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箭。
化成天華。
如來證得法平等故。
不為物轉。
恒能轉物。
具足無量不可思議神通妙用。
如來證得持犯平等故。
三業無不随智慧行。
能使破戒衆生還得清淨。
汝既妄稱持犯平等。
何乃三業仍多蕪穢。
且于戒法作留難耶。
如此欺心。
但為自害。
嗚呼痛哉。
二述七佛戒經竟。
○三偈贊回向七。
初贊護戒勝益(至)七回向佛道。
○今初。
明人能護戒 能得三種樂 名譽及利養 死得生天上 當觀如是處 有智勤護戒 戒淨有智慧 便得第一道 明人者。
以護戒非愚癡人所堪故。
三種樂者。
先舉現在未來華報以為勸誘。
非謂護戒本意實圖此也。
如是處。
指學處言因智故使戒清淨。
因戒故智慧性顯。
更相由藉。
以成福慧二嚴。
直至成佛。
乃護戒之實果也。
前智是聞思正見。
後智是無漏始覺。
始覺合乎本覺。
名究竟覺。
故便得第一道。
○二明諸佛道同。
如過去諸佛 及以未來者 現在諸世尊 能勝一切憂 皆共尊敬戒 此是諸佛法 一切憂者。
煩惱所知二障為因。
分段變易二種生死為果。
惟尊敬此戒。
乃能勝之。
以一一戒。
能治煩惱。
通達戒性。
能離所知愚故。
○三勸遵佛教。
若有自為身 欲求于佛道 當尊重正法 此是諸佛教 自為身。
揀非為名為利。
求佛道。
揀非聲聞緣覺。
正法者。
指此波羅提木叉。
惟佛出世方有。
不同定共道共。
及治世五常十善。
故名正法。
又有此戒。
乃有僧寶。
有僧寶。
乃使佛法不滅。
故名正法也。
欲求佛道。
必當尊重此法。
讵可忽為小檢。
謗諸佛之明訓。
○四證戒經利益。
七佛為世尊 滅除諸結使 說是七戒經 諸縛得解脫 已入于涅槃 諸戲永滅盡 尊行大仙說 聖賢稱譽戒 弟子之所行 入寂滅涅槃 言七佛世尊。
為欲滅除衆生諸結使故。
所以說是戒經。
普令衆生解脫諸縛。
同入涅槃。
滅諸三界種種戲論。
故知此大仙所說之戒。
聖賢所贊之戒。
凡為佛弟子者。
無不行此而入涅槃者也。
○五重述顧命。
世尊涅槃時 興起于大悲 集諸比丘衆 與如是教誡 莫謂我涅槃 淨行者無護 我今說戒經 亦善說毗尼 我雖般涅槃 當視如世尊 此經久住世 佛法得熾盛 以是熾盛故 得入于涅槃 若不持此戒 如所應布薩 喻如日沒時 世界皆闇冥 臨涅槃而與教誡。
正如父母顧命其子。
較諸平日。
拔苦之心更切矣。
戒經。
指五篇學處。
毗尼。
謂滅罪之方。
此即如來法身常住世間。
故當視如世尊。
有秉羯磨。
有如說行者。
名為此經住世。
名為正法住世。
教行果三。
皆悉具足。
否則法輪墜地。
惡道充滿。
故喻如日沒之時。
闇冥不見道路矣。
○六申誡護持。
當護持是戒 如牦牛愛尾 和合一處坐 如佛之所說 ??音茅。
牛名也。
??牛惜尾而忘身。
喻持戒者應護戒而不顧身命也。
如佛所說者。
半月半月如法說。
不犯非法别衆等過也。
○七回向佛道。
我已說戒竟 衆僧布薩竟 我今說戒經 所說諸功德 施一切衆生 皆共成佛道 問。
此戒本為聲聞建立。
何以回向佛道。
若聲聞法果同佛道。
何故經中有雲。
聲聞持戒。
名菩薩破戒。
聲聞破戒。
名菩薩持戒耶。
答。
處處經中。
但诃聲聞心。
不诃聲聞律。
以但欲自度。
不思度人。
堕無為坑。
缺大悲用。
所以被诃。
又聲聞以趣寂為志。
故瞋心犯輕。
貪心犯重。
菩薩以度生為本。
故瞋心犯重。
貪心犯輕。
至于比丘之名。
本通大小。
有聲聞比丘。
有菩薩比丘。
所趨雖異。
比丘體同。
體同則戒亦同。
若無此戒。
則同在家菩薩。
何必舍家趣于非家。
故知比丘戒法。
大小通持。
喻如不龜手藥。
顧所用何如耳。
回向佛道。
豈有違于經說哉。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 音義 肘隐人 隐蔽也。
又安也。
亦憑着也。
楯 乳允切。
與盾同。
富羅 此翻短靿靴。
靿音要。
靴統也。
庵羅果 亦雲庵婆羅。
亦雲庵摩羅。
舊翻為奈。
新翻為難分别。
其果似桃非桃。
似柰非柰。
又生熟難分。
鉾 音矛。
同矛。
長二丈。
建于兵車。
其端如劍。
鑷 音聶。
[竺-二+拍]也。
珰 音當。
穿耳垂珠。
犍 音堅。
犗牛也。
犗音界。
凡畜之強健者曰犗。
讟 音讀。
怨謗也。
阿含 亦雲阿笈多。
此翻教又翻無比法。
即如來所說之言教也。
又翻法歸。
所謂萬法之淵府。
總持之林苑也。
又翻傳所說義。
通則大小二教皆号阿含。
别則小開四部。
謂增一阿含。
明人天因果。
長阿含。
破邪見。
中阿含。
明諸深義。
雜阿含。
明諸禅法。
罪名罪種 五篇七聚為罪名。
二百五十事為罪種。
之楚北轅 楚在中州之南。
欲往楚而北其轅。
則愈馳愈遠。
海運圖南決起控地 莊子逍遙遊篇。
明北溟鲲魚。
化為鵬鳥。
海風發動。
乃徙于南溟。
水擊三千裡。
抟風而上者九萬裡。
去以六月乃息。
此譬大人境界。
所養者厚。
所行者遠。
所持者久也。
又雲。
斥鷃笑之曰。
我決起而飛搶榆枋。
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萬裡而南為。
此譬庸流境界。
急于自用。
猶如決起。
眼前活計。
如搶榆枋。
無有忍力。
如不至則控于地也。
決起者。
輕急妄舉。
搶者。
飛集。
榆枋者。
小樹。
控者。
仆地以自安息也。
五住煩惱 一者見一切住地煩惱。
三界中分别見惑。
見道之所斷也。
二者欲愛住地煩惱。
欲界中任運俱生思惑。
三者色愛住地煩惱。
四禅天任運俱生思惑。
四者無色愛住地煩惱。
四空天任運俱生思惑。
皆修道之所斷也。
五者無始無明住地煩惱。
即界外二種别惑。
障俗谛者。
名為塵沙。
障中道者。
名為無明。
非二乘見修之所能斷。
故但合為一住。
菩薩諸佛修假中二觀。
乃能斷之前四住名煩惱障。
後一住即所知障。
根本從生方便等流 二百五十戒。
各就本條結罪。
名根本罪。
非僅以四重為根本也。
犯罪而不發露忏悔。
則覆藏之罪日日倍增。
名從生罪。
将犯罪而其事未成。
名方便罪。
罪已成而輕于根本。
名等流罪。
後文治罪法中。
有從生偷蘭遮。
當知即是此中初篇二篇之方便罪所攝。
與今從生二字不同。
彼約從罪前生。
今約從罪後生也。
有獨頭偷蘭遮。
當知即是此中初篇二篇之等流罪所攝。
以其自成罪性。
故名獨頭。
以是兩篇根本罪之同等流類。
故名等流也。
五常 仁義禮智信。
不龜手藥 龜。
音均。
手凍拆也。
莊子中明。
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
世世以漂布為業。
客聞之。
請以百金買其方。
往說吳王。
冬與越人水戰。
由此藥力。
手不凍拆。
大敗越人。
吳王遂分地而封之。
此藥是一。
或以封爵。
或不免于作漂工。
則所用者異耳。
今此比丘戒法亦爾。
聲聞持之。
僅得阿羅漢果。
如彼漂工。
菩薩持之。
回向衆生同成無上菩提。
猶如吳客之受封也。
化成天華。
如來證得法平等故。
不為物轉。
恒能轉物。
具足無量不可思議神通妙用。
如來證得持犯平等故。
三業無不随智慧行。
能使破戒衆生還得清淨。
汝既妄稱持犯平等。
何乃三業仍多蕪穢。
且于戒法作留難耶。
如此欺心。
但為自害。
嗚呼痛哉。
二述七佛戒經竟。
○三偈贊回向七。
初贊護戒勝益(至)七回向佛道。
○今初。
明人能護戒 能得三種樂 名譽及利養 死得生天上 當觀如是處 有智勤護戒 戒淨有智慧 便得第一道 明人者。
以護戒非愚癡人所堪故。
三種樂者。
先舉現在未來華報以為勸誘。
非謂護戒本意實圖此也。
如是處。
指學處言因智故使戒清淨。
因戒故智慧性顯。
更相由藉。
以成福慧二嚴。
直至成佛。
乃護戒之實果也。
前智是聞思正見。
後智是無漏始覺。
始覺合乎本覺。
名究竟覺。
故便得第一道。
○二明諸佛道同。
如過去諸佛 及以未來者 現在諸世尊 能勝一切憂 皆共尊敬戒 此是諸佛法 一切憂者。
煩惱所知二障為因。
分段變易二種生死為果。
惟尊敬此戒。
乃能勝之。
以一一戒。
能治煩惱。
通達戒性。
能離所知愚故。
○三勸遵佛教。
若有自為身 欲求于佛道 當尊重正法 此是諸佛教 自為身。
揀非為名為利。
求佛道。
揀非聲聞緣覺。
正法者。
指此波羅提木叉。
惟佛出世方有。
不同定共道共。
及治世五常十善。
故名正法。
又有此戒。
乃有僧寶。
有僧寶。
乃使佛法不滅。
故名正法也。
欲求佛道。
必當尊重此法。
讵可忽為小檢。
謗諸佛之明訓。
○四證戒經利益。
七佛為世尊 滅除諸結使 說是七戒經 諸縛得解脫 已入于涅槃 諸戲永滅盡 尊行大仙說 聖賢稱譽戒 弟子之所行 入寂滅涅槃 言七佛世尊。
為欲滅除衆生諸結使故。
所以說是戒經。
普令衆生解脫諸縛。
同入涅槃。
滅諸三界種種戲論。
故知此大仙所說之戒。
聖賢所贊之戒。
凡為佛弟子者。
無不行此而入涅槃者也。
○五重述顧命。
世尊涅槃時 興起于大悲 集諸比丘衆 與如是教誡 莫謂我涅槃 淨行者無護 我今說戒經 亦善說毗尼 我雖般涅槃 當視如世尊 此經久住世 佛法得熾盛 以是熾盛故 得入于涅槃 若不持此戒 如所應布薩 喻如日沒時 世界皆闇冥 臨涅槃而與教誡。
正如父母顧命其子。
較諸平日。
拔苦之心更切矣。
戒經。
指五篇學處。
毗尼。
謂滅罪之方。
此即如來法身常住世間。
故當視如世尊。
有秉羯磨。
有如說行者。
名為此經住世。
名為正法住世。
教行果三。
皆悉具足。
否則法輪墜地。
惡道充滿。
故喻如日沒之時。
闇冥不見道路矣。
○六申誡護持。
當護持是戒 如牦牛愛尾 和合一處坐 如佛之所說 ??音茅。
牛名也。
??牛惜尾而忘身。
喻持戒者應護戒而不顧身命也。
如佛所說者。
半月半月如法說。
不犯非法别衆等過也。
○七回向佛道。
我已說戒竟 衆僧布薩竟 我今說戒經 所說諸功德 施一切衆生 皆共成佛道 問。
此戒本為聲聞建立。
何以回向佛道。
若聲聞法果同佛道。
何故經中有雲。
聲聞持戒。
名菩薩破戒。
聲聞破戒。
名菩薩持戒耶。
答。
處處經中。
但诃聲聞心。
不诃聲聞律。
以但欲自度。
不思度人。
堕無為坑。
缺大悲用。
所以被诃。
又聲聞以趣寂為志。
故瞋心犯輕。
貪心犯重。
菩薩以度生為本。
故瞋心犯重。
貪心犯輕。
至于比丘之名。
本通大小。
有聲聞比丘。
有菩薩比丘。
所趨雖異。
比丘體同。
體同則戒亦同。
若無此戒。
則同在家菩薩。
何必舍家趣于非家。
故知比丘戒法。
大小通持。
喻如不龜手藥。
顧所用何如耳。
回向佛道。
豈有違于經說哉。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 音義 肘隐人 隐蔽也。
又安也。
亦憑着也。
楯 乳允切。
與盾同。
富羅 此翻短靿靴。
靿音要。
靴統也。
庵羅果 亦雲庵婆羅。
亦雲庵摩羅。
舊翻為奈。
新翻為難分别。
其果似桃非桃。
似柰非柰。
又生熟難分。
鉾 音矛。
同矛。
長二丈。
建于兵車。
其端如劍。
鑷 音聶。
[竺-二+拍]也。
珰 音當。
穿耳垂珠。
犍 音堅。
犗牛也。
犗音界。
凡畜之強健者曰犗。
讟 音讀。
怨謗也。
阿含 亦雲阿笈多。
此翻教又翻無比法。
即如來所說之言教也。
又翻法歸。
所謂萬法之淵府。
總持之林苑也。
又翻傳所說義。
通則大小二教皆号阿含。
别則小開四部。
謂增一阿含。
明人天因果。
長阿含。
破邪見。
中阿含。
明諸深義。
雜阿含。
明諸禅法。
罪名罪種 五篇七聚為罪名。
二百五十事為罪種。
之楚北轅 楚在中州之南。
欲往楚而北其轅。
則愈馳愈遠。
海運圖南決起控地 莊子逍遙遊篇。
明北溟鲲魚。
化為鵬鳥。
海風發動。
乃徙于南溟。
水擊三千裡。
抟風而上者九萬裡。
去以六月乃息。
此譬大人境界。
所養者厚。
所行者遠。
所持者久也。
又雲。
斥鷃笑之曰。
我決起而飛搶榆枋。
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萬裡而南為。
此譬庸流境界。
急于自用。
猶如決起。
眼前活計。
如搶榆枋。
無有忍力。
如不至則控于地也。
決起者。
輕急妄舉。
搶者。
飛集。
榆枋者。
小樹。
控者。
仆地以自安息也。
五住煩惱 一者見一切住地煩惱。
三界中分别見惑。
見道之所斷也。
二者欲愛住地煩惱。
欲界中任運俱生思惑。
三者色愛住地煩惱。
四禅天任運俱生思惑。
四者無色愛住地煩惱。
四空天任運俱生思惑。
皆修道之所斷也。
五者無始無明住地煩惱。
即界外二種别惑。
障俗谛者。
名為塵沙。
障中道者。
名為無明。
非二乘見修之所能斷。
故但合為一住。
菩薩諸佛修假中二觀。
乃能斷之前四住名煩惱障。
後一住即所知障。
根本從生方便等流 二百五十戒。
各就本條結罪。
名根本罪。
非僅以四重為根本也。
犯罪而不發露忏悔。
則覆藏之罪日日倍增。
名從生罪。
将犯罪而其事未成。
名方便罪。
罪已成而輕于根本。
名等流罪。
後文治罪法中。
有從生偷蘭遮。
當知即是此中初篇二篇之方便罪所攝。
與今從生二字不同。
彼約從罪前生。
今約從罪後生也。
有獨頭偷蘭遮。
當知即是此中初篇二篇之等流罪所攝。
以其自成罪性。
故名獨頭。
以是兩篇根本罪之同等流類。
故名等流也。
五常 仁義禮智信。
不龜手藥 龜。
音均。
手凍拆也。
莊子中明。
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
世世以漂布為業。
客聞之。
請以百金買其方。
往說吳王。
冬與越人水戰。
由此藥力。
手不凍拆。
大敗越人。
吳王遂分地而封之。
此藥是一。
或以封爵。
或不免于作漂工。
則所用者異耳。
今此比丘戒法亦爾。
聲聞持之。
僅得阿羅漢果。
如彼漂工。
菩薩持之。
回向衆生同成無上菩提。
猶如吳客之受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