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姓。
卑行業。
卑伎術工巧。
或言是犯過人。
多結使人。
秃瞎人。
秃盲人。
如是等。
若面罵言。
汝是旃陀羅家生。
乃至衆患所如人等。
若喻罵言。
汝似旃陀羅家生等。
若自比罵言。
我非旃陀羅等。
盡波逸提。
不了了者。
突吉羅。
若以說善法而面罵喻罵自比罵者。
了了不了了。
盡突吉羅。
說善法者。
阿蘭若。
乞食。
補納衣。
乃至坐禅人。
面罵雲。
汝是阿蘭若等。
喻罵雲。
汝似阿蘭若等。
自比罵雲。
我非阿蘭若等。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相利故說。
為法為律為教授故說。
為親厚故說。
或戲笑說。
失口說。
獨說。
夢說。
誤說。
五分律雲。
毀呰餘四衆。
突吉羅。
比丘尼毀呰比丘比丘尼。
波逸提。
毀呰餘三衆。
突吉羅。
○三兩舌戒。
此是性罪。
大乘同制。
若比丘。
兩舌語者。
波逸提。
緣 六群傳彼此屏語。
遂至衆中未有鬥事而生鬥。
已有鬥事而不滅。
故制。
相 了了不了了同上。
比丘尼等同上。
不犯者。
破惡知識。
惡伴黨。
非法非律羯磨。
無義無利數數語等。
附 官處言人者。
突吉羅。
十誦律雲。
若白衣。
于寺中欲作惡事。
侵惱比丘。
應苦切語令其折伏。
若不折伏。
不應直向王言。
先語是惡人知識。
次語王夫人及王子大臣等。
若是人舍惡便止。
莫令得事。
○四與婦女同室宿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與婦女同室宿者。
波逸提。
緣 阿那律從舍衛國。
向薩拘羅國。
路至無比丘住處村。
聞一淫女家。
常安止賓客。
即往寄宿門下。
時有諸長者亦來投宿。
坐相逼近。
淫女愍念尊者。
令入舍内。
尊者結加趺坐。
系念在前。
淫女于初夜來求作夫。
默然不答。
亦不觀視。
到後夜。
淫女複脫衣來前捉之。
尊者湧身空中。
淫女慚愧。
着衣合掌。
忏悔至三。
尊者下在本處。
說微妙法。
淫女得法眼淨。
受三歸五戒。
為優婆夷。
次日尊者受其供養。
說法而去。
還僧伽藍向衆僧說。
少欲者譏嫌。
白佛結戒。
釋 室者。
有四周牆壁障。
上有覆。
或前廠而無壁。
或雖有覆而不遍。
或雖覆遍而有開處。
相 比丘及婦女或先後到。
或俱至。
若欹卧。
随脅着地。
波逸提。
随轉側波逸提。
與鬼畜女。
及黃門二根人同室宿。
突吉羅。
晝日婦女立。
比丘卧。
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不知有婦女。
屋缺覆障。
若行。
若坐。
病卧。
捉縛。
五分律雲。
若同覆異隔。
若大會說法。
若母姊妹近親疾患。
有有知男子自伴。
不卧。
皆不犯。
律攝雲。
若天龍女可見形者。
及傍生女同處宿。
鹹得惡作。
小傍生女不堪行淫者。
不犯。
若有父母夫主等守護者。
同宿無犯。
○五同未受大戒人三宿戒。
大乘比丘同學。
若比丘。
舉未受大戒人共宿。
過二宿。
至三宿。
波逸提。
緣 六群與諸長者共在講堂止宿。
一比丘散心睡眠。
轉側露形。
有比丘以衣覆之。
複更轉側露形。
如是至三。
長者譏嫌調弄。
故制。
後佛在拘睒毗國。
諸比丘以羅雲未受大戒。
遣出。
羅雲往廁止宿。
世尊知之。
詣廁引入自房共止一宿。
明日集比丘告言。
汝等無慈心。
乃驅出小兒。
自今聽比丘與未受大戒人共二宿。
若至三宿明相未出時。
應起避去。
若至第四宿。
應自去。
或使彼去。
相 犯不犯同上。
比丘尼波逸提。
僧祇律雲。
若與未受具人同屋宿。
當以缦障。
若齊項。
若齊掖。
缦下至地。
不得容貓子過。
十誦律雲。
有病比丘。
使沙彌供給。
雖卧無犯。
是中有不病比丘。
不應卧。
根本律雲。
若安居後。
有惡比丘來入寺中。
師主應與求寂同房宿至夏終。
勿緻疑惑。
夏罷已。
能驅者。
可擯斥之。
不可擯者。
應将求寂别詣餘寺。
如在行路。
雖過二宿。
通夜應眠。
勿生疑惑。
附 根本目得迦雲。
不合與俗人求寂授學人别在人等同坐。
必有難緣。
無犯。
○六與未受戒人共誦戒。
大乘比丘同學。
若比丘。
與未受戒人共誦者。
波逸提。
戒因緣經雲。
若比丘。
向未受戒者說一句戒法。
波逸提(按善見律。
亦同此意。
蓋以五篇之名。
惟大僧法。
沙彌等知。
便成遮難故也)。
緣 六群與諸長者。
共在講堂誦佛經。
語聲高大。
如婆羅門誦書聲。
亂諸坐禅者。
故制。
釋 未受戒人者。
除比丘比丘尼。
餘者是。
僧祇律雲。
雖比丘尼受具戒。
亦不得教。
若授弟子經應教言。
待我誦斷。
汝當誦。
若不受語者。
不複得教。
五分律雲。
并誦者。
俱時誦。
或授聲未絕。
彼已誦。
或彼誦未竟。
此複授。
相 師不教言我說竟汝可說者。
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不犯者。
我說竟汝說。
若二人同業同誦等。
善見律雲。
佛涅槃後。
迦葉為上座。
五百阿羅漢所集三藏。
若共未受具人同誦。
波逸提。
若法師所撰文字。
共同誦者不犯。
○七向外人說他粗罪戒。
大乘同制。
義疏雲。
說過者有兩。
一陷沒心。
欲令前人失名利等。
二治罰心。
欲令前人被系縛等。
此二心皆是業主。
必犯重戒。
若獎勸心說。
及被差說罪。
皆不犯。
又犯七逆十重。
前人失戒。
失戒後說。
但犯輕垢。
若比丘。
知他有粗惡罪。
向未受大戒人說。
除僧羯磨。
波逸提。
緣 佛在耆阇崛山。
時有行波利婆沙摩那埵比丘在下行坐。
六群語諸白衣。
此等犯如是事。
故罰在下行坐。
有過比丘聞之慚愧。
餘比丘亦慚愧。
白佛結戒。
後舍利弗為僧所差。
在王衆人民衆中說調達過。
生畏慎心。
佛言。
僧差無犯。
釋 粗惡者。
波羅夷。
僧殘。
僧者。
一羯磨。
一說戒。
相 若說了了。
波逸提。
不了了。
突吉羅。
除粗罪。
以餘罪向未受戒人說。
突吉羅。
自犯粗罪。
向未受戒人說。
突吉羅。
除比丘比丘尼。
以餘人粗罪向未受戒人說。
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白衣先已聞此粗罪等。
僧祇律雲。
比丘尼雖受具戒。
亦不得向說。
根本律雲。
若于不知俗家。
作不知想疑。
向彼說。
得堕罪。
若于知俗家。
作不知想疑。
向彼說。
得惡作。
不犯者。
于不知俗家。
作先知想等。
五分律雲。
教向甲說。
而向乙說。
教說此罪。
而說彼罪。
皆波逸提。
十誦律雲。
若羯磨此比丘作說罪人。
餘比丘說者。
突吉羅。
若令向此人說。
此處說。
向餘人餘處說者。
突吉羅。
若僧作随意随時随處說罪羯磨者。
說無犯。
薩婆多論雲。
甯破塔壞像。
不向未受具人說比丘過。
若說過罪。
則破法身故。
若說二篇罪名。
波逸提。
說罪事。
突吉羅。
辯 問。
五分教向甲說而向乙說等。
皆波逸提。
十誦向餘人餘處說。
僅突吉羅。
此複何從。
答。
既被僧差。
則所向雖或失當。
卑行業。
卑伎術工巧。
或言是犯過人。
多結使人。
秃瞎人。
秃盲人。
如是等。
若面罵言。
汝是旃陀羅家生。
乃至衆患所如人等。
若喻罵言。
汝似旃陀羅家生等。
若自比罵言。
我非旃陀羅等。
盡波逸提。
不了了者。
突吉羅。
若以說善法而面罵喻罵自比罵者。
了了不了了。
盡突吉羅。
說善法者。
阿蘭若。
乞食。
補納衣。
乃至坐禅人。
面罵雲。
汝是阿蘭若等。
喻罵雲。
汝似阿蘭若等。
自比罵雲。
我非阿蘭若等。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相利故說。
為法為律為教授故說。
為親厚故說。
或戲笑說。
失口說。
獨說。
夢說。
誤說。
五分律雲。
毀呰餘四衆。
突吉羅。
比丘尼毀呰比丘比丘尼。
波逸提。
毀呰餘三衆。
突吉羅。
○三兩舌戒。
此是性罪。
大乘同制。
若比丘。
兩舌語者。
波逸提。
緣 六群傳彼此屏語。
遂至衆中未有鬥事而生鬥。
已有鬥事而不滅。
故制。
相 了了不了了同上。
比丘尼等同上。
不犯者。
破惡知識。
惡伴黨。
非法非律羯磨。
無義無利數數語等。
附 官處言人者。
突吉羅。
十誦律雲。
若白衣。
于寺中欲作惡事。
侵惱比丘。
應苦切語令其折伏。
若不折伏。
不應直向王言。
先語是惡人知識。
次語王夫人及王子大臣等。
若是人舍惡便止。
莫令得事。
○四與婦女同室宿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與婦女同室宿者。
波逸提。
緣 阿那律從舍衛國。
向薩拘羅國。
路至無比丘住處村。
聞一淫女家。
常安止賓客。
即往寄宿門下。
時有諸長者亦來投宿。
坐相逼近。
淫女愍念尊者。
令入舍内。
尊者結加趺坐。
系念在前。
淫女于初夜來求作夫。
默然不答。
亦不觀視。
到後夜。
淫女複脫衣來前捉之。
尊者湧身空中。
淫女慚愧。
着衣合掌。
忏悔至三。
尊者下在本處。
說微妙法。
淫女得法眼淨。
受三歸五戒。
為優婆夷。
次日尊者受其供養。
說法而去。
還僧伽藍向衆僧說。
少欲者譏嫌。
白佛結戒。
釋 室者。
有四周牆壁障。
上有覆。
或前廠而無壁。
或雖有覆而不遍。
或雖覆遍而有開處。
相 比丘及婦女或先後到。
或俱至。
若欹卧。
随脅着地。
波逸提。
随轉側波逸提。
與鬼畜女。
及黃門二根人同室宿。
突吉羅。
晝日婦女立。
比丘卧。
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不知有婦女。
屋缺覆障。
若行。
若坐。
病卧。
捉縛。
五分律雲。
若同覆異隔。
若大會說法。
若母姊妹近親疾患。
有有知男子自伴。
不卧。
皆不犯。
律攝雲。
若天龍女可見形者。
及傍生女同處宿。
鹹得惡作。
小傍生女不堪行淫者。
不犯。
若有父母夫主等守護者。
同宿無犯。
○五同未受大戒人三宿戒。
大乘比丘同學。
若比丘。
舉未受大戒人共宿。
過二宿。
至三宿。
波逸提。
緣 六群與諸長者共在講堂止宿。
一比丘散心睡眠。
轉側露形。
有比丘以衣覆之。
複更轉側露形。
如是至三。
長者譏嫌調弄。
故制。
後佛在拘睒毗國。
諸比丘以羅雲未受大戒。
遣出。
羅雲往廁止宿。
世尊知之。
詣廁引入自房共止一宿。
明日集比丘告言。
汝等無慈心。
乃驅出小兒。
自今聽比丘與未受大戒人共二宿。
若至三宿明相未出時。
應起避去。
若至第四宿。
應自去。
或使彼去。
相 犯不犯同上。
比丘尼波逸提。
僧祇律雲。
若與未受具人同屋宿。
當以缦障。
若齊項。
若齊掖。
缦下至地。
不得容貓子過。
十誦律雲。
有病比丘。
使沙彌供給。
雖卧無犯。
是中有不病比丘。
不應卧。
根本律雲。
若安居後。
有惡比丘來入寺中。
師主應與求寂同房宿至夏終。
勿緻疑惑。
夏罷已。
能驅者。
可擯斥之。
不可擯者。
應将求寂别詣餘寺。
如在行路。
雖過二宿。
通夜應眠。
勿生疑惑。
附 根本目得迦雲。
不合與俗人求寂授學人别在人等同坐。
必有難緣。
無犯。
○六與未受戒人共誦戒。
大乘比丘同學。
若比丘。
與未受戒人共誦者。
波逸提。
戒因緣經雲。
若比丘。
向未受戒者說一句戒法。
波逸提(按善見律。
亦同此意。
蓋以五篇之名。
惟大僧法。
沙彌等知。
便成遮難故也)。
緣 六群與諸長者。
共在講堂誦佛經。
語聲高大。
如婆羅門誦書聲。
亂諸坐禅者。
故制。
釋 未受戒人者。
除比丘比丘尼。
餘者是。
僧祇律雲。
雖比丘尼受具戒。
亦不得教。
若授弟子經應教言。
待我誦斷。
汝當誦。
若不受語者。
不複得教。
五分律雲。
并誦者。
俱時誦。
或授聲未絕。
彼已誦。
或彼誦未竟。
此複授。
相 師不教言我說竟汝可說者。
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不犯者。
我說竟汝說。
若二人同業同誦等。
善見律雲。
佛涅槃後。
迦葉為上座。
五百阿羅漢所集三藏。
若共未受具人同誦。
波逸提。
若法師所撰文字。
共同誦者不犯。
○七向外人說他粗罪戒。
大乘同制。
義疏雲。
說過者有兩。
一陷沒心。
欲令前人失名利等。
二治罰心。
欲令前人被系縛等。
此二心皆是業主。
必犯重戒。
若獎勸心說。
及被差說罪。
皆不犯。
又犯七逆十重。
前人失戒。
失戒後說。
但犯輕垢。
若比丘。
知他有粗惡罪。
向未受大戒人說。
除僧羯磨。
波逸提。
緣 佛在耆阇崛山。
時有行波利婆沙摩那埵比丘在下行坐。
六群語諸白衣。
此等犯如是事。
故罰在下行坐。
有過比丘聞之慚愧。
餘比丘亦慚愧。
白佛結戒。
後舍利弗為僧所差。
在王衆人民衆中說調達過。
生畏慎心。
佛言。
僧差無犯。
釋 粗惡者。
波羅夷。
僧殘。
僧者。
一羯磨。
一說戒。
相 若說了了。
波逸提。
不了了。
突吉羅。
除粗罪。
以餘罪向未受戒人說。
突吉羅。
自犯粗罪。
向未受戒人說。
突吉羅。
除比丘比丘尼。
以餘人粗罪向未受戒人說。
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白衣先已聞此粗罪等。
僧祇律雲。
比丘尼雖受具戒。
亦不得向說。
根本律雲。
若于不知俗家。
作不知想疑。
向彼說。
得堕罪。
若于知俗家。
作不知想疑。
向彼說。
得惡作。
不犯者。
于不知俗家。
作先知想等。
五分律雲。
教向甲說。
而向乙說。
教說此罪。
而說彼罪。
皆波逸提。
十誦律雲。
若羯磨此比丘作說罪人。
餘比丘說者。
突吉羅。
若令向此人說。
此處說。
向餘人餘處說者。
突吉羅。
若僧作随意随時随處說罪羯磨者。
說無犯。
薩婆多論雲。
甯破塔壞像。
不向未受具人說比丘過。
若說過罪。
則破法身故。
若說二篇罪名。
波逸提。
說罪事。
突吉羅。
辯 問。
五分教向甲說而向乙說等。
皆波逸提。
十誦向餘人餘處說。
僅突吉羅。
此複何從。
答。
既被僧差。
則所向雖或失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