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七

關燈
古吳蕅益沙門 智旭 彙釋 ○十三嫌罵戒。

    此是性罪。

    大乘同制。

     若比丘。

    嫌罵。

    波逸提。

     緣 沓婆摩羅子。

    知僧卧具及差僧食。

    慈地比丘于眼見耳不聞處。

    言其有愛恚怖癡。

    故制。

    後更于耳聞眼不見處。

    言其有愛恚怖癡。

    乃更結戒。

     相 若面見譏嫌。

    若背面罵。

    了了。

    波逸提。

    不了了。

    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其人實有是事。

    恐後有悔。

    語令如法發露。

    及戲笑說。

    獨說。

    夢說。

    錯說。

     善見律雲。

    譏嫌被僧差人。

    波逸提。

    嫌餘人。

    突吉羅。

     ○十四敷僧卧具不舉戒。

    此是遮罪。

    大乘同制。

     若比丘。

    取僧繩床木床若卧具坐褥。

    露地敷。

    若教人敷。

    去時不自舉。

    不教人舉。

    波逸提。

     緣 舍衛城有長者飯僧。

    十七群比丘。

    取僧坐具在露地敷而經行。

    望食時到。

    時到已。

    不收攝便赴食。

    僧坐具為風塵土坌。

    蟲鳥啄壞。

    污穢不淨故制。

     釋 繩床木床。

    各有五種。

    旋腳。

    直腳。

    曲腳。

    入陛。

    無腳。

     相 初出門。

    波逸提。

    一足在門外。

    一足在門内。

    欲去而不去。

    還悔。

    一切突吉羅。

    若二人共一床。

    下座應收而去。

    下座謂上座當收。

    而上座不收。

    下座犯波逸提。

    複以非威儀。

    犯突吉羅。

    上座謂下座當收。

    而下座不收。

    上座犯波逸提。

    若二人不前後。

    俱不收。

    二俱波逸提。

    若餘空繩床木床踞床幾浴床。

    或卧具表裡。

    或地敷。

    繩索。

    毳纻。

    放在露地。

    不收便去。

    突吉羅。

    敷僧卧具在露地。

    不收而入房坐思惟。

    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善見律雲。

    他人私物不舉。

    突吉羅。

     薩婆多論雲。

    好持戒大沙彌。

    亦得付囑之。

     摩得勒伽雲。

    自卧具不舉。

    不使人舉。

    突吉羅。

     十誦律雲。

    諸比丘食竟。

    有諸白衣即坐僧卧具床上。

    應待白衣食竟。

    若有病者不能久待。

    應去。

    随見者應舉。

    若失戶鈎戶鑰。

    無舉處。

    若八難中一一難起。

    不舉無犯。

     律攝雲。

    有五種人。

    不堪囑授。

    謂無慚愧。

    有仇隙。

    年衰老。

    身帶病。

    未圓人。

    憶而不舉。

    得本罪。

    若忘念者。

    但得惡作。

    凡是僧伽所有衣服。

    不将餘物儭替。

    不合受用。

    其所替物。

    亦非疏破。

    若僧敷具有破穿處。

    應須縫補。

    若斷壞者。

    應為連接。

    若不堪修補者。

    用充燈炷。

    或為拂帚。

    或斬和泥。

    用塗牆壁。

    填孔隙。

    令施福增。

    凡聽法時。

    不應與苾刍尼及俗人求寂授學人相近而坐。

    有難緣者非犯。

    無夏者。

    不應共三夏者同座。

    一夏者。

    不得與四夏者同座。

    二夏以去。

    得共大三夏者同座。

    若白衣舍。

    處所迮時。

    雖邬波?耶。

    同座非犯。

    不應一床二人同卧。

    有慚愧者無犯。

    若在行途。

    得大帔。

    中間衣隔。

    同卧非犯。

    若有施主以衣布地。

    延請法衆願為蹈者。

    或寶莊飾師子座上。

    以俗人衣敷設。

    應生愍念。

    作無常想。

    蹈坐非犯。

    若施主借僧褥席。

    應與。

    事了。

    應令送歸。

    有污。

    應洗。

    若火燒寺。

    先出自己衣缽。

    次出常住赀财。

    令無力人一處看守。

    其火若盛。

    不應辄入。

    大水來漂。

    亦應準此。

     ○十五僧房不舉卧具戒。

    此是遮罪。

    大乘同制。

     若比丘。

    于僧房中敷僧卧具。

    若自敷。

    若教人敷。

    若坐若卧。

    去時不自舉。

    不教人舉。

    波逸提。

     緣 佛在祇桓。

    有客比丘語舊住。

    我在邊僧房中敷卧具宿。

    後不語舊住便去。

    僧卧具爛壞蟲齧。

    舊住久不見客比丘。

    到房看之。

    見已譏嫌。

    白佛結戒。

     相 出界外。

    波逸提。

    一腳在界外等。

    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時還不久。

    及諸難緣等。

     ○十六強奪止宿戒。

    此是性罪。

    大乘同學。

     若比丘。

    知先比丘住處。

    後來強于中間敷卧具止宿。

    念言。

    彼若嫌迮者。

    自當避我去。

    作如是因緣。

    非餘。

    非威儀。

    波逸提。

     緣 六群與十七群道路行。

    至無比丘住處。

    十七群語六群言。

    汝是我等上座。

    應先求住處。

    六群報言。

    汝等自去。

    我不求住處。

    十七群即往求住處。

    自敷卧具止宿。

    六群乃往語言。

    汝等起。

    當以大小次第止。

    十七群不允。

    即強敷卧具。

    十七群高聲言。

    諸尊莫爾。

    少欲比丘聞而譏嫌。

    白佛結戒。

    于是比丘。

    不知先住處非先住處。

    後乃知是先住處。

    或有波逸提忏者。

    或有畏慎者。

    佛言。

    不知無犯。

     釋 中間者。

    若頭邊。

    若腳邊。

    若兩脅邊。

     相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寬廣不相妨礙。

    若有親舊教。

    若病倒系縛等。

     僧祇律雲。

    若住處少。

    一比丘當一柱間敷床褥。

    尼師壇覆上已。

    向二師或禮拜問訊。

    或受誦去。

    後比丘來。

    卻先尼師壇。

    自敷尼師壇而坐。

    作細聲呗。

    先住比丘來見已。

    作是念。

    誰能斷他法。

    即持尼師壇去。

    是後比丘波逸提罪。

    坐禅。

    病。

    亦如是。

    若複來眠他床是上座者。

    應語言。

    長老不知世尊制戒那。

    若眠比丘是下座者。

    應诃責汝不善。

    不知戒相。

    雲何後來眠他床上。

    若比丘。

    在他處經行者。

    見先比丘來。

    應避去。

    若夜眠時。

    雖振動寱語。

    不作擾亂意。

    無罪。

     十誦律雲。

    能敷者。

    波逸提。

    不能敷者。

    突吉羅。

    若為惱他故。

    閉戶。

    開戶。

    閉向。

    開向。

    然火。

    滅火。

    然燈。

    滅燈。

    梵呗。

    讀經。

    說法。

    問難。

    随他不喜事作。

    一一波逸提。

     ○十七牽他出房戒。

    大乘同制。

     若比丘。

    瞋他比丘。

    不喜僧房舍中。

    若自牽出。

    教他牽出。

    波逸提。

     緣 亦起自六群牽十七群出。

    故制。

     相 随所牽多少。

    随出戶多少。

    一一波逸提。

    若持他物着戶外。

    及閉他着戶外。

    盡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無恚心。

    随次第出。

    若遣共宿至三夜未受戒人出。

    若破戒破見。

    乃至應擯等。

     五分律雲。

    若将其所不喜人來共房住。

    欲令自出。

    若出若不出。

    皆突吉羅。

    牽餘四衆出。

    突吉羅。

    尼牽比丘比丘尼出。

    波逸提。

    牽餘三衆出。

    突吉羅。

    若牽無慚愧人。

    若欲降伏弟子而牽出者。

    不犯。

     律攝雲。

    舍欲崩倒。

    牽出病人。

    不犯。

    若有苾刍是鬥诤者。

    戒見軌式。

    多有虧違。

    如此之人。

    瞋而曳出。

    若無善心。

    亦得惡作。

    若于非僧房處曳出清淨苾刍得惡作罪。

    若破戒人。

    大衆應共驅出。

    若倚門。

    若抱柱。

    鹹應斫去。

    并推出之。

    事殄息後。

    所斫截處。

    僧應修補。

    或門徒等。

    冀其懲惡。

    牽出房時。

    無犯然不應令出其住處。

    若無破戒罪。

    但難共語者。

    應為曳缰法而折伏之。

    仍遣智人就彼開谏。

    令其息惡而來忏謝(曳缰法。

    解現第六十四戒)。

    若于住處。

    龍蛇忽至。

    應彈指語曰。

    賢首。

    汝應遠去。

    勿惱苾刍。

    若告已不去者。

    應持軟物而罥去之。

    勿以毛繩等系。

    勿令傷損。

    于草叢處。

    安詳解放。

    待入穴已。

    然後舍去。

    若棄蚤虱等。

    應于故布帛上。

    觀時冷熱而安置之。

    此若無者。

    應安壁隙柱孔。

    任其自活。

     僧祇律雲。

    若駱駝牛馬在塔寺中。

    畏污壞塔寺。

    驅出者無罪。

     ○十八重閣坐脫腳床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若房。

    若重閣上。

    脫腳繩床木床。

    若坐若卧。

    波逸提。

     緣 有比丘住重閣上。

    坐脫腳床。

    坐不安詳。

    床腳下脫。

    打在下比丘。

    身傷血出。

    故制。

     釋 重閣者。

    立頭不至上者是。

     相 除脫腳床已。

    若在獨坐床。

    或一闆床。

    或浴床。

    一切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