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七

關燈
比丘。

    别衆食。

    除餘時。

    波逸提。

    餘時者。

    病時。

    作衣時。

    施衣時。

    道行時。

    乘船時。

    大衆集時。

    沙門施食時。

    此是時。

     緣 提婆達利養斷絕。

    與五比丘俱。

    家家乞食。

    故制。

     釋 别衆食者。

    若四人。

    若過四人。

    食者。

    飯麨幹餅魚肉。

    病者。

    下至腳跛躄。

    作衣施衣時如上。

    道行者。

    下至半由旬。

    乘船亦爾。

    沙門施食者。

    在此沙門釋子外諸出家者。

    及從外道出家者是。

     十誦律雲。

    大衆集者。

    極少八人。

    四舊比丘。

    四客比丘。

     五分律雲。

    若于界内别請四人以上。

    名别衆食。

    若次請。

    不犯。

     根本律雲。

    别衆食者。

    謂别别而食。

     律攝雲。

    别衆者。

    謂不同處食。

    若四苾刍同一界内。

    下至一人不共同食。

    并名别衆。

    此言食者。

    謂是正食。

    餘食無犯。

     辯 按此别衆。

    凡有二義。

    一者别為衆。

    如四分等所明。

    二者别于衆。

    如律攝中所釋。

    然則乞食不得四人同行。

    受請必須僧次差往。

    僧中淨食。

    要打楗椎。

    請食私房。

    無緣不聽。

    聖制昭然。

    不可越矣。

     相 無因緣别衆食。

    咽咽波逸提。

    有因緣不說者。

    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十誦律雲。

    以二利故。

    遮别衆食。

    一者随護檀越。

    以憐愍故。

    二者破諸惡欲比丘力勢故。

    若三比丘别共一處食。

    第四人取食分。

    不犯。

    若道行乘船。

    昨日來。

    今日食。

    明日行。

    今日食。

    皆波逸提。

     僧祇律雲。

    若三人食。

    一人不食。

    若三圓具。

    一未圓具。

    皆無犯。

    若以食送彼。

    乃至鹽一匕與彼衆處。

    食皆無犯。

    或施主言。

    但來入者。

    我皆與食。

    或施主别造房施。

    住我房者我皆與食。

    斯亦無過。

     戒因緣經雲。

    若比丘。

    衆中不唱。

    私去會者犯堕。

    起自毗舍佉母别請五百僧。

    故制。

    凡欲别請大德人等。

    必須兼請僧伽。

    乃至衆中若有一人随次受請。

    便不名别衆也。

     附 根本律雲。

    有五因緣。

    早請食來在房中食。

    一是客新來。

    二将欲行去。

    三身嬰病苦。

    四是看病人。

    五身充知事。

     目得迦雲。

    若檢校人。

    應于齋食先取自分食之。

    無過。

     ○三十四過三缽受請戒。

    此是遮罪。

    大乘同學。

     若比丘。

    至白衣家。

    請比丘與餅麨飯。

    若比丘欲須者。

    當二三缽受。

    還至僧伽藍中。

    應分與餘比丘食。

    若比丘。

    無病。

    過兩三缽受。

    持還至僧伽藍中。

    不分與餘比丘食者。

    波逸提。

     緣 舍衛國大村女。

    嫁郁禅國。

    逸父母家。

    施比丘食。

    其夫呼還。

    因諸比丘盡取其食。

    方更辦具。

    其夫已更取婦。

    又波羅柰城外。

    衆商賈車伴共宿。

    有比丘于一信樂商賈處得食。

    展轉告餘比丘。

    乞令食盡。

    彼方更市糧食。

    諸伴先去。

    道路為賊所劫。

    故制。

     相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有病故受。

    乃至彼自送來。

     十誦律雲。

    過取。

    波逸提。

    出外見比丘不與者。

    突吉羅。

     根本律雲。

    若取他食時過四升半米飯分量已上。

    皆得堕罪。

    若施主任取多少者。

    無犯。

     律攝雲。

    有五處不應乞食。

    謂唱令家。

    淫女家。

    酟酒家。

    王宮内。

    旃陀羅家。

    若知女人性多淫染。

    亦不從乞。

    恐生患故。

    若于非人及外道家過三缽取。

    鹹得惡作。

    若即此座過三而食。

    或除餅麨。

    但将餘物。

    或施主歡喜随意将去。

    并皆無犯。

    有三種虛損信施。

    一施主信心施持戒者。

    受已與犯戒人。

    二信心施正見者。

    受已與邪見人。

    三過量而受。

    不自啖食。

    乃至長受一掬之食。

    除其施主先有随意。

    如斯三事。

    并名虛損信施。

    當招惡報。

     ○三十五不作餘食法戒。

    是遮罪。

    大乘比丘同學。

     若比丘。

    足食竟。

    或時受請。

    不作餘食法而食者。

    波逸提。

     緣 世尊贊歎一食法。

    比丘奉行。

    體色枯悴。

    佛聽一坐食乃至飽足。

    又聽食飯麨等五種食令飽足。

    又聽病比丘數數食。

    因棄餘食。

    衆鳥争鳴。

    又聽瞻病人食殘食。

    及聽取所受食作餘食法。

    又聽諸比丘從彼處持食還。

    作餘食法而食之。

    當作如是餘食法言大德。

    我足食已。

    知是看是。

    此作餘食法。

    彼應取少許食已。

    語言。

    我止。

    汝取食之。

    是名餘食法。

    時舍衛國有一貪餮比丘。

    不知足食不足食。

    不知餘食不餘食。

    得便食之。

    故制。

     釋 有五種足食。

    知是飯(謂五正食也。

    餘不名足食)。

    知持來(從人受也)。

    知遮(言不須也)。

    知威儀(行住坐卧四威儀皆得受食也)。

    知舍威儀(行者止。

    住者移步。

    坐者離座。

    卧者轉側身起。

    是名舍威儀)。

    十誦律雲。

    以二利故。

    聽受殘食法(即作餘食法也)。

    一者看病比丘因緣故。

    二者比丘有因緣食不足故。

     相 足食已。

    舍威儀。

    不作餘食法而食。

    咽咽波逸提。

    若已足食為他作餘食法。

    若知他足食已。

    向之作餘食法。

    若自手捉食作餘食法。

    若置地作。

    若使淨人作。

    若向淨人作。

    若以不好食覆好食上作。

    若受他餘食法。

    盡持去。

    皆不成。

    餘食法。

    盡突吉羅。

     僧祇律雲。

    若作殘食時。

    即于缽上碗中作殘者。

    正得碗中名作殘食。

    缽中食不名作。

    若碗中食汁流入缽中。

    得俱名殘食。

    若并兩缽求作殘。

    前人止食一缽中食者。

    正一缽名作殘食。

    若或餅或菜通覆橫二缽上者。

    二俱得名作殘食。

    餘種種器亦爾。

    若比丘足食已。

    有大檀越。

    持種種飲食至。

    應問。

    有直月維那知事人未足食者。

    從彼作殘食。

    若彼已足食。

    當從上座未足者作。

    若上座羞。

    不能人中作者。

    當合坐舉至屏處作。

    若上座已足食。

    有客比丘來。

    應問彼若未足。

    即向彼作。

    若客已足食。

    僧應作方便。

    勿破檀越善心。

    或衆中有大沙彌。

    将至戒場。

    與受具。

    教作殘食法已。

    然後當食(五分律與此同)。

     律攝雲。

    有五蒲膳尼即可啖食。

    一飯。

    二麥豆飯。

    三麨。

    四肉。

    五餅。

    又五珂但尼。

    即可嚼食。

    謂根莖葉華果。

    若先食五嚼食及乳酪菜等。

    後食五啖食。

    無犯。

    若先食五啖食。

    更食五嚼食及乳酪菜等。

    名犯。

    應知有五未足之言。

    謂授食時未即須者。

    應報言且待。

    且去。

    且有。

    且待我食。

    且待我盡。

    若兼且言。

    名曰未足。

    若無且聲。

    便是遮足。

    若未為足意。

    設作足言亦不成足。

    得惡作罪。

    由言不稱法故。

    若得餘食。

    作法食者。

    自身樂住。

    施主得福。

    欲作法時。

    洗手受食。

    持就一未足苾刍。

    或雖已足。

    未離座者。

    對彼作法。

    彼若自未遮足。

    應取兩三口食。

    若自足已。

    便不合食。

    應以手按而告之言。

    斯是汝物。

    随意食之。

    有五不成作餘食法。

    一身在界内。

    對界外人。

    二不相及處。

    三在傍邊。

    四在背後。

    五前人離座。

    翻此便成。

    若一人作法。

    設餘人食。

    并皆無犯。

    若遮足已。

    作遮足想疑。

    不作餘食法而吞咽者。

    便得堕罪。

    雖未遮足。

    為遮足想疑。

    俱得惡作。

    後二無犯。

    若北方果。

    及天神蕅。

    斯等難得之物。

    或複饑年。

    飲食難得。

    不作餘食法食之。

    無犯。

     證 毗尼母經雲。

    比丘受人施。

    不如法。

    為施所堕。

    堕有二種。

    一者食他人施。

    不如法修道。

    放心縱逸。

    無善可記。

    二者與施轉施。

    施不如法。

    因此二處。

    當堕三塗。

    應施者。

    若父母貧苦。

    應先受三歸五戒十善。

    然後施與。

    若不貧。

    雖受歸戒。

    不中施與。

    複有施處。

    治塔人。

    奉僧人。

    治僧房人。

    計其功勞。

    當酬作價。

    若過分與。

    為施所堕。

    施病者食。

    當作慈心。

    随所宜與之。

    若錯誤與食。

    為施所堕。

    嬰兒。

    牢獄系人。

    懷妊者。

    當以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