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言。
若于此樹舊住天神。
應别求居止。
此樹今為三寶有所營作。
過七八日已。
當斬伐之。
若伐樹時。
有異相現者。
應為贊歎施舍功德。
說悭貪過。
若仍現異相即不應伐。
若無别相。
應可伐之(謂使淨人知。
非謂比丘可自伐也)。
證 根本雜事雲。
得叉屍羅國。
有醫羅缽龍王。
化身為摩納婆形。
持滿箧金。
遍遊諸處。
說偈問言。
何處王為上。
于染而染着。
無染而有染。
何者是愚夫。
何處愚者憂。
何處智者喜。
誰和合别離。
說名為安樂。
若有解者。
即以金箧供養。
然無有人能解釋者。
漸行至婆羅尼斯國。
複如是唱。
有人報言。
有上智人。
住阿蘭若。
名那剌陀。
當解斯義。
未幾。
那剌陀至。
龍以偈問。
彼聞記憶。
告言。
十二年後。
當為汝釋。
龍言時太長久。
漸求減至七日。
時那剌陀。
即往告五苾刍。
苾刍答言。
汝可問佛。
即詣鹿林。
禮足而坐。
佛為說法。
證預流果。
願求出家。
佛言。
先為摩納婆解釋頌義。
然後出家。
應如是答。
第六王為上。
染處即生着。
無染而起染。
說此是愚夫。
愚者于此憂。
智人于此喜。
愛處能别離。
此則名安樂。
彼若不解。
更為說頌。
若人聞妙語。
解已修勝定。
若聞不了義。
彼人由放逸。
彼若更疑。
汝可對彼以爪截葉。
若問世尊出世。
報言已出。
若問何處。
報言在施鹿林。
時那剌陀受佛教已。
至彼龍所。
具答如上。
彼龍化作轉輪聖王。
往世尊所。
佛言。
汝愚癡人。
于迦攝波佛時。
受佛禁戒。
不能護持。
感此下劣長壽龍身。
今者何故還起詐心。
汝今可複本形。
龍言。
世尊。
我是龍身。
多諸怨惡。
恐有衆生共相損害。
佛敕金剛手為之守護。
龍王别至一處。
遂複本形。
身有七頭。
頭尾相去有二百驿。
一一頭上。
各生一醫羅大樹。
被風搖動膿血皆流。
沾污形骸。
臭穢可惡。
當有繩蛆諸蟲。
遍其身上。
晝夜唼食。
是時龍王。
即以本身詣世尊所。
禮足卻住。
白言。
唯願世尊為我授記。
當于何日舍此龍身。
佛言。
當來人壽八萬歲時。
有佛出世。
号曰慈氏。
為汝授記。
當免龍身。
龍王悲哭。
諸頭眼中一時淚出。
成十四河。
駛流驚注。
佛令裁止。
勿緻損國。
頂禮佛足。
忽然不現。
大衆問其往因。
佛言。
迦攝佛時。
此龍于佛法中出家修行。
善閑三藏。
具習定門。
經行醫羅樹下以自策勵。
樹葉打額。
即便忍受。
後時系心疲倦。
從定而起。
策念經行。
葉還打頭。
極痛。
發瞋怒心。
即以兩手折其樹葉投地。
作如是語。
迦攝波佛。
無情物上見何過咎。
而制學處。
令受斯苦。
由彼猛毒瞋心毀戒。
命終堕此龍中。
附 五分律雲。
不得為鬼神及外道師作塔。
已作者不聽壞。
根本尼陀那雲。
于天神處。
不應供養。
亦勿欺淩。
○十二異語惱他戒。
此是性罪。
大乘同學。
若比丘。
故作異語惱他者。
波逸提。
緣 闡陀犯罪。
諸比丘問之。
即以餘事報言。
汝向誰語。
為說何事。
為論何理。
為語我。
為語誰耶。
是誰犯罪。
罪由何生。
我不見罪。
雲何言我有罪。
諸比丘譏嫌白佛。
佛令僧為作餘語白。
乃結戒雲。
若比丘餘語者。
波逸提。
闡陀因不作餘語。
便觸惱衆僧。
喚來不來。
不喚來便來。
應起不起。
不應起便起。
應語不語。
不應語便語。
佛更令僧作觸惱白。
而結此戒。
相 僧未作餘語白而餘語。
突吉羅。
若作白已而餘語。
波逸提。
僧未作觸惱白而喚來不來等。
盡突吉羅。
若作白已而觸惱。
盡波逸提。
若上座喚來不來。
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重聽不解。
或前語有參差。
故似餘語。
前人作非法事。
或一坐食。
有病難等。
故似觸惱。
根本律雲。
若苾刍。
見獵人逐獐鹿等入寺内。
彼問。
頗見有鹿從此過不。
不應答言見。
若是寒時。
報言。
可入溫室向火。
若是熱時。
報言。
可入涼室飲水。
若彼雲。
我不疲倦。
我問走鹿。
應先自觀指甲。
報言。
我見指甲。
若更問者。
應觀太虛。
報言。
我見太虛。
若彼雲。
我不問指甲及太虛。
然問可殺有情于此過不。
即應遍觀四方。
作如是念。
于勝義谛。
一切諸行。
本無有情。
報言。
我不見有情。
此皆無犯。
若餘問時不如實答。
皆得堕罪。
附 不恭敬戒。
餘部皆有此戒。
大意與前戒同也。
十誦律雲。
若比丘。
不恭敬者。
波逸提。
闡那于上座說法律時。
作異語答難。
故制。
僧當為記不恭敬事。
白四羯磨。
若未記前。
語令莫作。
答言不作。
而實作。
或答言當作。
而實作。
皆突吉羅。
若僧記不恭敬後。
語令莫作。
答言不作。
而實作。
或答言當作。
而實作。
皆波逸提。
五分律雲。
輕三師及戒。
一一波逸提。
輕餘比丘。
突吉羅。
乃至師令掃地而不掃。
教順掃而逆掃。
皆突吉羅。
比丘尼亦如是。
餘三衆突吉羅。
律攝雲。
不敬僧伽。
得堕罪。
不敬别人。
得惡作罪。
五種教敕。
不得虧違。
一國王。
二如來大師。
三衆中上座。
四阿遮利耶(即阿阇梨)。
五邬波馱耶(即和尚)。
辯 國王教敕。
謂國家常法也。
比丘不得幹國憲故。
若非理敕令朝拜作役等。
所不應從。
藏中有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六卷。
比丘不可不看也。
又除如來大師。
若二師上座有非法教。
亦不應從。
四分律雲。
不應在和尚。
和尚等(多己十夏)。
阿阇梨。
阿阇梨等(多己五夏)前。
通肩披衣。
着革屣有所取與。
除在白衣舍不犯。
又道行及日入時。
得着革屣。
又見二師上座。
應起迎。
除一坐食。
或作餘食法不食。
或病。
應作是語。
大德忍我。
有如是因緣不起。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六 音義 繀 蘇對切。
箸絲于筟車。
五法人 受調達破僧五法着。
舍勒 内衣短裙也。
阿那律 或雲阿?樓?。
阿那律陀。
阿泥盧豆。
阿泥律陀。
此翻無滅。
亦翻如意。
亦翻無貧。
過去饑世。
曾以稗飯施辟支佛。
九十一劫。
于天人中受如意樂。
無所貧乏。
至今果報猶不滅也。
佛之堂弟。
天眼第一。
钁 丘縛切。
大鋤也。
斫 音捉。
鐮 音廉。
鈎刀。
亦名锲子。
爪 側絞切。
掐 苦洽切。
赭 音者。
赤土。
墡 上演切。
白土。
笮 音責。
壓也。
押 音鴨。
按也。
亦壓也。
得叉屍羅 未見翻譯。
醫羅缽 亦雲伊羅?羅。
伊羅。
樹名。
此翻臭氣。
?羅。
此翻極。
由此龍王往昔損此樹葉。
故緻頭上生此臭樹。
摩納婆 此翻儒童。
婆羅尼斯 舊雲波羅柰。
河名也。
去河不遠。
造立王城。
或翻為江繞城。
那剌陀 未見翻譯。
駛 音使。
又去聲。
馬行疾也。
若于此樹舊住天神。
應别求居止。
此樹今為三寶有所營作。
過七八日已。
當斬伐之。
若伐樹時。
有異相現者。
應為贊歎施舍功德。
說悭貪過。
若仍現異相即不應伐。
若無别相。
應可伐之(謂使淨人知。
非謂比丘可自伐也)。
證 根本雜事雲。
得叉屍羅國。
有醫羅缽龍王。
化身為摩納婆形。
持滿箧金。
遍遊諸處。
說偈問言。
何處王為上。
于染而染着。
無染而有染。
何者是愚夫。
何處愚者憂。
何處智者喜。
誰和合别離。
說名為安樂。
若有解者。
即以金箧供養。
然無有人能解釋者。
漸行至婆羅尼斯國。
複如是唱。
有人報言。
有上智人。
住阿蘭若。
名那剌陀。
當解斯義。
未幾。
那剌陀至。
龍以偈問。
彼聞記憶。
告言。
十二年後。
當為汝釋。
龍言時太長久。
漸求減至七日。
時那剌陀。
即往告五苾刍。
苾刍答言。
汝可問佛。
即詣鹿林。
禮足而坐。
佛為說法。
證預流果。
願求出家。
佛言。
先為摩納婆解釋頌義。
然後出家。
應如是答。
第六王為上。
染處即生着。
無染而起染。
說此是愚夫。
愚者于此憂。
智人于此喜。
愛處能别離。
此則名安樂。
彼若不解。
更為說頌。
若人聞妙語。
解已修勝定。
若聞不了義。
彼人由放逸。
彼若更疑。
汝可對彼以爪截葉。
若問世尊出世。
報言已出。
若問何處。
報言在施鹿林。
時那剌陀受佛教已。
至彼龍所。
具答如上。
彼龍化作轉輪聖王。
往世尊所。
佛言。
汝愚癡人。
于迦攝波佛時。
受佛禁戒。
不能護持。
感此下劣長壽龍身。
今者何故還起詐心。
汝今可複本形。
龍言。
世尊。
我是龍身。
多諸怨惡。
恐有衆生共相損害。
佛敕金剛手為之守護。
龍王别至一處。
遂複本形。
身有七頭。
頭尾相去有二百驿。
一一頭上。
各生一醫羅大樹。
被風搖動膿血皆流。
沾污形骸。
臭穢可惡。
當有繩蛆諸蟲。
遍其身上。
晝夜唼食。
是時龍王。
即以本身詣世尊所。
禮足卻住。
白言。
唯願世尊為我授記。
當于何日舍此龍身。
佛言。
當來人壽八萬歲時。
有佛出世。
号曰慈氏。
為汝授記。
當免龍身。
龍王悲哭。
諸頭眼中一時淚出。
成十四河。
駛流驚注。
佛令裁止。
勿緻損國。
頂禮佛足。
忽然不現。
大衆問其往因。
佛言。
迦攝佛時。
此龍于佛法中出家修行。
善閑三藏。
具習定門。
經行醫羅樹下以自策勵。
樹葉打額。
即便忍受。
後時系心疲倦。
從定而起。
策念經行。
葉還打頭。
極痛。
發瞋怒心。
即以兩手折其樹葉投地。
作如是語。
迦攝波佛。
無情物上見何過咎。
而制學處。
令受斯苦。
由彼猛毒瞋心毀戒。
命終堕此龍中。
附 五分律雲。
不得為鬼神及外道師作塔。
已作者不聽壞。
根本尼陀那雲。
于天神處。
不應供養。
亦勿欺淩。
○十二異語惱他戒。
此是性罪。
大乘同學。
若比丘。
故作異語惱他者。
波逸提。
緣 闡陀犯罪。
諸比丘問之。
即以餘事報言。
汝向誰語。
為說何事。
為論何理。
為語我。
為語誰耶。
是誰犯罪。
罪由何生。
我不見罪。
雲何言我有罪。
諸比丘譏嫌白佛。
佛令僧為作餘語白。
乃結戒雲。
若比丘餘語者。
波逸提。
闡陀因不作餘語。
便觸惱衆僧。
喚來不來。
不喚來便來。
應起不起。
不應起便起。
應語不語。
不應語便語。
佛更令僧作觸惱白。
而結此戒。
相 僧未作餘語白而餘語。
突吉羅。
若作白已而餘語。
波逸提。
僧未作觸惱白而喚來不來等。
盡突吉羅。
若作白已而觸惱。
盡波逸提。
若上座喚來不來。
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重聽不解。
或前語有參差。
故似餘語。
前人作非法事。
或一坐食。
有病難等。
故似觸惱。
根本律雲。
若苾刍。
見獵人逐獐鹿等入寺内。
彼問。
頗見有鹿從此過不。
不應答言見。
若是寒時。
報言。
可入溫室向火。
若是熱時。
報言。
可入涼室飲水。
若彼雲。
我不疲倦。
我問走鹿。
應先自觀指甲。
報言。
我見指甲。
若更問者。
應觀太虛。
報言。
我見太虛。
若彼雲。
我不問指甲及太虛。
然問可殺有情于此過不。
即應遍觀四方。
作如是念。
于勝義谛。
一切諸行。
本無有情。
報言。
我不見有情。
此皆無犯。
若餘問時不如實答。
皆得堕罪。
附 不恭敬戒。
餘部皆有此戒。
大意與前戒同也。
十誦律雲。
若比丘。
不恭敬者。
波逸提。
闡那于上座說法律時。
作異語答難。
故制。
僧當為記不恭敬事。
白四羯磨。
若未記前。
語令莫作。
答言不作。
而實作。
或答言當作。
而實作。
皆突吉羅。
若僧記不恭敬後。
語令莫作。
答言不作。
而實作。
或答言當作。
而實作。
皆波逸提。
五分律雲。
輕三師及戒。
一一波逸提。
輕餘比丘。
突吉羅。
乃至師令掃地而不掃。
教順掃而逆掃。
皆突吉羅。
比丘尼亦如是。
餘三衆突吉羅。
律攝雲。
不敬僧伽。
得堕罪。
不敬别人。
得惡作罪。
五種教敕。
不得虧違。
一國王。
二如來大師。
三衆中上座。
四阿遮利耶(即阿阇梨)。
五邬波馱耶(即和尚)。
辯 國王教敕。
謂國家常法也。
比丘不得幹國憲故。
若非理敕令朝拜作役等。
所不應從。
藏中有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六卷。
比丘不可不看也。
又除如來大師。
若二師上座有非法教。
亦不應從。
四分律雲。
不應在和尚。
和尚等(多己十夏)。
阿阇梨。
阿阇梨等(多己五夏)前。
通肩披衣。
着革屣有所取與。
除在白衣舍不犯。
又道行及日入時。
得着革屣。
又見二師上座。
應起迎。
除一坐食。
或作餘食法不食。
或病。
應作是語。
大德忍我。
有如是因緣不起。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六 音義 繀 蘇對切。
箸絲于筟車。
五法人 受調達破僧五法着。
舍勒 内衣短裙也。
阿那律 或雲阿?樓?。
阿那律陀。
阿泥盧豆。
阿泥律陀。
此翻無滅。
亦翻如意。
亦翻無貧。
過去饑世。
曾以稗飯施辟支佛。
九十一劫。
于天人中受如意樂。
無所貧乏。
至今果報猶不滅也。
佛之堂弟。
天眼第一。
钁 丘縛切。
大鋤也。
斫 音捉。
鐮 音廉。
鈎刀。
亦名锲子。
爪 側絞切。
掐 苦洽切。
赭 音者。
赤土。
墡 上演切。
白土。
笮 音責。
壓也。
押 音鴨。
按也。
亦壓也。
得叉屍羅 未見翻譯。
醫羅缽 亦雲伊羅?羅。
伊羅。
樹名。
此翻臭氣。
?羅。
此翻極。
由此龍王往昔損此樹葉。
故緻頭上生此臭樹。
摩納婆 此翻儒童。
婆羅尼斯 舊雲波羅柰。
河名也。
去河不遠。
造立王城。
或翻為江繞城。
那剌陀 未見翻譯。
駛 音使。
又去聲。
馬行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