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七

關燈
吉羅。

    比丘尼逸波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坐旋腳直腳曲腳無腳床。

    及閣有闆覆等。

     僧祇律雲。

    閣下無人坐。

    無犯。

     薩婆多論雲。

    凡坐卧法一切安詳。

    不審詳者。

    必有所傷。

    兼壞威儀。

     ○十九蟲水澆泥草戒。

    此是性罪。

    大乘同制。

     若比丘。

    知水有蟲。

    若自澆泥若草。

    若教人澆者。

    波逸提。

     緣 闡陀起大屋。

    以蟲水和泥。

    教人和。

    諸長者見而嫌責。

    故制。

     相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不知有蟲。

    若蟲大。

    以手觸水令去。

    若漉水灑地。

     五分律雲。

    有蟲水者。

    囊漉所得。

    肉眼所見。

    若有蟲。

    有蟲想。

    疑。

    皆波逸提。

    無蟲。

    有蟲想。

    疑。

    皆突吉羅。

    用有内外。

    内用者。

    飲食之屬。

    外用者。

    澆灌浣濯洗浴之屬。

     十誦律雲。

    随蟲死。

    一一波逸提。

     僧祗律雲。

    若比丘營作房舍。

    須水。

    若池。

    若河。

    若井。

    漉取滿器看。

    無蟲然後用。

    若故有蟲。

    當重囊漉谛觀之。

    若故有蟲至三重。

    若故有蟲。

    當更作井。

    如前谛觀。

    若故有蟲當舍所營事至餘處去。

    蟲生無常。

    或先無今有。

    或今有後無。

    是故比丘日日谛觀。

    無蟲便用。

     薩婆多論雲。

    若三重作漉囊。

    故有蟲者。

    此處不應住。

     ○二十覆房過三節戒。

    此是遮罪。

    大乘同學。

     若比丘。

    作大房舍戶扉窗牖。

    及餘莊飾具。

    指授覆苫齊二三節。

    若過波逸提。

     緣 闡陀起大房。

    覆有餘草。

    複更重覆。

    三猶不止。

    屋便摧破。

    諸居士見而嫌責。

    故制。

     相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五分律雲。

    若至第四重。

    若草。

    若瓦。

    若闆覆。

    一一波逸提。

    方便及燒斫時。

    皆突吉羅。

     根本律雲。

    若是熟磚及以石木。

    或可施主欲得疾成。

    雖過重數。

    并皆無犯。

     ○二十一自往教尼戒。

    此是遮罪。

    大乘比丘同學。

    必若觀機。

    知有大益。

    不犯。

    然在末法。

    尤宜慎重。

     若比丘。

    僧不差。

    教戒比丘尼者。

    波逸提。

     緣 佛在祇洹。

    大愛道請佛聽諸比丘與尼教戒說法。

    佛敕阿難随次差上座往。

    時般陀尊者當往。

    而所誦惟一偈。

    三說已。

    三入第四禅。

    諸羅漢尼皆大歡喜。

    六群尼調戲譏嫌。

    于是尊者現通而去。

    時六群比丘自往教戒。

    不說正法。

    惟說一切世論。

    乃至笑儛跛行等。

    六群尼大歡喜。

    大愛道白佛。

    佛制僧中差教授尼人。

    白二羯磨。

    于是六群。

    即出界外更互相差。

    大愛道重白佛。

    佛制成就十法。

    然後得教授尼。

    戒律具足(一)。

    多聞誦二部戒利(二)。

    決斷無疑(三)。

    善能說法(四)。

    族姓出家(五)。

    顔貌端正(六)。

    尼衆見便歡喜(七)。

    堪任與尼衆說法勸令歡喜(八)。

    不為佛出家而被法服犯重法(九)。

    滿二十歲若過(十)。

    如此等可與尼教戒。

    遂結此戒。

     根本律雲。

    具七法者衆應差教授尼。

    一持戒。

    二多聞。

    三住耆宿位。

    四善都城語。

    五不曾以身污尼。

    六于八他勝法善能分别。

    七于八尊重法能善解釋。

     釋 教授者。

    八不可違法。

    百臘比丘尼。

    見初受戒比丘。

    當迎逆問訊禮拜請坐(一)。

    不得罵詈诃謗比丘(二)。

    不得舉比丘罪。

    及遮他覓罪。

    遮說戒。

    遮自恣(三)。

    從衆僧求授大戒(四)。

    若犯僧殘。

    應在二部僧中半月行摩那埵(五)。

    于半月。

    當從僧中求教授人(六)。

    不應在無比丘處夏安居(七)。

    安居竟。

    應比丘僧中求三事自恣。

    見聞疑(八)。

    如此八事。

    應尊重恭敬贊歎盡形壽不應違。

     相 非教授日。

    往說八不可違法。

    突吉羅。

    若僧差往。

    應克時到。

    尼亦克時迎。

    克時不到。

    突吉羅。

     僧祇律雲。

    教誡尼。

    不得從日沒至明相未出。

    不得深猥處。

    不得露現處。

    當在不深不露處。

    若講堂。

    若樹下。

    不得十四日十五日月一日二日三日。

    應從四日至十三日往教誡。

    不得教誡不和合尼衆。

    到已。

    應問尼僧和合不。

    若言和合。

    應遣使呼來。

    若不得來者。

    應與教誡欲。

    不得偏教誡。

    不得長語教誡。

     五分律雲。

    若不差教誡尼。

    語語波逸提。

    教誡餘二女衆。

    突吉羅。

     善見律雲。

    若不說八敬。

    先說餘法。

    突吉羅。

     十誦律雲。

    比丘應誦尼戒。

    莫令忘失。

    何以故。

    諸女人喜忘。

    智慧散亂。

    我泥洹後。

    諸尼當從大僧問戒法。

     附 五分律雲。

    若比丘。

    僧不差。

    為教授故。

    入比丘尼住處。

    除因緣。

    波逸提。

    因緣者。

    比丘尼病。

    是名因緣。

    若僧不差。

    為教授故。

    入尼住處。

    随入多少。

    步步波逸提。

    若一腳入門。

    突吉羅(僧祇律亦有此戒。

    故并附此)。

     ○二十二教尼至暮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為僧差教授比丘尼。

    乃至日暮者。

    波逸提。

     緣 難陀好音聲(薩婆多論雲。

    非佛弟難陀也)。

    為尼說法。

    聽者樂聞。

    遂至日暮。

    尼出祇洹入城。

    城門已閉。

    即依城塹中宿。

    晨旦在前入城。

    諸長者謗為與比丘宿。

    故制。

     相 除教授。

    若受經誦經等事至日暮。

    突吉羅。

    為餘婦女受經等至日暮。

    突吉羅。

    不犯者。

    船濟處說法。

    尼聽。

    共賈客行夜說法。

    尼聽。

    若至尼寺中說法。

    若說戒日來請教誡人。

    值說法便聽。

     律攝雲。

    雖在時中。

    若諸尼立而不坐。

    或營務紛擾未息。

    或時有拘礙。

    而為說者。

    亦名非時。

    日暮日暮想等六句。

    二重。

    二輕。

    二無犯。

    若通夜說法。

    或寺門相近。

    或城門不閉。

    或同在城中。

    或尼衆在白衣舍。

    此皆無犯。

    其教授尼人。

    一被差已。

    盡壽教授。

    不須差。

     ○二十三譏論教尼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語諸比丘作如是語。

    比丘為飲食故。

    教授比丘尼者。

    波逸提。

     緣 尼聞教授師來。

    半由旬迎。

    安處房舍。

    辦飲食洗浴處。

    六群不為僧差。

    心生嫉妒。

    作如是言。

    故制。

     相 說而了了。

    波逸提。

    不了了。

    突吉羅。

    餘四衆突吉羅。

    不犯者。

    其事實爾。

    乃至夢說錯說等。

     五分律雲。

    若言為供養故。

    教誡比丘及餘三衆。

    突吉羅。

    若言比丘行十二頭陀行。

    坐禅。

    誦經。

    作諸功德。

    皆為供養利故。

    語語突吉羅。

     ○二十四與非親裡尼衣戒。

    大乘不同學。

    然在未法。

    應須審慎。

     若比丘。

    與非親裡比丘尼衣。

    除貿易。

    波逸提。

     緣 舍衛城有一乞食比丘。

    威儀具足。

    時有尼見。

    便生善心。

    數請彼比丘。

    比丘不受。

    異時衆僧分衣物。

    此比丘持衣分出祇桓門。

    見此尼來。

    即以與之。

    意彼不受。

    尼辄便受。

    比丘數數同人嫌責。

    故制。

     相 餘四衆突吉羅。

     五分律雲。

    若與破戒邪見親裡尼衣。

    突吉羅。

     根本律雲。

    若親。

    親想。

    非親。

    親想。

    與衣無犯。

    若見遭難無衣服者與之。

    或因受戒而施。

    無犯。

     薩婆多論雲。

    與餘二女衆衣。

    同犯。

     ○二十五與非親裡尼作衣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與非親裡比丘尼作衣者。

    波逸提。

     緣 迦留陀夷為一尼作衣。

    乃作男女行欲像。

    襞衣與之。

    語令不得披看。

    亦莫示人若白時到。

    當着此衣在尼僧後行。

    尼如其教。

    諸居士見而譏笑。

    大愛道問知其故。

    諸尼白諸比丘。

    轉白世尊結戒。

     相 餘四衆突吉羅。

     五分律雲。

    取衣時。

    突吉羅。

    割截時。

    染時。

    皆波逸提。

    縫時。

    針針波逸提。

     ○二十六與尼屏坐戒。

    大乘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