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衆比丘集一處論法毗尼。
六群疑為我等作羯磨。
從座起去。
衆僧止而不住。
故制。
釋 事者。
十八破僧事。
法非法乃至說不說。
相 出戶外。
波逸提。
一足在戶外等。
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不犯者。
有僧事塔事瞻病事。
與欲而去。
若口噤不能與欲。
及非法羯磨等。
僧祇律雲。
若大小便。
須臾還。
不廢僧事。
無罪。
若說法。
說毗尼。
聽多比丘誦經。
聽他受經。
聽他誦經。
盡應白去。
不白去者越毗尼罪。
若誦經者。
止誦作餘語。
去者無罪。
五分律雲。
若屋下羯磨。
随幾過出。
一一出。
波逸提。
若露地羯磨。
出去僧面一尋。
波逸提。
若神通人。
離地四指。
波逸提。
若僧不羯磨斷事。
出去。
突吉羅。
若私房斷事。
來而去。
突吉羅。
若僧不羯磨斷事。
及私房斷事。
沙彌得在其中。
起去。
突吉羅。
式叉摩那沙彌尼亦如是。
○七十六與欲後悔戒。
大乘比丘同學。
若比丘。
與欲已。
後悔者。
波逸提。
緣 六群中有犯事者。
恐僧彈舉。
于一切時。
六人相随不離。
僧不得與作羯磨。
後于作衣時喚之。
報言。
作衣不得往。
僧言。
若不得來。
可令一二比丘持欲來。
即令一比丘來。
僧即與此比丘作羯磨。
此比丘還。
六群悔言。
彼作羯磨者。
非為羯磨。
羯磨不成。
我以彼事故與欲。
不以此事。
諸比丘嫌責。
白佛結戒。
相 比丘尼波逸提。
不犯者。
實非羯磨。
五分律雲。
僧不作羯磨斷事。
後诃。
突吉羅。
○七十七屏聽诤後語戒。
此是性罪。
大乘同制。
若比丘。
比丘共鬥诤已。
聽此語向彼說。
波逸提。
緣 起自六群比丘。
故制。
釋 聽者屏聽。
相 往而聞。
波逸提。
不聞。
突吉羅。
欲往不往。
及一切處二人共語。
不以彈指謦咳驚之。
盡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為破非法羯磨及無利益事。
五分律雲。
默聽餘四衆語。
突吉羅。
十誦律雲。
為和合故往聽。
不犯。
善見律雲。
往去。
步步突吉羅。
至聞處。
波逸提。
為欲自改。
往聽。
不犯。
僧祇律雲。
二比丘在堂裡私語。
若比丘欲入。
應彈指動腳作聲。
若前人默然者。
應還出。
若故語不止者。
入無罪。
一比丘先在堂内坐。
二比丘私語從外來。
先坐者應作聲。
若彼默然者。
堂内比丘應出。
前後行亦爾。
若比丘。
共餘比丘鬥诤。
結恨。
作是罵詈。
我要當殺此惡人。
比丘聞已。
得語彼。
好自警備。
我聞有惡聲。
若有客比丘作是言。
我等當盜某庫藏某塔物某僧淨廚某人衣缽。
知事人聞已。
默然應還。
僧中唱言。
諸大德。
某庫藏某塔物某僧淨廚某人衣缽。
當警備。
我聞惡聲。
使前人知。
若比丘多有弟子。
日暮竊按行諸房。
知如法不。
若聞說世俗語。
不得便入诃責。
待自來然後誨責。
若聞論經說義問答。
不得便入贊歎。
待自來然後贊美。
○七十八瞋打比丘戒。
大乘同制。
若為相報。
犯輕。
若無端起恚。
及忿恨增上。
不受彼忏者。
犯重。
若比丘。
嗔恚故不喜。
打比丘者。
波逸提。
緣 六群中有一人。
瞋打十七群比丘。
被打人高聲喚言莫爾。
比房聞之。
白佛結戒。
相 手石杖等打。
皆波逸提。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病須椎打。
噎須椎脊。
觸令聞語。
及誤觸等。
薩婆多論雲。
打得戒沙彌(即與學沙彌也)。
盲瞎聾啞。
波利婆沙摩那埵比丘。
悉波逸提(失雙目名盲。
失一目為瞎。
先有盲瞎聾啞病者。
不得受比丘戒。
已受具戒而得此病。
仍是比丘故也)。
摩得勒伽雲。
打三種人。
突吉羅。
謂賊住(不得戒)。
本不和合(受五法者)。
本犯戒(犯四重禁失比丘性)。
若以把沙把豆等物擲衆比丘。
随所著。
随得爾所波逸提。
不着。
突吉羅。
五分律雲。
打餘四衆乃至畜生。
突吉羅。
僧祇律雲。
若惡象馬牛羊豬狗等來。
不得打。
得捉杖木瓦石等打地作恐怖相。
若畜生來入塔寺。
觸突形像。
壞華果樹。
亦得以杖木瓦石打地。
恐怖令去。
○七十九瞋搏比丘戒。
大乘輕重同上說。
若比丘。
瞋恚不喜。
以手搏比丘者。
波逸提。
緣 亦起自前人。
故制。
相 比丘尼等同上。
不犯者。
他欲打。
舉手遮。
遮一切難。
舉手招喚誤觸等。
十誦律雲。
以手腳掌向他波逸提。
舉餘身分向他。
突吉羅。
五分律雲。
手拟及。
波逸提。
不及。
突吉羅。
○八十無根僧殘瞋謗戒。
大乘同制。
向同法者說犯輕。
若向外人說。
犯重。
若比丘。
瞋恚故。
以無根僧伽婆屍沙謗者。
波逸提。
緣 亦起自前人。
故制。
釋 三根如僧殘法中說。
相 了了不了了同前。
比丘尼等同前。
不犯者。
說實令改等。
○八十一辄入宮阈戒。
大乘同制。
末世尤所當慎。
設令喚請。
亦不應辄入。
若具大神力。
威德。
不犯。
若比丘。
刹利水澆頭王種。
王未出。
未藏寶而入。
若過宮門阈者。
波逸提(西國紹王位時。
取四海水以灌其頂。
故名水澆頭王種。
即灌頂王也)。
緣 末利夫人。
勸波斯匿王既得信樂。
聽諸比丘入出宮閤。
無有障礙。
迦留陀夷入宮。
王與夫人晝日共眠。
遙見尊者。
即起披衣。
以所披衣拂座令坐。
夫人失衣露形。
慚愧而蹲。
尊者還僧伽藍語諸比丘。
比丘嫌責。
白佛結戒。
釋 王未出者。
王未出。
采女未還本處。
薩婆多論雲。
王者。
聚落主已上也。
相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王已出。
已藏寶。
有所奏白。
若被請喚。
及被執等。
律攝雲。
入王宮有十過失。
一宮人有娠。
便疑苾刍行不淨行。
二宮中失物。
三密言出外。
四王子有損。
五王身有損。
六舉大臣。
七黜國相。
八國人苦害。
九往征餘國。
十辄聚軍師。
如是等事。
鹹疑苾刍。
○八十二捉寶物戒。
此是遮罪。
大乘為衆生故。
不問處所。
但酌機緣。
若比丘。
若寶。
及寶莊飾。
自捉。
若教人捉。
除僧伽藍中。
及寄宿處。
波逸提。
若比丘。
在僧伽藍中。
若寄宿處。
捉寶。
若以寶莊飾。
自捉。
教人捉。
當作是意。
若有主識者當取。
作如是因緣。
非餘。
緣 有外道居士。
路行忘千兩金囊。
衆比丘見而持去。
以待識者。
居士趨還。
即出與之。
反以為少。
訟于波斯匿王。
王鞠知其詐。
罰其家财盡沒入官。
故制。
除僧伽藍者。
毗舍佉母。
脫身璎珞置樹下。
往見世尊。
心存于法。
忘取還家。
比丘白佛。
故聽取舉。
寄宿處者。
比丘行無住處村。
寄宿巧師舍。
巧師以金銀置舍内而去。
比丘為守護故。
竟夜不眠。
還以白佛故聽收舉。
釋 根本律雲。
寶。
謂七寶。
寶類者。
謂諸兵器弓刀之屬。
及音樂具。
鼓笛之流。
相 如上寶物。
自捉。
教人捉。
當識囊器相。
識裹相。
識系相。
應解囊器。
看知幾連綴幾未連綴。
幾方幾圓。
幾故幾新。
若有求索者。
應問汝物何似。
若相應。
應還。
若不相應。
語言。
我不見如是物。
若有二人俱來索。
亦如是問答。
若二人語俱相應。
應持物着前語言。
是汝等物。
各取。
若不爾。
盡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不犯者。
若供養塔寺莊嚴具。
為堅牢故收舉。
十誦律雲。
捉僞珠。
突吉羅。
人間金銀寶地床器比丘不應行坐用。
天上金銀寶地床器。
比丘應行坐用。
根本雜事雲。
不應于寶器中食。
或往天上。
或至龍宮。
無餘雜器者。
設金寶器。
亦應取食。
證 律攝雲。
佛在鹫峰。
詣城乞食。
遇大雨。
水蕩崖崩有伏藏現。
告阿難陀。
汝應觀此是大害毒。
阿難言。
世尊。
實是可畏毒。
有一采根果人。
聞而往觀見是伏藏。
念言。
願此害蛇。
恒螫于我父母妻子眷屬。
亦不辭痛。
遂盡持歸。
随意受用。
未生怨王見其富盛遣使往問。
汝于何處得王伏藏。
報言不得。
捉以送王。
王自問之。
亦雲
六群疑為我等作羯磨。
從座起去。
衆僧止而不住。
故制。
釋 事者。
十八破僧事。
法非法乃至說不說。
相 出戶外。
波逸提。
一足在戶外等。
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不犯者。
有僧事塔事瞻病事。
與欲而去。
若口噤不能與欲。
及非法羯磨等。
僧祇律雲。
若大小便。
須臾還。
不廢僧事。
無罪。
若說法。
說毗尼。
聽多比丘誦經。
聽他受經。
聽他誦經。
盡應白去。
不白去者越毗尼罪。
若誦經者。
止誦作餘語。
去者無罪。
五分律雲。
若屋下羯磨。
随幾過出。
一一出。
波逸提。
若露地羯磨。
出去僧面一尋。
波逸提。
若神通人。
離地四指。
波逸提。
若僧不羯磨斷事。
出去。
突吉羅。
若私房斷事。
來而去。
突吉羅。
若僧不羯磨斷事。
及私房斷事。
沙彌得在其中。
起去。
突吉羅。
式叉摩那沙彌尼亦如是。
○七十六與欲後悔戒。
大乘比丘同學。
若比丘。
與欲已。
後悔者。
波逸提。
緣 六群中有犯事者。
恐僧彈舉。
于一切時。
六人相随不離。
僧不得與作羯磨。
後于作衣時喚之。
報言。
作衣不得往。
僧言。
若不得來。
可令一二比丘持欲來。
即令一比丘來。
僧即與此比丘作羯磨。
此比丘還。
六群悔言。
彼作羯磨者。
非為羯磨。
羯磨不成。
我以彼事故與欲。
不以此事。
諸比丘嫌責。
白佛結戒。
相 比丘尼波逸提。
不犯者。
實非羯磨。
五分律雲。
僧不作羯磨斷事。
後诃。
突吉羅。
○七十七屏聽诤後語戒。
此是性罪。
大乘同制。
若比丘。
比丘共鬥诤已。
聽此語向彼說。
波逸提。
緣 起自六群比丘。
故制。
釋 聽者屏聽。
相 往而聞。
波逸提。
不聞。
突吉羅。
欲往不往。
及一切處二人共語。
不以彈指謦咳驚之。
盡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為破非法羯磨及無利益事。
五分律雲。
默聽餘四衆語。
突吉羅。
十誦律雲。
為和合故往聽。
不犯。
善見律雲。
往去。
步步突吉羅。
至聞處。
波逸提。
為欲自改。
往聽。
不犯。
僧祇律雲。
二比丘在堂裡私語。
若比丘欲入。
應彈指動腳作聲。
若前人默然者。
應還出。
若故語不止者。
入無罪。
一比丘先在堂内坐。
二比丘私語從外來。
先坐者應作聲。
若彼默然者。
堂内比丘應出。
前後行亦爾。
若比丘。
共餘比丘鬥诤。
結恨。
作是罵詈。
我要當殺此惡人。
比丘聞已。
得語彼。
好自警備。
我聞有惡聲。
若有客比丘作是言。
我等當盜某庫藏某塔物某僧淨廚某人衣缽。
知事人聞已。
默然應還。
僧中唱言。
諸大德。
某庫藏某塔物某僧淨廚某人衣缽。
當警備。
我聞惡聲。
使前人知。
若比丘多有弟子。
日暮竊按行諸房。
知如法不。
若聞說世俗語。
不得便入诃責。
待自來然後誨責。
若聞論經說義問答。
不得便入贊歎。
待自來然後贊美。
○七十八瞋打比丘戒。
大乘同制。
若為相報。
犯輕。
若無端起恚。
及忿恨增上。
不受彼忏者。
犯重。
若比丘。
嗔恚故不喜。
打比丘者。
波逸提。
緣 六群中有一人。
瞋打十七群比丘。
被打人高聲喚言莫爾。
比房聞之。
白佛結戒。
相 手石杖等打。
皆波逸提。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病須椎打。
噎須椎脊。
觸令聞語。
及誤觸等。
薩婆多論雲。
打得戒沙彌(即與學沙彌也)。
盲瞎聾啞。
波利婆沙摩那埵比丘。
悉波逸提(失雙目名盲。
失一目為瞎。
先有盲瞎聾啞病者。
不得受比丘戒。
已受具戒而得此病。
仍是比丘故也)。
摩得勒伽雲。
打三種人。
突吉羅。
謂賊住(不得戒)。
本不和合(受五法者)。
本犯戒(犯四重禁失比丘性)。
若以把沙把豆等物擲衆比丘。
随所著。
随得爾所波逸提。
不着。
突吉羅。
五分律雲。
打餘四衆乃至畜生。
突吉羅。
僧祇律雲。
若惡象馬牛羊豬狗等來。
不得打。
得捉杖木瓦石等打地作恐怖相。
若畜生來入塔寺。
觸突形像。
壞華果樹。
亦得以杖木瓦石打地。
恐怖令去。
○七十九瞋搏比丘戒。
大乘輕重同上說。
若比丘。
瞋恚不喜。
以手搏比丘者。
波逸提。
緣 亦起自前人。
故制。
相 比丘尼等同上。
不犯者。
他欲打。
舉手遮。
遮一切難。
舉手招喚誤觸等。
十誦律雲。
以手腳掌向他波逸提。
舉餘身分向他。
突吉羅。
五分律雲。
手拟及。
波逸提。
不及。
突吉羅。
○八十無根僧殘瞋謗戒。
大乘同制。
向同法者說犯輕。
若向外人說。
犯重。
若比丘。
瞋恚故。
以無根僧伽婆屍沙謗者。
波逸提。
緣 亦起自前人。
故制。
釋 三根如僧殘法中說。
相 了了不了了同前。
比丘尼等同前。
不犯者。
說實令改等。
○八十一辄入宮阈戒。
大乘同制。
末世尤所當慎。
設令喚請。
亦不應辄入。
若具大神力。
威德。
不犯。
若比丘。
刹利水澆頭王種。
王未出。
未藏寶而入。
若過宮門阈者。
波逸提(西國紹王位時。
取四海水以灌其頂。
故名水澆頭王種。
即灌頂王也)。
緣 末利夫人。
勸波斯匿王既得信樂。
聽諸比丘入出宮閤。
無有障礙。
迦留陀夷入宮。
王與夫人晝日共眠。
遙見尊者。
即起披衣。
以所披衣拂座令坐。
夫人失衣露形。
慚愧而蹲。
尊者還僧伽藍語諸比丘。
比丘嫌責。
白佛結戒。
釋 王未出者。
王未出。
采女未還本處。
薩婆多論雲。
王者。
聚落主已上也。
相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王已出。
已藏寶。
有所奏白。
若被請喚。
及被執等。
律攝雲。
入王宮有十過失。
一宮人有娠。
便疑苾刍行不淨行。
二宮中失物。
三密言出外。
四王子有損。
五王身有損。
六舉大臣。
七黜國相。
八國人苦害。
九往征餘國。
十辄聚軍師。
如是等事。
鹹疑苾刍。
○八十二捉寶物戒。
此是遮罪。
大乘為衆生故。
不問處所。
但酌機緣。
若比丘。
若寶。
及寶莊飾。
自捉。
若教人捉。
除僧伽藍中。
及寄宿處。
波逸提。
若比丘。
在僧伽藍中。
若寄宿處。
捉寶。
若以寶莊飾。
自捉。
教人捉。
當作是意。
若有主識者當取。
作如是因緣。
非餘。
緣 有外道居士。
路行忘千兩金囊。
衆比丘見而持去。
以待識者。
居士趨還。
即出與之。
反以為少。
訟于波斯匿王。
王鞠知其詐。
罰其家财盡沒入官。
故制。
除僧伽藍者。
毗舍佉母。
脫身璎珞置樹下。
往見世尊。
心存于法。
忘取還家。
比丘白佛。
故聽取舉。
寄宿處者。
比丘行無住處村。
寄宿巧師舍。
巧師以金銀置舍内而去。
比丘為守護故。
竟夜不眠。
還以白佛故聽收舉。
釋 根本律雲。
寶。
謂七寶。
寶類者。
謂諸兵器弓刀之屬。
及音樂具。
鼓笛之流。
相 如上寶物。
自捉。
教人捉。
當識囊器相。
識裹相。
識系相。
應解囊器。
看知幾連綴幾未連綴。
幾方幾圓。
幾故幾新。
若有求索者。
應問汝物何似。
若相應。
應還。
若不相應。
語言。
我不見如是物。
若有二人俱來索。
亦如是問答。
若二人語俱相應。
應持物着前語言。
是汝等物。
各取。
若不爾。
盡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不犯者。
若供養塔寺莊嚴具。
為堅牢故收舉。
十誦律雲。
捉僞珠。
突吉羅。
人間金銀寶地床器比丘不應行坐用。
天上金銀寶地床器。
比丘應行坐用。
根本雜事雲。
不應于寶器中食。
或往天上。
或至龍宮。
無餘雜器者。
設金寶器。
亦應取食。
證 律攝雲。
佛在鹫峰。
詣城乞食。
遇大雨。
水蕩崖崩有伏藏現。
告阿難陀。
汝應觀此是大害毒。
阿難言。
世尊。
實是可畏毒。
有一采根果人。
聞而往觀見是伏藏。
念言。
願此害蛇。
恒螫于我父母妻子眷屬。
亦不辭痛。
遂盡持歸。
随意受用。
未生怨王見其富盛遣使往問。
汝于何處得王伏藏。
報言不得。
捉以送王。
王自問之。
亦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