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

關燈
學。

     餘佛法。

    指餘随律威儀。

    及一切修多羅阿毗昙也。

    諸佛慧命。

    寄于三藏。

    不學。

    則世間眼滅。

    不和合學。

    則說食不飽。

    故必如法同住。

    朝夕研求。

    俾正義昭然。

    道明德備。

    方無忝于僧寶。

    方能紹隆佛種。

    否則不惟招羺羊之诮。

    亦且堕無聞之禍矣。

    可不勉哉。

     ○二述七佛戒經七。

    初毗婆屍佛所說(至)七本師釋迦佛所說。

     今初。

     忍辱第一道 佛說無為最 出家惱他人 不名為沙門 此是毗婆屍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說是戒經。

     略說戒經。

    乃偏贊忍辱者。

    以持戒者。

    未必能忍辱。

    而忍辱者。

    決無不持戒。

    故遺教經雲。

    忍之為德。

    持戒苦行所不能及也。

    若見有辱可忍。

    縱使身口不行報複。

    心中決難脫然。

    隻此未得脫然一念。

    便與沙門勤息名義不得相應。

    惟深觀無為法性。

    若生若法。

    俱不可得。

    尚無有辱。

    将誰名忍。

    是為第一義忍。

    故稱第一道也。

    梵雲多陀阿伽度。

    此翻如來。

    梵雲阿羅诃。

    此翻應供。

    亦翻無所著。

    梵雲三藐三佛陀。

    此翻正遍知。

    亦翻等正覺。

    即略舉十号之三也。

     ○二屍棄佛所說。

     譬如明眼人 能避險惡道 世有聰明人 能遠離諸惡 此是屍棄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說是戒經。

     三界之中。

    無非是險是惡。

    愚人無智。

    不思出要。

    故使長受輪回。

    聰則能聞道。

    明則能見道。

    信佛妙法。

    深識苦因。

    但離諸惡。

    便無惡果。

    諸惡。

    謂見思塵沙無明三惑一切現行及種子也。

     ○三毗葉羅佛所說。

     不謗亦不嫉 當奉行于戒 飲食知止足 常樂在空閑 心定樂精進 是名諸佛教 此是毗葉羅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說是戒經。

     謗是口出惡言。

    嫉是心存惡念。

    無此二者。

    奉行于戒。

    乃三業皆淨也。

    知足遠離。

    皆頭陀勝法。

    息世間馳求。

    故心定。

    勤出世道業。

    故精進。

    三世諸佛所有法要。

    俱不出于此矣。

     ○四拘留孫佛所說。

     譬如蜂采華 不壞色與香 但取其味去 比丘入聚然 不違戾他事 不觀作不作 但自觀身行 若正若不正 此是拘留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說是戒經。

     聚。

    謂聚落。

    然。

    謂乞食之法亦應爾也。

    又複聚。

    謂大衆。

    然。

    謂求法之道亦應爾也。

    不違戾他。

    正所謂不壞色香也。

    不觀句。

    謂不觀他人之作善不作善也。

    問曰。

    不違戾他。

    是所宜矣。

    不觀作不作。

    得無偏于自利而阙慈悲耶。

    答曰。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雖令不從。

    故欲利他。

    先須自利。

    為利他而自利。

    雖自利實包利他。

    何名偏也。

    若舍身行于不觀。

    而欲觀他作與不作。

    他未必利。

    自先受害。

    自既受害。

    亦能害他。

    如癞病人賣好瘡藥。

    着鬼人施好符咒。

    其不被诃笑者鮮矣。

    故大乘理趣經雲。

    若諸凡夫。

    自不清淨。

    為毀戒者。

    雖說正法。

    勸他持戒。

    終不信從。

    反被輕诃。

    以是當知。

    先自檢身離諸放逸。

    堅持淨戒波羅蜜多。

    然後為人說正法要。

    有情聞已。

    便能信受。

    又雲。

    知己過戒。

    省察自心故。

    不見他過戒。

    護彼意故。

    正與此偈義同也。

    嗚呼。

    時丁末運。

    道法陵夷。

    持律者。

    輕重罔知。

    開遮莫辨。

    習教者。

    徒事口耳。

    縱恣身心。

    參禅者。

    接響承虛。

    如狂似醉。

    舉世滔滔。

    狂瀾誰砥。

    稍為舉目。

    血淚便流。

    故佛藏經雲。

    當爾之時。

    不應入衆。

    乃至一宿。

    當應自處山林空靜。

    乃至畢命如野獸死。

    應生如是厭心。

    我當雲何見法破亂。

    見此沙門惡世難時。

    我當勤心精進。

    早獲道果。

    夫佛藏乃大乘經律。

    而所言若此。

    正謂宏法利生。

    原不在虛張聲勢。

    但使南閻浮提深山窮谷之中。

    有五清淨持戒比丘。

    即是僧寶種性不斷。

    有一清淨正見比丘。

    即是正法眼藏不滅。

    願我同志。

    念正教之将湮。

    悲含生之永溺。

    欽慈尊明誨。

    ??護法遠懷。

    觑開名利兩關。

    痛絕偷心一點。

    深求出要。

    厚蓄資糧。

    朗戒珠而澄定水。

    揭慧日而拓願輪。

    但期上契佛心。

    何患下遺生界。

    倘或欲速見小。

    未免之楚北轅。

    高明者自不以人廢言。

    異見者必且因言罪我。

    然則海運而圖南。

    亦惟自擇。

    決起而控地。

    亦惟自取矣。

     ○五拘那含牟尼佛所說。

     心莫作放逸 聖法當勤學 如是無憂愁 心定入涅槃 此是拘那含牟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說是戒經。

     不放逸。

    故無憂患。

    學聖法。

    故無愁慮。

    無憂愁。

    故心定也。

    憂愁屬苦。

    放逸是集。

    聖法是道。

    入涅槃是滅。

    若約四種四谛解釋。

    則浩然無涯。

    思之。

     ○六迦葉佛所說。

     一切惡莫作 當奉行諸善 自淨其志意 是則諸佛教 此是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說是戒經。

     五住煩惱。

    皆名為惡。

    一切莫作。

    即圓伏圓斷義也。

    性具功德。

    皆名為善。

    盡當奉行。

    即圓修圓證義也。

    終日止惡。

    而無能止之相。

    終日行善。

    而無能行之相。

    是名自淨其志意也。

     ○七本師釋迦佛所說。

     善護于口言 自淨其志意 身莫作諸惡 此三業道淨 能得如是行 是大仙人道 此是釋迦牟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于十二年中。

    為無事僧說是戒經。

    從是以後。

    廣分别說。

    諸比丘。

    自為。

    樂法。

    樂沙門者。

    有慚。

    有愧。

    樂學戒者。

    當于中學。

     三業道淨。

    即是十善道法。

    若人天。

    若聲聞。

    若緣覺。

    若菩薩。

    若諸佛。

    無不依之。

    具如華嚴十地品中廣明也。

    無事僧。

    謂不犯戒者。

    此七戒經。

    各逗時機而說。

    故旨趣各有所重。

    所謂應病與藥。

    至于會歸涅槃。

    則一而已。

    諸部中。

    惟根本部叙厥緣起為詳。

    而字句文義。

    與此略殊。

    故不錄之。

    廣分别說者。

    有漏法生。

    乃結二百五十戒法。

    為斷彼有漏法故。

    一一戒中。

    複有根本。

    從生方便。

    等流之不同。

    為比丘者。

    皆應學之。

    除非不自為者。

    不樂法者。

    樂作非沙門非釋子者。

    無慚無愧者。

    不樂學戒者。

    可不學耳。

    問曰。

    十二年前。

    學個甚麼。

    答曰。

    其無事者。

    即是無學。

    其未登無學者。

    即學淨三業道。

    問曰。

    我今亦但淨三業道。

    何用學此煩瑣戒相。

    答曰。

    汝今為在十二年後。

    為在十二年前。

    又且不論時前時後。

    且問汝今三業。

    為同無事僧。

    為不同無事僧。

    既不同無事僧。

    若不學此戒。

    何由知持知犯。

    若謂戒不必學。

    即犯輕戒波逸提。

    隻此輕戒一念。

    為是淨。

    為是不淨。

    若謂持取犯戒俱不可得。

    汝今何獨不得持戒。

    卻得犯戒。

    若謂犯即無犯。

    則亦可持即無持。

    何乃舍持取犯。

    若謂情無取舍。

    即不應取略舍廣。

    若謂淨穢平等。

    則地獄天堂亦平等。

    惡罵美稱亦平等。

    檀麝糞穢亦平等。

    甘露膿血亦平等。

    天衣刀杖亦平等。

    汝何不常處地獄。

    汝何不名豬狗畜生秃奴秃賊。

    汝何不常嗅糞穢。

    汝何不餐啖膿血。

    汝何不刀杖打割其身。

    若汝實證平等法性。

    自然不壞俗谛。

    必将受現法樂。

    善化有情。

    若汝勉強受上等事。

    即是魔入汝心。

    亦非正道。

    若汝既未證平等法性。

    亦未能受如上等事。

    而獨随情逐意。

    懶惰懈怠。

    不肯學此戒法。

    即是賊住。

    即非沙門。

    即無慚愧。

    即師子身蟲。

    即最上大賊。

    即惡魔眷屬。

    即地獄種子。

    汝何不觀如來證得色平等故。

    能使地獄天宮。

    皆為淨土。

    如來證得聲平等故。

    能使天魔惡聲化為贊頌。

    如來證得香平等故。

    能使幻士廁室。

    化為香殿。

    如來證得味平等故。

    能使食中毒藥。

    化成甘露。

    如來證得觸平等故。

    能使魔軍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