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古吳蕅益沙門 智旭 彙釋
○二盜戒。
此是性罪。
大乘同制。
見機得作。
具如菩薩戒本。
問。
大乘見機。
得作殺盜淫妄。
于菩薩戒無所違犯。
生多功德。
于比丘戒。
有違犯否。
答。
出家淫戒。
大小同遮。
殺盜妄三。
大開小制。
若果屬慈心濟物。
于菩薩戒。
雖無違犯。
于比丘法。
仍須依律結罪。
夫菩薩本懷。
尚欲普代衆生受地獄苦。
豈不能受僧中治罰苦耶。
倘自稱大士。
不服僧規。
既非比丘。
亦非菩薩矣。
若比丘。
若在村落。
若閑靜處。
不與。
盜心取。
随不與取法。
若為王。
王大臣所捉。
若殺。
若縛。
若驅出國。
汝是賊。
汝癡。
汝無所知。
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
緣 佛遊羅閱城耆阇崛山中。
時城中有陶師子比丘。
字檀尼迦。
在閑靜處。
止一草屋。
入村乞食。
取薪人破屋持歸。
乃和泥作全成瓦屋。
取柴薪牛屎燒之。
屋成。
色赤如火。
佛制不得作赤色全成瓦屋。
作者突吉羅。
敕諸比丘往詣打破。
檀尼迦乃诳摩竭國守材人。
取瓶沙王所留要材。
大臣白王。
王念不應以少材而斷出家人命。
诃責放去。
諸臣不平。
居士譏嫌。
少欲比丘白佛。
诃責結戒。
釋 随不與取法者。
王法若取五錢。
若直五錢物。
應死。
十誦雲。
一銅錢。
直十六小銅錢。
律攝雲。
五磨灑者。
一磨灑。
有八十貝齒。
相 取離本處。
波羅夷。
方便欲舉而不得。
偷蘭遮。
取減五錢。
偷蘭遮。
不得。
突吉羅。
教人取。
教人求。
同上。
方便教人求五錢以上。
受教者取異物。
異處取。
取者波羅夷。
教者偷蘭遮。
受教者無盜心。
而取得五錢以上。
取者無犯。
教者波羅夷。
受教者謂盜取。
而得五錢以上。
犯波羅夷。
教者無犯。
有主。
有主想。
不與取。
五錢以上。
波羅夷。
減五錢。
偷蘭遮。
有主疑。
五錢以上。
偷蘭遮(若根本部。
亦波羅夷)。
減五錢。
突吉羅(準根本部。
亦偷蘭遮)。
無主。
有主想。
及疑。
五錢以上。
偷蘭遮。
減五錢。
突吉羅。
比丘尼波羅夷。
餘三衆突吉羅滅擯。
不犯者。
與想。
己有想。
糞掃想。
暫取想。
親厚意想。
及最初未制戒等(親厚意想者。
第三分雲。
有七法是親友。
利益慈愍故。
何等七。
難與能與。
難作能作。
雖忍能忍。
密事相語。
不相發露。
遭苦不舍。
貧賤不輕。
根本雜事雲。
凡是親友可委寄人。
有其五種。
一心相愛愍。
二近為得意。
三是所尊重。
四久故通懷。
五聞用己财。
心生歡喜)。
第四分雲。
以盜心為人輸稅物私度關。
價直五錢。
波羅夷。
衆多比丘遣一人取他物。
得五錢以上共分。
雖各得減五錢。
盡波羅夷(以盜心取他物離本處時。
滿五錢故)。
于彼處得直五錢物。
到此處直減五錢。
波羅夷。
于彼處得減五錢物。
到此處直過五錢。
偷蘭遮。
知前人以盜心使我取物。
先可之。
後悔不往。
突吉羅。
欲盜他衣。
錯取己衣。
偷蘭遮。
他盜取物而奪彼取盜者。
波羅夷。
前後取滿五錢者。
波羅夷。
盜他地水果菜等滿五錢。
若自受用。
若令損減。
一切波羅夷。
畢陵伽婆蹉檀越。
有二小兒。
黠了不畏人。
尊者至時。
小兒便抱腳婉轉戲。
後為賊偷去。
父母向尊者涕泣。
尊者還寺。
以天眼見小兒在賊船中。
即以神足持還父母。
諸比丘嫌責。
佛問以何心取。
答言。
慈心取。
無有盜意。
佛言。
無犯。
僧祇律雲。
若比丘在道行。
為賊所劫。
或賊少比丘多。
或賊藏物已更往餘處。
是比丘若未作失想。
還奪還取。
無罪。
若已作失想。
還奪還取。
便為賊複劫賊。
又或賊順道去。
漸近聚落。
持物将分。
比丘還從乞得。
無罪。
若以勢力恐怖令還。
無罪。
若告聚落主。
方便慰喻令還。
無罪。
若知令彼或殺或縛。
則不應告。
若比丘作摩摩帝(此雲寺主)。
塔無物。
衆僧有物。
便作是念。
天人所以供養衆僧者。
皆蒙佛恩。
供養佛者。
便為供養衆僧。
即持僧物修治塔者。
此摩摩帝得波羅夷。
若塔有物。
衆僧無物。
便作是念。
供養僧者。
佛亦在中。
便持塔物供養衆僧。
摩摩帝用者。
得波羅夷。
若塔無物。
僧有物者。
得如法貸用。
但分明疏記。
信某時貸用。
某時得當還。
若僧無物。
塔有物。
亦如是。
若交代時。
應僧中讀疏分明付授。
若不讀疏。
越毗尼罪。
若有二比丘共财物應分。
一比丘盜心獨取。
除自分。
他分滿。
波羅夷。
若同意取者。
無罪。
若作是念。
我今用。
後當償還。
無罪。
若共作制限。
得物共分。
既得物。
便言各任相祿。
是中半分滿者。
波羅夷。
置物。
施家。
作是語者。
偷蘭遮。
知有施主。
作是語者。
越毗尼罪。
二糞掃比丘相約亦然。
若比丘。
知僧物。
有應與。
有不應與。
雲何應與。
若損者。
若益者。
應與。
雲何損者。
有賊詣寺索種種飲食。
若不與。
或能燒劫寺内。
雖不應與。
畏作損事故。
随多少與。
雲何益者。
若治衆僧房舍泥工。
土工。
畫工。
及料理僧物事者。
應與前食後食。
及塗身油。
非時漿等。
若王及諸天勢力者。
應與飲食。
是名益者應與。
有比丘失衣缽。
若未作舍想。
後知處。
應從彼索。
若已作舍想。
後知處。
從索者。
越毗尼罪。
若先作念言。
後若知處。
當從索取。
如是索得。
無罪。
有二比丘作制限。
當共受經。
當共誦經。
後不受不誦者。
越毗尼罪。
根本律雲。
起盜心。
興方便。
得惡作罪(突吉羅也)。
觸彼物。
窣吐羅底也(即偷蘭遮)。
舉離處。
滿五錢。
波羅市迦。
不滿者。
得粗罪(亦即偷蘭遮)。
若是畜生邊物。
觸彼物。
惡作罪。
舉離處。
滿五者。
得粗罪。
不滿者。
惡作罪。
律攝雲。
獵師逐鹿。
走入寺中。
随傷不傷。
不還無犯。
若鹿被箭。
入寺便死。
應還勿留。
若與賊同心。
示彼舍處。
後時受分。
随得招罪(問。
此與教他取有何差别。
倘不受分。
甯無罪耶。
答。
教他為我取。
則物離處時。
罪已在我。
示賊彼舍處。
則賊劫彼時。
未必與我。
故須從受分時結罪。
然雖不受分。
亦得方便偷蘭遮罪)。
若後生悔。
向彼物家。
報遣防護。
勿令失脫。
設彼賊偷。
皆方便罪。
後雖受分。
亦窣吐羅。
與賊同行。
欲為盜事。
中路而退。
但得惡作。
同心作賊。
為他守道。
分物受分者成犯。
由怖為伴。
無心共盜。
彼雖偷得。
苾刍非犯。
若持自物。
或是他物。
作如是語。
我欲偷稅。
得越法罪。
教偷稅者從異道去。
得惡作罪。
若作惡心。
指他異道。
冀免稅直。
得窣吐羅。
若持他物過彼稅處。
無心取分者粗罪。
未至稅處。
或取半分。
或取全分。
而未過處。
得窣吐羅。
若過稅處。
數滿本罪。
若持己物到于稅處。
使他越過。
亦得本罪。
實是己财。
決心回與父母兄等。
告掌稅者。
此非我物。
不與汝稅。
或乘空去。
或口含。
或衣裡。
或避路。
并得粗罪(問。
此亦仍同為他越過。
雲何不犯本罪。
答。
為他過物。
利必歸己。
故結本罪。
今決心回施。
既無得利之愆。
但有違稅之過。
故但粗罪也)。
若為父母及三寶事。
持過稅處。
應為稅官種種說法。
稱贊三寶。
說父母恩。
彼不
此是性罪。
大乘同制。
見機得作。
具如菩薩戒本。
問。
大乘見機。
得作殺盜淫妄。
于菩薩戒無所違犯。
生多功德。
于比丘戒。
有違犯否。
答。
出家淫戒。
大小同遮。
殺盜妄三。
大開小制。
若果屬慈心濟物。
于菩薩戒。
雖無違犯。
于比丘法。
仍須依律結罪。
夫菩薩本懷。
尚欲普代衆生受地獄苦。
豈不能受僧中治罰苦耶。
倘自稱大士。
不服僧規。
既非比丘。
亦非菩薩矣。
若比丘。
若在村落。
若閑靜處。
不與。
盜心取。
随不與取法。
若為王。
王大臣所捉。
若殺。
若縛。
若驅出國。
汝是賊。
汝癡。
汝無所知。
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
緣 佛遊羅閱城耆阇崛山中。
時城中有陶師子比丘。
字檀尼迦。
在閑靜處。
止一草屋。
入村乞食。
取薪人破屋持歸。
乃和泥作全成瓦屋。
取柴薪牛屎燒之。
屋成。
色赤如火。
佛制不得作赤色全成瓦屋。
作者突吉羅。
敕諸比丘往詣打破。
檀尼迦乃诳摩竭國守材人。
取瓶沙王所留要材。
大臣白王。
王念不應以少材而斷出家人命。
诃責放去。
諸臣不平。
居士譏嫌。
少欲比丘白佛。
诃責結戒。
釋 随不與取法者。
王法若取五錢。
若直五錢物。
應死。
十誦雲。
一銅錢。
直十六小銅錢。
律攝雲。
五磨灑者。
一磨灑。
有八十貝齒。
相 取離本處。
波羅夷。
方便欲舉而不得。
偷蘭遮。
取減五錢。
偷蘭遮。
不得。
突吉羅。
教人取。
教人求。
同上。
方便教人求五錢以上。
受教者取異物。
異處取。
取者波羅夷。
教者偷蘭遮。
受教者無盜心。
而取得五錢以上。
取者無犯。
教者波羅夷。
受教者謂盜取。
而得五錢以上。
犯波羅夷。
教者無犯。
有主。
有主想。
不與取。
五錢以上。
波羅夷。
減五錢。
偷蘭遮。
有主疑。
五錢以上。
偷蘭遮(若根本部。
亦波羅夷)。
減五錢。
突吉羅(準根本部。
亦偷蘭遮)。
無主。
有主想。
及疑。
五錢以上。
偷蘭遮。
減五錢。
突吉羅。
比丘尼波羅夷。
餘三衆突吉羅滅擯。
不犯者。
與想。
己有想。
糞掃想。
暫取想。
親厚意想。
及最初未制戒等(親厚意想者。
第三分雲。
有七法是親友。
利益慈愍故。
何等七。
難與能與。
難作能作。
雖忍能忍。
密事相語。
不相發露。
遭苦不舍。
貧賤不輕。
根本雜事雲。
凡是親友可委寄人。
有其五種。
一心相愛愍。
二近為得意。
三是所尊重。
四久故通懷。
五聞用己财。
心生歡喜)。
第四分雲。
以盜心為人輸稅物私度關。
價直五錢。
波羅夷。
衆多比丘遣一人取他物。
得五錢以上共分。
雖各得減五錢。
盡波羅夷(以盜心取他物離本處時。
滿五錢故)。
于彼處得直五錢物。
到此處直減五錢。
波羅夷。
于彼處得減五錢物。
到此處直過五錢。
偷蘭遮。
知前人以盜心使我取物。
先可之。
後悔不往。
突吉羅。
欲盜他衣。
錯取己衣。
偷蘭遮。
他盜取物而奪彼取盜者。
波羅夷。
前後取滿五錢者。
波羅夷。
盜他地水果菜等滿五錢。
若自受用。
若令損減。
一切波羅夷。
畢陵伽婆蹉檀越。
有二小兒。
黠了不畏人。
尊者至時。
小兒便抱腳婉轉戲。
後為賊偷去。
父母向尊者涕泣。
尊者還寺。
以天眼見小兒在賊船中。
即以神足持還父母。
諸比丘嫌責。
佛問以何心取。
答言。
慈心取。
無有盜意。
佛言。
無犯。
僧祇律雲。
若比丘在道行。
為賊所劫。
或賊少比丘多。
或賊藏物已更往餘處。
是比丘若未作失想。
還奪還取。
無罪。
若已作失想。
還奪還取。
便為賊複劫賊。
又或賊順道去。
漸近聚落。
持物将分。
比丘還從乞得。
無罪。
若以勢力恐怖令還。
無罪。
若告聚落主。
方便慰喻令還。
無罪。
若知令彼或殺或縛。
則不應告。
若比丘作摩摩帝(此雲寺主)。
塔無物。
衆僧有物。
便作是念。
天人所以供養衆僧者。
皆蒙佛恩。
供養佛者。
便為供養衆僧。
即持僧物修治塔者。
此摩摩帝得波羅夷。
若塔有物。
衆僧無物。
便作是念。
供養僧者。
佛亦在中。
便持塔物供養衆僧。
摩摩帝用者。
得波羅夷。
若塔無物。
僧有物者。
得如法貸用。
但分明疏記。
信某時貸用。
某時得當還。
若僧無物。
塔有物。
亦如是。
若交代時。
應僧中讀疏分明付授。
若不讀疏。
越毗尼罪。
若有二比丘共财物應分。
一比丘盜心獨取。
除自分。
他分滿。
波羅夷。
若同意取者。
無罪。
若作是念。
我今用。
後當償還。
無罪。
若共作制限。
得物共分。
既得物。
便言各任相祿。
是中半分滿者。
波羅夷。
置物。
施家。
作是語者。
偷蘭遮。
知有施主。
作是語者。
越毗尼罪。
二糞掃比丘相約亦然。
若比丘。
知僧物。
有應與。
有不應與。
雲何應與。
若損者。
若益者。
應與。
雲何損者。
有賊詣寺索種種飲食。
若不與。
或能燒劫寺内。
雖不應與。
畏作損事故。
随多少與。
雲何益者。
若治衆僧房舍泥工。
土工。
畫工。
及料理僧物事者。
應與前食後食。
及塗身油。
非時漿等。
若王及諸天勢力者。
應與飲食。
是名益者應與。
有比丘失衣缽。
若未作舍想。
後知處。
應從彼索。
若已作舍想。
後知處。
從索者。
越毗尼罪。
若先作念言。
後若知處。
當從索取。
如是索得。
無罪。
有二比丘作制限。
當共受經。
當共誦經。
後不受不誦者。
越毗尼罪。
根本律雲。
起盜心。
興方便。
得惡作罪(突吉羅也)。
觸彼物。
窣吐羅底也(即偷蘭遮)。
舉離處。
滿五錢。
波羅市迦。
不滿者。
得粗罪(亦即偷蘭遮)。
若是畜生邊物。
觸彼物。
惡作罪。
舉離處。
滿五者。
得粗罪。
不滿者。
惡作罪。
律攝雲。
獵師逐鹿。
走入寺中。
随傷不傷。
不還無犯。
若鹿被箭。
入寺便死。
應還勿留。
若與賊同心。
示彼舍處。
後時受分。
随得招罪(問。
此與教他取有何差别。
倘不受分。
甯無罪耶。
答。
教他為我取。
則物離處時。
罪已在我。
示賊彼舍處。
則賊劫彼時。
未必與我。
故須從受分時結罪。
然雖不受分。
亦得方便偷蘭遮罪)。
若後生悔。
向彼物家。
報遣防護。
勿令失脫。
設彼賊偷。
皆方便罪。
後雖受分。
亦窣吐羅。
與賊同行。
欲為盜事。
中路而退。
但得惡作。
同心作賊。
為他守道。
分物受分者成犯。
由怖為伴。
無心共盜。
彼雖偷得。
苾刍非犯。
若持自物。
或是他物。
作如是語。
我欲偷稅。
得越法罪。
教偷稅者從異道去。
得惡作罪。
若作惡心。
指他異道。
冀免稅直。
得窣吐羅。
若持他物過彼稅處。
無心取分者粗罪。
未至稅處。
或取半分。
或取全分。
而未過處。
得窣吐羅。
若過稅處。
數滿本罪。
若持己物到于稅處。
使他越過。
亦得本罪。
實是己财。
決心回與父母兄等。
告掌稅者。
此非我物。
不與汝稅。
或乘空去。
或口含。
或衣裡。
或避路。
并得粗罪(問。
此亦仍同為他越過。
雲何不犯本罪。
答。
為他過物。
利必歸己。
故結本罪。
今決心回施。
既無得利之愆。
但有違稅之過。
故但粗罪也)。
若為父母及三寶事。
持過稅處。
應為稅官種種說法。
稱贊三寶。
說父母恩。
彼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