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相應者。
舍堕。
不相應者。
無犯。
毗婆沙雲。
二人共乞一衣。
突吉羅。
為他索。
突吉羅。
得應量衣。
舍堕。
得不應量衣。
突吉羅。
從親裡貧乏者索。
突吉羅。
與少更索多。
突吉羅。
若非親裡先請與衣。
後貧乏從索。
突吉羅。
與少更索多。
突吉羅。
為他索。
亦突吉羅。
摩得勒伽雲。
從非人畜生天邊乞衣。
不犯。
辯 問。
四分為他乞不犯。
僧祇及薩婆多皆結吉羅。
此複何從。
答。
見他貧苦而生慈愍。
四分許其無愆。
欲他為我而作方便。
婆沙所以結過。
此必論心。
乃可定奪。
○七過受衣戒。
此是遮罪。
大乘為衆生故不同學。
随施應受。
若比丘。
失衣奪衣燒衣漂衣。
若非親裡居士居士婦。
自恣請多與衣。
是比丘當知足受衣。
若過者。
尼薩耆波逸提。
緣 衆比丘遇賊失衣。
來到祇桓。
有優婆塞多持好衣。
随諸比丘意取。
比丘自有三衣。
報雲不取。
六群語言。
何不取與我等。
若與餘人耶。
諸比丘遂取與之。
少欲者嫌責白佛。
故制。
釋 若失一衣。
不應取。
若失二衣。
餘一衣或二重三重四重。
應擿作一一衣。
若三衣都失。
應知足受。
知足有二種。
一者随居士所與衣受之(不應多索)。
二者三衣也(三衣之外不應多受)。
若居士自恣請多與衣。
或細。
或薄。
或不牢。
應取作二重三重四重。
當安緣。
當肩上貼障垢膩處。
應安鈎鈕。
若有餘殘。
語居士言。
此餘殘衣。
裁作何等。
若檀越言我不以失衣故與。
我自欲與大德耳。
彼若欲受者便受。
相 比丘尼舍堕。
餘三衆突吉羅。
○八求益衣價戒。
大乘同制。
即是惡求多求。
若比丘。
居土居士婦。
為比丘辦衣價。
買如是衣與某甲比丘。
是比丘。
先不受自恣請。
到居士家如是說。
善哉居士。
為我買如是如是衣與我。
為好故。
若得衣者。
尼薩耆波逸提。
緣 有一比丘入舍衛城乞食。
至居士家。
聞居士夫婦。
共議辦?難陀衣價。
還以報?難陀。
?難陀問知其家。
明日往語之言。
若欲與我衣者。
當如是廣大作。
新好堅緻。
中我受持。
居士譏嫌。
故制。
是後居士自恣請言。
大德須何等衣。
比丘意疑不敢答。
又有居士欲作貴價衣。
比丘知足。
欲須不如者。
亦意疑不敢随意索。
佛言。
先受自恣請者不犯。
釋 求有二種。
一求價。
乃至增一小錢。
二求衣。
乃至增一線。
相 求而得。
舍堕。
不得。
突吉羅。
比丘尼舍堕。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或為他求等。
五分律雲。
若從親裡索好。
突吉羅。
律攝雲。
從天等乞。
或乞縷??及小帛片等。
不犯。
○九求合買衣戒。
緣起犯不犯等悉同前。
若比丘。
二居士居士婦。
與比丘辦衣價。
持如是衣價。
買如是衣與某甲比丘。
是比丘。
先不受居士自恣請。
到二居士家作如是言。
善哉。
辦如是如是衣價與我。
共作一衣。
為好故。
若得衣者。
尼薩耆波逸提。
○十索衣過六反戒。
此是遮罪。
大乘同學。
若比丘。
若王。
若大臣。
若婆羅門。
若居士。
居士婦。
遣使為比丘送衣價。
持如是衣價與某甲比丘。
彼使人至比丘所。
語比丘言。
大德。
今為汝故。
送是衣價。
受取是。
比丘應語彼使如是言。
我不應受此衣價。
我若須衣。
合時清淨。
當受。
彼使語比丘言。
大德有執事人不。
須衣比丘應語言有。
僧伽藍民。
若優婆塞。
此是比丘執事人。
常為諸比丘執事。
時彼使往至執事人所與衣價已。
還比丘所如是言。
大德所示某甲執事人。
我已與衣價。
大德知時。
往彼當得衣。
須衣比丘。
當往執事人所。
若二反三反為作憶念。
應語言我須衣。
若二反三反為作憶念。
若得衣者善。
若不得衣。
四反五反六反在前默然立。
若四反五反六反在前默然住。
得衣者善。
若不得衣。
過是求得衣者。
尼薩耆波逸提。
若不得衣。
從所得衣價處。
若自往。
若遣使往。
語言。
汝先遣使持衣價與某甲比丘。
是比丘竟不得衣。
汝還取。
莫使失。
此是時。
緣 羅閱城一大臣。
遣使持衣價與?難陀。
?難陀将此使入城。
持衣價與親舊長者掌之。
異時大臣問使人言。
?難陀着不。
報言。
不着。
即更遣使索還衣價。
?難陀乃疾至長者家索衣。
時城中諸長者集會。
先有制。
不至者罰錢五百。
長者報言。
大德小待。
我赴會還。
?難陀不允。
長者為作衣竟。
會坐已罷。
輸錢五百。
即與居士共相譏嫌。
故制。
釋 僧祇律雲。
三返往索。
六默然住時。
或緩期。
或急期。
雲何緩急。
若索衣時。
答言尊者更一月來。
比丘滿一月往索。
若複言更一月來。
仍滿一月往索。
若複言更一月來。
又滿一月往索。
過三月已。
不得複索。
若言半月。
十日。
乃至須臾。
過三須臾。
不得複索。
六反默住亦爾。
過六月乃至六須臾已。
不得複往。
若語物主時。
物主言。
我先施比丘。
随方便更索。
爾時得如前三反語索。
六反默住。
善見律雲。
若不口語索。
得十二默然求。
若一語索。
破二默然。
二語索。
破四默然。
乃至六語索。
破十二默然。
相 比丘尼舍堕。
餘三衆突吉羅。
十誦律雲。
是比丘語衣主已。
有餘因緣到執事處。
若問何故來。
答言。
我有餘事故來。
若言持是衣去。
答言。
我已語衣主。
汝自往共分了。
若言但持去。
我自解語衣主。
爾時受衣持去。
不犯。
根本律雲。
若苾刍遣使報已。
彼執事人來作是語。
聖者可受此衣。
應報言。
此衣我已舍訖。
汝當還彼送衣來處。
如是報者善。
若取衣者。
舍堕。
若執事人言。
聖者可受此衣。
彼之施主。
我共平章。
令其心喜。
若如是者。
取衣無犯。
○十一蠶綿卧具戒。
大乘為衆生故得畜。
然不應自受用。
缁門警訓雲。
央掘經言。
缯綿皮物。
若展轉來。
離殺者手。
施持戒人。
不應受者。
是比丘法。
受者非悲。
南嶽道休二師。
不衣綿帛。
并服艾絮。
故南山律師雲。
佛法東漸。
幾六百載。
惟斯衡嶽。
慈行可歸。
問。
既不許野蠶綿。
複聽用羊毛等。
并是衆生身分。
何故一許一遮。
答。
蠶綿及毛。
雖同是衆生身分。
但煮繭專為取綿。
殺羊不專為毛。
又卧具所須。
約綿則生命甚多。
約毛則生命尚少。
此等戒法。
重在消息人情。
不必充類緻盡也。
若比丘。
雜野蠶綿作新卧具。
尼薩耆波逸提。
緣 六群作新雜野蠶綿卧具。
至養蠶家索綿。
報言。
待蠶熟時。
六群在邊住待。
看彼曝繭。
蠶蛹作聲。
居士譏嫌。
故制。
根本律雲。
外道嫌賤。
作如是言。
若用此者。
殺多有情。
如何以好衣食。
施彼秃人斷物命者。
乃至佛聞。
故制。
釋 雜者。
若毳。
若劫貝。
拘遮羅乳葉草。
若刍摩。
若麻。
僧祇律雲。
憍奢耶有二種。
舍堕。
不相應者。
無犯。
毗婆沙雲。
二人共乞一衣。
突吉羅。
為他索。
突吉羅。
得應量衣。
舍堕。
得不應量衣。
突吉羅。
從親裡貧乏者索。
突吉羅。
與少更索多。
突吉羅。
若非親裡先請與衣。
後貧乏從索。
突吉羅。
與少更索多。
突吉羅。
為他索。
亦突吉羅。
摩得勒伽雲。
從非人畜生天邊乞衣。
不犯。
辯 問。
四分為他乞不犯。
僧祇及薩婆多皆結吉羅。
此複何從。
答。
見他貧苦而生慈愍。
四分許其無愆。
欲他為我而作方便。
婆沙所以結過。
此必論心。
乃可定奪。
○七過受衣戒。
此是遮罪。
大乘為衆生故不同學。
随施應受。
若比丘。
失衣奪衣燒衣漂衣。
若非親裡居士居士婦。
自恣請多與衣。
是比丘當知足受衣。
若過者。
尼薩耆波逸提。
緣 衆比丘遇賊失衣。
來到祇桓。
有優婆塞多持好衣。
随諸比丘意取。
比丘自有三衣。
報雲不取。
六群語言。
何不取與我等。
若與餘人耶。
諸比丘遂取與之。
少欲者嫌責白佛。
故制。
釋 若失一衣。
不應取。
若失二衣。
餘一衣或二重三重四重。
應擿作一一衣。
若三衣都失。
應知足受。
知足有二種。
一者随居士所與衣受之(不應多索)。
二者三衣也(三衣之外不應多受)。
若居士自恣請多與衣。
或細。
或薄。
或不牢。
應取作二重三重四重。
當安緣。
當肩上貼障垢膩處。
應安鈎鈕。
若有餘殘。
語居士言。
此餘殘衣。
裁作何等。
若檀越言我不以失衣故與。
我自欲與大德耳。
彼若欲受者便受。
相 比丘尼舍堕。
餘三衆突吉羅。
○八求益衣價戒。
大乘同制。
即是惡求多求。
若比丘。
居土居士婦。
為比丘辦衣價。
買如是衣與某甲比丘。
是比丘。
先不受自恣請。
到居士家如是說。
善哉居士。
為我買如是如是衣與我。
為好故。
若得衣者。
尼薩耆波逸提。
緣 有一比丘入舍衛城乞食。
至居士家。
聞居士夫婦。
共議辦?難陀衣價。
還以報?難陀。
?難陀問知其家。
明日往語之言。
若欲與我衣者。
當如是廣大作。
新好堅緻。
中我受持。
居士譏嫌。
故制。
是後居士自恣請言。
大德須何等衣。
比丘意疑不敢答。
又有居士欲作貴價衣。
比丘知足。
欲須不如者。
亦意疑不敢随意索。
佛言。
先受自恣請者不犯。
釋 求有二種。
一求價。
乃至增一小錢。
二求衣。
乃至增一線。
相 求而得。
舍堕。
不得。
突吉羅。
比丘尼舍堕。
餘三衆突吉羅。
不犯者。
或為他求等。
五分律雲。
若從親裡索好。
突吉羅。
律攝雲。
從天等乞。
或乞縷??及小帛片等。
不犯。
○九求合買衣戒。
緣起犯不犯等悉同前。
若比丘。
二居士居士婦。
與比丘辦衣價。
持如是衣價。
買如是衣與某甲比丘。
是比丘。
先不受居士自恣請。
到二居士家作如是言。
善哉。
辦如是如是衣價與我。
共作一衣。
為好故。
若得衣者。
尼薩耆波逸提。
○十索衣過六反戒。
此是遮罪。
大乘同學。
若比丘。
若王。
若大臣。
若婆羅門。
若居士。
居士婦。
遣使為比丘送衣價。
持如是衣價與某甲比丘。
彼使人至比丘所。
語比丘言。
大德。
今為汝故。
送是衣價。
受取是。
比丘應語彼使如是言。
我不應受此衣價。
我若須衣。
合時清淨。
當受。
彼使語比丘言。
大德有執事人不。
須衣比丘應語言有。
僧伽藍民。
若優婆塞。
此是比丘執事人。
常為諸比丘執事。
時彼使往至執事人所與衣價已。
還比丘所如是言。
大德所示某甲執事人。
我已與衣價。
大德知時。
往彼當得衣。
須衣比丘。
當往執事人所。
若二反三反為作憶念。
應語言我須衣。
若二反三反為作憶念。
若得衣者善。
若不得衣。
四反五反六反在前默然立。
若四反五反六反在前默然住。
得衣者善。
若不得衣。
過是求得衣者。
尼薩耆波逸提。
若不得衣。
從所得衣價處。
若自往。
若遣使往。
語言。
汝先遣使持衣價與某甲比丘。
是比丘竟不得衣。
汝還取。
莫使失。
此是時。
緣 羅閱城一大臣。
遣使持衣價與?難陀。
?難陀将此使入城。
持衣價與親舊長者掌之。
異時大臣問使人言。
?難陀着不。
報言。
不着。
即更遣使索還衣價。
?難陀乃疾至長者家索衣。
時城中諸長者集會。
先有制。
不至者罰錢五百。
長者報言。
大德小待。
我赴會還。
?難陀不允。
長者為作衣竟。
會坐已罷。
輸錢五百。
即與居士共相譏嫌。
故制。
釋 僧祇律雲。
三返往索。
六默然住時。
或緩期。
或急期。
雲何緩急。
若索衣時。
答言尊者更一月來。
比丘滿一月往索。
若複言更一月來。
仍滿一月往索。
若複言更一月來。
又滿一月往索。
過三月已。
不得複索。
若言半月。
十日。
乃至須臾。
過三須臾。
不得複索。
六反默住亦爾。
過六月乃至六須臾已。
不得複往。
若語物主時。
物主言。
我先施比丘。
随方便更索。
爾時得如前三反語索。
六反默住。
善見律雲。
若不口語索。
得十二默然求。
若一語索。
破二默然。
二語索。
破四默然。
乃至六語索。
破十二默然。
相 比丘尼舍堕。
餘三衆突吉羅。
十誦律雲。
是比丘語衣主已。
有餘因緣到執事處。
若問何故來。
答言。
我有餘事故來。
若言持是衣去。
答言。
我已語衣主。
汝自往共分了。
若言但持去。
我自解語衣主。
爾時受衣持去。
不犯。
根本律雲。
若苾刍遣使報已。
彼執事人來作是語。
聖者可受此衣。
應報言。
此衣我已舍訖。
汝當還彼送衣來處。
如是報者善。
若取衣者。
舍堕。
若執事人言。
聖者可受此衣。
彼之施主。
我共平章。
令其心喜。
若如是者。
取衣無犯。
○十一蠶綿卧具戒。
大乘為衆生故得畜。
然不應自受用。
缁門警訓雲。
央掘經言。
缯綿皮物。
若展轉來。
離殺者手。
施持戒人。
不應受者。
是比丘法。
受者非悲。
南嶽道休二師。
不衣綿帛。
并服艾絮。
故南山律師雲。
佛法東漸。
幾六百載。
惟斯衡嶽。
慈行可歸。
問。
既不許野蠶綿。
複聽用羊毛等。
并是衆生身分。
何故一許一遮。
答。
蠶綿及毛。
雖同是衆生身分。
但煮繭專為取綿。
殺羊不專為毛。
又卧具所須。
約綿則生命甚多。
約毛則生命尚少。
此等戒法。
重在消息人情。
不必充類緻盡也。
若比丘。
雜野蠶綿作新卧具。
尼薩耆波逸提。
緣 六群作新雜野蠶綿卧具。
至養蠶家索綿。
報言。
待蠶熟時。
六群在邊住待。
看彼曝繭。
蠶蛹作聲。
居士譏嫌。
故制。
根本律雲。
外道嫌賤。
作如是言。
若用此者。
殺多有情。
如何以好衣食。
施彼秃人斷物命者。
乃至佛聞。
故制。
釋 雜者。
若毳。
若劫貝。
拘遮羅乳葉草。
若刍摩。
若麻。
僧祇律雲。
憍奢耶有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