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六

關燈
古吳蕅益沙門 智旭 彙釋 ○二十三非親織衣戒。

    大乘為衆不同學。

     若比丘。

    自乞縷線。

    使非親裡織師織作三衣者。

    尼薩耆波逸提。

     緣 ?難陀欲縫僧伽梨。

    入舍衛城。

    至居士家。

    處處求線。

    乞得線多。

    遂使織師織作三衣。

    自作繀。

    自看織。

    居士見而譏嫌。

    故制。

     相 若看織。

    若自纏。

    若自作繀。

    盡突吉羅。

    比丘尼舍堕。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織師是親裡。

    與線者是親裡。

    自織作缽囊等小用物。

     僧祇律雲。

    自行乞縷。

    越毗尼心悔。

    得者。

    越毗尼罪。

    織成者。

    舍堕。

     十誦律雲。

    使非親裡織師織者。

    舍堕。

    從非親裡乞縷。

    突吉羅。

    若自織。

    令五衆織。

    突吉羅。

     根本律雲。

    若酬價織者。

    無犯。

     薩婆多論雲。

    若少衣。

    正應乞衣。

    不應乞縷作衣。

    須縷縫衣作帶。

    無罪。

     ○二十四求織好衣戒。

    大乘同制。

    是惡求多求故。

     若比丘。

    居士。

    居士婦。

    使織師為比丘織作衣。

    彼比丘。

    先不受自恣請。

    便往織師所。

    語言。

    此衣為我作。

    與我極好織。

    令廣大堅緻。

    我當少多與汝價。

    是比丘與價。

    乃至一食直。

    若得衣。

    尼薩耆波逸提。

     緣 舍衛城有一居士。

    出好線令織師為?難陀織衣。

    織師語?難陀。

    彼即遣織廣大堅緻者。

    織師言線少。

    ?難陀至居士家更乞線。

    居士婦出線箱。

    即恣意擇取好者。

    持與織師。

    織師言價少。

    即更許與價。

    居士從他處還。

    見非先所敕織。

    問知其故。

    便生譏嫌。

    故制。

    是後比丘。

    疑不敢。

    答自恣請。

    亦不敢索不如者。

    佛言。

    先受自恣請者不犯。

     相 求得衣。

    舍堕。

    不得。

    突吉羅。

    比丘尼舍堕。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或為他。

    他為己。

    不乞而得。

     僧祇律雲。

    若但往勸。

    不許價得衣者。

    越毗尼罪。

     十誦律雲。

    不犯者。

    自有物。

    令織師織。

     ○二十五與衣瞋奪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先與比丘衣。

    後瞋恚。

    若自奪。

    若教人奪取。

    還我衣來不與汝。

    若比丘還衣。

    彼取衣。

    尼薩耆波逸提。

     緣 難陀弟子善勸化。

    ?難陀。

    語言。

    與我共行人間。

    當與汝衣。

    餘比丘。

    語言。

    汝以何事共?難陀行。

    彼癡人。

    不知誦戒說戒布薩羯磨。

    後彼比丘即不随行。

    ?難陀乃索前衣。

    比丘不還。

    即瞋恚強奪。

    比丘高聲言莫爾。

    比房聞之。

    集聚問故。

    白佛結戒。

     相 奪而藏舉。

    取離本處。

    舍堕。

    不藏舉。

    不離處。

    突吉羅。

    比丘尼舍堕。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不瞋恚。

    彼人即還衣。

    或餘人勸令還衣。

    若借衣者無道理故奪。

    若恐失衣。

    若恐壞。

    若彼破戒破見破威儀。

    若被舉。

    若滅擯。

    若應滅擯。

    若為此事命難梵行難。

    如是一切奪取不藏舉。

     僧祇律雲。

    或合與别奪。

    或别與合奪。

    或合與合奪。

    或别與别奪。

    合奪者得一波逸提。

    别奪者得多波逸提。

    若與衣時作是言。

    住我邊者與。

    不住者奪。

    或言。

    汝适我意者與。

    不适意還奪。

    或為受經故與。

    不受經還奪。

    一切無罪。

    或賣衣未取直。

    直未畢仍取衣。

    無罪。

    或弟子不可教誡。

    為折伏故奪。

    後折伏已還與。

    無罪。

     十誦律雲。

    奪得。

    舍堕。

    不得。

    突吉羅。

     薩婆多論雲。

    奪五衆。

    及與學。

    行别住摩那埵。

    盲瞎聾啞。

    被舉人衣。

    盡舍堕。

    奪狂亂病壞心犯四重五逆人五法人衣。

    盡突吉羅。

    比丘尼奪比丘衣。

    突吉羅。

    奪尼等衣。

    盡舍堕。

    若先根本與他衣。

    後為惱故。

    暫還奪取。

    舍堕。

    衣舍還他。

    波逸提忏。

    若先根本與他衣。

    後根本奪。

    應計錢成罪(直五錢犯重也)。

    若先暫與他衣。

    後便奪取。

    以忿恚欲令彼惱。

    突吉羅。

    若為折伏。

    令離惡法。

    暫奪無罪。

     辯 問。

    四分奪破戒破見等者不犯。

    薩婆多論奪與學乃至被舉人衣盡舍堕。

    此複何從。

    答。

    若先與衣。

    後因破戒等故奪。

    則是折伏之心。

    所以不犯。

    若本是與學等人。

    先以愛與。

    後以瞋奪。

    則是恣任凡情。

    所以結過也。

     ○二十六過七日藥戒。

    此是遮罪。

    大乘比丘同學。

     若比丘。

    有病殘藥酥油生酥蜜石蜜。

    齊七日得服。

    若過七日服者。

    尼薩耆波逸提。

     緣 諸比丘秋月風病。

    形體枯燥。

    又生惡瘡。

    佛聽服時非時五種藥。

    畢陵伽婆蹉在羅閱城。

    多有所識。

    亦多徒衆。

    大得酥油生酥蜜石蜜。

    諸弟子積聚藏舉。

    處處流漫。

    房舍臭穢。

    諸長者見而譏嫌。

    故制。

     相 若犯舍堕藥不舍。

    更貿餘藥。

    一舍堕一突吉羅。

    比丘尼舍堕。

    不犯者。

    過七日酥油。

    塗戶響。

    若蜜石蜜。

    與守園人。

    若至七日。

    即與比丘食之。

     根本律雲。

    應在午前。

    當淨洗手。

    受取其藥。

    一同梵行邊作如是說。

    具壽存念。

    我苾刍某甲。

    有此病緣清淨醫藥。

    我今守持。

    于七日内自服。

    及同梵行者。

    如是三說。

    若已服一日。

    即告同梵行者雲。

    此病藥。

    已服一日。

    餘有六日在。

    我當服之。

    乃至七日。

    皆應告知。

    過七日已。

    尚有餘藥。

    應舍與淨人。

    或與求寂。

     律攝雲。

    為好容儀。

    或着滋味。

    或求肥盛。

    或詐僞心。

    服食諸藥。

    皆惡作罪。

     十誦律雲。

    若重病不犯。

    食是四含消時。

    應作是念。

    我以治病故含。

    不為美味。

     五分律雲。

    應舍與僧。

    僧舍與白衣沙彌。

    若用然燈塗足。

    舍藥比丘不得用。

    一切比丘皆不得啖。

     ○二十七雨衣求用非時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春殘一月在。

    當求雨浴衣。

    半月應用浴。

    若比丘。

    過一月前求雨浴衣。

    過半月前用浴。

    尼薩耆波逸提。

     緣 佛在祇園。

    毗舍佉母請佛及僧。

    時天大雨。

    佛敕比丘雨中浴。

    婢來白時到。

    遙見比丘裸形浴。

    疑是外道。

    還白主母。

    佛既受供。

    母請八願。

    願與客比丘食。

    遠行比丘食。

    病比丘食。

    病比丘藥。

    瞻病人食。

    食粥。

    比丘雨浴衣。

    比丘尼浴衣。

    佛皆聽之。

    時六群即一切時求雨浴衣。

    不舍雨衣。

    便持餘用。

    故制。

     相 三月十六日應求。

    四月一日應用。

    過前求。

    過前用。

    皆舍堕。

     僧祇律雲。

    此衣不得受當三衣。

    不得淨施。

    不得着入河中池中浴。

    不得小小雨時着浴。

    當大雨時被浴。

    若雨卒止。

    垢液。

    着入餘水中浴。

    無罪。

    餘時亦不得裸身浴。

    當着舍勒。

    或餘故衣。

    不得着雨衣種種作事。

    若食時欲以油塗身。

    若病時。

    若多人行處。

    得系兩頭作障。

    至八月十五日。

    當舍。

    一比丘僧中唱。

    大德僧聽。

    今日僧舍雨浴衣。

    如是三說。

    若至十六日舍者。

    越毗尼罪。

    舍已。

    得用作三衣。

    亦得說淨。

    亦得入餘水浴。

    種種著作。

    無罪。

     薩婆多論雲。

    尼得畜浴衣。

    不得畜雨浴衣。

    比丘畜雨浴衣凡有二事。

    一雨時障四邊。

    于中浴。

    天熱時。

    亦以自障。

    于中浴。

    二以夏月多雨。

    常裹三衣擔持行來。

    若閏三月。

    不應前三月求。

    比丘不畜雨浴衣。

    無罪。

     ○二十八過時畜急施衣戒。

    大乘為衆生故得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