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三

關燈
取稅直者。

    無犯。

    若猶索者。

    應與。

    盜事略有五種。

    一對面強取。

    二竊盜取。

    三調弄取。

    四因寄取。

    五與更奪取。

    此之五種。

    鹹是盜收。

    有施物來。

    知非己分。

    言我合得者。

    窣吐羅罪。

    若受其分。

    準數成犯。

    他不請食。

    辄去食者。

    得惡作罪。

    本師有緣須向餘處。

    為受利者非犯。

    若取分時。

    須告他知。

    勿不囑言辄取他分。

    若為他将物。

    拟濟病人。

    聞彼身亡。

    物還本主。

    若及命在。

    後方死者。

    此成亡物。

    若賊盜他物。

    為恐怖故。

    持施苾刍。

    此不應受。

    若作還彼主心。

    受之無犯。

    若知是賊首領者。

    随意應受。

    受已。

    刀割染壞。

    方可畜持。

    本主來索。

    應還。

    若興方便欲盜他财。

    觸着之後。

    便從主乞。

    彼與得時。

    得前粗罪。

    初為貸借。

    後欲不還。

    決絕之時。

    便得本罪。

    若他所寄物。

    先作盜心。

    得窣吐羅。

    後時移處。

    便得本罪。

    若先移處。

    後心決絕。

    亦得本罪。

    博奕偷子。

    迷惑取物。

    準數成犯。

    凡是賭物。

    皆得惡作。

    意偷彼物而錯得此。

    既乖本心。

    但得粗罪。

    若被他盜物。

    已作舍心。

    即是屬他。

    重奪彼财。

    準數成犯。

    是故不應辄作舍意。

    若見賊來。

    恐喝令去。

    捉得賊者。

    不應付官。

    先為說法。

    從乞其物。

    若不肯與。

    當酬半價。

    或複全還。

    凡受事人閉寺門時。

    有其五别。

    謂上下轉鳴。

    鎖并副鎖。

    門關及扂。

    不閉賊偷。

    準事酬直。

    若阙一者。

    應還一分。

    乃至若總不着。

    即應全償。

    若施主本心造立房寺。

    于此住者。

    與其供養。

    苾刍辄将餘食。

    計直全還。

    若為病人欲覓藥者。

    應問病人何處求藥。

    如所教處覓之。

     根本目得迦雲。

    凡主人見客來至。

    先應問彼。

    是汝伴不。

    若索衣缽。

    與不。

    若言莫與。

    而将與者。

    應酬彼價。

    若言與者。

    失不須酬。

    凡客苾刍至他房内。

    應問主人。

    若有人來索衣缽者。

    可與不。

    若言莫與而與者。

    計直酬價。

    若言與者。

    失不須酬。

    為人過衣袋者。

    乃至未受。

    不應辄放。

    若故放者。

    應須賠直。

     五分律雲。

    非同意人。

    辄作同意取其衣食。

    突吉羅。

     十誦律雲。

    若水中浮物來。

    比丘以偷奪心取。

    選擇時。

    偷蘭遮。

    若捉留住。

    後水到前。

    或沉着水底。

    或舉離水。

    直五錢以上。

    波羅夷。

    若相言奪他田地。

    得勝者。

    波羅夷。

    不如者。

    偷蘭遮。

    盜佛舍利。

    偷蘭遮。

    若尊敬清淨心取。

    無罪。

    盜經卷。

    随計直犯。

    盜塔寺精舍中供養具。

    若有守護。

    随計直犯。

    取西拘耶尼人物。

    随計彼物價犯。

    弗于逮亦如是。

    取郁單越物無犯。

    檀越請僧。

    食次未至。

    自言我應去。

    波逸提。

    得食時随計直犯。

    破鳥巢。

    取鳥巢。

    皆突吉羅。

    憐愍心解放他人畜生。

    突吉羅。

    奪神像物。

    偷蘭遮。

    一切捕獵物。

    以快心壞。

    偷蘭遮。

    憐愍心壞。

    突吉羅。

     善見律雲。

    若受人寄物。

    物主還取。

    答言。

    我不受汝寄。

    突吉羅。

    令物主狐疑。

    偷蘭遮。

    物主言我不得此物。

    波羅夷。

    若偷人取物。

    比丘以偷心奪取物。

    離偷人身分。

    若此人健。

    又奪物去。

    比丘雖不得物。

    亦波羅夷。

    以決定得偷心離本處故。

    若檀越施衆僧果樹。

    或拟衣服。

    或拟湯藥。

    衆僧不得分食。

    若以果樹為四事布施。

    比丘以盜心過分食。

    随直多少結罪。

    若為作房舍施。

    衆僧回食。

    得偷蘭遮。

    應還直。

    若為衣施。

    應作衣。

    若饑儉時。

    衆僧羯磨和合食用。

    無罪。

    以衣施作房舍。

    以房舍施作飲食。

    亦如是。

    又寺中房舍多。

    無人修治。

    敗壞。

    應留好者。

    餘粗敗得壞。

    賣為食用。

    為護住處故。

     ○三殺戒。

    此是性罪。

    大乘同制。

    聲聞殺傍生。

    犯波逸提。

    大士亦犯重。

    聲聞于父母阿羅漢成逆。

    大士于二師亦成逆。

    逆則不通忏悔。

    重則雖許忏悔。

    須要得見好相。

    問。

    大士殺傍生。

    義疏結罪既有二途。

    雲何僅用其一。

    又二師法恩是同。

    雲何大士成逆。

    而比丘不名逆耶。

    答。

    受菩薩戒。

    必是發菩提心。

    自應了知衆生同有佛性。

    慈悲愛愍。

    如子如身。

    豈可輕視傍生。

    橫加殺害。

    故單用結重一途也。

    二師法恩。

    實無差别。

    然比丘犯殺。

    已成邊罪。

    永無重受之科。

    菩薩犯殺。

    猶堪見相重受。

    若殺二師。

    必障戒品。

    是以稱逆耳。

     若比丘。

    故自手斷人命。

    持刀與人。

    歎譽死。

    快勸死。

    咄男子。

    用此惡活為。

    甯死不生。

    作如是心思惟。

    種種方便歎譽死。

    快勸死。

    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

     緣 佛遊毗舍離猕猴江邊講堂中。

    說不淨觀。

    歎不淨觀。

    歎思惟不淨觀。

    比丘聞已。

    習不淨觀。

    厭患身命。

    求刀欲自殺。

    時有比丘。

    字勿力伽難提。

    手執利刀入婆裘園。

    有一比丘語言。

    大德斷我命來。

    我以衣缽與汝。

    即受雇斷其命。

    詣江洗刀。

    尋生悔恨。

    天魔立水勸贊。

    悔心即滅。

    複入園中。

    殺諸比丘。

    至六十人。

    園中死屍狼籍。

    居士驚怪譏嫌。

    時佛觀衆減少。

    知而故問。

    阿難具白上事。

    佛乃集衆。

    為說阿那般那三昧而結此戒。

     善見律雲。

    如來以天眼觀。

    往昔有五百獵人。

    共入阿蘭若處殺諸群鹿。

    以此為業。

    堕三惡道受諸苦惱。

    經久得出。

    昔有微福。

    得生人間。

    出家為道。

    宿殃未盡。

    于半月中更相殺害。

    諸佛所不能救。

    于此五百人中。

    有四果聖衆。

    生死有際。

    有餘凡人。

    輪轉無際。

    是故為說不淨觀。

    令離愛欲。

    得生天上。

    本不教死。

    但不可以神力救護。

    是故為說不淨觀已。

    半月入于靜室。

    唯聽一人送食。

    勿使諸人作如是言。

    佛是一切智。

    而不能斷諸弟子相殺。

    以世尊入定。

    無人得往說如此事耳。

     薩婆多毗婆沙雲。

    佛一切智。

    何故。

    教諸比丘令得如是衰惱。

    若不知者。

    不名一切智。

    答曰。

    佛一切等教。

    爾時不但六十人受不淨觀。

    佛教法無有偏。

    但受得利有多有少。

    佛深知衆生根業。

    始終必以此法因緣後得大利。

    六十比丘。

    迦葉佛所受不淨觀法。

    不能專修。

    多犯惡行。

    命終入地獄中。

    今佛出世。

    罪畢得生人間。

    堕下賤家。

    出家入道。

    以本緣故。

    應受此法。

    既命終已。

    得生天上。

    于天來下。

    從佛聽法。

    得獲道迹。

    以是因緣。

    佛無偏也。

     釋 阿那般那。

    此翻遣來遣去。

    即十六特勝法門也。

    法界次第初門雲。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長短。

    四知息遍身。

    五除諸身行。

    并屬身念處觀。

    六受喜。

    七受樂。

    八受諸心行。

    此三屬受念處觀。

    九心作喜。

    十心作攝。

    十一心作解脫。

    此三屬心念處觀。

    十二觀無常。

    十三觀出散。

    十四觀離欲。

    十五觀滅。

    十六觀棄舍。

    此五并屬法念處觀。

    又知入知出。

    正依随息為門。

    得粗細住及欲界定。

    則知長短。

    入未到地。

    則知遍身。

    得初禅。

    則除身行受喜受樂受諸心行。

    得二禅。

    則心作喜作攝。

    得三禅。

    則心作解脫。

    得四禅。

    則觀無常。

    得空處。

    則觀出散。

    得識處。

    則觀離欲。

    得無所有時。

    則能觀滅。

    得非有想非無想時。

    則觀棄舍。

    此與根本四禅四定。

    一往雖同。

    觀行有别。

    行人若于地地修觀照了。

    則地地之中颠倒不起。

    心不染着。

    随其因緣會處。

    即于是地發真無漏。

    證三乘道。

     相 是中自殺。

    教他殺。

    遣使殺。

    勸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