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一者生。
二者作。
生者細絲。
作者紡絲。
相 自作。
教他作。
成。
盡舍堕。
不成。
突吉羅。
為他作。
成。
不成。
盡突吉羅。
是中舍者。
若以斤斧細斬和泥塗壁塗埵。
餘四衆。
突吉羅。
不犯者。
若得已成者。
斧斬和泥塗壁埵。
僧祇律雲。
若作三衣。
若經。
若緯。
若中。
若邊。
若間紃。
若緣。
若細褋。
若補。
作成。
舍堕。
受用。
越毗尼罪。
應僧中舍。
僧不應還。
亦不得餘用。
正得敷地及作簾帳(下二戒并同)。
五分律雲。
應舍與僧。
不得舍與餘人。
僧以敷地。
或敷床上。
除舍褥比丘。
餘一切僧随次坐卧。
雖不自作。
不使人作。
他施而受。
亦舍堕。
辯 此中舍法。
當準五分。
大意衆僧得畜。
不得私畜。
正與大乘教意相符。
○十二作黑卧具戒。
大乘同學。
義亦如前。
若比丘。
以新純黑羺羊毛作新卧具者。
尼薩耆波逸提。
緣 毗舍離諸梨車子。
多行邪淫。
以純黑羊毛作?。
被體夜行。
使人不見。
六群效而作之。
梨車語言。
我等為淫欲故。
汝等作此。
何所為耶。
比丘白佛。
故制。
釋 純黑者。
或生黑。
或染黑。
相 犯輕重同上。
餘四衆突吉羅。
不犯者。
作枕。
作一切小用等。
五分律雲。
應舍與僧。
僧以敷床。
不得敷地。
餘如上說。
十誦律雲。
不犯者。
為塔為僧作。
○十三不雜色作卧具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作新卧具。
應用二分純黑羊毛。
三分白。
四分牻。
若比丘。
不用二分黑三分白四分牻作新卧具者。
尼薩耆波逸提。
緣 六群作純白卧具。
居士譏嫌似王若大臣。
故制。
釋 牻色者。
頭上毛。
耳毛。
腳毛。
或餘牻色毛。
若作四十缽羅卧具。
二十缽羅黑。
十缽羅白。
十缽羅牻。
若作三十二十缽羅者。
類此減之(十誦律雲。
一缽羅。
此四兩也)。
相 犯輕重同上。
餘四衆突吉羅。
不犯者。
若得已成者。
割截壞之。
若作枕。
作小用等。
十誦律雲。
用黑乃至多一兩。
舍堕。
用白乃至多一兩。
突吉羅。
用牻乃至減一兩。
舍堕。
律攝雲。
或黑者易得。
餘色難求。
斤數減增。
并成非犯。
○十四卧具不滿六年持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作新卧具。
持至六年。
若減六年。
不舍故。
更作新者。
除僧羯磨。
尼薩耆波逸提。
緣 六群嫌卧具或重或輕或薄或厚。
不舍故。
更作新者。
藏積衆多。
故制。
後一比丘得幹痟病。
有因緣欲遊人間。
糞掃卧具重。
不堪持行。
諸比丘白佛。
佛聽僧與彼作。
白二羯磨。
相 犯輕重同前。
餘四衆突吉羅。
僧祇律雲。
僧中舍已。
僧不應還。
僧得受用。
但不得襯身(次戒同)。
○十五坐具不帖故者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作新坐具。
當取故者縱廣一磔手帖着新者上。
壞色故。
若作新坐具。
不取故者縱廣一磔手帖着新者上。
用壞色故。
尼薩耆波逸提(餘四部中。
俱雲佛一磔手)。
緣 佛在給孤獨園。
遣人請食。
諸佛常法。
諸比丘受請後。
遍行諸房。
見故坐具處處狼藉。
乃令比丘作新坐具。
取故者縱廣一磔手帖着新者上。
壞色故。
六群不依佛誨。
故結此戒。
僧祇律雲。
世尊以五事利益故。
五日一按行僧房。
一者聲聞弟子不著有為事不。
二者不着世俗言論不。
三者不着睡眠妨行道不。
四者觀病比丘不。
五者為年少新出家比丘。
見如來威儀庠序。
起歡喜心。
釋 五分律雲。
佛一磔手。
方二尺。
壞好色者。
随意覆新者上。
根本律雲。
為壞色者。
欲令其得堅牢故。
相 餘四衆突吉羅。
不犯者。
自無故者。
得已成者。
他為我作。
純故者作。
十誦律雲。
若減取作乃至半寸。
突吉羅。
附 律攝雲。
尼師但那。
應兩重作。
疊為三分。
應截斷作葉。
與三衣葉同。
十誦律雲。
不應取單尼師壇。
不應離尼師壇宿。
○十六持羊毛遠行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道路行得羊毛。
若無人持。
得自持乃至三由旬。
若無人持。
自持過三由旬。
尼薩耆波逸提。
緣 ?難陀道路行。
多得羊毛。
貫杖頭擔在道行。
居士嫌責為販賣羊毛。
故制。
相 自持過三由旬。
舍堕。
令餘人持。
無犯。
若于中間助持。
突吉羅。
令餘四衆持過三由旬。
突吉羅。
除羊毛。
持餘拘遮羅等過三由旬。
突吉羅。
若擔餘物。
着杖頭行。
亦突吉羅。
餘四衆突吉羅。
五分律雲。
應使淨人擔。
若無淨人。
乃聽自持。
不得擔擔頭戴背負。
犯者突吉羅。
薩婆多摩得勒伽雲。
空中持羊毛去。
與化人持去。
皆突吉羅。
附 律攝雲。
凡諸苾刍。
不應負擔。
○十七使尼染羊毛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使非親裡比丘尼浣染擘羊毛者。
尼薩耆波逸提。
緣 六群使大愛道比丘尼浣染擘羊毛。
染色污手。
往見世尊。
世尊問知其故。
诃責六群結戒。
是後比丘畏慎。
不敢使親裡尼浣染擘。
佛更開之。
相 浣染擘。
各一舍堕(一舍三堕如前說)。
使浣不浣等。
各一突吉羅。
使非親裡餘二女衆。
突吉羅。
餘四衆突吉羅。
薩婆多論雲。
使浣染僧物。
突吉羅。
○十八受金銀戒。
此是遮罪。
大乘為衆生故聽受。
然須淨人掌舉。
設無淨人者。
心不染着。
亦得自捉。
若貪心自畜。
即是多欲不知足。
名染污犯。
故警訓雲。
一田宅園林。
二種植生種。
三貯積谷帛。
四畜養人仆。
五養系禽獸。
六錢寶貴物。
七氈褥釜镬。
八象金飾床及諸重物。
此之八名。
經論及律。
盛列通數。
顯過不應。
又律經言。
若有畜者。
非我弟子。
由此八種。
皆長貪壞道。
污染梵行。
有得穢果。
故名不淨也。
涅槃雲。
若諸弟子。
無人供須。
時世饑馑。
飲食難得。
為欲護持建立正法。
我聽弟子受畜金銀車乘田宅谷米。
貿易所須。
雖聽受畜如是等物。
要須淨施笃信檀越。
若比丘。
自手捉錢若金銀。
若教人捉。
若置地受者。
尼薩耆波逸提。
緣 羅閱城有大臣。
與?難陀親善。
彼于異時。
大得豬肉。
敕其婦留分與之。
時城中節會日。
作衆伎樂。
竟夜不眠。
大臣兒饑乏問母有殘肉不。
母言。
唯有?難陀分在。
兒即取五錢與母言。
持此錢更市肉與之。
晨朝?難陀詣大臣家。
婦語其故。
即索錢寄市肆上而去。
居士及王大臣皆共譏嫌。
惟珠髻大臣。
善為說法解釋。
既解釋已。
往白世尊。
世尊贊其所說。
多有所益。
大臣當知。
日月有四患。
不明。
不淨。
不能有所照。
亦無威神。
雲何為四。
阿修羅。
煙。
雲。
塵霧。
是日月大患。
沙門婆羅門亦有四患。
不明。
不淨。
不能有所照。
亦無威神。
雲何為四。
不舍飲
二者作。
生者細絲。
作者紡絲。
相 自作。
教他作。
成。
盡舍堕。
不成。
突吉羅。
為他作。
成。
不成。
盡突吉羅。
是中舍者。
若以斤斧細斬和泥塗壁塗埵。
餘四衆。
突吉羅。
不犯者。
若得已成者。
斧斬和泥塗壁埵。
僧祇律雲。
若作三衣。
若經。
若緯。
若中。
若邊。
若間紃。
若緣。
若細褋。
若補。
作成。
舍堕。
受用。
越毗尼罪。
應僧中舍。
僧不應還。
亦不得餘用。
正得敷地及作簾帳(下二戒并同)。
五分律雲。
應舍與僧。
不得舍與餘人。
僧以敷地。
或敷床上。
除舍褥比丘。
餘一切僧随次坐卧。
雖不自作。
不使人作。
他施而受。
亦舍堕。
辯 此中舍法。
當準五分。
大意衆僧得畜。
不得私畜。
正與大乘教意相符。
○十二作黑卧具戒。
大乘同學。
義亦如前。
若比丘。
以新純黑羺羊毛作新卧具者。
尼薩耆波逸提。
緣 毗舍離諸梨車子。
多行邪淫。
以純黑羊毛作?。
被體夜行。
使人不見。
六群效而作之。
梨車語言。
我等為淫欲故。
汝等作此。
何所為耶。
比丘白佛。
故制。
釋 純黑者。
或生黑。
或染黑。
相 犯輕重同上。
餘四衆突吉羅。
不犯者。
作枕。
作一切小用等。
五分律雲。
應舍與僧。
僧以敷床。
不得敷地。
餘如上說。
十誦律雲。
不犯者。
為塔為僧作。
○十三不雜色作卧具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作新卧具。
應用二分純黑羊毛。
三分白。
四分牻。
若比丘。
不用二分黑三分白四分牻作新卧具者。
尼薩耆波逸提。
緣 六群作純白卧具。
居士譏嫌似王若大臣。
故制。
釋 牻色者。
頭上毛。
耳毛。
腳毛。
或餘牻色毛。
若作四十缽羅卧具。
二十缽羅黑。
十缽羅白。
十缽羅牻。
若作三十二十缽羅者。
類此減之(十誦律雲。
一缽羅。
此四兩也)。
相 犯輕重同上。
餘四衆突吉羅。
不犯者。
若得已成者。
割截壞之。
若作枕。
作小用等。
十誦律雲。
用黑乃至多一兩。
舍堕。
用白乃至多一兩。
突吉羅。
用牻乃至減一兩。
舍堕。
律攝雲。
或黑者易得。
餘色難求。
斤數減增。
并成非犯。
○十四卧具不滿六年持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作新卧具。
持至六年。
若減六年。
不舍故。
更作新者。
除僧羯磨。
尼薩耆波逸提。
緣 六群嫌卧具或重或輕或薄或厚。
不舍故。
更作新者。
藏積衆多。
故制。
後一比丘得幹痟病。
有因緣欲遊人間。
糞掃卧具重。
不堪持行。
諸比丘白佛。
佛聽僧與彼作。
白二羯磨。
相 犯輕重同前。
餘四衆突吉羅。
僧祇律雲。
僧中舍已。
僧不應還。
僧得受用。
但不得襯身(次戒同)。
○十五坐具不帖故者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作新坐具。
當取故者縱廣一磔手帖着新者上。
壞色故。
若作新坐具。
不取故者縱廣一磔手帖着新者上。
用壞色故。
尼薩耆波逸提(餘四部中。
俱雲佛一磔手)。
緣 佛在給孤獨園。
遣人請食。
諸佛常法。
諸比丘受請後。
遍行諸房。
見故坐具處處狼藉。
乃令比丘作新坐具。
取故者縱廣一磔手帖着新者上。
壞色故。
六群不依佛誨。
故結此戒。
僧祇律雲。
世尊以五事利益故。
五日一按行僧房。
一者聲聞弟子不著有為事不。
二者不着世俗言論不。
三者不着睡眠妨行道不。
四者觀病比丘不。
五者為年少新出家比丘。
見如來威儀庠序。
起歡喜心。
釋 五分律雲。
佛一磔手。
方二尺。
壞好色者。
随意覆新者上。
根本律雲。
為壞色者。
欲令其得堅牢故。
相 餘四衆突吉羅。
不犯者。
自無故者。
得已成者。
他為我作。
純故者作。
十誦律雲。
若減取作乃至半寸。
突吉羅。
附 律攝雲。
尼師但那。
應兩重作。
疊為三分。
應截斷作葉。
與三衣葉同。
十誦律雲。
不應取單尼師壇。
不應離尼師壇宿。
○十六持羊毛遠行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道路行得羊毛。
若無人持。
得自持乃至三由旬。
若無人持。
自持過三由旬。
尼薩耆波逸提。
緣 ?難陀道路行。
多得羊毛。
貫杖頭擔在道行。
居士嫌責為販賣羊毛。
故制。
相 自持過三由旬。
舍堕。
令餘人持。
無犯。
若于中間助持。
突吉羅。
令餘四衆持過三由旬。
突吉羅。
除羊毛。
持餘拘遮羅等過三由旬。
突吉羅。
若擔餘物。
着杖頭行。
亦突吉羅。
餘四衆突吉羅。
五分律雲。
應使淨人擔。
若無淨人。
乃聽自持。
不得擔擔頭戴背負。
犯者突吉羅。
薩婆多摩得勒伽雲。
空中持羊毛去。
與化人持去。
皆突吉羅。
附 律攝雲。
凡諸苾刍。
不應負擔。
○十七使尼染羊毛戒。
大乘同學。
若比丘。
使非親裡比丘尼浣染擘羊毛者。
尼薩耆波逸提。
緣 六群使大愛道比丘尼浣染擘羊毛。
染色污手。
往見世尊。
世尊問知其故。
诃責六群結戒。
是後比丘畏慎。
不敢使親裡尼浣染擘。
佛更開之。
相 浣染擘。
各一舍堕(一舍三堕如前說)。
使浣不浣等。
各一突吉羅。
使非親裡餘二女衆。
突吉羅。
餘四衆突吉羅。
薩婆多論雲。
使浣染僧物。
突吉羅。
○十八受金銀戒。
此是遮罪。
大乘為衆生故聽受。
然須淨人掌舉。
設無淨人者。
心不染着。
亦得自捉。
若貪心自畜。
即是多欲不知足。
名染污犯。
故警訓雲。
一田宅園林。
二種植生種。
三貯積谷帛。
四畜養人仆。
五養系禽獸。
六錢寶貴物。
七氈褥釜镬。
八象金飾床及諸重物。
此之八名。
經論及律。
盛列通數。
顯過不應。
又律經言。
若有畜者。
非我弟子。
由此八種。
皆長貪壞道。
污染梵行。
有得穢果。
故名不淨也。
涅槃雲。
若諸弟子。
無人供須。
時世饑馑。
飲食難得。
為欲護持建立正法。
我聽弟子受畜金銀車乘田宅谷米。
貿易所須。
雖聽受畜如是等物。
要須淨施笃信檀越。
若比丘。
自手捉錢若金銀。
若教人捉。
若置地受者。
尼薩耆波逸提。
緣 羅閱城有大臣。
與?難陀親善。
彼于異時。
大得豬肉。
敕其婦留分與之。
時城中節會日。
作衆伎樂。
竟夜不眠。
大臣兒饑乏問母有殘肉不。
母言。
唯有?難陀分在。
兒即取五錢與母言。
持此錢更市肉與之。
晨朝?難陀詣大臣家。
婦語其故。
即索錢寄市肆上而去。
居士及王大臣皆共譏嫌。
惟珠髻大臣。
善為說法解釋。
既解釋已。
往白世尊。
世尊贊其所說。
多有所益。
大臣當知。
日月有四患。
不明。
不淨。
不能有所照。
亦無威神。
雲何為四。
阿修羅。
煙。
雲。
塵霧。
是日月大患。
沙門婆羅門亦有四患。
不明。
不淨。
不能有所照。
亦無威神。
雲何為四。
不舍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