

    好屏私語。

    多所求欲。

     阿練若比丘。

    不應輕聚落中比丘言。

    汝必味舌頭少味而在此住。

    應贊言汝聚落中住。

    說法教化。

    為法作護。

    覆陰我等。

    聚落中比丘。

    不應輕诃阿練若言。

    汝在阿練若住。

    希望名利。

    獐鹿禽獸。

    亦在阿練若住。

    汝從朝竟日。

    正數歲耳。

    數月耳。

    應贊言。

    汝遠聚落。

    閑靜思惟。

    上業所崇。

    此是難行之處。

    能于此住而息心意。

     不應議論互诤勝負。

     ○禮敬法 律攝雲。

    有四種應禮。

    一是如來。

    一切人天并應緻敬故。

    二出家者不禮俗人。

    是彼所敬故。

    三應禮敬先受近圓者。

    惟除尼衆。

    彼敬亦爾。

    四未近圓者應禮近圓。

    有十種不應禮。

    行别住等四人。

    授學人。

    三種被舍置人。

    諸在家人。

    及未近圓。

    禮敬之儀。

    有其二别。

    一謂五輪着地。

    二謂執捉腨足。

    口雲畔睇(乃西域緻敬之辭。

    未見翻譯。

    恐即是槃那寐。

    或雲槃談。

    訛雲和南。

    皆翻我禮)。

    若知他身有穢觸。

    而為禮敬。

    或自身有穢觸。

    而禮他者。

    俱得惡作。

    有二種穢觸。

    一食竟未澡漱。

    二便利未洗淨。

    闇中禮拜。

    不應至地。

    口雲畔睇。

    即是緻敬。

     第四分雲。

    比丘有十種威儀時。

    不應禮。

    大行時。

    小行時。

    若裸身。

    若剃發若說法。

    若嚼楊枝。

    若洗口。

    若飲。

    若食。

    若啖果。

     根本雜事雲。

    不應着一衣禮他。

    亦不得一衣受禮。

     ○孝父母法 五分律雲。

    畢陵伽婆蹉。

    父母貧窮。

    欲以衣供養而不敢。

    以是白佛。

    佛告諸比丘。

    若人百年之中。

    右肩擔父。

    左肩擔母。

    于上大小便利。

    極世珍奇衣食供養。

    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