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七

關燈
若比丘。

    與比丘尼在屏處坐者。

    波逸提。

     緣 迦留陀夷。

    至偷蘭難陀所。

    在門外共一處坐。

    居士譏嫌。

    故制。

     釋 屏處如不定法中說。

     相 盲不聾。

    聾不盲。

    突吉羅。

    餘四衆突吉羅。

    不犯者。

    有伴。

    若行過卒倒地等。

     五分律雲。

    與餘二女衆屏處坐。

    亦波逸提。

     律攝雲。

    設餘威儀。

    亦皆同犯。

     ○二十七與尼同行戒。

    此是遮罪。

    大乘同學。

     若比丘。

    與比丘尼期同一道行。

    從一村乃至一村。

    除異時。

    波逸提。

    異時者。

    與估客行。

    若疑畏怖時。

    是謂異時。

     緣 六群與六群尼人間遊行。

    居士嫌之。

    故制。

    于是道路卒相遇者。

    畏慎不敢共行。

    佛言。

    不期無犯。

    又衆比丘及比丘尼。

    從舍衛國至毗舍離。

    以不得同行。

    諸尼在後。

    為賊所劫。

    故更開異時。

     釋 十誦律雲。

    疑有二種。

    一疑失衣缽。

    二疑失糧食。

    若有疑者。

    尼之衣食。

    比丘應取持去。

    至安隐處應還。

    語言。

    姊妹。

    汝等随意。

    不得共行。

     相 若與尼期行。

    乃至村間分齊處。

    随衆多少。

    界多少。

    一一波逸提。

    空處行十裡。

    波逸提。

    若減一村。

    減十裡。

    若力便欲行。

    盡突吉羅。

    餘四衆突吉羅。

    不犯者。

    力勢所持等。

     僧祇律雲。

    若共随車伴行。

    止息發去時。

    喚尼來。

    勿使不及伴。

    波逸提。

    若言去去。

    勿使失伴。

    無罪。

    乃至問路問檀越家。

    亦爾。

     律攝雲。

    地行為契。

    後遂乘空。

    現身共期。

    隐形而去。

    皆得惡作。

    乘船亦爾。

     薩婆多論雲。

    不期而偶共同道。

    當使相去不聞聲處。

    若相聞已内。

    突吉羅。

    與餘二女衆期行。

    同犯。

     十誦律雲。

    若有王夫人共行。

    不犯。

     附 律攝雲。

    苾刍有仇隙者。

    不應共行。

    若有因緣須共行時。

    應忏摩已同去。

    凡涉路時。

    應為法語。

    勿出惡言。

    或為聖默然。

    勿令心散亂。

    若至天神祠廟。

    誦佛伽陀。

    彈指而進。

    苾刍不應供養天神。

    若路次暫止息處。

    或泉池取水之處。

    皆誦伽陀。

    其止宿處應誦三啟。

    汲水繩索。

    亦應持行。

    若有機緣與尼同行。

    尼食苾刍應持。

    食時更相授與有病苾刍應共卑去。

    若人少者。

    尼亦助卑。

    若至村落。

    為覓醫藥。

    若乞食時。

    令人看物。

    持食來與。

    若尼有病。

    準此應知。

     ○二十八與尼同船戒。

    大乘同學。

     若丘丘。

    與比丘尼共期同乘一船上水下水。

    除直渡者。

    波逸提。

     緣 緣起同前。

    直渡者。

    有衆比丘及尼欲度恒水。

    諸尼在後。

    暴雨水漲。

    船未還。

    日已暮。

    為賊所劫。

    故開。

     相 期同船上水下水入船裡。

    波逸提。

    一腳上船。

    方便欲入等。

    突吉羅。

    餘四衆突吉羅。

    不犯者。

    不共期。

    及被系等。

     十誦律雲。

    若欲直渡。

    為水漂去。

    不犯。

     ○二十九尼贊得食戒。

    大乘同制。

    是邪命故。

     若比丘。

    知比丘尼贊歎教化因緣得食食。

    除檀越先有意者。

    波逸提。

     緣 舍衛城有一居士。

    請舍利弗目犍連飯食。

    偷蘭難陀謗為下賤人。

    贊提婆達等為龍中之龍。

    頃二人至。

    即言龍中之龍已至。

    居士嫌責偷蘭難陀二人食已。

    還白佛。

    佛乃诃責提婆達等結戒。

    是後比丘不知有勸化。

    無勸化。

    佛言。

    不知無犯。

    又羅閱城有大長者。

    欲待梨師達至。

    供養衆僧。

    後梨師達至城。

    有尼往語長者。

    因即設齋。

    梨師達恐犯戒。

    不受食。

    故更除檀越先有意者。

     釋 教化者。

    十二頭陀行。

    乃至多聞。

    法師。

    持律。

    坐禅也。

    食者。

    從旦至中得食。

     相 知尼贊歎得食食。

    咽咽波逸提。

    得餘襯體衣燈油等。

    突吉羅。

    餘四衆突吉羅。

     五分律雲。

    以餘四衆贊歎因緣得食食。

    突吉羅。

     薩婆多論雲。

    若不曲贊功德。

    但說布施沙門福德甚大。

    食者無罪。

     ○三十婦女同行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與婦女共期同一道行。

    乃至村間。

    波逸提。

     緣 有毗舍離女。

    嫁舍衛國人。

    與姑共诤。

    還詣本國。

    時阿那律從舍衛至毗舍離。

    彼婦女欲随行。

    尊者許之。

    夫主追至打尊者幾死。

    尊者下道。

    靜處加趺。

    入火光三昧。

    夫主待其定起。

    禮拜忏悔。

    尊者為說法而去。

    還告衆僧。

    白佛結戒。

    不期無犯。

    因緣如前。

     相 犯輕重如前。

    餘四衆突吉羅。

     根本律雲。

    若他遣女人引道。

    或迷于道路。

    女人為指授。

    無犯。

     ○三十一過受一食施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施一食處。

    無病比丘應一食。

    若過受者。

    波逸提。

     緣 有無住處村。

    居士為比丘作住處。

    常供給飲食。

    止聽一食。

    六群得美好飲食。

    複住第二宿。

    乃至于此數數食。

    居士譏嫌。

    故制。

    後舍利弗于彼處得病。

    恐犯此戒。

    扶病而去。

    病遂增劇。

    故更增無病之言。

     釋 十誦律雲。

    病者。

    下至竹葉所傷。

     相 丘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有心請留。

    及諸阻難等。

     十誦律雲。

    過一宿不食。

    突吉羅。

    餘處宿是中食。

    波逸提。

     ○三十二展轉食戒。

    此是遮罪。

    大乘比丘同學。

     若比丘。

    展轉食。

    除餘時。

    波逸提。

    餘時者。

    病時。

    施衣時。

    是謂餘時(根本律雲。

    餘時者。

    病時。

    作時。

    道行時。

    施衣時。

    此是時)。

     緣 有沙?婆羅門。

    以五百乘車。

    載滿飲食。

    經冬涉夏随逐世尊。

    伺候空缺設供。

    而不得便。

    阿難為其白佛。

    佛聽作餅粥供僧。

    時諸居士。

    聞佛聽僧食粥及餅。

    皆大歡喜。

    有一少信大臣。

    見佛及僧大得供養。

    生福田想。

    辦肥美飲食請僧。

    僧先食濃粥。

    不複能多食。

    大臣嫌之。

    羅閱城少信樂師。

    其事亦爾。

    佛乃結戒。

    于是諸病比丘。

    所請食處。

    無随病食及藥。

    若有随病食及藥。

    畏慎不敢食。

    佛聽病比丘展轉食。

    又一居士既請佛僧。

    複有居士亦請佛僧施食及衣。

    比丘畏慎白佛。

    佛聽施衣時展轉食。

     釋 濃粥者。

    以草畫之不合不得食。

    展轉食者。

    請也。

    請有二種。

    若僧次請。

    别請也。

    施衣時如舍堕中說。

     相 若今日得多請食。

    應自受一請。

    餘者當施于人如是施與言。

    長老。

    我應往彼。

    今布施汝。

    若不舍前請。

    受後請食。

    咽咽波逸提。

    若不舍後請。

    受前請食。

    咽咽突吉羅。

    不犯者。

    若請與非食。

    或食不足。

    或無請食者。

    或食已更得食。

    或一處有前食後食。

     十誦律雲。

    病比丘若一請處不能飽。

    應受二請。

    若第二處不能飽。

    應受三請。

    若第三處不能飽。

    應受已漸漸食乃至日中。

    不應受第四請。

     聽節日數數食。

     毗尼序雲。

    阿難先受他請。

    時忘不憶。

    複同佛受波斯匿王請。

    以食着口。

    乃憶知有二請。

    不與他一請。

    不敢吐食。

    為恭敬佛故。

    又不敢咽食。

    為持戒故。

    佛知阿難心悔。

    告令心念與他便食。

    優波離問佛。

    餘人亦得爾不。

    佛言。

    除五人。

    一坐禅人(專心在道故)。

    二獨處(無人可對說故)。

    三遠行(造次就路。

    容有忘念故。

    又或同根本部。

    許數數食故)。

    四長病。

    五饑餓時依親裡住。

    餘悉不聽。

     摩得勒伽雲。

    語比丘言。

    就此食。

    當為汝覓衣食。

    食不犯。

    語比丘。

    此間食。

    餘處随意食。

    食不犯。

     律攝雲。

    若于一舍。

    或在寺中。

    或阿蘭若。

    為求肥悅。

    或樂美食。

    而數食者。

    得惡作罪。

    若輕賤心。

    矯詐不食。

    亦得惡作。

     ○三十三别衆食戒。

    此是遮罪。

    大乘比丘同學。

     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