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古吳蕅益沙門 智旭 彙輯
○總辨羯磨法
夫羯磨乃作法辦事之名。
一切僧事。
皆依羯磨得成。
故曰。
有秉羯磨。
有如說行者。
斯則名為正法住世。
又曰。
不誦白羯磨者。
終身不得離依止。
是知比丘要務。
莫先于此。
而流俗相傳。
僅以對首說罪一事當之。
訛謬甚矣。
故特首明斯義。
總示大綱。
至于百一僧事。
散在諸科。
不煩重述也。
第四分雲。
有三羯磨。
攝一切羯磨。
何等三。
白羯磨。
白二羯磨。
白四羯磨。
是三攝一切羯磨。
白羯磨。
亦名單白。
白二羯磨。
僧祇名為白一羯磨。
謂一白一羯磨也。
白四羯磨。
僧祇名為白三羯磨。
謂一白三羯磨也。
薩婆多摩得勒伽雲。
有百一羯磨。
二十四白羯磨。
四十七白二羯磨。
三十白四羯磨。
根本百一羯磨雲。
言百一者。
蓋是舉其大數。
于大律中。
檢有多少不同。
乃是以類相收。
無違妨也。
單白二十二。
白二四十七。
白四三十二。
随機羯磨則明一百三十四法。
單白三十九。
白二五十七。
白四三十八。
又對首三十三。
心念十四。
共有一百八十一法。
雖詳盡作法科條。
未免犯非制而制。
所以懷素律師每多緻議。
不如但遵原律之善也。
第三分雲。
有四種僧。
四人僧。
五人僧。
十人僧。
二十人僧。
是中四人僧者。
除自恣。
受具。
出罪。
餘一切如法羯磨應作。
五人僧者。
在中國除受具。
出罪。
餘一切如法羯磨應作。
十人僧者。
除出罪。
餘一切如法羯磨應作。
二十人僧者。
一切羯磨應作。
況複過二十。
不得以比丘尼等足數。
不得以被舉被擯及所為作羯磨人足數。
不應作非法非毗尼羯磨。
非法别衆羯磨。
非法和合羯磨。
法别衆羯磨。
法相似别衆羯磨。
法相似和合羯磨。
诃不止羯磨(得诃者诃而不止。
便同别衆也)。
雲何非法非毗尼羯磨。
應一白一羯磨。
一白三羯磨者。
或作白不作羯磨。
或作羯磨不作白。
或作多白。
或作多羯磨(非法也)。
不應與作舉者。
亂與作舉(非毗尼也)。
雲何如法如毗尼羯磨。
如白法作白。
如羯磨法作羯磨(如法也)。
如舉罪法舉罪(如毗尼也)。
雲何非法别衆羯磨。
不來者不與欲。
現前應诃者诃(别衆也)。
彼作種種羯磨。
白此事。
乃為彼事作羯磨(非法也)。
雲何非法和合羯磨。
不來者與欲。
得诃者不诃(和合也)。
作種種羯磨。
白此事。
乃為彼事作羯磨(非法也)。
雲何法别衆羯磨。
不來者不與欲。
得诃者诃(别衆也)。
彼羯磨如法作(法也)。
雲何法相似别衆羯磨。
不來者不與欲。
诃者得诃(别衆也)。
作種種羯磨。
前作羯磨後作白(法相似也)。
雲何法相似和合羯磨。
不來者與欲。
得诃者不诃(和合也)。
前作羯磨後作白(法相似也)。
何等人诃。
不成诃。
為比丘作羯磨。
比丘尼乃至若應滅擯。
若在戒場上(結界之法。
先結戒場。
方結大界。
結大界時。
要除戒場内地。
蓋以比丘法事。
或有止須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作者。
即于此戒場中作之。
不必辄煩大衆也。
今若身在戒場。
即為出大界外。
故不成诃)。
若作别住(自有粗罪。
行覆藏法。
不應诃僧羯磨)。
若以神足在空(離地四指便名離界)。
若隐沒(即同人不現前)。
若離見聞處(小界固須舒手相及。
大界亦須眼見耳聞)。
若所為作羯磨人(但除受具及受僧差)。
如是人诃。
不成诃。
雲何诃。
成诃。
若善比丘(不同比丘尼乃至應滅擯)。
同在一界内住(不同在戒場及作别住)。
不在空。
不隐沒。
不離見聞處。
如是诃。
成诃。
根本目得迦雲。
有十二種人不應诃。
言不采錄。
一者愚。
謂思其惡思。
說其惡說。
作其惡作。
二者癡。
謂不持蘇呾羅。
不持毗柰耶。
不持摩室裡迦。
三者不分明。
謂不明三藏教文。
四者不善巧。
謂不善三藏教理。
五者無慚。
謂于四他勝中随犯一戒。
六者有瑕隙。
謂新作鬥诤。
或舊有怨嫌。
七者界外住人。
八者被舍棄人。
九者言無次緒。
謂作妄語離間粗犷雜亂語言。
十者舍威儀。
謂舍本座。
十一者失本性。
謂作不應作事。
于諸學處不知修習。
十二者授學人。
有三種應诃。
一者住本性。
二言有次緒。
三不舍威儀。
若失本性人還住本性。
亦得成诃。
應須采錄。
若大衆差遣十二種人。
彼如是語。
大德不應差我。
此所出言。
應須采錄。
僧祇律雲。
應二十衆作羯磨。
十衆作。
不成就。
應十衆作而五衆。
應五衆作而四衆。
應作白三羯磨而白一。
應作白一羯磨而單白。
皆不成就。
應作白而作白一羯磨。
應作白一羯磨而作白三羯磨。
應作四衆羯磨而五衆作。
應五衆而十衆。
應十衆而二十衆。
皆名成就。
昙無德律羯磨雲。
凡諸羯磨作法。
應先白未受具戒者出。
不來比丘說欲及清淨。
僧今和合。
何所作為。
一人随事答雲。
某甲羯磨。
除結界無受欲法。
十誦律雲。
比丘不應與尼作羯磨。
除受具。
摩那埵。
出罪。
諸尼不應與比丘作羯磨。
除不禮拜。
不共語。
不供養羯磨。
○結界法 一切如法僧事。
鹹資界法而成。
故先明之。
問。
今時律堂。
或不結界。
或但用大悲忏中結界法。
未審一切僧事得成就不。
答。
若不結界。
則贍部中但是如來聲聞弟子有一不到。
便名别衆。
種種作法。
皆不成就。
此是僧伽要務。
豈容缺略。
至于禮忏持咒結壇。
自屬密宗法用。
斷斷不可混借也。
就結界法。
略明五意。
一結戒場。
二結大界。
三結不離衣界。
四結淨廚界。
五權結小界。
△一結戒場。
第二分雲。
時諸比丘。
有須四衆羯磨事起。
五衆十衆二十衆羯磨事起。
大衆會疲集極。
佛言。
聽結戒場。
稱四方界相。
若安杙。
若石。
若疆畔作齊限。
白二羯磨(先須問僧集不。
和合不。
未受具戒者。
出僧今和合。
何所作為。
一人答雲。
結界羯磨。
方乃秉白)。
大德僧聽。
此住處比丘。
稱四方小界相。
若僧時到。
僧忍聽。
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結作戒場。
白如是。
大德僧聽。
此住處比丘。
稱四方小界相。
僧今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結作戒場。
誰諸長老。
忍僧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結作戒場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結作戒場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時諸比丘有欲廣作界者。
有欲狹作界者。
佛言。
先解前界。
然後欲廣狹作從意。
當白二羯磨解。
△二結大界。
按五分律雲。
先結戒場。
更結僧坊界。
結僧坊時。
唱四方界相及除内地。
律攝雲。
結時小界在前。
解時小界在後。
宣公亦用其說。
懷素雖列大界在前。
而玩彼注文。
亦用此意。
今準之。
第二分雲當敷座。
打犍椎。
盡集一處。
不聽受欲。
是中或舊住比丘。
或識界相者。
應唱大界四方相。
若東方有山。
稱山。
有塹。
稱塹。
若村。
若城。
若疆畔。
若園。
若林。
若池。
若樹。
若石。
若垣牆。
若神祀舍。
如東方相。
餘方亦爾。
唱已。
應令能羯磨者作如是白。
大德僧聽。
此住處比丘。
唱四方大界相。
若僧時到。
僧忍聽。
僧今于此四方相内。
除戒場地。
結大界。
同一住處。
同一說戒。
白如是。
大德僧聽。
此住處比丘。
唱四方大界相。
僧今于此四方相内。
除戒場地。
結大界。
同一住處。
同一說戒。
誰諸長老。
忍僧于此四方相内除戒場地結大界。
同一住處。
同一說戒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于此四方相内除戒場地結大界。
同一住處同一說戒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一切僧事。
皆依羯磨得成。
故曰。
有秉羯磨。
有如說行者。
斯則名為正法住世。
又曰。
不誦白羯磨者。
終身不得離依止。
是知比丘要務。
莫先于此。
而流俗相傳。
僅以對首說罪一事當之。
訛謬甚矣。
故特首明斯義。
總示大綱。
至于百一僧事。
散在諸科。
不煩重述也。
第四分雲。
有三羯磨。
攝一切羯磨。
何等三。
白羯磨。
白二羯磨。
白四羯磨。
是三攝一切羯磨。
白羯磨。
亦名單白。
白二羯磨。
僧祇名為白一羯磨。
謂一白一羯磨也。
白四羯磨。
僧祇名為白三羯磨。
謂一白三羯磨也。
薩婆多摩得勒伽雲。
有百一羯磨。
二十四白羯磨。
四十七白二羯磨。
三十白四羯磨。
根本百一羯磨雲。
言百一者。
蓋是舉其大數。
于大律中。
檢有多少不同。
乃是以類相收。
無違妨也。
單白二十二。
白二四十七。
白四三十二。
随機羯磨則明一百三十四法。
單白三十九。
白二五十七。
白四三十八。
又對首三十三。
心念十四。
共有一百八十一法。
雖詳盡作法科條。
未免犯非制而制。
所以懷素律師每多緻議。
不如但遵原律之善也。
第三分雲。
有四種僧。
四人僧。
五人僧。
十人僧。
二十人僧。
是中四人僧者。
除自恣。
受具。
出罪。
餘一切如法羯磨應作。
五人僧者。
在中國除受具。
出罪。
餘一切如法羯磨應作。
十人僧者。
除出罪。
餘一切如法羯磨應作。
二十人僧者。
一切羯磨應作。
況複過二十。
不得以比丘尼等足數。
不得以被舉被擯及所為作羯磨人足數。
不應作非法非毗尼羯磨。
非法别衆羯磨。
非法和合羯磨。
法别衆羯磨。
法相似别衆羯磨。
法相似和合羯磨。
诃不止羯磨(得诃者诃而不止。
便同别衆也)。
雲何非法非毗尼羯磨。
應一白一羯磨。
一白三羯磨者。
或作白不作羯磨。
或作羯磨不作白。
或作多白。
或作多羯磨(非法也)。
不應與作舉者。
亂與作舉(非毗尼也)。
雲何如法如毗尼羯磨。
如白法作白。
如羯磨法作羯磨(如法也)。
如舉罪法舉罪(如毗尼也)。
雲何非法别衆羯磨。
不來者不與欲。
現前應诃者诃(别衆也)。
彼作種種羯磨。
白此事。
乃為彼事作羯磨(非法也)。
雲何非法和合羯磨。
不來者與欲。
得诃者不诃(和合也)。
作種種羯磨。
白此事。
乃為彼事作羯磨(非法也)。
雲何法别衆羯磨。
不來者不與欲。
得诃者诃(别衆也)。
彼羯磨如法作(法也)。
雲何法相似别衆羯磨。
不來者不與欲。
诃者得诃(别衆也)。
作種種羯磨。
前作羯磨後作白(法相似也)。
雲何法相似和合羯磨。
不來者與欲。
得诃者不诃(和合也)。
前作羯磨後作白(法相似也)。
何等人诃。
不成诃。
為比丘作羯磨。
比丘尼乃至若應滅擯。
若在戒場上(結界之法。
先結戒場。
方結大界。
結大界時。
要除戒場内地。
蓋以比丘法事。
或有止須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作者。
即于此戒場中作之。
不必辄煩大衆也。
今若身在戒場。
即為出大界外。
故不成诃)。
若作别住(自有粗罪。
行覆藏法。
不應诃僧羯磨)。
若以神足在空(離地四指便名離界)。
若隐沒(即同人不現前)。
若離見聞處(小界固須舒手相及。
大界亦須眼見耳聞)。
若所為作羯磨人(但除受具及受僧差)。
如是人诃。
不成诃。
雲何诃。
成诃。
若善比丘(不同比丘尼乃至應滅擯)。
同在一界内住(不同在戒場及作别住)。
不在空。
不隐沒。
不離見聞處。
如是诃。
成诃。
根本目得迦雲。
有十二種人不應诃。
言不采錄。
一者愚。
謂思其惡思。
說其惡說。
作其惡作。
二者癡。
謂不持蘇呾羅。
不持毗柰耶。
不持摩室裡迦。
三者不分明。
謂不明三藏教文。
四者不善巧。
謂不善三藏教理。
五者無慚。
謂于四他勝中随犯一戒。
六者有瑕隙。
謂新作鬥诤。
或舊有怨嫌。
七者界外住人。
八者被舍棄人。
九者言無次緒。
謂作妄語離間粗犷雜亂語言。
十者舍威儀。
謂舍本座。
十一者失本性。
謂作不應作事。
于諸學處不知修習。
十二者授學人。
有三種應诃。
一者住本性。
二言有次緒。
三不舍威儀。
若失本性人還住本性。
亦得成诃。
應須采錄。
若大衆差遣十二種人。
彼如是語。
大德不應差我。
此所出言。
應須采錄。
僧祇律雲。
應二十衆作羯磨。
十衆作。
不成就。
應十衆作而五衆。
應五衆作而四衆。
應作白三羯磨而白一。
應作白一羯磨而單白。
皆不成就。
應作白而作白一羯磨。
應作白一羯磨而作白三羯磨。
應作四衆羯磨而五衆作。
應五衆而十衆。
應十衆而二十衆。
皆名成就。
昙無德律羯磨雲。
凡諸羯磨作法。
應先白未受具戒者出。
不來比丘說欲及清淨。
僧今和合。
何所作為。
一人随事答雲。
某甲羯磨。
除結界無受欲法。
十誦律雲。
比丘不應與尼作羯磨。
除受具。
摩那埵。
出罪。
諸尼不應與比丘作羯磨。
除不禮拜。
不共語。
不供養羯磨。
○結界法 一切如法僧事。
鹹資界法而成。
故先明之。
問。
今時律堂。
或不結界。
或但用大悲忏中結界法。
未審一切僧事得成就不。
答。
若不結界。
則贍部中但是如來聲聞弟子有一不到。
便名别衆。
種種作法。
皆不成就。
此是僧伽要務。
豈容缺略。
至于禮忏持咒結壇。
自屬密宗法用。
斷斷不可混借也。
就結界法。
略明五意。
一結戒場。
二結大界。
三結不離衣界。
四結淨廚界。
五權結小界。
△一結戒場。
第二分雲。
時諸比丘。
有須四衆羯磨事起。
五衆十衆二十衆羯磨事起。
大衆會疲集極。
佛言。
聽結戒場。
稱四方界相。
若安杙。
若石。
若疆畔作齊限。
白二羯磨(先須問僧集不。
和合不。
未受具戒者。
出僧今和合。
何所作為。
一人答雲。
結界羯磨。
方乃秉白)。
大德僧聽。
此住處比丘。
稱四方小界相。
若僧時到。
僧忍聽。
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結作戒場。
白如是。
大德僧聽。
此住處比丘。
稱四方小界相。
僧今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結作戒場。
誰諸長老。
忍僧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結作戒場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結作戒場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時諸比丘有欲廣作界者。
有欲狹作界者。
佛言。
先解前界。
然後欲廣狹作從意。
當白二羯磨解。
△二結大界。
按五分律雲。
先結戒場。
更結僧坊界。
結僧坊時。
唱四方界相及除内地。
律攝雲。
結時小界在前。
解時小界在後。
宣公亦用其說。
懷素雖列大界在前。
而玩彼注文。
亦用此意。
今準之。
第二分雲當敷座。
打犍椎。
盡集一處。
不聽受欲。
是中或舊住比丘。
或識界相者。
應唱大界四方相。
若東方有山。
稱山。
有塹。
稱塹。
若村。
若城。
若疆畔。
若園。
若林。
若池。
若樹。
若石。
若垣牆。
若神祀舍。
如東方相。
餘方亦爾。
唱已。
應令能羯磨者作如是白。
大德僧聽。
此住處比丘。
唱四方大界相。
若僧時到。
僧忍聽。
僧今于此四方相内。
除戒場地。
結大界。
同一住處。
同一說戒。
白如是。
大德僧聽。
此住處比丘。
唱四方大界相。
僧今于此四方相内。
除戒場地。
結大界。
同一住處。
同一說戒。
誰諸長老。
忍僧于此四方相内除戒場地結大界。
同一住處。
同一說戒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于此四方相内除戒場地結大界。
同一住處同一說戒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