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二

關燈
古吳蕅益沙門 智旭 彙釋 ○二問答啟白。

     僧集不(答雲僧。

    已集)。

    和合不(答雲和合)。

    未受具戒者出(若有。

    即遣出。

    答雲未受具戒者已出。

    若無。

    即雲此中無未受具戒者)。

    不來諸比丘說欲及清淨(若有人說欲。

    即雲某甲等說欲及清淨。

    若無人傳欲。

    即雲此衆無說欲及清淨者)。

    誰遣比丘尼來請教誡(答雲此衆無尼來請教誡)。

    僧今和合。

    何所作為(答雲說戒羯磨)。

     大德僧聽。

    今白月十五日(或黑月十五日。

    或黑月十四日)。

    衆僧說戒。

    若僧時到。

    僧忍聽。

    和合說戒。

    白如是。

     說戒犍度雲。

    大迦賓?。

    在仙人住處黑石山側。

    靜處思惟而作是念。

    我今若往說戒。

    若不往。

    我常第一清淨。

    爾時世尊知其所念。

    譬如壯士屈伸臂頃。

    從耆阇崛山忽然不現。

    乃至迦賓?前。

    敷座而坐。

    時迦賓?禮世尊足。

    在一面坐。

    世尊知而故問。

    汝在此作是念不。

    答言。

    爾。

    佛言。

    說戒法。

    當應恭敬尊重承事。

    若汝不恭敬布薩。

    尊重承事者。

    誰當恭敬尊重承事。

    是故汝應往說戒。

    不應不往。

    應當步往。

    不應承神足往。

    我亦當往。

     随所住處人多少。

    共集一處說戒。

    不和合說戒者。

    突吉羅。

     年少比丘。

    于布薩日。

    應先至說戒堂中。

    掃灑。

    敷坐具。

    具淨水瓶。

    洗足瓶。

    然燈火。

    具舍羅(此雲籌。

    五分律雲。

    粗不過小指。

    細不過着)。

    若不知者。

    上座當教。

    不教。

    不随教。

    皆突吉羅。

    說戒竟。

    應收攝。

     若一比丘獨住者。

    至布薩日。

    應詣說戒堂掃灑如上。

    若有客比丘來。

    若四。

    若過四。

    應先白已。

    然後說戒。

    若有三人。

    若二人。

    各各相向說。

    今僧十五日說戒(或十四日)。

    我某甲清淨。

    如是三說。

    若有一人。

    應心念口言。

    亦如是三說。

     不得非法别衆。

    非法和合。

    及法别衆羯磨說戒(解在羯磨法中)應法和合羯磨說戒。

     有病及三寶事。

    聽與欲清淨。

    應口言。

    若身現相與欲清淨。

    若不現身相。

    不口說者。

    不成與欲清淨。

    若受欲清淨已。

    便命過乃至應滅擯等。

    不成與欲清淨。

    若睡。

    入定。

    或忘。

    不故作。

    名成與欲清淨。

    若故不說者。

    突吉羅。

    若不能如是者。

    應扶病比丘至僧中。

    若慮或能死。

    一切僧應往病比丘所圍繞與作羯磨。

    若病者衆多。

    能集一處者善。

    若不能者。

    諸比丘當出界外作羯磨。

    更無方便得别衆作羯磨。

     不應稱事與欲清淨。

    聽如法僧事與欲清淨(稱事者。

    我與某事欲。

    不與某事欲也)。

     聽受多人與欲清淨。

    受者有事。

    聽轉與欲清淨。

    若事畢。

    應自往。

     說戒時。

    八難事起及有餘緣。

    聽略說戒。

    八難者王。

    賊。

    水。

    火。

    病。

    惡蟲。

    人。

    非人。

    餘緣者。

    若大衆集床坐少。

    若衆多病若覆蓋不周值天雨。

    若鬥诤事。

    或說法夜已久。

    應齊明相未出時作羯磨說戒。

    有五種說戒。

    一者說序。

    餘以常聞告知。

    二者說序及四棄法。

    三者說至僧殘法。

    四者說至不定法。

    皆以餘者僧常聞告知。

    五者說序乃至終。

    若八難中一一難起。

    随難遠近以為廣略。

    若無難緣。

    不得略說。

     若比丘。

    心亂狂癡。

    或憶說戒。

    或不憶。

    或來。

    或不來。

    應與作癡狂羯磨。

    病止。

    應解。

     有犯者不得說戒。

    不得聞戒。

    不得向犯戒比丘忏悔。

    犯者不得受他忏悔。

    如法忏悔已。

    然後說戒。

     若比丘。

    正說戒時。

    或知有罪。

    或心疑。

    若向衆說。

    則緻鬧亂。

    當語比座。

    或心念言。

    須座罷已。

    如法忏悔。

    如是者得聽說戒。

     若一切僧盡有犯。

    或生疑。

    當向清淨客比丘忏悔決疑。

    然後說戒。

    若無客比丘來。

    當差二三人向比近清淨僧中決疑忏悔已。

    還所住處。

    住處比丘當向此二三人忏悔。

    然後說戒。

    若比近無清淨僧。

    應作白普同忏悔。

    然後說戒。

    若不識罪名罪相。

    俟有客比丘持律者來。

    應請問之。

    如法忏悔。

    問。

    普同忏悔。

    法式雲何。

    答。

    一人作白之後。

    各自改往修來。

    他時若遇清淨比丘。

    仍須發露悔除也。

     若客比丘。

    聞見有舊住比丘。

    應求。

    應喚作羯磨。

    若不求。

    若求不得。

    便作。

    若不喚作。

    皆不成羯磨。

    得罪。

    若不得。

    便喚作。

    亦不成羯磨。

    無罪。

    舊住于客亦爾(處處尋覓為求。

    高聲唱告為喚)。

    不應于比丘尼乃至未受大戒人前作羯磨及遮說戒。

    除天龍鬼神。

     第三分雲。

    若僧破重得和合。

    聽作白羯磨和合布薩。

    大德僧聽。

    彼所因事。

    令僧鬥诤。

    诽謗罵詈。

    互求長短。

    令僧破。

    令僧别住。

    令僧塵垢。

    彼令僧為作舉罪。

    今已還解。

    已滅僧塵垢。

    若僧時到。

    僧忍聽。

    僧作和合布薩。

    白如是。

     若有比丘犯僧殘。

    或應與波利婆沙(此雲别住法。

    随覆藏若幹日。

    應行若幹日)。

    或本日治(解在治罪法中)。

    或摩那埵(解在第二篇中)或出罪。

    皆随應與之。

    然後說戒。

     若有比丘。

    犯波逸提。

    是中比丘。

    或言波逸提。

    或言提舍尼。

    彼見犯波逸提者将此比丘至眼見耳不聞處。

    教如法忏悔已。

    至彼言提舍尼比丘所。

    語言。

    此比丘已如法忏悔。

    應作如是已說戒。

     若有比丘。

    犯偷蘭遮。

    是中比丘。

    或言偷蘭遮。

    或言波羅夷。

    而皆是多聞知識。

    彼作是念若今日說戒。

    或能令僧破壞。

    聽遮說戒。

    若未說時遮。

    若說竟遮。

    皆不成遮。

    若正說時遮。

    成遮。

     若彼遮說戒人。

    三業有不清淨。

    無智。

    不分明。

    不知問。

    不能答。

    餘比丘應語言。

    止。

    長老。

    不須起此鬥诤事。

    莫用此比丘語。

    便應說戒。

    若其人三業清淨等。

    應問言。

    以何事遮。

    為以破戒。

    為以破見。

    為以破威儀。

    為見何事。

    為聞何事。

    為疑何事。

    若不能具答。

    随所舉無根與罪。

    然後僧應說戒(以無根初篇舉者。

    與僧殘罪。

    以無根僧殘舉者。

    與波逸提罪。

    以無根餘罪舉者。

    與突吉羅令忏)。

     若有病比丘。

    遮病比丘說戒。

    或與無病者互相遮。

    應語言。

    佛如是語。

    須待病瘥。

    應如法說。

    彼亦當如法說。

    如是作已。

    然後說戒。

     或有異住處比丘。

    鬥诤不和合。

    欲來此說戒。

    此衆應十四日。

    若十三日說戒。

    若聞今來。

    便疾集僧說戒。

    若聞已至界内。

    便出界外說戒。

    若聞已入寺内。

    應為具浴器等。

    密出界外說戒。

    若客比丘喚說戒。

    應答言。

    我曹已說戒竟。

    若舊比丘說戒竟。

    客不得遮。

    客說戒時。

    舊比丘得遮。

    能如是方便得作者善。

    若不得。

    應作白卻說戒。

    大德僧聽。

    今不說戒。

    至黑月當說戒。

    白如是。

    若客待不去。

    應作白第二卻說戒。

    若仍不去。

    應如法強與客問答。

     僧祇律雲。

    說戒有三種。

    若十四日(月小故)。

    若十五日(白月及月大故)。

    若中間布薩