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不得。
王即準法系其眷屬将付屠人。
彼人悲泣。
随屠者去。
高聲大喚。
阿難陀。
此是害毒。
此是害毒。
将刑有言。
法須返奏。
王便喚返問之。
彼人具答昔緣。
王時初信佛法。
不覺流淚。
告曰。
汝緣世尊。
獲斯珍寶。
罪雖合死。
我今釋汝。
并及眷屬。
應将此物供養佛僧。
既蒙釋免。
遂辦上供。
奉請佛僧。
佛為說法。
便獲初果。
緣斯不聽比丘捉寶。
附 僧祇律雲。
比丘見寶物。
若無人識者。
應停至三月已。
塔園中得者。
即作塔用。
僧園中得者。
當作四方僧用。
若故壞僧房塔院欲更修治。
堀地得寶藏者。
淨人不可信。
應白王。
王若須。
應與。
若施。
應用。
設己用。
王知索者。
應乞塔物僧物還。
有淨人可信。
得取停至三年已。
用作塔事僧事如上。
若寶藏上有鐵券姓名。
亦應如實答。
作新僧房等得物亦爾。
○八十三非時入聚落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非時入聚落不囑比丘者。
波逸提。
緣 ?難陀非時入村。
與居士樗蒱。
居士不勝。
以悭嫉故。
便言。
比丘晨朝入村。
為乞食故。
非時入村。
為何事耶。
故制。
或有僧事塔事瞻病事等。
聽囑餘比丘而去。
若獨處一房。
當囑授比房。
釋 非時者。
從中後至明相未出。
相 入村門。
波逸提。
一腳入村。
及共期不去等。
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道由村過。
有所啟白。
若為喚。
若受請。
乃至命難等。
十誦律雲。
餘比丘者。
謂眼所見。
若白已入聚落。
還所住處。
即以先白複至聚落。
波逸提。
若不白入聚落。
随所經過大小巷。
随得爾所突吉羅。
随入白衣家。
一一波逸提。
若八難中一一難起。
不犯。
僧祇律雲。
二比丘在阿練若住。
欲俱行。
展轉相白。
若一人說己行。
後人複欲行。
應白餘比丘。
若無餘比丘。
應作是念。
若道中。
若門。
若聚落邊。
見比丘當白。
白已然後入。
摩得勒伽雲。
若無比丘。
應白餘四衆。
○八十四作高床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作繩床木床。
足應高如來八指。
除入陛孔上截竟。
若過者。
波逸提。
緣 迦留陀夷敷高好床座。
世尊诃責結戒。
釋 律攝雲。
佛八指者。
中人一肘。
薩婆多論雲。
八指者。
一指二寸也。
相 自作。
教他作。
成。
盡波逸提。
不成。
盡突吉羅。
為他作。
成不成。
盡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他施。
己成者。
截而用之。
第三分雲。
除寶床。
餘在白衣舍應坐。
十誦律雲。
應截己悔過。
若未截。
僧應敕令截。
不敕不聽。
盡突吉羅。
五分律雲。
得高床施。
應作是念。
此床不如法。
我當更截。
不作是念受。
波逸提。
僧祇律雲。
若自作。
終日坐上。
一波逸提。
起已還坐。
一一坐波逸提。
他床而坐上。
越毗尼罪。
若客比丘來。
次第付得過量床。
應語知事言。
借我鋸來。
問作何等。
答言。
此床過量。
欲截令如法。
若言。
莫截。
檀越見或不喜。
若不久住。
鑿地埋腳齊量止。
若久住。
應齊埋處。
木筒盛腳。
勿使壞。
若檀越家坐床腳高。
不得懸腳坐。
應索承機。
或索磚木承足。
若福德舍中床高。
坐者無犯(福德舍。
即施一食處)。
○八十五兜羅綿貯褥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作兜羅綿貯繩床木床大小褥。
成者。
波逸提。
緣 六群作此。
居士嫌其無愧無慈。
故制。
釋 兜羅綿者。
白楊樹華。
楊柳華。
蒱台華(并易生蟲)。
大褥。
為坐卧故。
小褥。
為坐故。
相 犯輕重同上。
比丘尼等同上。
不犯者。
若鸠羅耶草。
文若草。
娑婆草。
若以毳劫貝碎弊物。
五分律雲。
若坐。
坐坐波逸提。
若卧。
卧卧波逸提。
若他與受。
波逸提。
要先棄然後悔過。
若不爾。
罪益深。
十誦律雲。
擿破卻之。
然後悔過。
若未破。
僧應敕令破。
僧祇律雲。
若貯枕。
枕頭支足。
越毗尼罪。
若病。
無罪。
○八十六作骨牙角針筒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作骨牙角針筒。
刳刮成者。
波逸提。
緣 羅閱城有信樂工師。
為比丘作骨牙角針筒。
廢家事業。
無複衣食。
世人言其求福得殃。
故制。
相 犯輕重如上。
餘四衆突吉羅。
不犯者。
鐵。
銅。
鉛。
錫。
白镴。
竹。
木。
??。
舍羅草。
用作針筒。
十誦律雲。
應破已悔過。
若未破。
僧應敕令破。
○八十七過量作坐具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作尼師壇。
當應量作。
是中量者。
長佛二磔手。
廣一磔手半。
更增廣長各半磔手。
若過。
截竟。
波逸提。
緣 佛見僧卧具不淨所污。
聽諸比丘為障身障衣障卧具故。
作尼師壇。
六群便作廣大尼師壇。
故制。
迦留陀夷體大不能坐。
向佛所從來道邊。
手挽尼師壇。
欲令廣大。
佛乃聽更增廣長各半磔手。
釋 僧祇律雲。
如來磔手。
二尺四寸(此約小尺。
若約大尺。
可二尺許)。
相 犯輕重如上。
餘四衆突吉羅。
不犯者。
若得已成者。
裁割如量。
或疊作兩重。
十誦律雲。
應截斷已悔過。
若未截。
僧應敕令截。
○八十八過量作覆瘡衣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作覆瘡衣。
當應量作。
是中量者。
長佛四磔手。
廣二磔手。
裁竟過者。
波逸提。
緣 比丘患癰瘡疥。
膿血污身衣卧具。
佛聽作細耎衣覆瘡上。
着涅槃僧。
若至白衣家請坐。
應語言。
我有患。
若言但坐。
當褰上涅槃僧。
以此衣覆瘡而坐。
時六群便多作廣長覆瘡衣。
故制。
相 犯不犯同上。
餘四衆突吉羅。
十誦律雲。
乃至瘡差後十日。
若過是畜。
波逸提(應同。
長衣犯舍堕也)。
應截己悔過。
若未截。
僧應敕令截。
○八十九過量作雨浴衣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作雨浴衣。
應量作。
是中量者。
長佛六磔手。
廣二磔手半。
過者裁竟。
波逸提。
緣 亦起自六群。
故制。
相 比丘尼浴衣過量。
波逸提。
十誦律雲。
應截斷已悔過。
若未割截。
僧應敕令割截。
○九十等佛衣量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與如來等量作衣。
或過量作者。
波逸提。
是中如來衣量者。
長佛十磔手。
廣六磔手。
是謂如來衣量。
緣 尊者難陀短佛四指。
諸比丘遙見。
皆謂是佛。
即起奉迎。
至乃知是難陀。
諸比丘皆懷慚愧。
難陀亦懷慚愧。
佛制難陀着黑衣。
時六群比丘。
與如來等量作衣。
或過量作。
故制。
相 犯不犯同前。
餘四衆突吉羅。
僧祇律雲。
當随自身量。
僧伽梨有三種。
上者長五肘。
廣三肘。
中者長五肘一不舒手。
廣三肘一不舒手。
下者長四肘半。
廣三肘一不舒手。
郁多羅僧亦爾。
安陀會上中二種亦爾。
下者長四肘半。
廣二肘二不舒手。
律攝雲。
若減此量。
不得本罪。
若過五肘已上。
皆得惡作。
十誦律雲。
應截己悔過。
若未截。
僧應敕令截。
○三結問。
諸大德。
我已說九十波逸提法。
今問諸大德。
是中清淨不(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
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附 回僧物與餘人戒。
大乘同學。
五分律雲。
若比丘。
知檀越欲與僧物。
回與餘人。
波逸提。
難陀?難陀。
以佛制戒不得回僧物入己。
即更互回以相與。
故制(僧祇律中。
亦有此戒。
斷宜依此判罪也)。
五。
九十波逸提法竟。
○六。
四悔過法三。
初總标。
二别列。
三結問。
○初總标。
諸大德。
是四波羅提提舍尼法。
半月半月說。
戒經中來。
釋 律攝雲。
謂于住處現在苾刍。
皆須一一别對陳說。
不同餘罪故受别名。
又犯罪已。
即須陳說。
不得停息。
亦異餘罪。
○二别列四。
初受非親尼食戒(至)。
四恐處受食戒。
○初受非親尼食戒。
大乘但觀可受不可受。
不問親裡非親裡。
然在末世。
特宜與尼疏絕
王即準法系其眷屬将付屠人。
彼人悲泣。
随屠者去。
高聲大喚。
阿難陀。
此是害毒。
此是害毒。
将刑有言。
法須返奏。
王便喚返問之。
彼人具答昔緣。
王時初信佛法。
不覺流淚。
告曰。
汝緣世尊。
獲斯珍寶。
罪雖合死。
我今釋汝。
并及眷屬。
應将此物供養佛僧。
既蒙釋免。
遂辦上供。
奉請佛僧。
佛為說法。
便獲初果。
緣斯不聽比丘捉寶。
附 僧祇律雲。
比丘見寶物。
若無人識者。
應停至三月已。
塔園中得者。
即作塔用。
僧園中得者。
當作四方僧用。
若故壞僧房塔院欲更修治。
堀地得寶藏者。
淨人不可信。
應白王。
王若須。
應與。
若施。
應用。
設己用。
王知索者。
應乞塔物僧物還。
有淨人可信。
得取停至三年已。
用作塔事僧事如上。
若寶藏上有鐵券姓名。
亦應如實答。
作新僧房等得物亦爾。
○八十三非時入聚落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非時入聚落不囑比丘者。
波逸提。
緣 ?難陀非時入村。
與居士樗蒱。
居士不勝。
以悭嫉故。
便言。
比丘晨朝入村。
為乞食故。
非時入村。
為何事耶。
故制。
或有僧事塔事瞻病事等。
聽囑餘比丘而去。
若獨處一房。
當囑授比房。
釋 非時者。
從中後至明相未出。
相 入村門。
波逸提。
一腳入村。
及共期不去等。
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道由村過。
有所啟白。
若為喚。
若受請。
乃至命難等。
十誦律雲。
餘比丘者。
謂眼所見。
若白已入聚落。
還所住處。
即以先白複至聚落。
波逸提。
若不白入聚落。
随所經過大小巷。
随得爾所突吉羅。
随入白衣家。
一一波逸提。
若八難中一一難起。
不犯。
僧祇律雲。
二比丘在阿練若住。
欲俱行。
展轉相白。
若一人說己行。
後人複欲行。
應白餘比丘。
若無餘比丘。
應作是念。
若道中。
若門。
若聚落邊。
見比丘當白。
白已然後入。
摩得勒伽雲。
若無比丘。
應白餘四衆。
○八十四作高床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作繩床木床。
足應高如來八指。
除入陛孔上截竟。
若過者。
波逸提。
緣 迦留陀夷敷高好床座。
世尊诃責結戒。
釋 律攝雲。
佛八指者。
中人一肘。
薩婆多論雲。
八指者。
一指二寸也。
相 自作。
教他作。
成。
盡波逸提。
不成。
盡突吉羅。
為他作。
成不成。
盡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他施。
己成者。
截而用之。
第三分雲。
除寶床。
餘在白衣舍應坐。
十誦律雲。
應截己悔過。
若未截。
僧應敕令截。
不敕不聽。
盡突吉羅。
五分律雲。
得高床施。
應作是念。
此床不如法。
我當更截。
不作是念受。
波逸提。
僧祇律雲。
若自作。
終日坐上。
一波逸提。
起已還坐。
一一坐波逸提。
他床而坐上。
越毗尼罪。
若客比丘來。
次第付得過量床。
應語知事言。
借我鋸來。
問作何等。
答言。
此床過量。
欲截令如法。
若言。
莫截。
檀越見或不喜。
若不久住。
鑿地埋腳齊量止。
若久住。
應齊埋處。
木筒盛腳。
勿使壞。
若檀越家坐床腳高。
不得懸腳坐。
應索承機。
或索磚木承足。
若福德舍中床高。
坐者無犯(福德舍。
即施一食處)。
○八十五兜羅綿貯褥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作兜羅綿貯繩床木床大小褥。
成者。
波逸提。
緣 六群作此。
居士嫌其無愧無慈。
故制。
釋 兜羅綿者。
白楊樹華。
楊柳華。
蒱台華(并易生蟲)。
大褥。
為坐卧故。
小褥。
為坐故。
相 犯輕重同上。
比丘尼等同上。
不犯者。
若鸠羅耶草。
文若草。
娑婆草。
若以毳劫貝碎弊物。
五分律雲。
若坐。
坐坐波逸提。
若卧。
卧卧波逸提。
若他與受。
波逸提。
要先棄然後悔過。
若不爾。
罪益深。
十誦律雲。
擿破卻之。
然後悔過。
若未破。
僧應敕令破。
僧祇律雲。
若貯枕。
枕頭支足。
越毗尼罪。
若病。
無罪。
○八十六作骨牙角針筒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作骨牙角針筒。
刳刮成者。
波逸提。
緣 羅閱城有信樂工師。
為比丘作骨牙角針筒。
廢家事業。
無複衣食。
世人言其求福得殃。
故制。
相 犯輕重如上。
餘四衆突吉羅。
不犯者。
鐵。
銅。
鉛。
錫。
白镴。
竹。
木。
??。
舍羅草。
用作針筒。
十誦律雲。
應破已悔過。
若未破。
僧應敕令破。
○八十七過量作坐具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作尼師壇。
當應量作。
是中量者。
長佛二磔手。
廣一磔手半。
更增廣長各半磔手。
若過。
截竟。
波逸提。
緣 佛見僧卧具不淨所污。
聽諸比丘為障身障衣障卧具故。
作尼師壇。
六群便作廣大尼師壇。
故制。
迦留陀夷體大不能坐。
向佛所從來道邊。
手挽尼師壇。
欲令廣大。
佛乃聽更增廣長各半磔手。
釋 僧祇律雲。
如來磔手。
二尺四寸(此約小尺。
若約大尺。
可二尺許)。
相 犯輕重如上。
餘四衆突吉羅。
不犯者。
若得已成者。
裁割如量。
或疊作兩重。
十誦律雲。
應截斷已悔過。
若未截。
僧應敕令截。
○八十八過量作覆瘡衣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作覆瘡衣。
當應量作。
是中量者。
長佛四磔手。
廣二磔手。
裁竟過者。
波逸提。
緣 比丘患癰瘡疥。
膿血污身衣卧具。
佛聽作細耎衣覆瘡上。
着涅槃僧。
若至白衣家請坐。
應語言。
我有患。
若言但坐。
當褰上涅槃僧。
以此衣覆瘡而坐。
時六群便多作廣長覆瘡衣。
故制。
相 犯不犯同上。
餘四衆突吉羅。
十誦律雲。
乃至瘡差後十日。
若過是畜。
波逸提(應同。
長衣犯舍堕也)。
應截己悔過。
若未截。
僧應敕令截。
○八十九過量作雨浴衣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作雨浴衣。
應量作。
是中量者。
長佛六磔手。
廣二磔手半。
過者裁竟。
波逸提。
緣 亦起自六群。
故制。
相 比丘尼浴衣過量。
波逸提。
十誦律雲。
應截斷已悔過。
若未割截。
僧應敕令割截。
○九十等佛衣量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與如來等量作衣。
或過量作者。
波逸提。
是中如來衣量者。
長佛十磔手。
廣六磔手。
是謂如來衣量。
緣 尊者難陀短佛四指。
諸比丘遙見。
皆謂是佛。
即起奉迎。
至乃知是難陀。
諸比丘皆懷慚愧。
難陀亦懷慚愧。
佛制難陀着黑衣。
時六群比丘。
與如來等量作衣。
或過量作。
故制。
相 犯不犯同前。
餘四衆突吉羅。
僧祇律雲。
當随自身量。
僧伽梨有三種。
上者長五肘。
廣三肘。
中者長五肘一不舒手。
廣三肘一不舒手。
下者長四肘半。
廣三肘一不舒手。
郁多羅僧亦爾。
安陀會上中二種亦爾。
下者長四肘半。
廣二肘二不舒手。
律攝雲。
若減此量。
不得本罪。
若過五肘已上。
皆得惡作。
十誦律雲。
應截己悔過。
若未截。
僧應敕令截。
○三結問。
諸大德。
我已說九十波逸提法。
今問諸大德。
是中清淨不(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
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附 回僧物與餘人戒。
大乘同學。
五分律雲。
若比丘。
知檀越欲與僧物。
回與餘人。
波逸提。
難陀?難陀。
以佛制戒不得回僧物入己。
即更互回以相與。
故制(僧祇律中。
亦有此戒。
斷宜依此判罪也)。
五。
九十波逸提法竟。
○六。
四悔過法三。
初總标。
二别列。
三結問。
○初總标。
諸大德。
是四波羅提提舍尼法。
半月半月說。
戒經中來。
釋 律攝雲。
謂于住處現在苾刍。
皆須一一别對陳說。
不同餘罪故受别名。
又犯罪已。
即須陳說。
不得停息。
亦異餘罪。
○二别列四。
初受非親尼食戒(至)。
四恐處受食戒。
○初受非親尼食戒。
大乘但觀可受不可受。
不問親裡非親裡。
然在末世。
特宜與尼疏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