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酒。
不舍淫欲。
不舍手持金銀。
不舍邪命自活。
是四大患。
時少欲比丘。
亦嫌責?難陀。
白佛結戒。
相 是中舍者。
若彼有信樂守園人。
或優婆塞。
當語言。
此是我所不應。
汝當知之。
若彼人取。
還與比丘者。
當為彼人物故受。
敕淨人使掌之。
若得淨衣缽針筒尼師壇。
應貿易受持之。
若彼優婆塞取已。
與比丘淨衣缽尼師壇針筒。
應取持之。
若彼取已不還者。
令餘比丘。
語言。
佛有教。
為淨故與汝。
汝應還彼比丘物。
若餘比丘不語者。
當自往語言。
佛有教。
為淨故與汝。
汝今可與僧。
與塔。
與二師。
與同學知識。
或還本主。
何以故。
不欲使失彼信施故。
若不語彼人知是看是者。
突吉羅。
比丘尼舍堕。
餘三衆突吉羅。
第三分雲。
有比丘在塳間得錢。
自持來。
佛言。
不應取。
彼比丘須銅。
佛言。
打破壞相。
然後得自持去。
僧祇律雲。
病人得使淨人畜。
莫貪着。
若犯舍堕物。
僧中舍已。
不得還彼比丘。
僧亦不應分。
若多者應着無盡物中。
所生息利。
得作房舍中衣。
不得食用。
比丘凡得錢。
及安居訖得衣直。
不應自取。
當使淨人知。
若無淨人。
指腳邊地語言。
是中知。
着地已。
自用草葉磚瓦等遙擲覆上。
待淨人來令知。
随國土中所用。
若銅錢。
鐵錢。
胡膠錢。
皮錢竹籌。
悉不應捉。
或有國土所用。
相不成就。
或相成就。
國所不用。
捉者皆越毗尼罪。
國所不用。
相不成就。
作銅鐵捉。
無罪。
五分律雲。
僧應白二羯磨。
差一比丘作棄金銀及錢人。
彼比丘應棄此物着坑中火中流水中曠野中。
不應志處。
若捉着餘處。
不得更捉。
彼比丘不應問僧此物當雲何。
僧亦不應教作是作是。
若不棄不問。
而使淨人貿僧衣食來與僧。
僧得受。
若分者。
惟犯罪人不得受分。
不犯者。
雖施比丘。
比丘不知。
淨人受之。
為買淨物。
有諸比丘欲遠行。
從長者索道糧。
彼即使人赍金銀錢物送之。
既至所在。
所長甚多。
使還白主。
主言。
我已為施。
不應還取。
汝可持至僧坊施僧。
佛言。
聽淨人為僧受之。
以易僧所須物。
諸比丘不應知事。
十誦律雲。
自手取寶若少。
應棄。
若多。
設得同心淨人。
應語言。
我以不淨故。
不應取。
汝應取。
淨人取已。
語比丘言。
此物與比丘。
比丘言。
此是不淨物。
若淨當受。
若不得同心淨人。
應作四方僧卧具。
應入僧中言。
諸大德。
我自手取寶。
得波逸提罪。
我今發露。
不敢覆藏。
悔過。
僧應問。
汝舍是寶不。
答言。
已舍。
僧應問。
汝見罪不。
答言。
見罪。
僧應語言。
後莫複作。
若言未舍。
僧應約敕令舍。
若不約敕。
一切僧得突吉羅。
若約敕而不舍。
是比丘突吉羅。
根本律雲。
若為修營房舍等事。
應求草木車乘人工。
不應求金銀錢等。
若捉方國共所用錢。
犯舍堕。
若捉非方國所用錢。
得惡作罪。
若捉赤銅鍮石銅鐵鉛钖者不犯。
若有他施衣價。
欲須便受。
受已。
即作彼人物心而持畜之。
應委寄淨人使持。
不應自捉。
若無淨人持物。
對一苾刍作如是語。
具壽存念。
我某甲。
得此不淨物。
我當持此不淨之物換取淨财。
如是三說。
随情受用。
勿緻疑心。
若複僧寺有去驚怖。
所有塔僧金銀錢寶。
應牢藏舉。
方可移去。
若無深信淨人居士。
應使求寂。
求寂亦無。
苾刍自手穿坑藏舉。
如我為難所開事者。
難去之後。
則不應行。
律攝雲。
若安居時。
施主持衣價與苾刍衆。
即作委寄此施主心而受取之。
應求信敬淨人居士為淨施主。
作施主物想執捉。
無犯。
若無施主可得。
應持金銀等物。
對一苾刍說言。
具壽存念。
我某甲得此不淨财。
當持此不淨财換取淨财。
如是三說。
應自持舉。
或令餘人舉之(按懷素所集羯磨。
亦複采取此法。
此在末世。
誡為易行方便。
斷宜遵奉矣)。
若苾刍。
于行路中。
得金銀等。
為道糧故。
應自持去。
或令淨人及求寂持去。
應知求寂于金銀等。
但制自畜。
不遮執捉。
證 大般涅槃經雲。
若言佛聽比丘畜諸奴婢不淨之物。
金銀珍寶。
谷米倉庫。
牛羊象馬。
販賣求利。
于饑馑世。
憐愍子故。
複聽諸比丘儲貯陳宿手自作食。
不受而啖。
如是等語。
所不應依。
附 善見律雲。
有四種受用。
一者有慚愧用。
謂無慚愧人親近有慚愧人。
是名有慚愧受用。
二者無慚愧用。
謂有慚愧人親近無慚愧人。
是名無慚愧受用。
得罪。
有慚愧人親近無慚愧人。
後必随其作惡。
故名無慚愧人。
無慚愧人親近有慚愧人。
必當改惡修善。
是名有慚愧人。
三者有法用。
謂有慚愧人依法而得。
四者無法用。
謂無慚愧人不依法得。
若得此物。
如得毒藥無異。
僧祇律雲。
有一比丘。
将一沙彌歸看親裡。
路經曠野。
中有非人。
化作龍形。
右繞沙彌。
散華贊言。
善哉。
大得善利。
舍家出家。
比丘到親裡家問訊已。
欲還時。
親裡婦言。
汝今還去。
道迥多乏。
可持是錢市易所須。
沙彌受取。
系着衣頭。
中道非人複化作龍。
左繞沙彌。
以土坌上。
說如是言。
汝失善利。
出家修道而捉錢行。
沙彌便啼。
比丘顧問其故。
答言。
我不憶有過。
無故得惱。
師言。
汝有所捉耶。
答言。
持是錢來。
師令棄已。
非人複來如前供養。
比丘以是因緣白佛。
佛言。
從今不聽沙彌持金銀錢。
若比丘。
使沙彌最初捉金銀錢者。
越毗尼罪。
若見沙彌先已捉。
後使捉者。
無罪。
○十九賣買寶物戒。
大乘同制。
若比丘。
種種賣買寶物者。
尼薩耆波逸提。
緣 ?難陀往市肆上。
以錢易錢持去。
居士譏嫌。
故制。
錢有八種。
金錢。
銀錢。
銅錢。
鐵錢。
白镴錢。
鉛錫錢。
木錢。
胡膠錢。
相 舍法同上。
比丘尼舍堕。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若以錢貿璎珞具。
為佛法僧。
若以璎珞具易錢。
為佛法僧。
律攝雲。
若為三寶出納。
或施主作無盡藏。
設有馳求。
并成非犯。
然此等物出利之時應一倍納質。
求好保證。
明作契書。
年終之日。
應告上座及授事人。
皆同使知。
或複告彼信心邬波索迦。
○二十販賣戒。
大乘同制。
若比丘。
種種販賣。
尼薩耆波逸提。
緣 ?難陀在無住處村中。
持生姜易食而去。
舍利弗乞食至賣飯家。
彼即索價。
又舍衛城有外道。
得一貴價衣。
持至僧伽藍貿易。
?難陀語言。
明日來。
即其夜浣故衣。
搗治光澤如新。
晨朝易之。
外道得衣。
還所止園中。
示諸外道。
中有智慧者。
語言。
汝為他所欺。
此外道即持衣欲相還。
?難陀不允。
外道譏嫌。
故制。
釋 種種販賣者。
以時易時。
以時易非時。
易七日。
易盡形壽。
易波利迦羅。
以非時易非時。
易七日。
盡形壽及時等。
乃至以波利迦羅易時非時等。
賣者。
價直一錢。
數數上下。
增言直三錢五錢。
買亦如是。
不舍淫欲。
不舍手持金銀。
不舍邪命自活。
是四大患。
時少欲比丘。
亦嫌責?難陀。
白佛結戒。
相 是中舍者。
若彼有信樂守園人。
或優婆塞。
當語言。
此是我所不應。
汝當知之。
若彼人取。
還與比丘者。
當為彼人物故受。
敕淨人使掌之。
若得淨衣缽針筒尼師壇。
應貿易受持之。
若彼優婆塞取已。
與比丘淨衣缽尼師壇針筒。
應取持之。
若彼取已不還者。
令餘比丘。
語言。
佛有教。
為淨故與汝。
汝應還彼比丘物。
若餘比丘不語者。
當自往語言。
佛有教。
為淨故與汝。
汝今可與僧。
與塔。
與二師。
與同學知識。
或還本主。
何以故。
不欲使失彼信施故。
若不語彼人知是看是者。
突吉羅。
比丘尼舍堕。
餘三衆突吉羅。
第三分雲。
有比丘在塳間得錢。
自持來。
佛言。
不應取。
彼比丘須銅。
佛言。
打破壞相。
然後得自持去。
僧祇律雲。
病人得使淨人畜。
莫貪着。
若犯舍堕物。
僧中舍已。
不得還彼比丘。
僧亦不應分。
若多者應着無盡物中。
所生息利。
得作房舍中衣。
不得食用。
比丘凡得錢。
及安居訖得衣直。
不應自取。
當使淨人知。
若無淨人。
指腳邊地語言。
是中知。
着地已。
自用草葉磚瓦等遙擲覆上。
待淨人來令知。
随國土中所用。
若銅錢。
鐵錢。
胡膠錢。
皮錢竹籌。
悉不應捉。
或有國土所用。
相不成就。
或相成就。
國所不用。
捉者皆越毗尼罪。
國所不用。
相不成就。
作銅鐵捉。
無罪。
五分律雲。
僧應白二羯磨。
差一比丘作棄金銀及錢人。
彼比丘應棄此物着坑中火中流水中曠野中。
不應志處。
若捉着餘處。
不得更捉。
彼比丘不應問僧此物當雲何。
僧亦不應教作是作是。
若不棄不問。
而使淨人貿僧衣食來與僧。
僧得受。
若分者。
惟犯罪人不得受分。
不犯者。
雖施比丘。
比丘不知。
淨人受之。
為買淨物。
有諸比丘欲遠行。
從長者索道糧。
彼即使人赍金銀錢物送之。
既至所在。
所長甚多。
使還白主。
主言。
我已為施。
不應還取。
汝可持至僧坊施僧。
佛言。
聽淨人為僧受之。
以易僧所須物。
諸比丘不應知事。
十誦律雲。
自手取寶若少。
應棄。
若多。
設得同心淨人。
應語言。
我以不淨故。
不應取。
汝應取。
淨人取已。
語比丘言。
此物與比丘。
比丘言。
此是不淨物。
若淨當受。
若不得同心淨人。
應作四方僧卧具。
應入僧中言。
諸大德。
我自手取寶。
得波逸提罪。
我今發露。
不敢覆藏。
悔過。
僧應問。
汝舍是寶不。
答言。
已舍。
僧應問。
汝見罪不。
答言。
見罪。
僧應語言。
後莫複作。
若言未舍。
僧應約敕令舍。
若不約敕。
一切僧得突吉羅。
若約敕而不舍。
是比丘突吉羅。
根本律雲。
若為修營房舍等事。
應求草木車乘人工。
不應求金銀錢等。
若捉方國共所用錢。
犯舍堕。
若捉非方國所用錢。
得惡作罪。
若捉赤銅鍮石銅鐵鉛钖者不犯。
若有他施衣價。
欲須便受。
受已。
即作彼人物心而持畜之。
應委寄淨人使持。
不應自捉。
若無淨人持物。
對一苾刍作如是語。
具壽存念。
我某甲。
得此不淨物。
我當持此不淨之物換取淨财。
如是三說。
随情受用。
勿緻疑心。
若複僧寺有去驚怖。
所有塔僧金銀錢寶。
應牢藏舉。
方可移去。
若無深信淨人居士。
應使求寂。
求寂亦無。
苾刍自手穿坑藏舉。
如我為難所開事者。
難去之後。
則不應行。
律攝雲。
若安居時。
施主持衣價與苾刍衆。
即作委寄此施主心而受取之。
應求信敬淨人居士為淨施主。
作施主物想執捉。
無犯。
若無施主可得。
應持金銀等物。
對一苾刍說言。
具壽存念。
我某甲得此不淨财。
當持此不淨财換取淨财。
如是三說。
應自持舉。
或令餘人舉之(按懷素所集羯磨。
亦複采取此法。
此在末世。
誡為易行方便。
斷宜遵奉矣)。
若苾刍。
于行路中。
得金銀等。
為道糧故。
應自持去。
或令淨人及求寂持去。
應知求寂于金銀等。
但制自畜。
不遮執捉。
證 大般涅槃經雲。
若言佛聽比丘畜諸奴婢不淨之物。
金銀珍寶。
谷米倉庫。
牛羊象馬。
販賣求利。
于饑馑世。
憐愍子故。
複聽諸比丘儲貯陳宿手自作食。
不受而啖。
如是等語。
所不應依。
附 善見律雲。
有四種受用。
一者有慚愧用。
謂無慚愧人親近有慚愧人。
是名有慚愧受用。
二者無慚愧用。
謂有慚愧人親近無慚愧人。
是名無慚愧受用。
得罪。
有慚愧人親近無慚愧人。
後必随其作惡。
故名無慚愧人。
無慚愧人親近有慚愧人。
必當改惡修善。
是名有慚愧人。
三者有法用。
謂有慚愧人依法而得。
四者無法用。
謂無慚愧人不依法得。
若得此物。
如得毒藥無異。
僧祇律雲。
有一比丘。
将一沙彌歸看親裡。
路經曠野。
中有非人。
化作龍形。
右繞沙彌。
散華贊言。
善哉。
大得善利。
舍家出家。
比丘到親裡家問訊已。
欲還時。
親裡婦言。
汝今還去。
道迥多乏。
可持是錢市易所須。
沙彌受取。
系着衣頭。
中道非人複化作龍。
左繞沙彌。
以土坌上。
說如是言。
汝失善利。
出家修道而捉錢行。
沙彌便啼。
比丘顧問其故。
答言。
我不憶有過。
無故得惱。
師言。
汝有所捉耶。
答言。
持是錢來。
師令棄已。
非人複來如前供養。
比丘以是因緣白佛。
佛言。
從今不聽沙彌持金銀錢。
若比丘。
使沙彌最初捉金銀錢者。
越毗尼罪。
若見沙彌先已捉。
後使捉者。
無罪。
○十九賣買寶物戒。
大乘同制。
若比丘。
種種賣買寶物者。
尼薩耆波逸提。
緣 ?難陀往市肆上。
以錢易錢持去。
居士譏嫌。
故制。
錢有八種。
金錢。
銀錢。
銅錢。
鐵錢。
白镴錢。
鉛錫錢。
木錢。
胡膠錢。
相 舍法同上。
比丘尼舍堕。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若以錢貿璎珞具。
為佛法僧。
若以璎珞具易錢。
為佛法僧。
律攝雲。
若為三寶出納。
或施主作無盡藏。
設有馳求。
并成非犯。
然此等物出利之時應一倍納質。
求好保證。
明作契書。
年終之日。
應告上座及授事人。
皆同使知。
或複告彼信心邬波索迦。
○二十販賣戒。
大乘同制。
若比丘。
種種販賣。
尼薩耆波逸提。
緣 ?難陀在無住處村中。
持生姜易食而去。
舍利弗乞食至賣飯家。
彼即索價。
又舍衛城有外道。
得一貴價衣。
持至僧伽藍貿易。
?難陀語言。
明日來。
即其夜浣故衣。
搗治光澤如新。
晨朝易之。
外道得衣。
還所止園中。
示諸外道。
中有智慧者。
語言。
汝為他所欺。
此外道即持衣欲相還。
?難陀不允。
外道譏嫌。
故制。
釋 種種販賣者。
以時易時。
以時易非時。
易七日。
易盡形壽。
易波利迦羅。
以非時易非時。
易七日。
盡形壽及時等。
乃至以波利迦羅易時非時等。
賣者。
價直一錢。
數數上下。
增言直三錢五錢。
買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