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然須如法淨施如前說。
若比丘。
十日未竟夏三月。
諸比丘得急施衣。
比丘知是急施衣。
當受。
受已。
乃至衣時。
應畜。
若過畜者。
尼薩耆波逸提。
緣 佛在毗蘭若夏安居竟。
婆羅門設供施衣。
佛聽比丘受夏衣。
六群即一切時常乞衣。
安居未竟亦乞衣。
亦受衣。
又?難陀在一處安居竟。
聞異處大得衣。
乃處處分得衣分。
持入祇桓。
少欲比丘白佛诃責。
時舍衛國梨師達多富那羅二大臣。
受王命征反叛。
自念未知得生還否。
欲為僧設食施衣。
諸比丘以安居未竟。
不敢受衣。
白佛。
佛聽受。
乃結戒。
釋 急施衣者。
受便得。
不受便失。
衣時者。
自恣竟。
不受迦絺那衣。
一月。
受迦絺那衣五月。
自恣十日在得急施衣。
應受。
應畜至衣時。
若九日在得急施衣應受。
應畜至衣時更增一日。
乃至一日在得急施衣應受。
應畜至衣時更增九日。
相 過前過後。
俱舍堕。
比丘尼舍堕。
不犯者。
奪衣失衣等故過前。
奪失等想故過後。
根本律雲。
若在夏中。
或施主欲自手行施。
取亦無犯。
若差得藏衣苾刍。
或施主作是語。
我行還自手當施。
雖過時分。
畜亦無犯。
薩婆多論雲。
除十日急施衣。
一切安居衣必待自恣時分。
若安居中分。
突吉羅。
○二十九後月離衣過六夜戒。
大乘比丘同學。
僧祇雲。
夏三月未滿。
五分雲。
安居三月。
未滿八月。
十誦雲。
三月過。
未至八月。
未滿歲。
根本雲。
在阿蘭若處作後安居。
按迦提。
翻功德。
又翻昴星。
昴星直此月故。
謂七月十六。
至八月十五。
名迦提月也。
滿字。
準餘四部。
應須讀聯下句。
謂受後安居者。
雖随前安居衆。
七月十五自恣。
仍須滿此一月住阿蘭若。
以終後安居局。
故不許離衣也。
若比丘。
夏三月竟。
後迦提一月。
滿在阿蘭若有疑恐懼處住。
比丘在如是處住。
三衣中欲留一一衣置舍内。
諸比丘有因緣離衣宿。
乃至六夜。
若過者。
尼薩耆波逸提。
緣 佛在舍衛國。
諸比丘安居竟。
後迦提一月滿在阿蘭若處住。
多有賊難。
皆趣祇桓聚住。
佛知其故。
聽留一一衣置舍内。
六群即留衣舍内。
囑親友比丘已出行。
受囑者出衣曬之。
諸比丘白佛制戒。
釋 阿蘭若處者。
去村五百弓。
遮摩羅國弓長四肘。
用中肘量。
有疑處者。
疑有盜賊。
恐怖者。
中有恐怖賊盜。
舍内者。
村聚也。
五分律雲。
一一衣者。
若僧伽梨。
若優多羅僧。
随所重寄一衣。
不得寄安陀會。
以着身故。
不得寄二。
以禮拜入僧乞食。
不得單着故。
有因緣者。
若有塔事。
二師事。
及以他事。
相 第七夜明相未出前。
不舍衣。
不手捉衣。
不至擲石所及處住。
明相出。
舍堕。
不犯者。
劫奪等想。
船濟不通。
及餘阻難。
僧祇律雲。
除僧羯磨。
得一月不失衣。
五分律雲。
若一宿二宿。
乃至五宿。
事訖不還。
突吉羅。
律攝雲。
本心暫去。
即拟還來。
因事稽留。
不至衣所。
無離衣過。
善見律雲。
若阿蘭若處衆僧多。
房舍堅密。
不須寄衣聚落。
寄衣已。
六夜一往看。
見衣已。
還阿蘭若處。
○三十回僧物入己戒。
大乘同制。
若比丘。
知是僧物。
自求入己者。
尼薩耆波逸提。
緣 舍衛國有一居士。
恒好惠施。
欲飯佛僧兼施好衣。
?難陀語言。
施僧者多。
汝今食可施僧。
衣可施我。
居士聽之。
次日衆僧赴請。
居士見威儀具足。
發大聲悔不施衣。
比丘問知其故。
白佛結戒。
時諸比丘。
不知是僧物非僧物。
為許僧不許僧。
後乃知是僧物。
已許僧。
或作舍堕忏。
或慚愧。
佛言。
不知無犯。
釋 僧物者。
為僧作。
已與僧。
已許僧。
物者。
衣缽坐具針筒。
下至飲水器。
相 知是僧物。
自求入己。
舍堕。
若僧物轉與塔。
塔物轉與僧。
及四方僧物。
現前僧物。
比丘僧物。
比丘尼僧物。
轉轉相與。
盡突吉羅。
比丘尼舍堕。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已許。
不許想。
若許少。
勸令多與。
若許少人。
勸與多人。
許惡。
勸與好者。
根本律雲。
已許。
許想。
及疑。
舍堕。
未許。
許想。
及疑。
突吉羅。
已許。
未許想。
未許。
未許想。
無犯。
僧祇律雲。
若有人欲布施。
問比丘言。
應施何處。
答言。
随汝心所敬處。
複問。
何處果報多。
答言。
施僧果報多。
複問。
何等清淨持戒有功德僧。
答言。
僧無犯戒不清淨者。
若人持物來施比丘。
應語言。
施僧得大果報。
若言。
我已曾施僧。
今正欲施尊者。
受之無罪。
若知物向僧。
回令向己。
舍堕。
是物僧不應還。
僧應受用。
若回與餘人。
波逸提。
知物向此僧。
回與餘僧等。
皆越毗尼罪。
知物向此畜生。
回與餘畜生。
越毗尼心悔。
五分律雲。
若施主自回欲與僧物與已。
不犯。
薩婆多論雲。
若物向他。
回令向己應舍還之。
若回此塔物向彼塔。
回此僧祇物向彼僧祇。
不須還取。
但作突吉羅忏。
若自恣臘。
回此衆僧向餘僧者。
應取還。
作突吉羅忏。
不還者。
計錢成罪。
面門臘亦如是。
○三結問。
諸大德。
我已說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
今問諸大德。
是中清淨不(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
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四。
三十舍堕法竟。
○五。
九十波逸提法三。
初總标。
二别列。
三結問。
○初總标。
僧祇律九十二。
五分律九十一。
諸大德。
是九十波逸提法。
半月半月說。
戒經中來。
釋 根本律雲。
波逸底迦者。
是燒煮堕落義。
謂犯罪者。
堕在地獄傍生餓鬼惡道之中受燒煮苦。
又此罪若不殷勤說除。
便能障礙所有善法。
○二别列九十。
初妄語戒(至)九十等佛衣量戒。
○初妄語戒。
此是性罪。
大乘同制。
救衆生故得開。
若比丘。
知而妄語者。
波逸提。
釋 象力釋子。
與外道梵志論議。
若不如時。
便違反前語。
若僧中問時。
即複違反前語。
梵志譏嫌。
故制。
相 見聞觸知等八種妄語。
說而了了。
波逸提。
不了了。
突吉羅。
說戒時。
乃至三問。
憶念有罪而不說。
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根本律雲。
違心而說。
皆得堕罪。
若不違心而說者。
皆無犯。
附 律攝雲。
佛弟子言常說實。
不應為盟自雪。
表他不信故。
設被誣謗。
亦不應作誓。
十誦律雲。
不得自咒咒他。
不得以物自誓誓他。
不得自投竄令他投竄。
咒與投竄一種故(即今投狀訴神等事)。
○二毀呰戒。
此是性罪。
大乘同制。
若但毀呰。
結輕。
若合自贊。
結重。
若增上煩惱犯者。
失菩薩戒。
若比丘。
種類毀呰語者。
波逸提。
緣 六群斷诤事。
種類罵比丘。
比丘慚愧。
忘失前後不得語。
故制。
釋 相。
種類毀呰人者。
卑
若比丘。
十日未竟夏三月。
諸比丘得急施衣。
比丘知是急施衣。
當受。
受已。
乃至衣時。
應畜。
若過畜者。
尼薩耆波逸提。
緣 佛在毗蘭若夏安居竟。
婆羅門設供施衣。
佛聽比丘受夏衣。
六群即一切時常乞衣。
安居未竟亦乞衣。
亦受衣。
又?難陀在一處安居竟。
聞異處大得衣。
乃處處分得衣分。
持入祇桓。
少欲比丘白佛诃責。
時舍衛國梨師達多富那羅二大臣。
受王命征反叛。
自念未知得生還否。
欲為僧設食施衣。
諸比丘以安居未竟。
不敢受衣。
白佛。
佛聽受。
乃結戒。
釋 急施衣者。
受便得。
不受便失。
衣時者。
自恣竟。
不受迦絺那衣。
一月。
受迦絺那衣五月。
自恣十日在得急施衣。
應受。
應畜至衣時。
若九日在得急施衣應受。
應畜至衣時更增一日。
乃至一日在得急施衣應受。
應畜至衣時更增九日。
相 過前過後。
俱舍堕。
比丘尼舍堕。
不犯者。
奪衣失衣等故過前。
奪失等想故過後。
根本律雲。
若在夏中。
或施主欲自手行施。
取亦無犯。
若差得藏衣苾刍。
或施主作是語。
我行還自手當施。
雖過時分。
畜亦無犯。
薩婆多論雲。
除十日急施衣。
一切安居衣必待自恣時分。
若安居中分。
突吉羅。
○二十九後月離衣過六夜戒。
大乘比丘同學。
僧祇雲。
夏三月未滿。
五分雲。
安居三月。
未滿八月。
十誦雲。
三月過。
未至八月。
未滿歲。
根本雲。
在阿蘭若處作後安居。
按迦提。
翻功德。
又翻昴星。
昴星直此月故。
謂七月十六。
至八月十五。
名迦提月也。
滿字。
準餘四部。
應須讀聯下句。
謂受後安居者。
雖随前安居衆。
七月十五自恣。
仍須滿此一月住阿蘭若。
以終後安居局。
故不許離衣也。
若比丘。
夏三月竟。
後迦提一月。
滿在阿蘭若有疑恐懼處住。
比丘在如是處住。
三衣中欲留一一衣置舍内。
諸比丘有因緣離衣宿。
乃至六夜。
若過者。
尼薩耆波逸提。
緣 佛在舍衛國。
諸比丘安居竟。
後迦提一月滿在阿蘭若處住。
多有賊難。
皆趣祇桓聚住。
佛知其故。
聽留一一衣置舍内。
六群即留衣舍内。
囑親友比丘已出行。
受囑者出衣曬之。
諸比丘白佛制戒。
釋 阿蘭若處者。
去村五百弓。
遮摩羅國弓長四肘。
用中肘量。
有疑處者。
疑有盜賊。
恐怖者。
中有恐怖賊盜。
舍内者。
村聚也。
五分律雲。
一一衣者。
若僧伽梨。
若優多羅僧。
随所重寄一衣。
不得寄安陀會。
以着身故。
不得寄二。
以禮拜入僧乞食。
不得單着故。
有因緣者。
若有塔事。
二師事。
及以他事。
相 第七夜明相未出前。
不舍衣。
不手捉衣。
不至擲石所及處住。
明相出。
舍堕。
不犯者。
劫奪等想。
船濟不通。
及餘阻難。
僧祇律雲。
除僧羯磨。
得一月不失衣。
五分律雲。
若一宿二宿。
乃至五宿。
事訖不還。
突吉羅。
律攝雲。
本心暫去。
即拟還來。
因事稽留。
不至衣所。
無離衣過。
善見律雲。
若阿蘭若處衆僧多。
房舍堅密。
不須寄衣聚落。
寄衣已。
六夜一往看。
見衣已。
還阿蘭若處。
○三十回僧物入己戒。
大乘同制。
若比丘。
知是僧物。
自求入己者。
尼薩耆波逸提。
緣 舍衛國有一居士。
恒好惠施。
欲飯佛僧兼施好衣。
?難陀語言。
施僧者多。
汝今食可施僧。
衣可施我。
居士聽之。
次日衆僧赴請。
居士見威儀具足。
發大聲悔不施衣。
比丘問知其故。
白佛結戒。
時諸比丘。
不知是僧物非僧物。
為許僧不許僧。
後乃知是僧物。
已許僧。
或作舍堕忏。
或慚愧。
佛言。
不知無犯。
釋 僧物者。
為僧作。
已與僧。
已許僧。
物者。
衣缽坐具針筒。
下至飲水器。
相 知是僧物。
自求入己。
舍堕。
若僧物轉與塔。
塔物轉與僧。
及四方僧物。
現前僧物。
比丘僧物。
比丘尼僧物。
轉轉相與。
盡突吉羅。
比丘尼舍堕。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已許。
不許想。
若許少。
勸令多與。
若許少人。
勸與多人。
許惡。
勸與好者。
根本律雲。
已許。
許想。
及疑。
舍堕。
未許。
許想。
及疑。
突吉羅。
已許。
未許想。
未許。
未許想。
無犯。
僧祇律雲。
若有人欲布施。
問比丘言。
應施何處。
答言。
随汝心所敬處。
複問。
何處果報多。
答言。
施僧果報多。
複問。
何等清淨持戒有功德僧。
答言。
僧無犯戒不清淨者。
若人持物來施比丘。
應語言。
施僧得大果報。
若言。
我已曾施僧。
今正欲施尊者。
受之無罪。
若知物向僧。
回令向己。
舍堕。
是物僧不應還。
僧應受用。
若回與餘人。
波逸提。
知物向此僧。
回與餘僧等。
皆越毗尼罪。
知物向此畜生。
回與餘畜生。
越毗尼心悔。
五分律雲。
若施主自回欲與僧物與已。
不犯。
薩婆多論雲。
若物向他。
回令向己應舍還之。
若回此塔物向彼塔。
回此僧祇物向彼僧祇。
不須還取。
但作突吉羅忏。
若自恣臘。
回此衆僧向餘僧者。
應取還。
作突吉羅忏。
不還者。
計錢成罪。
面門臘亦如是。
○三結問。
諸大德。
我已說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
今問諸大德。
是中清淨不(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
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四。
三十舍堕法竟。
○五。
九十波逸提法三。
初總标。
二别列。
三結問。
○初總标。
僧祇律九十二。
五分律九十一。
諸大德。
是九十波逸提法。
半月半月說。
戒經中來。
釋 根本律雲。
波逸底迦者。
是燒煮堕落義。
謂犯罪者。
堕在地獄傍生餓鬼惡道之中受燒煮苦。
又此罪若不殷勤說除。
便能障礙所有善法。
○二别列九十。
初妄語戒(至)九十等佛衣量戒。
○初妄語戒。
此是性罪。
大乘同制。
救衆生故得開。
若比丘。
知而妄語者。
波逸提。
釋 象力釋子。
與外道梵志論議。
若不如時。
便違反前語。
若僧中問時。
即複違反前語。
梵志譏嫌。
故制。
相 見聞觸知等八種妄語。
說而了了。
波逸提。
不了了。
突吉羅。
說戒時。
乃至三問。
憶念有罪而不說。
突吉羅。
比丘尼波逸提。
餘三衆突吉羅。
根本律雲。
違心而說。
皆得堕罪。
若不違心而說者。
皆無犯。
附 律攝雲。
佛弟子言常說實。
不應為盟自雪。
表他不信故。
設被誣謗。
亦不應作誓。
十誦律雲。
不得自咒咒他。
不得以物自誓誓他。
不得自投竄令他投竄。
咒與投竄一種故(即今投狀訴神等事)。
○二毀呰戒。
此是性罪。
大乘同制。
若但毀呰。
結輕。
若合自贊。
結重。
若增上煩惱犯者。
失菩薩戒。
若比丘。
種類毀呰語者。
波逸提。
緣 六群斷诤事。
種類罵比丘。
比丘慚愧。
忘失前後不得語。
故制。
釋 相。
種類毀呰人者。
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