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度人出家受具。
一持戒。
二多聞阿毗昙。
三多聞毗尼。
四學戒。
五學定。
六學慧。
七能出罪。
能使人出罪。
八能看病。
能使人看病。
九弟子有難。
能送脫難。
能使人送脫。
十滿十歲。
下至滿十歲。
知二部律。
亦得度人。
受依止者亦爾。
不聽畜衆沙彌。
若畜一。
極至三。
若大德比丘。
多人宗重。
應語與餘人。
複白言。
我知有餘人。
但欲在阿阇梨下受誦經法。
增長修學故。
如是應語與餘人。
得自教授。
律攝雲。
滿足十夏。
方住師位。
複須成就五法。
一知有犯。
二知無犯。
三知輕。
四知重。
五于别解脫經廣能開解。
于諸學處創結随開。
若遇難緣。
善知通塞。
常誦戒本。
能決他疑。
戒見多聞。
自他俱利。
威儀行法。
無有虧犯。
具如是德。
名親教師。
由親能教出離法故。
若雖近圓。
于諸學處不識重輕。
設六十夏。
仍須依止明德而住。
若師小者。
唯除禮足。
自餘鹹作。
此即名為老小苾刍。
不得與他出家及受近圓也。
甯作屠兒。
為殺害業。
不與出家受近圓已。
舍而不問。
令我正法速時滅壞。
應诃不诃。
不應诃而诃。
應恕不恕。
不應恕而恕。
皆得惡作罪。
若已近圓人。
不行恭敬。
不堪教誨者。
應與六物。
驅令出去。
若是求寂。
與上下二衣。
亦驅令去。
若父母信心。
持小童子施苾刍者。
應受。
若索。
應還。
若酬價者。
任彼多少。
取亦無犯。
此小童子在苾刍邊。
以袈裟片而系于頸。
随時濟養。
後時長大。
念報恩者。
持物來施。
随意應受。
五分律雲。
若度人時。
應先問。
汝為何等出家。
若言為飲食故。
不應度。
若言為求善法。
厭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應度。
根本雜事雲。
凡欲與他出家。
先當為辦所須六物。
三衣。
敷具。
缽。
及水羅。
尼陀那雲。
欲度求寂。
應與缽及小缽銅碗。
無令廢缺。
毗尼母經雲。
授大道人(即比丘也)具足戒已。
于一歲中。
教授一切大道人所作法竟。
然後更有求受具者。
當為授。
未滿歲。
不得授也。
沙彌受大戒後。
更得受一沙彌。
依止法。
亦一歲竟。
得更受。
不得一時受二人依止。
善見律雲。
和尚者。
漢言知罪知無罪。
薩婆多論雲。
凡受戒法。
先與說法。
引導開解。
令于一切。
衆生起慈愍心。
既得增上心。
便得增上戒(此應在未登壇前。
善巧開示。
要使領解。
豈容僧衆已集。
将秉羯磨。
方乃宣讀文辭。
虛應故典。
徒令大衆坐久遲延。
叩諸受者。
茫無所解。
斯誠無謂也)。
南海寄歸雲。
凡諸白衣詣苾刍所。
若專誦佛典。
情希落發。
畢願缁衣。
号為童子。
或求外典。
無心出離。
名曰學生。
斯之二流。
并須自食。
若?常住。
聖教全遮。
必其于衆有勞。
準功亦合?食。
或是普通之食。
或可施主先心雖啖無罪。
西國僧寺。
多有學生。
來就苾刍習學外典。
一得驅馳給使。
二乃教發好心。
既有自利利他。
畜之非損。
必是杜多一缽。
理則不勞。
若也片有供承。
亦成是要。
遣給齒木。
令其受食。
足應時須。
不傷悲道也菩薩善戒經雲。
旃陀羅等及以屠兒。
雖行惡業。
不能破壞如來正法。
不必定堕三惡道中。
為師不能教诃弟子。
則破佛法。
必堕地獄。
優婆塞戒經雲。
甯受惡戒。
一日中斷無量命根。
終不畜養弊惡弟子。
不能調伏。
何以故。
是惡律儀。
殃齊自身。
畜惡弟子不能教誨。
乃令無量衆生作惡。
能謗無量善妙之法。
壞和合僧。
令多衆生作五無間。
是故劇于惡律儀罪。
○弟子事師法 第三分雲。
和尚者。
從受得戒。
和尚等者。
多己十歲。
阿阇梨者。
有五種。
一出家阿阇梨。
所依得出家者是。
二受戒阿阇梨。
受戒時作羯磨者是。
三教授阿阇梨。
教授威儀者是。
四受經阿阇梨。
所從受經若說義。
乃至一四句偈。
五依止阿阇梨。
乃至依止一宿。
阿阇梨等者。
多己五歲。
第二分雲。
若僧欲為師作羯磨等。
弟子當如法料理。
令僧不作。
若作。
令輕。
若僧與師作诃責等。
弟子當如法料理。
令師順從于僧。
求除罪。
疾解羯磨。
師犯僧殘。
若病。
若不樂住處。
若有疑事。
并如師法中說。
若惡見生。
當勸令舍。
當以二事将護。
亦如師法中說。
弟子不白師。
不得入村。
不得入他家。
不得從餘比丘。
或将餘比丘為伴。
不得與。
不得受。
不得佐助衆事。
不得受他佐助衆事。
不得與他剃發。
不得使他剃發。
不得入浴室。
不得為人揩身。
不得受他揩身。
不得至晝日住處房。
不得至塳間。
不得至界外。
不得行他方。
彼當清旦入師房。
受經。
問義。
當除去小便器。
應白時到。
若澡豆灰淨洗手。
若有可食物。
當為取。
若僧中有利養。
當為取。
當授澡豆楊枝。
令師洗手漱口。
授可食物。
僧中有利養。
當白言。
得如是如是物。
是和尚分。
當問師。
欲入村不。
若言不入。
當問何處取食。
若言某處取。
當如敕往取。
若言入村。
當洗手已。
架上徐取衣。
勿使倒錯。
取安陀會。
舒張抖擻看。
次取腰帶。
僧祇支。
郁多羅僧。
舒張抖擻看。
授與師。
應疊僧伽梨着頭上。
或肩上。
次取缽盛囊中持去。
應取師襯身衣疊舉。
複取洗足物卧?被舉之。
師出行時。
當捉行道革屣。
出房時。
當還顧閉戶。
複以手推扉。
看牢不。
若不牢。
當重閉。
若牢。
當取戶扉孔中繩内之。
持戶??着屏處。
令師在前行。
道逢相識人。
當共善語。
善心憶念。
行時當避人道。
若欲入村時。
應小下道。
安缽置一面。
舒張看僧伽梨授與師。
若村外有客舍坐肆作坊。
當持行道革屣置中。
應問師。
我得尋從不。
若言可爾。
即當尋從。
若言不須。
在某處住。
應如言在某處住。
若師入村不時出。
當作是意。
入村乞食。
此分與師。
此分屬我。
出村已。
還取革屣。
下道。
持缽置地。
疊僧伽梨着頭上。
或肩上。
到師所住食處。
當掃淨。
敷坐具。
具淨水瓶。
洗浴器。
盛食器。
複安置洗浴座。
洗足石。
具拭腳巾。
若遙見師來。
即起奉迎。
取手中缽置可放處。
取僧伽梨舒張看。
勿令有脂膩沾污等。
若有。
應去之。
宜浣者浣之。
師洗足竟。
當棄水。
持洗足石。
拭足巾還置本處。
複自淨洗手。
授淨水與師洗手。
自所有食。
當取與師。
白言此是我食分。
可食。
彼須者當取。
若師食時。
當侍立看。
供給所須。
日時若欲過。
當即同時食。
師食已。
當手中取缽。
行澡漱水。
若自食竟。
有餘食。
當與人。
或非人。
或着淨地無草處。
或着淨無蟲水中。
取盛食器淨洗。
還置本處。
取坐具。
洗足床。
淨水瓶。
澡洗瓶。
還置本處。
食處淨掃。
複次入師房時。
當看。
若有塵土。
當出繩床及地敷等。
當記本處。
出在外曬之。
淨掃房中糞土。
棄時當看。
若有針線刀等。
下至一丸二丸藥。
取置現處。
若有主識者當取。
複當拂拭向上。
杙上。
衣架上。
若房有破壞處。
蟲鼠孔穴。
可泥者便泥之。
可搗便搗。
可平治便平治。
極令潔淨。
若本敷座不齊整。
當更齊整。
若本齊整。
當如本齊整。
所著衣。
不着衣。
應各各别一處。
缽囊。
針筒。
置一處。
革屣囊。
與油器。
着一處。
中庭有塵土。
即掃除去。
取水瓶淨洗已。
還盛淨水置本處。
複當與師具水瓶。
洗浴瓶。
飲水器。
若浴室中有洗浴時。
當問。
欲洗浴不。
若言洗浴。
當先至浴室中看。
應灑。
便灑。
應
一持戒。
二多聞阿毗昙。
三多聞毗尼。
四學戒。
五學定。
六學慧。
七能出罪。
能使人出罪。
八能看病。
能使人看病。
九弟子有難。
能送脫難。
能使人送脫。
十滿十歲。
下至滿十歲。
知二部律。
亦得度人。
受依止者亦爾。
不聽畜衆沙彌。
若畜一。
極至三。
若大德比丘。
多人宗重。
應語與餘人。
複白言。
我知有餘人。
但欲在阿阇梨下受誦經法。
增長修學故。
如是應語與餘人。
得自教授。
律攝雲。
滿足十夏。
方住師位。
複須成就五法。
一知有犯。
二知無犯。
三知輕。
四知重。
五于别解脫經廣能開解。
于諸學處創結随開。
若遇難緣。
善知通塞。
常誦戒本。
能決他疑。
戒見多聞。
自他俱利。
威儀行法。
無有虧犯。
具如是德。
名親教師。
由親能教出離法故。
若雖近圓。
于諸學處不識重輕。
設六十夏。
仍須依止明德而住。
若師小者。
唯除禮足。
自餘鹹作。
此即名為老小苾刍。
不得與他出家及受近圓也。
甯作屠兒。
為殺害業。
不與出家受近圓已。
舍而不問。
令我正法速時滅壞。
應诃不诃。
不應诃而诃。
應恕不恕。
不應恕而恕。
皆得惡作罪。
若已近圓人。
不行恭敬。
不堪教誨者。
應與六物。
驅令出去。
若是求寂。
與上下二衣。
亦驅令去。
若父母信心。
持小童子施苾刍者。
應受。
若索。
應還。
若酬價者。
任彼多少。
取亦無犯。
此小童子在苾刍邊。
以袈裟片而系于頸。
随時濟養。
後時長大。
念報恩者。
持物來施。
随意應受。
五分律雲。
若度人時。
應先問。
汝為何等出家。
若言為飲食故。
不應度。
若言為求善法。
厭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應度。
根本雜事雲。
凡欲與他出家。
先當為辦所須六物。
三衣。
敷具。
缽。
及水羅。
尼陀那雲。
欲度求寂。
應與缽及小缽銅碗。
無令廢缺。
毗尼母經雲。
授大道人(即比丘也)具足戒已。
于一歲中。
教授一切大道人所作法竟。
然後更有求受具者。
當為授。
未滿歲。
不得授也。
沙彌受大戒後。
更得受一沙彌。
依止法。
亦一歲竟。
得更受。
不得一時受二人依止。
善見律雲。
和尚者。
漢言知罪知無罪。
薩婆多論雲。
凡受戒法。
先與說法。
引導開解。
令于一切。
衆生起慈愍心。
既得增上心。
便得增上戒(此應在未登壇前。
善巧開示。
要使領解。
豈容僧衆已集。
将秉羯磨。
方乃宣讀文辭。
虛應故典。
徒令大衆坐久遲延。
叩諸受者。
茫無所解。
斯誠無謂也)。
南海寄歸雲。
凡諸白衣詣苾刍所。
若專誦佛典。
情希落發。
畢願缁衣。
号為童子。
或求外典。
無心出離。
名曰學生。
斯之二流。
并須自食。
若?常住。
聖教全遮。
必其于衆有勞。
準功亦合?食。
或是普通之食。
或可施主先心雖啖無罪。
西國僧寺。
多有學生。
來就苾刍習學外典。
一得驅馳給使。
二乃教發好心。
既有自利利他。
畜之非損。
必是杜多一缽。
理則不勞。
若也片有供承。
亦成是要。
遣給齒木。
令其受食。
足應時須。
不傷悲道也菩薩善戒經雲。
旃陀羅等及以屠兒。
雖行惡業。
不能破壞如來正法。
不必定堕三惡道中。
為師不能教诃弟子。
則破佛法。
必堕地獄。
優婆塞戒經雲。
甯受惡戒。
一日中斷無量命根。
終不畜養弊惡弟子。
不能調伏。
何以故。
是惡律儀。
殃齊自身。
畜惡弟子不能教誨。
乃令無量衆生作惡。
能謗無量善妙之法。
壞和合僧。
令多衆生作五無間。
是故劇于惡律儀罪。
○弟子事師法 第三分雲。
和尚者。
從受得戒。
和尚等者。
多己十歲。
阿阇梨者。
有五種。
一出家阿阇梨。
所依得出家者是。
二受戒阿阇梨。
受戒時作羯磨者是。
三教授阿阇梨。
教授威儀者是。
四受經阿阇梨。
所從受經若說義。
乃至一四句偈。
五依止阿阇梨。
乃至依止一宿。
阿阇梨等者。
多己五歲。
第二分雲。
若僧欲為師作羯磨等。
弟子當如法料理。
令僧不作。
若作。
令輕。
若僧與師作诃責等。
弟子當如法料理。
令師順從于僧。
求除罪。
疾解羯磨。
師犯僧殘。
若病。
若不樂住處。
若有疑事。
并如師法中說。
若惡見生。
當勸令舍。
當以二事将護。
亦如師法中說。
弟子不白師。
不得入村。
不得入他家。
不得從餘比丘。
或将餘比丘為伴。
不得與。
不得受。
不得佐助衆事。
不得受他佐助衆事。
不得與他剃發。
不得使他剃發。
不得入浴室。
不得為人揩身。
不得受他揩身。
不得至晝日住處房。
不得至塳間。
不得至界外。
不得行他方。
彼當清旦入師房。
受經。
問義。
當除去小便器。
應白時到。
若澡豆灰淨洗手。
若有可食物。
當為取。
若僧中有利養。
當為取。
當授澡豆楊枝。
令師洗手漱口。
授可食物。
僧中有利養。
當白言。
得如是如是物。
是和尚分。
當問師。
欲入村不。
若言不入。
當問何處取食。
若言某處取。
當如敕往取。
若言入村。
當洗手已。
架上徐取衣。
勿使倒錯。
取安陀會。
舒張抖擻看。
次取腰帶。
僧祇支。
郁多羅僧。
舒張抖擻看。
授與師。
應疊僧伽梨着頭上。
或肩上。
次取缽盛囊中持去。
應取師襯身衣疊舉。
複取洗足物卧?被舉之。
師出行時。
當捉行道革屣。
出房時。
當還顧閉戶。
複以手推扉。
看牢不。
若不牢。
當重閉。
若牢。
當取戶扉孔中繩内之。
持戶??着屏處。
令師在前行。
道逢相識人。
當共善語。
善心憶念。
行時當避人道。
若欲入村時。
應小下道。
安缽置一面。
舒張看僧伽梨授與師。
若村外有客舍坐肆作坊。
當持行道革屣置中。
應問師。
我得尋從不。
若言可爾。
即當尋從。
若言不須。
在某處住。
應如言在某處住。
若師入村不時出。
當作是意。
入村乞食。
此分與師。
此分屬我。
出村已。
還取革屣。
下道。
持缽置地。
疊僧伽梨着頭上。
或肩上。
到師所住食處。
當掃淨。
敷坐具。
具淨水瓶。
洗浴器。
盛食器。
複安置洗浴座。
洗足石。
具拭腳巾。
若遙見師來。
即起奉迎。
取手中缽置可放處。
取僧伽梨舒張看。
勿令有脂膩沾污等。
若有。
應去之。
宜浣者浣之。
師洗足竟。
當棄水。
持洗足石。
拭足巾還置本處。
複自淨洗手。
授淨水與師洗手。
自所有食。
當取與師。
白言此是我食分。
可食。
彼須者當取。
若師食時。
當侍立看。
供給所須。
日時若欲過。
當即同時食。
師食已。
當手中取缽。
行澡漱水。
若自食竟。
有餘食。
當與人。
或非人。
或着淨地無草處。
或着淨無蟲水中。
取盛食器淨洗。
還置本處。
取坐具。
洗足床。
淨水瓶。
澡洗瓶。
還置本處。
食處淨掃。
複次入師房時。
當看。
若有塵土。
當出繩床及地敷等。
當記本處。
出在外曬之。
淨掃房中糞土。
棄時當看。
若有針線刀等。
下至一丸二丸藥。
取置現處。
若有主識者當取。
複當拂拭向上。
杙上。
衣架上。
若房有破壞處。
蟲鼠孔穴。
可泥者便泥之。
可搗便搗。
可平治便平治。
極令潔淨。
若本敷座不齊整。
當更齊整。
若本齊整。
當如本齊整。
所著衣。
不着衣。
應各各别一處。
缽囊。
針筒。
置一處。
革屣囊。
與油器。
着一處。
中庭有塵土。
即掃除去。
取水瓶淨洗已。
還盛淨水置本處。
複當與師具水瓶。
洗浴瓶。
飲水器。
若浴室中有洗浴時。
當問。
欲洗浴不。
若言洗浴。
當先至浴室中看。
應灑。
便灑。
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